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泰张新荣夫人:野史---灵古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14:37:29
有没有关于南京灵古寺的野史呢?
毕竟史料这东西考证好的都太少了
我想了解一下是否有其他的另类资料!

灵古寺,原在钟山南麓独龙龙 玩珠峰下,也就是现在明孝陵所在之出,始称开善寺。根据记载,梁代名僧宝志死后,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以汤沐之资为其建了一座宝塔,后来就在塔前建了该寺。传说,当年所建宝塔顶上嵌有国外进口的无价琉璃宝珠,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灵谷寺在中山门外,钟山东南麓,距中山陵1.5公里的灵谷寺公园内。灵谷寺无梁殿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始称金陵山,汉代名钟山。三国时,孙权为避其祖父孙钾之讳,借汉秣陵尉蒋子文死难于此之故,改为蒋山;又因钟山古时山岩有紫色页岩,在阳光照射下呈紫金色,又称紫金山。南齐称圣游山;明代朱元璋在此建孝陵,嘉靖中又改名神烈山。钟山在六朝时为佛教圣地,据《金陵梵刹志》载:圣游山,梁朝以前有寺七十所。唐《地理志》云:“江南道名山衡、庐、茅、蒋。”当时的钟山可谓梵刹成林,释子成行,钟磬之声,不绝如缕。
  灵谷寺,又称大灵谷寺。原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即现明孝陵处。始称开善寺,据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载:“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以钱二十万,易定林寺前冈独龙阜,以葬志公。永定公主以汤沐之资,造浮图五级于其上。十四年即塔前建开善寺。”据说,当年塔顶嵌有国外进口的无价琉璃宝珠,因而又称“玩珠塔”。志公即六朝高僧宝志和尚,圆寂后梁武帝将他葬在钟山独龙阜,并造塔建寺。唐乾符(874-879年)中开善寺改称宝公院;南唐升元(937年)中徐德裕重修。宋开宝三年(971年)为开善道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为太平兴国寺;庆历二年(1042年),府尹叶清臣奏改十方禅院。
  明初,称蒋山寺。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选中独龙阜为陵墓之地,便将蒋山寺从独龙阜迁到紫霞湖南面。这次迁寺曾经动用5万多禁卫军,建筑材料是朱元璋施舍的明朝太庙的旧材。但是,当新寺即将建成时,一些人说寺址不利于孝陵,老住持只好再次搬家。此次,便将志公塔、定林寺、宋熙寺和竹园寺等一同迁至现灵谷寺址。朱元璋赐额“灵谷禅寺”,取“诸佛念生灵,慈佑于民,如呼谷谷应”之意,并题书“第一禅林”四字悬于寺山门。
  明代的灵谷寺,是该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规模十分宏大,占地500亩。《江宁府志》称:“其殿庑规制仿制大内”,自山门起,万株苍松覆路,山色争翠,五里方至寺。寺的正门在今天南京体育学院西南,该地现在叫大栅门,即由“大山门”转来。寺内建筑弘丽,殿宇如林,有山门、放生池(又名万工池,太祖命万工掘成)、天王殿、金刚殿、五方殿、无量殿、毗卢殿、观音殿、钟楼、宝公塔、三绝碑等。另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八功德水、琵琶街、景阳钟等。当年的灵谷寺,松木参天,香烟缭绕,寺僧最多时可达千人。据《金陵梵刹志》载:朱元璋赐给灵谷寺的田地、山塘,共有34000亩,分别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灵谷寺所统寺院有栖霞寺、佛国寺、云居寺等12座。灵谷寺代有高僧驻锡,香火极盛,实为东南名刹。
  清朝初年,灵谷寺曾遭战火,毁坏较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灵谷寺也逐渐得以复兴。清人顾起元《灵谷寺诗》就有“山门才人便悠然,十里深松上绿天,佛刹起扉皆垒嶂,僧寮汲水尽飞泉”之句。
  清康熙、乾隆两帝屡次南巡,都曾亲临寺中,均留宸章墨宝。康熙第六次下江南,来到灵谷寺,亲笔题书“灵谷禅寺”。而乾隆六次南巡均游灵谷寺,最后一次(1784年)游寺时,他曾住灵谷寺行宫,并赐给寺院一部《无量寿经》。清代前期灵谷寺有“灵谷深松之称,为金陵四十景之一。
