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隆野生动物园地铁:陆九渊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3:48:17

陆九渊,号象山先生,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1190年至1193年任荆门知军。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45年4月,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死后,谥为“文安”。

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

【汉语拼音】Lu jiuyuan

【中文词条】陆九渊

【作 者】毛礼锐

(1139~1192)

中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他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的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并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於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於主观唯心主义。陆学直接於孟子的“万物皆备於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於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於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於读书,则最重视 《大学》、《中庸》、《论语》 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他和朱熹常相辩难。他们二人有两次会讲颇具影响,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旧地,在今江西铅山县),朱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於约,以陆的教法太简易,陆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以朱的教法为支离。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请陆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朱则认为切中学者隐微深固之疾,当共守勿忘。朱熹晚年曾劝学者兼取两家之长,并对陆表示敬意。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学为明代王守仁(阳明)所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全集》行世。

陆九渊(1139~1193) 字子静,自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南宋抚州金溪县(今属江西)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在家候职3年,辟槐堂书屋聚徒讲学。后授隆兴靖安县主簿。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与兄陆九龄会朱熹于信州铅山鹅湖寺,就治学方法与朱熹进行辩论,主张教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朱之教人“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是为“支离”,为“簸弄经语”,“浮论虚说,谬悠无根之甚”。朱也指谪其“教人为太简”。双方不合而罢。八年,率门徒访朱熹于南康,登白鹿洞书院讲席,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发论,听者感动“至有流涕者”。九年除国子正,讲《春秋》,十年迁敕令所删定官,十三年奉祠归,还乡讲学,“每诣城邑,环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听者贵贱老少,溢塞途巷”。十四年,在贵溪应天山立精舍讲学,次年定名象山精舍,“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故四方学徒大集”。居山5年,“往见者逾数千”。绍熙二年(1191)修郡学贡院,“朔望及暇日诣学讲诲诸生”。其学继承孟子、程颢,创“心学”学派。提出“心即理”,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无非此理而已”。认为心学的主旨在明理、立心、做人,尤其以尊德性。强调只有“先立乎其大者”(即立心)才可以去读书学艺,应事接物。在教育思想方面,强调直接明了整体的悟彻,认为“本心”,只能是整体地形成和被体认的,悟得“本心”,也就认识了全体。强调为学以自我反省的“易简工夫”为主,而“圣贤垂训,师友切磋,但助鞭策耳”。“易简工夫”须从“日用处开端”,从切已自反,改过迁善入手,从日常之事中悟彻“本心”,体会伦理道德,并把对于伦理道德的自我修养贯彻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体认、存养“本心”的工夫,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又把读书看作陶冶性情、涵养道德的过程,主张“优游读书”,不以文字为意,而以精熟为贵,意旨为的。在教的方面,强调教人者根据各人不同资质、性情,加以不同导引、点拨,称讲学“非徒讲经,启发人之本心也”。“吾之与言,多就血脉上感动他”。其讲学不立学规,也无定本可说。因不喜著述,仅有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及少量诗文,由长子陆持之辑成《象山先生全集》,弟子多集中江西和浙东两地。从学于槐堂书屋和象山精舍的江西弟子,以傅梦泉、邓约礼、傅子云等为首,史称“槐堂诸儒”,谨守师说,着力构筑陆派门户;浙东则以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为代表,活动于四明山麓、甬江流域,史称“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

陆九渊(1139~1193) 字子静,自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南宋抚州金溪县(今属江西)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在家候职3年,辟槐堂书屋聚徒讲学。后授隆兴靖安县主簿。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与兄陆九龄会朱熹于信州铅山鹅湖寺,就治学方法与朱熹进行辩论,主张教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朱之教人“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是为“支离”,为“簸弄经语”,“浮论虚说,谬悠无根之甚”。朱也指谪其“教人为太简”。双方不合而罢。八年,率门徒访朱熹于南康,登白鹿洞书院讲席,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发论,听者感动“至有流涕者”。九年除国子正,讲《春秋》,十年迁敕令所删定官,十三年奉祠归,还乡讲学,“每诣城邑,环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听者贵贱老少,溢塞途巷”。十四年,在贵溪应天山立精舍讲学,次年定名象山精舍,“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故四方学徒大集”。居山5年,“往见者逾数千”。绍熙二年(1191)修郡学贡院,“朔望及暇日诣学讲诲诸生”。其学继承孟子、程颢,创“心学”学派。提出“心即理”,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无非此理而已”。认为心学的主旨在明理、立心、做人,尤其以尊德性。强调只有“先立乎其大者”(即立心)才可以去读书学艺,应事接物。在教育思想方面,强调直接明了整体的悟彻,认为“本心”,只能是整体地形成和被体认的,悟得“本心”,也就认识了全体。强调为学以自我反省的“易简工夫”为主,而“圣贤垂训,师友切磋,但助鞭策耳”。“易简工夫”须从“日用处开端”,从切已自反,改过迁善入手,从日常之事中悟彻“本心”,体会伦理道德,并把对于伦理道德的自我修养贯彻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体认、存养“本心”的工夫,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又把读书看作陶冶性情、涵养道德的过程,主张“优游读书”,不以文字为意,而以精熟为贵,意旨为的。在教的方面,强调教人者根据各人不同资质、性情,加以不同导引、点拨,称讲学“非徒讲经,启发人之本心也”。“吾之与言,多就血脉上感动他”。其讲学不立学规,也无定本可说。因不喜著述,仅有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及少量诗文,由长子陆持之辑成《象山先生全集》,弟子多集中江西和浙东两地。从学于槐堂书屋和象山精舍的江西弟子,以傅梦泉、邓约礼、傅子云等为首,史称“槐堂诸儒”,谨守师说,着力构筑陆派门户;浙东则以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为代表,活动于四明山麓、甬江流域,史称“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

陆九渊,号象山先生,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陆九渊,南宋人,发展了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