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支合法历史: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我们要辩论.说利大于弊.谁帮帮我啊!详细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8 02:09:42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我们要辩论.说利大于弊.谁帮帮我啊!说的详细点!

速度啦!!

月球开发

竞赴蟾宫会嫦娥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来临了,今年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34周年,人类拜访月球的活动,在历经长时期的沉寂后,如今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NASA设想的月球基地,太阳能电池板方阵将为月球的居住者提供主要电力。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亲密小伙伴,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动的第一次探月热潮,完全是大国政治竞争的产物,月球成为美苏冷战的极好舞台。现在,月球已成为新一代探索者的目标,空间科学家希望能在地球和月球之间,重新构筑起一种长期而有价值的联系。

四方探月

21世纪的前20年将是月球探测的又一个高潮,与第一次探测潮不同的是,这次的主力阵容完全是新面孔,欧洲空间局(ESA)、日本、中国和印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主要关注点是火星,对月球则显得缺乏兴趣,至于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则因经费问题而罢手。

在21世纪最先造访月球的,将是欧洲空间局的“SMART-1”探测器,计划于今年底发射。2004年夏,日本将发射两个探测器——“月球-A”;2005年,日本将发射自“阿波罗”计划以来最昂贵的探测器——耗资3亿美元的“月亮女神”探测器(Selene)。中国今年正式启动了一项名为“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有望在3年内发射探月卫星。印度将在2008年之前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轨道飞行探测器。

上述各地区各国的探月计划各有千秋,与“嫦娥”约会的目的各不相同:欧洲空间局侧重于验证航天技术和卫星上搭载仪器;日本则专注于研究月球内部构造的演化和形成;中国重点研究月球资源分布;印度探月任务与中国相近,但任务范围相对较小。

探测月球是为了人类登陆和定居月球。中国实施月球探测计划,将分4个阶段来实现:第一步是研制和发射月球轨道器、软着陆月球登陆器和月球车,第二步实现取样返回,第三步实施载人登月计划,第四步的任务是人类在月球上定居。定居月球既是人类探月计划的最后阶段,也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并以月球为基地进行深空探测的基础。因此,探月的最终目标是与“嫦娥”为邻。

淘金月球

虽然美国官方对月球不感兴趣,但美国民间则有人兴趣颇浓,把月球探测看成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想在“嫦娥”身上赚一把。

美国加州的TransOrbital公司是美国首家得到美国国务院和国家大气海洋局的首肯,可以向月球发射商业飞船的私人公司。今年11月,该公司将使用改装的俄罗斯SS-18弹道导弹,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科拜努尔航天基地,发射升空价值2000万美元、重110千克、携带两部照相机的月球探测器,在太空中停留90天,其中一部照相机将拍摄分辨率为1公尺的照片——分辨率比普通的高出一个数量级,另一个则拍摄连续的月面电影。该公司主席认为教师、广告商、电影制片人、电子游戏开发商将会需要这些高质量的月球照片。

同时这个探测器还会释放一个硬着陆舱,其中将装有从名片到骨灰等各式各样的东西,这是该公司提供的另一项服务。TransOrbital公司的此次月球飞行,将揭开一场商业化空间飞行热潮的序幕。

美国弗吉尼亚的月球公司(LunaCorp.),则计划发射一个重约200千克、耗资2000-3000万美元的月球绘图及通信卫星,将由航天飞机分散发射至国际空间站组装,希望NASA以及其他的宇航局和科学家会购买这颗卫星的服务。

另外,希尔顿国际公司已经宣布将在月球上建立第一家饭店,为此他们已经投资了10多万英镑。

开发前景

月岩中含有大量硅酸盐,可供建造各类建筑。月球上的矿藏铁、钛、铝以及其他地球上缺乏的稀有元素,可以就地开采、冶炼,用来制造各种设备,供空间站使用或运回地球。由于没有大气阻挡,月球上可建立高效率的大型太阳能发电站,为各类开发活动提供充足的能源。

所以月球开发第一步,在技术上应该先建立近地空间站并保证其长期在空间的运转。它的轨道降低后可以再升高.其中的设备用旧了可以更新,燃料也可以不断添加补充。这一空间站可供研究长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试验长期宇宙飞行的技术与设备,并在空间条件下研制新材料。更为重要的是,将可充当月球基地建设和火星载人飞行的中间站。

月球开发计划的第二步,是建立月球基地。首先建立大型太阳能发电站、月球太空港、月球观测室和实验室,以及月球产品加工实验工厂。随后,将陆续建成采用月岩及土壤为原料的氧气提炼厂,以及供天文学和物理学研究用的大型实验设施。大约到2025年时,可望在月球上逐步建成各种无人操作的生产机构,并可定期向地球的同步轨道平台、空间工厂和空间站等提供月球上的产品。届时,月球基地的工作人员,约可达200人。未来的人类将在月面上就地取材进行生产、建设。

月球开发计划的第三步,是把已建立起来的月球基地,作为中转站和补给站,实施载人登火星的宇宙航行壮举。

(厦门日报)

九天揽月各国争先恐后
寂寞月球点燃开发激情
九天折桂 打破蟾宫冷寂

今年3月5日,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在月球表面发现了水。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两个月前,美国于佛罗里达发射了“月球勘探者”号机器人探测器,经过对月球表面7个星期的扫描,该探测器上的中子谱分析器发回
的数据表明,月球陨石坑底部的土质很松,里面有大量的氢,而氢的存在表明干土里有冰碴。

“月球勘探者”号首席分析家艾伦·宾德博士欣喜若狂地说,“我们找到了水!”他认为,这一发现证实:在过去几十亿年里,冰彗星和冰陨石袭击月球时,把冰留在了月球上。而根据探测器发回的初步数据推断:月球上水的总储量有可能在1100万吨到3.3亿吨之间。

