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mv 字体:中国的第一个宰相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6:07:22
宰相的助手是什么官职

应该是伊尹。
  奴隶出身的圣人宰相伊尹,又名伊挚,系夏朝莘国人,当时周围有势力强大的商部族,商汤与莘氏通婚后,伊尹作为莘氏的陪嫁奴隶做了汤的厨师。一次,伊尹借汤询问饭菜的事,谈论治国之道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治理好。”商汤从此知道伊尹是个落魄的贤人,不久便加以重用,拜为右相。伊尹辅佐商汤大力发展农耕,铸造兵器,训练军队,国力愈加强大昌盛。 商汤死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他的三个子孙外丙、仲壬、太甲治理天下,使得诸侯归殷,百姓以宁”。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相国圣人,史称元圣人。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丞相,即宰相,百官之长.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三公,亦称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西汉武帝时,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帝裁决庶政,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则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成实际上的宰相.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当过尚书令,以后臣下不敢居此职,尚书省的长官由原来的副职左右仆射担任,执行宰相职务.唐中叶以后,皇帝另选重臣数人,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意即与中书,门下长官商量处理国务之官,是事实上的宰相.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遂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宰相的官称,而原来的三长官反而成闲职了.北宋神宗元年改制,以尚书左右仆射宰相,南宋孝宗以后,又改左右仆射左右丞相.
  元代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以中书省政务中枢,其中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后来因右丞相胡惟庸专权,与明太祖朱元璋发生矛盾被杀,皇帝恐权臣乱政,废去中书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官长,由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内阁,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后大学士权位渐高,内阁实际权势大於历代的宰相.清代沿明制设立内阁,大学士即宰相.雍正皇帝时,防止内阁泄漏机密,在内廷设军机处,无定员,多时达六七人,称军机大臣,处决要务,成事实上的宰相,但名义上仍沿袭前朝,以授内阁大学士拜相.
  综观历朝历代,有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名相,如汉高祖时的萧何,武则天时的狄仁杰,唐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也有奸诈专权乱政的奸相权相,如秦二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甫等,留得千古名.宰相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毕竟是封建时代人治的物.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皇帝的贤愚和担任此职的个人品性有很大的关系.宰相制度的形成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

史记有记载,第一个宰相叫鼋赧,相传是黄帝的副手,后来由于有功,黄帝封其为眲相,相当于宰相一级的官员。

李斯

张九龄

『煮酒论史』 寻找江西之三:北宋政治名流(1)

