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度卫星最新节目表: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的赏析,大家帮我找找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5:33:05
两百字左右就好啦~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作者: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按】诗为江总晚年从长安回到扬州途中所作。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与此神似。
【南云】南去的云
【北雁】北来的雁。大雁秋季由北南回,所以和诗人归途一致。

江总诗歌总览

江总(519-594),南朝陈最重要作家之一,然历来以写作侧辞艳曲的“狎客”身份见谤,笔者以为有必要重新评价其人及作品。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辑录,江总现存诗102首,其中乐府34首,且以五、七言为主,五言为甚。依其内容,大体可分艳情、崇佛、咏物写景、征戍赠答与应令应诏几种

(一)艳情诗艳情诗以女子、闺情为描写对象,历来评价不高。从唐姚思廉到明张溥直至当今,江总艳诗纤靡浮艳,甚至导致了陈亡的观点一脉相承,笔者却以为艳诗自有其存在价值。

江总艳诗23首,约占全诗22.6%,且以五、七言为主,七言为甚,以乐府为主要体裁。“艳诗有述欢好者,有述怨情者”(王夫之《姜斋诗话》)。

所谓欢好诗描写欢悦和好景象,江总今存10首。如描写歌妓舞女的容貌形态的《梅花落二首》,生动再现了舞女的优美舞姿,尤其“转袖花纷落,春衣共有芳”一句,令人遐想。《内殿赋新诗》、《秋日新宠美人应令》、《新入姬人应令》等,极写新宠居处之豪奢,新人容颜之姝丽,新交情谊之谐和。《宛转歌》(《乐府诗集六十.琴曲歌辞四》)篇幅最长,艺术成就也很高。此诗源于《续齐谐记》:妙容善琴知音,不幸早逝,其魂闻王敬伯抚琴之音,为作《宛转歌》,歌曰八曲,敬伯唯忆二曲。诗后半部分咏艳情华艳秾丽,然前部分缠绵悱恻,凄怨哀婉,为七言歌行之杰作。

江总欢好诗词汇使用上有妖媚、雕饰、奢华、以古代美女入诗等特点。

所谓闺怨诗(怨诗)体裁古老而常见,江总有怨诗13首,占艳诗54.2%,其中乐府八首,多以“怨”为题,如《怨诗》、《赋得空闺怨》、《闺怨篇》、《姬人怨》、《姬人怨服散》等。怨诗的女子无心妆扮、歌舞。她们有的只是空洞的寂寞与无尽的哀思:“春草正萋萋,荡妇出空闺”(《紫骝马》)、“天寒海水惯相知,空床明月不相宜”(《姬人怨》)、“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闺怨篇》)。于是,诗人代言道:“愿君怜织素,残妆尚有啼”(《紫骝马》)、“非为陇水望秦川,直置思君肠自断”(《姬人怨》)、“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闺怨篇》),凄怨令人想见。众所推崇的《闺怨篇》,几乎为历来选本必选。

江总怨诗还反映当时社会,有一定现实意义。魏晋南北朝尤尚成仙之道,《姬人怨服散》写一小妾之夫因恋成仙,服五石散而亡,“姬人”悲愤交加,恨不随往,即是对此现象之控诉。

(二)崇佛诗南北朝大兴佛教,江总家世信佛,其自传《修心赋》、《自叙》可见一斑。

江总崇佛诗11首,收于《广弘明集·统归篇第十》有七,虽未及全诗十分之一,对探其思想却很重要,笔者将从两方面分析。江总的一部分崇佛诗或于诗题,或从内容,或以小序,或依史实,时间多可推断,由此诗人心灵轨迹得以呈现。

《明庆寺》首句云“十五诗书日,六十轩冕年”,可知作于诗人60岁时,即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太建七年(575),总任太子詹士,次年因“与太子为长夜之饮,养良娣陈氏为女,太子微行总舍”而免。两年后,又领左骁骑将军。宦海沉浮,令“耳顺之年”的他悟出世事难料,不如潜心释教。

尤值一提的是,其崇佛诗受康乐体影响很大,如:“暗谷留征鸟,空林彻夜钟”(《入龙丘岩精舍》)、“石濑乍深浅,崖烟递有无”(《入摄山栖霞寺》),均不失为秀丽的山水图。