月球上发现水的意义极其重大。科学家认为,即使月球上水的储量只有3300万吨,也可保证2000人在月球表面上生活100多年。可为人类从月球上继续探索太空提供原料和燃料。而如果从地球向月球运输3300万吨水,至少要耗资60万亿美元。因此,这一发现可能成为人类走向太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人类开发外层空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探测太阳系和其他星球最理想的跳板和中转基地,
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表面存在的氦-3是地球上难得的核燃料,若全部开采,可满足全世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能源需求。此外,月
球还是理想的天文、重力波物理和中微子物理等学科的实验和观测地。

人类一直梦寐以求开发月球。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苏曾向月球发射了40多个探测装置。1969年至1972年更是实现了人类登月的壮举,其间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但自最后一次“阿波罗”载人飞船登月的25年以来,由于月球考察耗费巨大,收效甚微,无论美国还是苏联,对月球的探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各国争先 重掀登月热潮

“月球勘探者”的新发现重新燃起了各国新的登月热情。

90年代之后,美国航天局开始重提登月计划,并制定了“更快、更便宜、更好”的新开发政策。此次“月球勘探者”号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探测器的造价仅为2000万美元,负责运送它的火箭只有2800万美元。这次行动的全部费用只有6300万美元,远不及当年“阿波罗”计划的一个零头。“月球勘探者”号的成功,使美国重返月球的兴趣进一步大增,被列为美国航天航空局今后的主要目标之一。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已经制定了进一步降低费用的计划,打算在2001年,用仅相当于当年登月耗费的1/20的投资完成新的登月行动。

为了挑战新一轮登月热潮,俄罗斯也制订了第二个月球探测开发计划,并已于去年开始实施。该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在月球上开采氦-3。这种在地球上极为贫乏的核燃料,只需几十吨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比在地球上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成本还要低。尽管目前俄罗斯经济比较困难,但俄联邦政府还是从去年就开始对这项计划拨款。俄将分三阶段来实施该计划,并准备在2010年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研究月球采矿工艺。“月球上有水”的消息对他们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资源匮乏的日本近年来一直急欲在宇宙空间占有一席之地,在此次月球开发热中自然不甘落后。日本宇航局已计划在50年内实现月球采矿,准备于2003年先向月球发射一个机器人,收集矿物分布数据。于2010年左右在月球建立永久性空间站,并派人驻扎进行开发研究。日本的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如日产汽车公司、清水建筑公司等也在积极参与和推动这项计划。清水建筑公司甚至已构想出拟在21世纪建造的“太空旅馆”的模型,力争到时能够抓住做月球旅游生意的先机。

欧洲航天局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欧洲月球2000”计划,其目标是要在月球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计划原定于2000年用阿丽亚娜5型火箭把“月球之星”探测卫星送入月球轨道,来自欧航局成员国的5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目前正在设计和制造这颗卫星,
卫星将对计划于2001年登月的“欧洲月球登陆者”飞船的着陆区域进行详细考察并绘制“月”图。毫无疑问,“月球勘探者”的最新发现将促使欧洲航天局加紧实施“欧洲月球2000”计划。

竞争难免 期盼联合开发

很明显,“月球上有水”这一新发现必将促使各国重新调整今后20年的航天计划,促进各国政府和航天机构进一步支持月球开发计划。

有舆论认为,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引发的月球开发热,实际是新一轮大国瓜分月球资源竞争的开始。但这一次的竞争已不仅是在美苏之间,日本、欧洲及更多的国家将参与其间。

但更多的人认为,同时也是期盼,在未来外层空间的开发中,全人类的合作将会成为主流。实际在90年代之后,人类对月球的勘测与开发已经反映出这一趋势。

冷战期间,美、苏太空争夺十分激烈,达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为了压倒对手,双方都拟有庞大的航天计划,但皆因耗资巨大、力不从心而未能实施。比如,1984年,由美国倡议,欧洲航天局、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参加,计划到90年代中建立一个百吨级的“国际空间站”。就是因为规模太大、耗资太多,致使方案屡改,迟迟不能兑现。

冷战结束后,白宫责成美国宇航局与俄罗斯合作,并于1993年接纳俄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航天实力雄厚的俄罗斯加盟,为国际空间站计划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项计划现已成为以美俄为主要合伙人的大型国际航天合作工程,参加这个计划的还有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巴西等十多个国家。该计划预定于今年正式开工。据科学家分析,月球上有水的新发现很可能会加快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步伐,而国际空间站建成后,把月球建成太空探索基地将变得更为顺理成章。

美俄新的航天合作当然有双方自身利益的驱动。美国看重俄罗斯的航天技术,而俄国急于为其规模日益缩小,跋涉愈发艰难的航天业“找到出路”。但更重要和更现实的因素是,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人类不但将重返月球,而且要向远在数亿公里以外的火星进军,以缓解全球性的人口爆炸和能源短缺的危机。而这类世界性的大规模航天工程,没有国际合作是办不成的。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间,地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孤岛,人类唯有同舟共济,从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携手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才能繁衍和发展。

图为日本一公司设计的未来月球城的模型。

月球开发路有多长

2002年,日本将发射“月球”- A探月器,它进入月球轨道后将向月面投放3个研究月震的穿透器。资源匮乏的日本一直急欲在月球开发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它还拟于2003年向月球发射一个机器人,收集矿物分布数据;2010年前后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工作站;此后实现月球采矿。

美国1994年恢复探月。那年升空的“克莱门汀”-1初次发现月球上有水冰。但该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试验“星球大战”计划中研制的仪器。所以1998年1月6日发射的“月球勘探者”才算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后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它载有5种仪器,其中中子光谱仪用于探测氢,从而证实月面上是否有水,结果大获成功。这极大地激发了人类重返月球的兴趣,因为水可用于满足未来载人登月的生活需要,栽种农作物,还能分解出氢和氧,为空间探测器提供燃料,从而大大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它将使开发月球和行星探测变得更为容易。