作者:大罗山长 提交日期:2005-8-1 20:54:00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近。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当我们谈论汉末或魏晋时期的江西时,可能会为它高士隐逸的潜渊、清虚之风而激赏不已。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更多还是那个时代的士子逃祸避乱的末世心理,终究掩饰不了这个地域的政治文化的边缘性质。直到进入北宋之后,江西士子才以积极入世的态度,为江西文人步入政坛赢得了声誉。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以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北宋政治名流的一番作为。
首先值得骄傲的是,江西士子的步入政治中心不久代表的是江西地域身份,更是代表整个南方。钱穆《国史大纲》“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中有详尽论述。相对大一统的中国历史文化而言,政治一直就是以北地为中心,文化也一直也北地为正统。偶有政权南迁偷安,也属大厦将倾,去日不多矣。所以南人在政治上大凡难有作为,甚至连个象样的机会都没有。北宋之所以开始重用南人,取决两点。其一,在世袭门阀制度渐次破坏的基础上,北宋承前制科举取士。像范仲淹、欧阳修这样的寒士也就有了机会。其二,北宋的太祖“黄袍加身”,天下取之不义,害怕手下效仿,所以“杯酒释兵权”,开始走文治的道路。用钱穆先生的话说,“宋朝养士经历百年之久,终于要收到他的成效”。所指即为庆历、熙宁年间由范仲淹、王安石领导的变法。
相传宋王朝有不可使用南人的遗戒,这导致在是否使用南方士子的问题上,常起争议。景德元年,晏殊以神童荐,与进士千余人并试,赐同进士出身,就因为他是“江外人”而遭到宰相寇准的反对。后真宗欲立王钦若(江西清江人)为相,也遭到大臣王旦的极力阻拦。他的理由是,“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王旦死后,王钦若还是当上了,戏言“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反对归反对,在国家急需用人的大势所趋之下,南人尤其是江西士子很快走上了政坛高位。王钦若尽管也当过宰相,甚至在时间上更早,但真正形成巨大影响并带来良好声誉的江西政治名流,还得属晏殊、欧阳修和王安石。
晏殊(991—1055年),江西临川人,有“富贵闲人”之称。宋史记载,晏殊一生富贵闲适,雅好宾客。《示张寺丞王校勘》云:“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晏殊以汉代梁孝王自诩,想象着宾客中有如司马相如、枚乘之才的名流出入相府,显示了一派不惜金钱、广罗天下人才的宰相风范。王勃所谓:“雎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其中的睢园即汉梁孝王的菟园,其地多竹,又名竹园,是当世文人雅聚、饮酒赋诗之地。晏殊的文才无须赘述,而说到他的政治才能,主要在于知人善用。宋史称,“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其实范仲淹还年长晏殊两岁,只不过比起少年得志的晏殊来就出道晚了而已。“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可见,正是在晏殊的赏识、奖引之下,范仲淹才一步步走上仕途。至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已官至参知政事,推行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发现和使用范仲淹,可以说是晏殊在政治上最得意的手笔。而作为回报,范仲淹也发现了一个人才,他就是富弼。“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这也等于是范仲淹为晏家选了一个乘龙快婿。
另一个得到晏殊提携的是欧阳修(1007-1072年)。欧阳修,庐陵人。四岁而孤,随母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后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及举进士,从尹洙、梅尧臣游,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比起晏殊来,晚了一辈。他在《六一诗话》中称:“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多称引后进。”表达的是知遇之感。晏殊曾经为了提拔欧阳修而招致异议,遭坐贬外放。“殊出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谏官奏留,不许。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 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又因为同出晏殊门下的缘故,欧阳修与范仲淹订交。“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后又在言语上屡屡冲撞这位当时最得势的宰相,结果招贬外放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等群起鸣不平,也被贬,因此作《朋党论》。所谓“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云云。后范仲淹转任陕西,举荐欧阳修出掌书记,被他笑而辞谢:“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应该说,由晏殊而范仲淹,继而欧阳修,代表着一股新兴政治力量的形成。朋党之论的背后,隐藏的也正是北宋政治的静水深流。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庆历新政”。新政的推行,也就意味着 “新党”的胜利。“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这是否新一轮任人唯亲“百官图”的开始呢?钱穆《国史大纲》有论:“时称任用谏官、御史,必取天下第一流。非学术才行具备,为一世所高者,莫在此位。”观《宋史·欧阳修传》,当名副其实。
由此而走向政治高位的欧阳修,同样继承了晏殊“称引后进”的风范。“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很快以他为中心形成了又一轮新兴政治力量。但世事总难料,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他的同乡王安石变法时,他已走向对立面。“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此为后话,当另成专文。因为王安石之最终走向政坛高位,借重的是北方巨室韩、吕的力量,演绎的是另一种政治风流。最后想补充一点,欧阳修虽以诗文名动天下,但在文章与政事之间,还是以政事为先。“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可为借鉴。

作者:沁茳葶 回复日期:2005-8-1 21:24:15
江西,好地方,只是被共产党弄坏了!

作者:十年沉默 回复日期:2005-8-2 8:20:07

江西是个好地方

因为我是江西人

作者:快乐的小猪007 回复日期:2005-8-2 8:46:22
本朝是江西的鼎盛时期!!政治局常委2个,呵呵!!

作者:rkfc 回复日期:2005-8-2 10:14:03
ding !!!江西人杰地灵,不过目前经济不行,需要加快发展

作者:gansikun 回复日期:2005-8-2 10:20:40
晏殊、欧阳修、王安石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仅文学造诣极深,而且政治上都有所作为,实为江西典范

作者:做梦最无聊 回复日期:2005-8-2 10:32:54
好贴,支持。

作者:大罗山长 回复日期:2005-8-2 14:50:08
没想到"江西"这两个字如此有人缘、聚人气!

