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偏高能吃鸡蛋吗:关于洞庭湖的古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4:03:23
大家知道关于洞庭湖的古诗吗?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结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即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她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 陶《题君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方 干《题君山》

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之神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故君山又称湖山。正是其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吸引历代诗人写就了一首首颇具审美价值的妙诗。上录唐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与方干的《题君山》(一说作者为程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两首同题诗,吟咏的对象都是洞庭湖的君山,其构思也都新颖巧妙,而又各有千秋。

诗贵创新,尤其是在构思上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选择新的表现角度。惟其如此,诗才有诗味,也才能耐人寻味,不胫而走。雍陶与方干深得个中三昧,其诗吟咏君山都注意避免重复前人的诗境,而写出新意来。雍陶的《题君山》,描绘洞庭君山之美景,起笔便不同凡响:“烟波不动影沉沉。”这里,诗人未正面描写君山,而是从其在洞庭湖中的倒影写起,以“不动”二字明言湖面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以“沉沉”二字凸现君山倒影颜色的深沉与凝重,暗中点题,别具匠心。次句从色彩方面着墨,以“碧色全无”状写湖水之色,以“翠色深”状写君山之色,二者相互映衬。以上两句实写湖光山色的自然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湖山倒影图。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实写湖中君山倒影,转为虚写神话传说,并与湖山的描写融合起来。“疑是水仙梳洗处”,意为:这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湘君姊妹梳洗生活的地方吧!此句虽想落天外,却情生目前,因为“疑是”的根据,即在前两句。倘若无前两句对湖光山色的实写,便缺乏激发想象的因素,这句也就显得突兀。“一螺青黛镜中心”,巧比妙喻:平静的湖面是镜子,而湖中倒影的君山则是镜中水仙青黛色的螺髻。这里,诗人以青螺比喻君山,显然是受了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的影响,而又有所突破。刘诗以青螺比喻君山,想象新颖,完全是以实比实,而雍诗则融化古代的神话传说,虚实相对,想象奇特空灵,意象似幻实真。

方干的《题君山》描绘、赞美君山的奇异,选择了探究其来历的表现角度,且通过诗人游仙境而完成,在构思上与雍诗截然不同。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仙。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可见,麻姑神通广大,对世事变化了如指掌。诗人惊异于君山的奇美,想探究其来历。而对此,世人爱莫能助,即便是水仙湘君姊妹也未必能解答得出。于是,诗人选择了饱经沧桑的女仙麻姑,写他游仙境,遇见麻姑,获悉君山的来历,这正是诗的后三句所表达的内容。巧妙的是,诗中将诗人请教的问题及过程省略不写,而以“闻说”二字直接引出其答案:自古本无君山,而后来有君山,“元是”(原来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神仙遨游之地,上有瑶池阆苑,且多美玉。君山系昆仑灵玉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其奇美自不必说。此诗写诗人游仙境,并未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那样极力渲染仙境的瑰丽神奇,而是依照以下的思路写来: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向她请教君山的来历(此问,诗中略而不写)→从麻姑处获悉君山的来历:原来是昆仑山顶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以此再现君山的奇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想象奇特,令人赞叹不已。

总而言之,雍陶的《题君山》,吟咏君山,从湖中君山的倒影起笔,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而后,借助于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虚写湘君姊妹的神话传说,虚实相间,从而将君山描绘得秀丽异常,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而方干的《题君山》,吟咏君山,不像雍诗那样由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转为虚写神话传说,而是直接以“游仙”的形式,通过游仙境、遇仙姑,神化君山不平凡的来历,从而,间接地表现出了君山的奇美,构思新颖巧妙,与雍诗各具特色。由此可见,尽管吟咏对象相同,但不同的诗人完全可以构思出不同的诗歌佳作。这也颇值得当今的诗作者思考与实践。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我喜欢这首,钱起 《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凭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