美国的长远计划是在21世纪初让航天员重返月球,建立适合居住的前哨站,在月面安装科学仪器和取氧装置。2010年以后将建立月球基地。

俄罗斯也制订了第二个月球探测计划,并于1997年底开始实施。计划的最终目标是提取月球上的氦-3,以满足能源需要。它分三个阶段进行:1997-2001年发射几个探测器,建立月球探测网,全面绘制月球图;2001-2010年发射月球车,采集月岩标本运回地球分析,以确定其中的矿物含量和矿藏所在地;2010年后建立月球基地,研究采矿工艺。

欧空局早在1994年就开始制定“欧月2000计划”,目的是在月球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该局1998年宣布,欧洲将于2001年发射一颗微型月球卫星,主要任务是为之后在月面着陆的登月舱绘制着陆区的精确“地图”。登月舱预定着陆点位于“月球勘探者”发现的月球南极水源分布区附近,极有利于建立未来的月球探测科研站。欧洲还想在2030年将航天员送上月球。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2000年3月宣布,一旦印度确定了有关的科学目标,将自力更生地发射月球探测器。这项计划拟在2008年实施,如获成功,印度将成为又一个拥有月球探测器的国家,这将使印度在国际航天领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ISRO已结合有关建议,列出了几个印度月球探测计划中可能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广泛调查月球附近粒子及辐射环境,通过γ射线光谱测定法了解稀有元素的分布状况;详细地研究月球表面成分和岩石分类;月球表面彗星星尘的研究和分析;详尽的高分辨率立体图像测绘等。尽管如此,ISRO内部也有人对月球探测计划持慎重态度,因为印度现在还依赖于俄罗斯提供的低温燃料发动机,从目前情况来看,要使自己研制的发动机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已经走在世界卫星遥感技术前列的印度,在实施月球探测计划的过程中,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人类将于2010年建立月球永久居住地

夜色降临,悬挂在天际边的一轮明月总是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重返月球,已成为从20世纪末起奏响的空间科学主旋律之一。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1959年始,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与技术的激烈竞赛,至1976年,发射成功的月球探测器总共有43颗。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在月球探测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

尽管人类“目光”所及已经达到12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尽管航天器已登陆火星,但月球仍是人类开展空间探测的首选目标,因为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独特资源,也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良好基地和前哨站。因此美国于1986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并于1994年和1998年分别发射了两艘探测器,奏响了人类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序曲。

据悉,根据重返月球的计划,人类将于2005年在月球建立月面前哨站,2010年建立设备齐全的永久性居住地,2020年兴建实验工厂、农场等。和首次登月不同,人类这次将要在月球上长期呆下去。

“在众多的应用项目中,有望形成产业的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月球能源的利用,二是月球矿产资源的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姜景山研究员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上说。

专家同时指出,月球探测是先进科学和技术的综合与创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最有显示度的项目。月球探测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一系列基础科学和高科技的发展,还将有助于我国参与月球能源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我国科技和综合国力上一个台阶。据悉,美国、欧洲和日本等都在积极进行月球探测。

我国何时飞向月球开拓天疆
我国是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成员国,在月球探测上是有条件的。如果我国在月球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分享月球开发权益上就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上月5日,美国“月球探测者”号机器人探测器发回的数据显示,月球陨石坑底部的土质很松,含有大量的氢,表明干土里有冰碴。据初步推断:月球上水的总储量可能在1100万吨到3.3亿吨之间。这一发现可能成为人类走向太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405年,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船队首次通使“西洋”,在其后的28年间他又屡次出海,最远时曾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若明朝不实行锁国政策而支持郑和继续探险,中国极有可能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87年后,意大利人哥伦布后来居上,他那横渡大西洋的航行,成为15—16世纪开发、移民美洲的世界热潮的导火索。

专家认为,现在,我们面临开发月球的前夜,我们不能再丧失机遇,在国力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应积极准备,参与到开发的前期工作中去。

纵观国际上各空间大国的发展历程,美、苏两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之前就已开始了深空探测活动,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了83个月球探测器,对月球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测活动。美国还在1969年实现了“阿波罗”载人登月的创举,苏联也完成了利用月球车采集月球标本、自动器返回地面的高水平探月活动。

进入90年代,日本在继苏、美之后第三个闯入“深空俱乐部”,他们于1990年1月发射了一颗“飞天”月球探测器,他们还计划于2024年在月球上建立6人月球基地。1994年5月31日—6月3日,在瑞士和欧洲航天局的倡导下,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洲的科学家们在瑞士的贝阿滕召开了一次讨论征服月球问题的会议,他们一致同意进行第一阶段的研究,即先发射一些卫星、月球探测器或机器人,然后再让一些机器人长期停留在月球上进行土壤和环境分析研究;接下来便是对月球资源的开发,在月球上制造氧气。同时计划在2015—2020年,人类再次登上月球并在那里建立第一个基地。

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委主任姜昌近日对记者说:“日本和欧共体加入空间大国竞争的行列,他们急起直追,不光计划发射月球探测器,而且打算在月球上建立半永久和永久的基地,就是为了要在月球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月球开发方面拥有发言权。”姜昌说,我国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在运载火箭和卫星发送技术等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因而,我国在月球探测上是有条件的,在月球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我们炎黄子孙的未来发展,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近地点36.33万公里,远地点40.55万公里,如此近的距离———仅是发射通信卫星的地球静止轨道的十倍左右,使它成为人类向外层空间转移的第一个目标,也是人类飞向其他星球的一个中转站和基地。月球有与地球相似的岩石和矿物,人类可以从中提取和合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和水。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未来解决能源不足的主要出路就是利用可控的核聚变反应得到的核能,而用氘和氦—3聚变生成的氦聚变反应是安全、干净、较易控制的核聚变。在地球上,天然气矿床中已知的氦—3资源仅够维持一个500兆瓦规模发电厂数月的用量。而太阳恩赐给月球的氦—3贮量据科学家们保守估计将有71.5万吨,我国1993年全年发电量为8200亿千瓦小时,若用氘—氦3核聚变能,则只需8吨的氦—3就够了。