  咸丰(1851~1860年)年间,清军攻打太平军时,把江南大营设在灵谷寺南侧的孝陵卫,长期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到空前的毁坏。战后,灵谷寺仅存一座无量殿,其它所有建筑均被烧毁。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在无量殿东侧建了一座神龙庙。光绪年间,又陆续重修了宝公塔、金刚殿、天王殿等,但其规模远不如明代灵谷寺。
  1928年,民国政府在灵谷寺旧址上,建造阵亡将士公墓,将原有的佛像全部并入龙神庙中,从此,龙王庙就成了今天的灵谷寺。1949年后,阵亡将士公墓改为灵谷寺公园。
  现存的灵谷寺,几经修建,虽规模不大,但因寺内珍藏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而闻名于世。灵谷寺现分三个院落,东院原为观音殿,今为玄奘大法师纪念堂,供奉玄奘法师像和其顶骨纪念塔一座。玄奘法师顶骨是1973年,灵谷寺修复开放时,移入纪念堂的,存放在由北京佛教协会赠送的密檐木塔中。该木塔模型原是北京广济寺放置佛牙所用,又名佛牙塔。西院有弥勒殿、毗卢殿,殿前左右分为钟、鼓楼,清道光(182l~1850年)年间置。后院为藏经楼、法堂、祖堂,院额题“深松觉苑”。西院内有两株百年银桂树,素有桂花王之称,“一秋三度送天香”,花开时节,满院飘香。另有上元伍元瑜书灵谷寺碑,陈鉴敬镌于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的《灵谷龙神庙记》碑,同治八年(1869年)灵谷寺僧弥修立的《重修灵谷寺功德碑记》等碑刻。
  如今的灵谷寺,四周苍树环抱,花香飘逸,佛音缭绕,钟声悠扬,仍为南京名刹之一。
  无梁殿在灵谷寺公园内,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该殿原为供奉无量寿佛,故称无量殿。又因整个建筑没有一根梁柱,也不用寸木寸钉,自基至顶,全用巨砖垒砌成券洞穹窿顶而得名无梁殿。
  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扫葺无粱殿记》载,该殿创建于明洪武年间。正统(1436~1449年)时,殿中祀三大佛,两帝立二十四诸天像,并藏经于殿内。嘉庆(1796~1820年)间、道光十一年(1831年)均曾修葺。太平天国时,灵谷寺是清军江南大营的所在地,寺内建筑均毁于兵火。仅有砖结构的无梁殿保存下来。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旧址上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以慰忠魂”。无梁殿作为墓前享殿,名日“正气堂”。还在殿前建大门、石坊,殿后辟墓园,建纪念馆(现为松风阁)和纪念塔,今大部分保存完好。现已辟为灵谷寺公园。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主要殿宇之一,也是明朝灵谷寺留存至今惟一的建筑物。殿堂坐北朝南,前有宽敞的月台,面阔五间,东西长53.8米,进深三间,南北37.85米,高22米。重檐歌山殿顶铺灰瓦,脊饰有正吻、角兽和仙人,正脊中部置三个白色琉璃喇嘛塔,当中最大,塔座中空作八角形,并与殿内藻井相通,此做法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尚属首见。殿檐斗拱民国年间维修时改为水泥制作。殿墙采用明代大砖砌筑。殿前檐墙开三门二窗,后墙设三门,两侧各有窗四个(中间有上、下各一个),均采拱券形式,外贴水磨砖作壶门状。殿内以东西横向并列三个通长拱券构成,中券最大,跨径11.5米,净高14米,前后两券的跨度各为5米,高7.4米。拱券下有浑厚墙体,前墙构有五个券洞,后墙仅在两边稍间各设一券洞。中券明间正上方藻井顶部留有一八角形孔洞,恰与正脊喇嘛塔相通且漏光。由于列券的侧向水平推力甚大,因此该殿有前后檐墙皆厚近4米。无梁殿的结构虽简单,但十分牢固,历时600余年,风雨硝烟,仍巍然不动。
  目前,我国其他一些地方如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等地的寺庙中也有同样结构的无梁殿,而灵谷寺的无梁殿则是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每当春风化雨之时,掩映于郁葱深秀中的无粱殿更显雄浑古拙;而深秋之季,红叶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更加迷人。

上面的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