从江总崇佛诗,可见,其年龄愈长,对佛教归宿感愈强,心态也愈恬淡。

江总的一部分崇佛诗体现了其般若色空观。般若色空观实践的最好途径,便是置身山水以摆脱世俗捆绑。晋宋之际,将山水与佛理结合的谢灵运,“继承了慧远、支遁、孙绰等以般若色空观观照自然山水的审美实践,并把它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山水诗赋,十分喜欢用般若学的惯用词汇,如空、幽、寂、灵、清等”(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江总崇佛诗这些词出现频率也很高:“三空豁已悟,万有一何小”(《游摄山栖霞寺》)、“情幽岂 物,志远易惊群”(《庚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也正是这种“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观,使其虽“历升清显,备位朝列”,却“不邀世利,不涉权幸”(《陈书》本传)。

(三)咏物写景诗江总咏物诗九首,乐府有《雉子斑》、《燕燕于飞》、《梅花落(其二)》、《芳树》,非乐府有《赋得泛泛水中凫》、《咏蝉》、《赋咏得琴》、《咏李》、《咏双阙》。江总咏物诗并无杰作,《咏双阙》因咏帝居,难免雕饰浓艳。然几首咏禽鸟诗,如“依花似叶妒,拂草乍惊媒”(《雉子斑》)、“出没时衔藻,飞鸣忽扬风”(《赋得泛泛水中凫》)亦将禽鸟之可爱描绘得清新动人。

江总今存写景诗10首,均为非乐府五言,且多于题点季节,如《春日》、《秋日游昆明池》、《岁暮还宅》。这些写景诗,毫无脂粉艳气,如“涧渍长低筱,池开半卷荷。野花朝暝落,盘根岁月多”(《夏日还山庭》),“水苔宜溜色,山樱助落晖。浴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春日》),清淡疏雅如夏日初荷。江总写景诗喜借景抒情,且感情深挚,尤以入隋后(开皇九年至十四年,即589至594)为佳。

《秋日游昆明池》乃与元行恭、薛道衡同作。入隋后江总与元、薛交好,此诗当为入隋后至南归前(589——593)作。诗末“此时临水叹,非复《采莲》歌”,《采莲》,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一。昆明池美则美矣,却听不到南国之曲,暮年思乡情油然而生,这也是他请求南归的缘由。

开皇十三年(593)春,江总得许南还,于途作《卞山楚庙》,清晨的楚庙,帷堂寂寂,桴鼓相和。此诗虽写景咏史,无身世之叹,却自有一番恬淡寂寥。此年重阳,总于距故乡(济阳考城,今属镇江)咫尺的扬州作《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次年春(594),江总回归故里,作《南还寻草市宅》,应为其绝笔。

红颜辞巩洛,白首入轩辕。乘春行故里,徐步采芳荪。径毁悲求仲,林残忆巨原。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花落空难遍,莺啼静易喧。无人访语默,何处话寒温。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

“巩洛”,二古地名并称,在今洛阳;“轩辕”,山名,亦在河南,均代其故乡。红颜辞别,白首而归,有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苍凉。“求仲”,人名,汉蒋诩在舍前竹下开三径,唯求仲与羊仲、他同游(《三辅决录》)。“巨原”,晋人山涛的表字。故人难访,物是人非,百岁之年(垂暮),竟遭此变,怎不伤怀?可见,江总流寓岭南,尤其入隋之写景诗,沧桑悲凉。故穆克宏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言:“江总为陈代宫体诗重要作家之一,诗风浮靡。入隋后,诗风趋于悲凉,所以,仅把江总看作宫体诗人是不公平的”是很公允的。

(四)征戍赠答诗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笔者亦有同感。

江总赠别诗今存10首,《赠李鎙》是残句,《别南海宾化侯》、《别永新侯》、《赋得携手上河梁应诏》时间不详,《赠洗马袁郎别》、《赠孔中丞奂》、《赠贺左丞、萧舍人》为陈时作。《别袁昌州二首》与《遇长安史寄裴尚书》为入隋之作。。(五)应令应诏诗应令诗乃魏晋以来应太子之命而和,江总有《释奠诗应令八章》、《宴乐修堂应令》、《赋得一日成三赋应令》。应诏诗乃魏晋以来应帝王之命而和,江总有《咏采甘露寺应诏》、《应诏》、《秋日侍宴娄湖苑应诏》。此外,侍宴诗《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侍宴瑶泉殿》、《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为侍候君侧之作,亦归此类。

此类诗既应命而作,难免歌功颂德之定式。特别是《释奠诗应令八章》,古奥聱牙,艺术价值不高。然也不乏“野静重阴阔,淮秋水气凉。雾开楼阙近,日迥烟波长”之佳句,既开阔大气又不失细致的心灵感受。此种佳句完全可放入唐人集中,实不与浮艳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