除此之外,月球上还含有极丰富的钛铁、硅、铝、钙等矿藏,钛铁矿是铁、钛的来源,是生产氧的潜在来源。而氧又可与氢合成获得水,这是人类未来在月球上赖以生存和开发培植绿色植物的根本条件。

众所周知,30多年来我国已建成了完整的航天工程系统体系,我国已拥有7个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用于发射各类航天器;我们已经研制和发射成功30多颗各类卫星;三个著名的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都已投入使用;测控网覆盖全国,还有“远望”号跟踪测量船,已经初步建成了各类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从技术上说,除一座34米或70米口径天线的深空测控通信站外,我国研制和发射月球卫星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联合国在1984年通过了一个《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简称“月球条约”。当前,开发和利用月球日益受到空间国家的重视,月球是继地球南极争夺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点,随着科技的进步,月球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及科学意义远在南极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履行《月球条约》规定的义务、权利及有关月球开发利用的权益分享等问题也引起了包括“非月球国家”在内的联合国成员国的重视。这些问题已列入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议题。我国是外空委的成员国,如果我国开展了月球探测活动,并多少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在国际论坛上讨论如何履行《月球条约》以及分享月球开发权益等问题时就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能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权益。

人类超越地球,到太空中去,到别的星球去考察、去定居,这已不再是神话和科学幻想,而是即将开始的行动。中国人口最多,平均占有可耕地面积最少,自然资源并不丰富。让我们行动起来,去开拓天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

21世纪可能在月球上开展光学天
文学和射电天文学研究,并可能用
月球上的材料在空间制造产品。前
景的一个质团驱动装置正在将一些
棒球大小的月球材料推往太空。

载人航天连续报道
21世纪载人航天活动展望(3)
吴国兴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3 对太阳系的开发和利用
21世纪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大项目是对太阳系的开发和利用,具体地说就是要重返月球, 在月球上建立载人基地;进行壮观的载人火星飞行,并在火星上建立载人基地;开发和利用 太阳系的小行星和外层行星的卫星。
3.1 月球的开发和利用?
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要在21世纪的前10年重返月球。1996年日本也提出要在未来30年内 建设小型月球基地的计划。科学家们估计,人类在月球上建立第1个永久性载人基地的时间 最早是在2009年,最晚是在2020年。?
1993年国际航天科学院月球开发小组委员会列出月球开发计划的10个目的:?
(1) 在月球上建设1个特殊环境的科学实验室;?
(2) 更好地研究月球及其资源;?
(3) 在月球上开发和生产空间产品;?
(4) 建立第1个地外人类殖民地;?
(5) 利用空间能源供应地球;?
(6) 发展先进的空间技术;?
(7) 表明人类的进化发展已超出地球范围;?
(8) 将人类的文明推向宇宙;?
(9) 遇到全球性的灾难时可作为避难所;?
(10) 必要时可作为高危险性废料的存放地。?
从1959年以来,美国和苏联用无人探测器对月球进行过50多次的探测。1969年~1972年间, 美 国进行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有6批航天员登上月球。他们在月球上采集样品,对月球进 行了科学考察。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1月球探测器发现月球上有水冰的存在,1997年美国" 月球勘探者"探测器进一步证实月球南北两极有大量水冰。水冰的存在为月球上建立载人基 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大大激发起世界各国对月球开发和利用的兴趣。?
根据目前的估计,月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00亿吨(合10 km3)。水除了可供月球基地使用外 ,还可电解成氢和氧作为火箭推进剂。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航天运输途中,给运输系统补充 推进剂,这将给月球的开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除水冰以外,月球上还有丰富的氙和 氦-3。氙可作为电推进装置的原料,氦-3则是核聚变反应的理想燃料,因为它既便宜又无放 射性。?
科学家们对月球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建议,最典型的是将整个开发利用过 程分为5个阶段:临时性月球站、永久性月球站、 月球基地、月球工厂和 载 人 航 天
俄罗斯计划研制新的空间站系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俄罗斯工业界正分别计划为国际空间站研制新的系统。?
赫鲁尼切夫机械制造厂正致力于研制一种新型的功能货舱,使其能够对空 间站进行再供给,或组成新太空舱的基础,这一工作已开展数年。由俄罗斯人研制的12.5 m长、21 t重的曙光号功能货舱作为空间站的第1部分已于1998年11月发射。?
另1个被称为JIG舱的计划来自于能源公司和中央机械制造科学研究所。这一计划仍 处在初始的概念设计阶段。JIG舱将是一个多用途设备舱,可用来在空间站上装配、发射、 维修和回收小型的航天器。它也可以支持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
第51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对这些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希望以市场运作的商业
月球殖民区。?
(1) 临时性月球站。它可容纳12名乘员,研究、设计和建造时间为10年,使用寿命15年。它 用可多次使用的单级航天运输系统为其提供后勤保障。月球渡船也是可多次使用的,并用 液氧和氢作燃料,亦可在月球上重新加注。月球产氧量为每年100 t。?
(2) 永久性月球站。它可容纳24名乘员,研究、设计和建造时间为10年,使用寿命50年。它 也是用可多次使用的单级航天运输系统提供后勤保障。月球产氧量大为增多