作者:mrjk 回复日期:2005-8-2 16:16:58
还有曾巩、汤显祖等名流。

作者:mrjk 回复日期:2005-8-2 16:18:00
临川还真不少,不愧为才子之乡。

作者:乌龙茶壶 回复日期:2005-8-2 16:53:56
后真宗欲立王钦若(江西清江人)为相,也遭到大臣王旦的极力阻拦。他的理由是,“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王旦死后,王钦若还是当上了,戏言“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
========================
王旦是因为王钦若是南人而阻止的吗?

作者:乌龙茶壶 回复日期:2005-8-2 16:55:36
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若

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北宋新喻人(今新余东门王家人)。官历三朝,曾前后三次为宰相(包括一次为副宰相),脖子一长有一肉瘤,时人目为“瘿相”。他从小很聪明,会读书作文。他十八岁那年,宋太宗率军进兵太原,他作《平晋赋论》进献皇上。后为开封某门客作有一屏联曰:“龙带晚烟归洞府,雁拖和色过衡阳。”受到人们的称誉。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中了进士。据说,当时在殿试中还考了第一名,中了状元;只因他与同中一甲的袁州窗友许载两人太高兴了,纵情喝酒,袒腹失礼,太宗怒,下旨再试,丢了状元。因王若钦聪明,“智数过人”,在他为官的三十多年中,好使鬼把戏,在好些事情上表现“奸邪险伪”,时人称他为“五鬼”之一。“奸邪险伪”鬼把戏王钦若的“奸邪险伪”表现在那裏?现主要根据《宋史.王钦若传》举几个例子。

一曰投机取巧,邀他人之功为已功。

二曰迎合帝意,大搞荒诞无稽的迷信活动。

三曰挑拨离间,谗语伤人打击政敌。

四曰金蝉脱壳,嫁祸於人。

五曰有功抢为自己,有罚归咎他人。

王钦若诸於上述的“奸邪险伪”,大中祥符七年马知节与王一起大枢密院任事时,马普当著真宗的面进行揭露丑诋,普使王一度罢了宰相;但因王能委曲、巧合帝意,卖力为真宗上玉皇尊号、建祥源观等等,而王本身从年幼起就崇信道教,(年青时,在宜春的湖岗寺和奉新林书院读过书,这两地都是当时有名的道教所在地,可能深厚影响),特别是当了大官后,更“好神仙之事”(著有《天书仪制》、《五岳广闻记》等书,校刊道书数百卷),“情人眼裏出西施”,因此真宗对他有种特殊感情,罢相后不久,又官复原职,重登相位,他的龌龊行径不能得到彻底揭露。真宗死,仁宗即位,钦若又献《迁叙图》,论述“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得到仁皇欣赏,加上太后从中赐以青睐,钦若仍得为宰相,并封为冀国公,恩宠日隆。钦若最后染疾归家,“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亲信二十余人入官。“国朝以来宰相泶恩,未有钦若比者”。在此情况之下,钦若的龌龊得径更得不到揭露。只是到了以后,仁宗的头脑冷静下来宰相可能听到各方的反映,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体验,才对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皇帝老子开了口,当时色正不邪的宰相王曾才对仁宗曰:“钦若与丁谓、林特、东彭年、刘承(土加圭),时谓之‘王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

王钦若虽为“五鬼之一”,但也做过一些好事。他与杨亿等主持修纂的《册府元龟》大部头类书,对宋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作便很有价值。他中进士后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时,一年天久雨,谷难干,仓司以老百姓送来的谷不干拒绝收纳。好些人远道送来因候收粮盘缠完了,真是发急。钦若了解到这情况,令仓司全部收下。为使这笔谷不致霉烂变质,在另放一处的同时,又奏请凡来仓要粮者,不分先后,一列先支湿谷。真宗见疏大喜,说他有相才,改判三司。......(江西新余台办)

中国没有“宰相”,所以无所谓第一个。
不过有丞相,第一个是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