若基亚e6:宪法修改的程序和意义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3 14:22:55

10月14日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再次修改宪法部分内容不久即将进入法定程序。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党全国人民关注,举世瞩目。

  一、宪法的稳定和与时俱进在社会实践中的统一

  研究宪法和宪法的修改问题,需要准确把握、妥善处理宪法的稳定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一)维护宪法的稳定,首先是由宪法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1954年6月14日毛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这段话深入浅出地把宪法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讲得清清楚楚。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同一般法律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从地位看,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统一到哪里?统一到宪法。就法律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来说,社会实际是母亲,法律是子女。从法律体系内部来说,宪法是母亲,一般法律是子女,正如人们通常说的,宪法是“母法”,一般法律是“子法”,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二,从内容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宪法解决的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带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一般法律只是解决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

  第三,从法律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里,“各政党”当然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各族人民”当然包括作为人民的一部分的共产党员。宪法上述规定同《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一致的。

  正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维护宪法的稳定,就是维护国家根本制度的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宪法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因此,对宪法的修改也就需要格外严肃、慎重,按照不同于制定和修改法律的特别程序来进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宪法能够保持稳定,关键在于它的科学性、正确性,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四年来,除建国前夕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有人称为“约法”,实际上是临时性的宪法)外,先后有四部宪法,即一九五四年宪法、一九七五年宪法、一九七八年宪法、一九八二年宪法。

  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形式上看,这部宪法是对一九七八年宪法的修改;实际上则不然,它并不是以一九七八年宪法为基础的,而是以一九五四年宪法为基础,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全民讨论,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见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重新制定的新宪法,说它是对一九七八年宪法的全面修改也可以。这是因为,一九五四年宪法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以后五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全面地、准确地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一部好宪法;一九七五年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制定的,反映了那个阶段“左”的错误,存在着严重问题;一九七八年宪法是在我们党和国家还没有来得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清理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存在着严重缺陷。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深入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恢复并根据新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使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精神,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为全面修改一九七八年宪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为了使新宪法真正能够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同志从宪法修改工作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写进宪法。主持宪法修改工作的彭真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 1981年10月3日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会议上,专门就如何做好宪法修改工作讲了四条意见,可以说是指导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好像盖房子的四根柱子,没有柱子,房子就盖不起来。

  第二,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际是修改宪法的根据,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实际,二是历史的实际。现实的实际是根本的,历史的实际主要是经验教训。研究、借鉴外国的经验,要“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适合我国需要的有用、有益的东西。

  第三,只规定现在能够定下来的、最根本的、最需要的东西。要尽可能地把全国各方面的意见集中起来,使新宪法能够起到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健康、顺利进行的作用。

  第四,以一九五四年宪法为基础。长时期的实践证明,一九五四年宪法是一部很好的宪法。当然,一九五四年宪法颁布实施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继承和发展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既考虑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发展的前景, 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四条指导原则,可以说是全面修改一九七八年宪法的“纲”。牢牢把握住这个“纲”,正确处理修改宪法过程中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作出科学的、明确的规定,解决我们国家全局的、长远的、重大的问题,这样容易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同意,不致引起不必要的争论;也有利于保持宪法稳定,以后可以对宪法个别条款作修改,不再从头到尾重写、全改。当时,我们已经有共同纲领实施以来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有一九五四年宪法实施以来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取得的共识,制定一部稳定的新宪法是完全可能的。

  现行宪法从启动到出台,历时两年三个月,在此期间宪法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交付全民讨论四个月,讨论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上是空前的;1954年12月4日,几经修改的宪法草案提请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体会议采取无记名方式表决,参加投票的代表3040人,投票结果,赞成的3037票,弃权的3票,弃权票不到千分之一;在整个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先后专门讨论过八次,宪法修改草案每一稿都是经党中央原则同意的,每一稿又都经过充分发扬民主,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见结合起来,使宪法修改草案一稿比一稿更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新宪法的确是高度民主基础上高度集中的产物,又是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的体现。这样制定出来的新宪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全国人民普遍反映,它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合乎国情,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长期稳定的宪法。

  (三)宪法的稳定和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在保持稳定中与时俱进,在与时俱进中保持稳定。

  毛主席说过: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性质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也是两重性。生物的代代相传,就有而且必须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重性。稻种改良,新种比旧种好,这是进步,是变革。人生儿子,儿子比父母更聪明粗壮,这也是进步,是变革。但是,如果只有进步的一面,只有变革的一面,那就没有一定相对稳定形态的具体的动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作用,可以使不断变革中的植物、动物,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起来,或者说相对地稳定起来,所以稻子改良了还是稻子,儿子比父亲粗壮聪明了还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稳定,没有进步和变革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就没有进化,就永远停顿下来,不能发展了。

  宪法也是一样,具有稳定与变革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是在社会实践中统一起来的。所谓稳定,就是宪法在我们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所确定的基本内容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四项基本原则不能改变,国体、政体不能改变,基本经济制度不能改变,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等等。如果改变这些东西,否定它,取消它,国家就要变质,人民就要遭殃。同时,实践没有止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宪法也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与时俱进。二十一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三次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