1. 农业必须为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粮食,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80亿。尽管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但是绝对人数继续增长,通过采用现有技术,农业土地的承载能力可能很快达到极限。

2. 亚太区域占全球人口的56%以上,占世界农业家庭的73%,但仅占世界耕地的31%。本区域人均可耕地为0.28公顷,而世界其余地区则为1.44公顷。然而,本区域的灌溉条件较好。全球灌溉面积中大约61%在本区域,本区域耕地中几乎有三分之一得到灌溉。

3. 1998年,本区域在全球农业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情况如下:占全球谷物产量的41%,全球块根和块茎产量的41%,全球水果产量的36%,全球蔬菜产量的60%。在1988年与1998年之间,本区域这些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比其它区域快得多;谷物产量增长2.1%,而世界其余地区的增长率则为0.8%。本区域肉类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8.4%,奶类占全球产量的26.4%。畜产品产量的增长率也较高,肉类增长率为6.2%,奶类增长率为4.2%,而世界其余地区肉类和奶类的增长率分别为0.6%和0.9%。1997年,本区域占世界渔业产量的45%;在截止1997年的10年期间,本区域不仅生产了世界水产养殖中的绝大部分(90%),它还达到了11%的高增长率,而世界其余地区则为4.1%。

4. 改良技术的发展和采用再加上政府的适当政策和计划,使产量增长率提高。本区域的谷物平均产量为每公顷3 197公斤,而世界其余地区则为每公顷2 795公斤。实际上在过去10年期间,本区域的谷物产量增长主要是通过单产增长实现的,而生产面积没有增加或者甚至下降。今后需要继续保持这一趋势,因为没有什么扩大耕地的余地。

5. 虽然在过去25年期间,本区域取得了粮食和农业产量的显著增长,但是仍然有5.25亿人口即占本区域人口的五分之一长期营养不良。到2010年,发展中亚洲的人口预计增至37.25亿,占发展中世界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二。虽然增长率将下降,但每年增加的人口将仍然超过5 000万。到2010年,东亚和南亚的营养不良人数预计分别从1988/90年的2.5亿和2.7亿降至7 000万和2亿。因此,虽然发展中亚洲的营养不良人数将大幅度下降,但是全世界营养不良人口中大约有43%将仍然居住在本区域。

6. 虽然本区域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集约化这一点很清楚,但是集约化战略必须改变以免产生过去出现的不利影响。广泛使用高产新品种、扩大灌溉及增加对无机肥的使用,在过去30年期间使产量增加。然而,对灌溉和无机肥的增加而低效的使用,产生了土壤盐渍和养分沥滤损失的消极副作用。由于集约化生产,病虫害的发生率也增加了。此外,总耕种土地的70%左右为雨育土地,易受变幻莫测的季风雨和其它非生物影响,一般为“绿色革命”所忽视,从而加剧了不公平。

7. 为了满足粮食和发展需要的前所未有的需求而任意毁林,造成一系列环境和土壤退化问题。仅在东南亚,据估计每天砍伐5 000公顷热带森林。该区域尤其是在天然林生态系统拥有巨大生物多样性中心,天然林生态系统据认为是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单个最重要保存地。广泛采用一些往往相互有关的新品种及森林砍伐,造成该区域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土壤退化、遗传脆弱性加剧及病虫害和杂草危害更为严重,日益导致主要农业系统的产量、生产率和收益停止增长甚至下降。

II. 亚太区域农业生物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8. 根据上述发展情况和挑战,清楚的是,在必须加强粮食和农业生产以便为本区域的人们提供粮食的同时,必须大大改进现有生产技术。为了保持和加强农业生产,不仅必须避免边际土地和脆弱生态系统的侵蚀、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环境退化,而且还必须扭转其趋势。“绿色革命”促进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特别是谷物生产。然而,现在“绿色革命”的作用正在减少。生物技术如果与其它粮食生产技术适当相结合,可能是引发下一次“绿色革命”的一个手段。它为加强粮食和农业生产,改进质量和营养、预防收获前和收获后损失、加强生物修补和改善环境,提供了巨大机遇。

9. 在亚洲农业中对生物技术的使用方面,若干特点使本区域具有相对优势。首先是丰富的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然后,本区域若干国家拥有执行先进生物技术研究和发展工作的受过培训的人力资源和令人满意的基础设施。此外,大量人口,特别是能够掌握组织培养等简单生物技术的妇女,提供了比较廉价的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最后,亚洲多数国家农村地区的最重要工业原料是来自植物、动物、鱼类或树木的农业生物资源,这些资源为准备增值产品提供很大机遇。

10. 将来本区域农业产量的增长必须主要通过增加产量来实现。可通过以下活动增加产量:(i) 尽量减少收获前和收获后损失;(ii) 增加实际产量,使其更加接近当前产量潜力;(iii) 增加生产潜力。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必须保证谨慎地提高质量、生产率、收益和可持续性。

11. 生物技术已应用于本区域上述方面。实例有:离体栽培技术应用于马铃薯、木薯和种植园作物,水稻单倍体,鉴定疾病的诊断盒,新疫苗和重组疫苗,胚胎移植。其它实例有:通过性转化、用于多倍体诱导的染色体组处理、加强育种诱导和hypophysation、杂交(如鲶鱼)、在饲料和鱼塘中使用原生物及进行鱼类健康管理来提高鱼的生产率。在本区域某些国家,转基因棉花和大豆的商业生产发展很快。这些技术应进一步改进和标准化,更加经济有效地转让给大多数小农采用。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特别适合本区域改进农业生产。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本区域若干发展中国家也正在研究采用转基因技术来提高若干作物的产量、适应能力和质量,将来这种转基因技术可能商业化。生物技术对提高产量的第一个贡献将通过保护植物不受病虫害影响、从而减少损失及尽可能减少有毒农药的使用来实现。例如,在1997年,澳大利亚棉农种植了6万公顷Bt棉-INGRD,使控制棉铃虫所需的农药喷洒次数减少近70%,而且总产量增加。

