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水路安全阀:什么叫做“霉雨天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23:11:01

梅雨季节,一般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才出现。一般在5月——6月。每年都不一定,时间长短也不同。一般梅雨过后,意味着炎热的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长期晴空少雨炎夏的开始。

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时节话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使得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范围广,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区域一般比台风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均达2个月,长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害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灾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区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使得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则中尺度系统如锋面气旋非常活跃。这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锋暴雨则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
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不同,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时梅雨锋不明显,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现象。如1954年、1991年和1999年,都是由于梅雨期特别长,降水特别多,从而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而1994年出现少梅,使江淮地区显得异常干旱。还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如1980年8月的“倒黄梅”对浙江各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梅雨期的异常情况,往往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在正常情况下,7月上旬后,江淮流域梅雨自南而北陆续结束,锋面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梅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它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产物。入、出梅的早迟,梅期的长短,梅雨量的多寡,暴雨的次数及其强度,均对防汛抗旱的重大决策有直接影响。因此,梅雨期诸要素的分析和预报,是汛期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基本观点:
1、历年梅雨的划定着重于大气环流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2、确定环流的调整则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20oE的北移位置(包括588线和–8℃线到达的纬度)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基于以上观点,在划定历年梅雨期时,以500hpa形势分析图为依据,首先确定入、出梅环流调整日,然后结合本站降水实况来具体确定入、出梅的日期。
二、划定标准:
1、入梅环流调整日指标: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20oN(在120oE)②“588”线≥25oN(在115oE~125oE平均值)③–8℃线≥35oN(120oE)2、出梅环流调整日指标: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27oN(在120oE)②“588”线≥31oN(在115oE~125oE平均值)③–8℃线≥41oN(120oE)以上条件需同时连续出现3天。3、入梅雨日指标是:在20~20时内满足以下任一条:①第一类:日降水量≥0.1mm②第二类:日降水量=0.0mm且日照<5小时。4、出梅雨日指标是:在20—20时内同时满足以下二条:①24小时内降水量R≥0.1mm或R=0.0mm且日照<5小时②非地方性热力阵雨或台风雨。5、入梅日划定标准:⑴若入梅环流调整日当日R≥0.0mm则分以下三种情况前推确定入梅日①连续雨日的首日日期②第一类入梅雨日所在日期③第二类入梅雨日(且次日亦为雨日)所在日期⑵若入梅环流调整日当日无雨则后推确定入梅日,即出现第一个第一类入梅雨日或第二类入梅雨日(即次日亦为雨日)的所在日期。6、出梅日划定标准:在出梅环流调整日前后,达到出梅雨日指标的终止日的次日为出梅日。根据以上标准划定的溧阳梅雨期绝大多数年份与临近台、站划定的时段是一致的,仅个别有争议的年份稍有出入。

梅雨

(Plum rain)春末夏初在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一带,常常出现的阴雨连绵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也是衣物极易霉烂的时期,故称梅雨,俗称霉雨。梅雨,每年6月中旬开始,称入梅,7月上旬结束,称出梅,大约历时20天左右。但每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同,历时长短也不一,长的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没有出现梅雨,称空梅。梅雨前后的天气有明显变化。梅雨前,多晴朗天气。梅雨期,雨量丰沛,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一般多阴雨连绵,但有时也出现大雨和暴雨。梅雨结束后天气晴燥,气温急剧升高,进入盛夏。梅雨是由于春末夏初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持而形成准静止锋造成的。每年自入春到初夏,北方冷高压逐渐减弱,但冷空气仍经常南下达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上,带来暖湿空气。当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到北纬20°以北,并停滞在北纬20°~25°之间时,冷、暖空气便在这一带相持而形成准静止锋。因此,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脊线位置的季节变化,决定每年入梅、出梅的早晚,梅雨持续期的长短、梅雨量的多寡。它直接影响江淮流域及华北地区夏季的旱涝。

简单的说就是淫雨霏霏,东西都容易生霉的天气

就象楼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