  修改宪法,遵循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方式?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研究对现行宪法作第一次修改时,就确定了两条原则:一是,改革要遵守法律,法律要为改革服务;二是,修改宪法,只限于不修改就会妨碍改革的条款,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有些问题采取宪法解释的办法去解决。这样做,有利于宪法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至于修改宪法的方式,经过慎重研究,确定采取修正案的方式,这是借鉴美国修改宪法的方式(美国宪法制定于1787年,216年来宪法原文二直未动,采取修正案的方式修改18次,共27条),它比法国、苏联和我国过去采取的修改宪法办法要好。以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都是遵循了同样的原则,采用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三个宪法修正案,共17条,其中15条集中在宪法序言和总纲,主要内容: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是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从而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宪法中的表述更加完整;四是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五是确定了农村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六是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七是确定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八是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对宪法所作的这些重要修改,都是关系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认识的深化,从而使宪法更加完善,更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成为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国情、与时俱进的宪法,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宪法的稳定,也没有因此而损害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党的十五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从本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和重大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体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再次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是非常及时、十分必要的,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行宪法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实现战略转折,以此为开端和基础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现行宪法包括三个宪法修正案全面地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

  (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具有战略意义。

  现行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家根本任务的科学确定,是宪法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规定的各项制度的依据。

  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宪法规定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正是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明确要求全党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怎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必须始终自觉地、坚定地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坚持改革开放。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立国基石),也是现行宪法体现的原则性。

  要不要把四项基本原则明确地写进宪法?尽管当初曾经有过不同意见,但是不能不写,一定要写,因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是我们党的主张,又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是宪法能够立得好、站得住的四根支柱。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共同的政治基础,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如何写入宪法?开始,曾经设想过两个方案:一是直接写入宪法条文,二是在宪法序言中阐述。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写入宪法条文存在一定的困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两项基本原则,当然应该写入宪法条文,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违反。但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两项基本原则,则主要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而不能要求非党的组织和个人都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都要服从各级党组织的决议,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予以保证。因此,比较来比较去,最后确定还是把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序言为好,认为在序言中用叙述历史事实的办法对四项基本原则加以阐述较为顺理成章。宪法序言回顾了一百多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指出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其中有四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以外,其他三件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这三件大事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从这些伟大的历史变革中,中国人民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四项基本原则既反映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又是中国亿万人民在长期斗争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宪法由序言开篇,最根本的就是要表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因此,无论对宪法如何修改,宪法序言是决不能删去的。如果删去宪法序言,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动摇了国家的根基。

  四项基本原则在宪法条文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宪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国体,它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一条中明确规定了两项,即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同时,规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实际也就肯定了工人阶级通过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领导。至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宪法序言已经肯定了它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宪法第二十四条又明确规定,国家“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按照这一条的规定,用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占领思想阵地,对人民来说是个教育问题,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则是法定义务。除此之外,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许多条款,实际上同时包含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其中对公民义务的规定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比如:要求公民提高自己作为主人翁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责任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包括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纪律和公共秩序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的义务,等等。提高全体公民履行这些法定义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来处理公民个人同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同其他公民的关系,建立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养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正是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现行宪法体现的原则性,以此指导宪法修改工作,当然并不限于在序言中的表述和在第一条、第二十四条和其他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定中的体现,而是贯穿宪法始终,是宪法的灵魂。在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带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上,宪法的每一条规定可以说都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都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国情得出的结论。举例来说:

  (1)如何确定政体?宪法明确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我们决不能搞西方那一套议会民主、政党政治、三权分立,决不能搞两院制、总统制。不然的话,国家就会大乱,社会就会动荡不已,那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扯皮。”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总结国际的和我国的人民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2)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宪法规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是联邦制,更不是邦联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首先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总结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3)如何处理宗教和宗教信仰问题?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也就是说,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谁都不能强制、不得歧视。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是,任何人都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总结我国在处理宗教和宗教信仰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4)如何处理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的关系?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宪法总纲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规定的延伸。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生存与发展始终是最重要的人权,也是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根本保证。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享有广泛的、充分的、真实的自由和权利。为了保证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逐步扩大,宪法还规定了国家实行的相应的基本政策和措施。 同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自由和权利。宪法规定的限制只有一条,就是“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作这样的限制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都得到保障和发展,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总结我国各族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现行宪法体现改革精神,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铺设了明确的轨道。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改革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是我们党的主张,又是在我们党领导下进行的。改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宪法序言在明确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又明确规定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宪法根据我国国家机构实行的民集中制原则和建国以来政权建设的经验,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体现改革精神,对国家机构作了许多重要的新规定,主要是:(1)加强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工作,直接选举扩大到县级,实行差额选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常委会,全国人大设立专门委员会,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权力,如与全国人大共同享有立法权等。(2)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副主席。(3)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4)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5)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设立审计机关。(6)废除国家最高领导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7)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级人大和乡级政府。(8)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此外,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着眼祖国统一大业,宪法还对设立特别行政区作了特别规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宪法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的原则和方向,通过先后三次对宪法部分内容的修改,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确定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2)“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于对外开放。宪法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国法律的保护。这一条规定是前三部宪法所没有的,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所少见的。

  三、现行宪法始终贯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准则,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在我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