13. 水稻是本区域的一个主要作物,可能从生物技术发展受益最多。已经广泛研究和发展单倍体生产和胚胎挽救技术以提高水稻产量。遗传工程产生了一个遗传改良品系,米粒含有β-胡萝卜素,这种β-胡萝卜素是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的一个化合物。科学家还培育了转基因水稻植物,其胚乳中的铁含量增加。大米中原维生素A和铁的结合可以加强亚洲及太平洋数十亿穷人的健康。关于借助分子标记选择法,用于鉴定有害生物、病原体和水稻种群遗传变异的DNA指纹技术,原生质转变和用于植入新基因的转基因生产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国际水稻研究所正在培育遗传操纵的具tungro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系。其它预期的早期成功包括芸苔和向日葵的转基因杂交及抗病毒的马铃薯和大豆。在印度研究所,用于标记抗锈病和叶枯病小麦基因的分子标记已经鉴定并正用于不断改进抗基因以便培育持久多种抗性品系。来自生物技术的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物和生物肥料的可能性也显然存在。还发展了特别是延长水果和蔬菜货架寿命和减少水果和蔬菜收获后损失的转基因。

14. 在畜牧生产方面,由于本区域若干国家已经使多次产卵和胚胎移植技术标准化并具有生产足够繁殖种群的能力,应开始建立核心群繁殖系统区域合作网络。考虑到水牛对亚洲国家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在这些国家执行关于水牛生物技术,包括提高胚胎移植效益的一项合作计划及开始一个水牛染色体组项目将最为适宜。

15. 在渔业方面,本区域生产和共享遗传技术和鱼类健康管理,如疫苗和诊断技术方面信息的能力应得到加强以促进经济有效和广泛地使用这些产品。利用生物技术及利用当地资源来生产鱼饲料将保持和进一步促进本区域迅速发展水产养殖业。

16. 在包括农林结合的林业领域,应根据遗传本质和繁殖材料的适应情况,对现代生物技术,包括为各种目的进行微量繁殖的生物技术的相关性和经济效益进行认真分析。在林业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只有在良好保护、选择或育种计划框架内使用才有价值。在确立这种长期计划,一般为杨树等重要商业品种确立长期计划之后,生物技术尤其为病虫害管理提供有吸引力的备选方法。

17. 微生物生物技术为农业生物资源增值和关于提高食品,特别是农村穷人普遍消费的发酵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中的诊断目的提供了机会。例如在泰国,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正应用于确切鉴定和选择微生物品系以便为发酵食品的生产发展发酵剂培养物和细胞组。

18. 在破译水稻基因组序列密码、获得‘工作框架图’方面,实现了重大科学突破。这是首次破译一种作物、也是一种世界主要粮食和生计作物的基因组序列密码,这一发现将为了解几乎所有水稻基因提供一个新的水平,尽管某些详情尚待测定。这一密码的破译为水稻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广泛机会。我们对产量、抗虫害、杂交优势、质量和实际环境适应性的控制的了解将大大得到加强。以syntyny 概念为基础的水稻基因排序是了解小麦、玉米、大麦、珍珠稗、高粱和其它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结构的关键。

19. 有意思的是,水稻基因组排序是通过一个学术机构与一家私营公司的伙伴关系实现的。该家公司将通过国际水稻基因组序列项目牵头机构日本政府农林水产省,向国际水稻基因组序列项目免费提供其水稻序列文件以及在其排列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国际水稻基因组序列项目的其它9个成员为:加拿大、中国、法国、印度、大韩民国、中国台湾省、泰国、联合王国和美国。‘工作框架图’将有助于国际水稻基因组序列项目提前以较低的费用完成水稻基因组的整个序列。

20. 本区域是椰子、油棕、木豆、黄麻和水牛等商品的主要生产区。在当地具有较高粮食和非粮食价值、但对工业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市场没有什么经济意义的商品(往往称为“无亲本”商品),应得到当地生物技术学家的适当注意。

21. 亚洲若干国家的公共部门有大量预算和资金拨款用于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和发展。由于生物技术研究花费很大并且前沿研究的本地能力对于新技术应用方面持久地取得进展很有必要,各国政府必须为生物技术发展拨出足够预算并确保根据认真选定的重点活动最谨慎地利用资金。

22. 一些国家的私营部门在生物技术方面也比较活跃。必须制定适当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私营部门参与这一领域以及在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建立协调一致的联系。私营部门的重大作用和许多新产品的专有性对于生物技术研究和发展比较重要,并对发展中国家使用和发展生物技术产生影响。为了促进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平和协调一致的合作,应当建立和采用承认及回报形态和非形态改良的机制。

23. 尽管其高潜力,尤其是在实现理想结果方面的速度和确切性,生物技术应主要视为对传统方法解决现有问题的效益进行补充的一种手段。各国应建立机制,以便为实现其目标优先发展及融合最适用的技术。在这方面,必须在每个国家发展适当能力、政策和基础设施,以便谨慎、合理开发新的技术,从而不会失去新的机遇。

III. 最近亚太区域生物技术领域的双边和多边活动
24.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生物技术计划正在通过各项双边和多边计划得到加强。大部分外部援助根据国家具体情况,主要为了提供基础设施、设备和毕业后培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工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所提供的多边援助最为重要。此外,日本国际合作署(日本)、澳大利亚国际合作署(澳大利亚)和美国国际合作署(美国)等海外发展合作署相当活跃。以下区域/国际生物技术活动比较重要。

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以农民为中心的农业资源管理计划》-亚洲生物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成分

25. 《以农民为中心的农业资源管理计划》于1993年9月发起,旨在通过使用适当技术,以综合方式谨慎开发和保护其自然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多样性活动有三项主要目标:(i) 建立一个区域生物信息学网络;(ii) 为病虫害综合防治、雨育耕作制度和农林结合评估和应用生物技术;(iii) 使生物技术的应用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使用相联系。有8个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参加了这一区域网络,印度政府生物技术局是该网络的协调机构。工发组织是合作/执行机构之一,在生物信息学活动中发挥了监督作用。《以农民为中心的农业资源管理计划》于1998年10月结束。

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家畜生产和健康项目的生物技术发展网络

26. 这一区域项目于1989年-1993年执行。有8个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大韩民国和泰国)参加。该项目有以下近期目标:

在8个国家建立生物技术中心网络,共同负责本区域生物技术发展所必需的研究、培训及信息交流活动;

为8国生物技术的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培养各级受过适当培训人员的骨干力量;

确立试验项目,以加强其中每个国家的部分国家中心一个或多个专业课题的研究能力;

关于以下每个主题至少编写一份手册-DNA重组技术在家禽改良中的应用、胚胎移植技术、生物技术与家畜疾病诊断、生物技术与疫苗研制、生物技术与瘤胃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改变、生物技术与有关生产的激素以及生物技术与饲料改进。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水稻生物技术网络

27. 该网络自1984年开始工作以来,一直是本区域一项非常活跃和成功的计划。该计划有两个目标:开发适用于水稻生物技术并用这种生物技术生产适合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改良稻品种;确保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并使这些技术适合其本国的目标。由大约200名高级科学家和300名受训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网络正在参加亚洲所有主要水稻生产国和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工作。

工发组织的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

28. 该中心有两个实验室,一个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另一个在印度新德里。新德里实验室有一项活跃的农业生物技术计划,尤其是在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并正在研究生物技术的应用对本区域水稻和其它重要作物的生物和非生物影响。自1994年以来,该中心成为自主单位,按照其受托委员会和其它机构的指示制定其计划和战略。

其它计划

29. 东盟的一个生物技术项目(得到东盟成员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的支持)最近几年比较活跃。该项目为东盟国家的若干综合分项目提供了支持。这些分项目与作为农业副产品生产的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对西谷椰子(Metroxylon sagus)淀粉等本地植物品种的有价值自然产品的鉴定有关。

30. 由荷兰国际合作局主办的木薯生物技术网络是与亚洲国家密切相关的另一项国际活动。该网络旨在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木薯,以便更好地满足小规模木薯生产者和加工者的需要。

31.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的两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即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设在亚太区域,这两个研究中心均执行实质性生物技术计划。国际水稻研究所有一项很强的水稻生物技术计划,并与本区域的国家农业研究系统和洛克菲勒水稻生物技术网络互动。除了培训之外,它还与其它机构分享其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获得的育种品系,包括杂交稻材料。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集中为其主管作物制定离体培养议定书及通过远缘杂交生产预育材料。这两个中心正在不同程度地采用胚胎挽救、花药培养、分子标记辅助的选择和转化技术。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虽然设在墨西哥,但也在玉米和小麦生物技术方面向亚太区域科学家提供培训并参加区域生物技术网络。

32. 促进国家农业研究国际服务机构的生物技术服务在日本的主持下帮助亚洲部分国家为管理生物技术研究计划或机构培养适当人力资源。编制了专业课程以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注重战略制定、重点活动确定、生物安全性管理、资源的产生和利用、产品交付、信息分享以及联系的建立和管理。

33. 由国际适用技术组织主持的一项亚洲小型农业生物技术计划与热带农业豆科植物固氮项目、欧洲小型企业发展和适用技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生物和社会系合作,正在制定从实验室走向实地的生物技术计划,重点是小农。该计划的总目标是促进成熟的农业生物技术从研究机构走向农民的田间。该计划的总部设在尼泊尔,参加该计划的国家有: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部分转让技术包括:微量繁殖的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和土壤接种、生物杀虫剂和菌砖蘑菇菌丝体生产。

34. 亚洲及太平洋种子协会和泰国农业推广部于1999年5月2日-6日在泰国曼谷举行了亚洲及太平洋种子政策和计划会议,建立了亚洲及太平洋种子网络,该次会议得到了粮农组织种子及植物遗传资源处的财政和技术支持。这一技术合作网络由粮农组织主持,将在协调和加强本区域正在进行的关于植物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以及种子生产和分配的活动方面发挥作用。该网络的《种子条例的一致性》技术工作组和《种子技术》技术工作组的活动与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育种及种植材料生产和销售有着直接的联系。

35. 尽管所有这些区域生物技术合作网络在本区域已经或开始开展工作,但它们由外部供资支持,一旦外部支持终止,它们可能无法工作。因此,需要建立维持这些活动的机制。一个机制可能是继续将部分活动列入亚太农业研究机构联合会、亚太林业研究机构联合会和亚洲及太平洋畜牧生产和健康委员会等由粮农组织主持的区域联合会的总体计划,由成员国专门向通过一个区域生物技术工作组协调的商定的活动捐款。

IV. 潜在问题和关注
A. 重点活动的确定
36. 各国需要就哪些生物技术与其需要相关并适合其需要做出决定。生物技术专业知识应对现有技术进行补充并由产出推动。由于生物技术研究比传统研究花费更大,因此,生物技术研究应针对在其有相对优势的领域解决具体问题。生物技术研究和政策还必须符合依赖农业生活的大多数穷人,特别是很难提高生产率的边际地区的穷人的需要。

37. 除了技术上的考虑以外,重点活动的确定还应考虑到国家发展政策、私营部门利益和市场可能性。各有关方应参与制定国家生物技术战略、政策和计划。

38. 农业问题具有多学科性,光靠生物技术不大可能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国家应决定有多少技术应有本国开发及有多少技术应引进及改变。两者的适当结合可能起到协调作用,并可能减少开发生物技术及其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和费用。然而,进口和商业化将取决于实行的管理措施,特别是生物安全和知识产权。

B. 基础设施和能力
39. 生物技术研究需要有技能的人员、具有设备充足的实验室和适当工作条件、有组织的机构支持和进入其它国际网络和数据库。甚至为了使在其它地区适用的技术适应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以及为了履行关于生物安全、发放遗传改良生物及销售遗传改良生物所产生的产品方面的义务,也需要有一个最起码的技术基础。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理管理问题的有技能人力资源不足。应弥补这一不足,使各国能够谨慎地利用生物技术产品。因此,一个国家在决定采用生物技术时,必须作好准备保证提供大量财政支持。

40. 生物技术研究不应当到实验室产品就结束。只有当最终用户使用时才能取得有用结果。生物技术研究需要有组织的强有力的推广服务及适当机构和基础设施来促进其应用。可能需要各种机构,视技术情况而定。需要一个有效反馈机制来保持正在进行的研究和技术发展工作的相关性。

41. 生物技术研究产生需要分析和解释的大量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得到,但是需要适当计算机设施。还需要通过因特网和现有数据库获得信息学技术以尽量减少工作的重复,如DNA排序数据的比较等。

42. 任何研究想要真正有生产效能,必须有一定量的专业力量、知识和设施。生物技术也不例外。单独工作的个人不大可能产生一种方法或产品;因此需要在区域内外合作。

C. 知识产权
43. 随着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所有成员受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约束。关于专利事项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协定》第27条要求各国对以下发明给予专利:“所有技术领域发明的产品或方法,但它们必须是新的产品或方法,涉及发明步骤并能够进行工业应用”。第27.3条不包括对动物和人的诊断、治疗和手术方法;并不包括除微生物以外的植物和动物,但是它要求成员通过专利或“一个有效的特殊* 系统或者两者的结合”,向植物品种提供保护。将于1999年对该小段的条款进行审议。

44. 因此,生物技术研究的多数方法和许多产品可获得专利:“无论在哪个发明地点和哪个技术领域以及产品是进口的还是当地生产的,均可获得专利及享有专利权。”自1995年协定开始生效之后,发达国家有1年的过渡时期进行必要的法律修改;发展中国家有5年的时间,最不发达国家有11年的时间,并可能延长。

45. 建立产权制度和法律,目的是为了促进发明,作为对公开发明的交换,它们提供对专利信息和产品的临时垄断。关于开发生物技术方法和程序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在工业化国家进行,往往由私营公司进行,成果享有专利。因此,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情况是,它们可能需要为使用一个程序或产品支付费用。

46. 知识产权对于生物技术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缺乏专利保护的国家可能限制获得 其它地区的生物技术成果,从而阻止外来投资。问题是复杂的,对贸易、技术投资和获得生物技术产出产生影响。各国需要认真评价其立场,酌情采用世贸组织协定中预见的立法。特别是它们将需要对于根据这些影响对植物品种进行保护的最适当形式进行评价。

D. 生物安全、食品安全与环境
47. 生物安全系指为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而安全和环境上可持续地使用所有生物产品以支持加强全球粮食安全。

48. 需要适当生物安全条例、对生物技术产品的风险评估、监测使用和遵照情况的机制和手段,以确保生物技术及其产品不会对环境或人们产生有害影响。生物技术新产品,主要是遗传改良生物的潜在环境危害已引起关注,因为由于没有适当立法,各公司可能利用发展中国家作为这些产品的试验场地。

49. 某些潜在环境风险与植物有害生物有关。遗传改良生物的基因流失可能导致性适宜野生品种杂草增加。将抗除草剂的新基因植入植物可能增加对某些农药具有抗性的杂草的发生率。关于将有害生物抗性植入植物,应对有害生物中的抗性的潜在发展及对有益生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认真评价。如将遗传改良生物列为植物有害生物,它将属于《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管辖范围。

50. 关于遗传改良生物的另一个关注是可能无意识地产生毒素和过敏原。于1962年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是为了执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标准计划,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及确保食品的公平贸易”。世贸组织《关于执行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的协定》明确承认了法典的标准、准则和其它建议,《贸易技术壁垒协定》也称法典的标准、准则和其它建议为“国际标准”。食品法典委员会正在考虑制定一个总的标准,将基本食品安全和食品控制规定应用于生物技术所生产的食品。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前的专家磋商会在这一领域的意见将用于指导通过生物技术准备的食品所需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虑潜在过敏原、遗传改良生物的可能基因转移、使用的生物所产生的病原体、营养问题和标签。

51. 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谈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物安全议定书》,该《议定书》注重改良活生物的跨界流动。最近议定书已最后确定。必须协助各国为生物安全所有方面制定适当立法及建立适当管理机构。国家立法必须与国际文件相一致,并反映出本国的需要、愿望和立场。

E. 生物多样性
52. 生物多样性是育种和生物技术的有用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成为学术问题。新技术可以在品种之间、甚至在界与界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生物技术可能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存、特性描述和利用,从而增加其作用。

53. 离体培养等技术对于无性繁殖作物品种(香蕉、洋葱、大蒜)、繁殖率较低的多培体品种和很难以种子形式或在田间基因库保存的品种的非原生境种质收集品的保存非常有用。有关技术对于通过精液和胚胎的低温保存以及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保存动物生物多样性也很重要。然而,建立有效基础设施是所有这些技术的先决条件。

54. 生物技术可能因取代而间接地减少遗传多样性,因为农民采用遗传一致的植物品种和其它生物。但同时,这也增加了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多样性的潜力。例如,关于濒危动物品种,低温保存和体细胞克隆能够加强传统保存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