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猎狗针筒鼻内鼻图片:银币和元大头的相关知识和图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8 17:43:42
关于员大头的知识,最好有图片!记住,还有明清的银币!都要有知识和图片!

袁大头是我国银圆史上铸量最多,流通时间较长的银圆,也不可否定它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第一,袁大头的发行,对抵制外国银圆起了一些作用。袁大头发行后,广大民众愿用国币,不要“洋钱”。如在1919年“五四运动”反帝高潮中,上海钱业公会宣布使用袁大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钱币。
第二,袁大头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乱制各式银圆的现象。因当时颁布的《国币条例》明确规定:“国币铸发权专属于政府。旧有各官局所铸发之壹圆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之。凡公款出入一律用国币。”后在1917年官方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本位币,更加巩固了袁大头的第一主币地位。这在客观上使各地乱制各式银圆的现象有所收敛。
http://www.mycollect.net/gudongmanage/file_browse.asp?f_id=51392
我过清代中后期,银圆这种货币形式从西班牙、墨西哥等过传入我国以后,在清代光绪年间才正式开始制造中国的银圆,俗称“龙祥”,随后在市面上流通。我过各省的官钱局以及民间的钱庄、银楼对银圆的成色鉴定,大多从银圆的色泽、声音、重量以及打戳的方法来综合考查,并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并有中国特色的鉴别真伪方法。
一、看成色
真银圆的成色一般含银量都在90%左右,达到此含银量的银圆,色泽润白柔和;擦去污锈后,有很强的光泽。而成色底的银圆或假银圆,色泽暗淡,含红铜的银圆带微红色,含黄铜的银圆带微黄色,含白铜的银圆带微青色,含铅的银圆带灰黑色,含锌的银圆带青灰色。
二、听音韵
真银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感觉沉稳。含铜量高的假银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尖高,含铜镀银的假银圆声音尖锐短促,含锌量高的假银圆声音脆而响,夹铜或夹铅的假银圆声音呆滞而没有转音,挖补的银圆声音低哑或成“哑版”。
三、用比重法测试
白银的比重10.5克,低于黄金、白金比重,而高于铜、铅、锌等其他普通金属的比重。一枚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圆,一般重量都在25.5克至27克之间,一两银圆的重量为36克,真银圆的误差不会超过0.4克。而假银圆的都掺入了较大比例的铜、银、锌等其他金属;知道了不同金属的比重,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圆与真银圆比较一下,用手指轻轻一掂,就会发现假银圆轻,真银圆重。用天平称称,假银圆比真银圆轻2至5克。
第三,袁大头的发行,改变了清代实质上长期实行不完全的银、铜平行本位制的紊乱局面。银、铜平行本位制是把银和铜都作为货币的材料,分别铸造成货币,但铜制币规格不很统一,纹银的铸造成色、重量的计算单位各地更是各搞一套,这必然形成流通中的币种繁多、比价不一、换算复杂的局面。袁大头发行后,规格、成色统一,并以此为本位,使币制在一段时间内有所统一,紊乱状况稍有改善。
第四,袁大头对在军阀间经济分割时起了一些缓解作用。袁世凯称帝后,中华民国形式上的大体统一也已瓦解,军阀混战、各据一方、各自为政,在经济上也都相互控制和争夺。此时袁大头尚能在全中国大部分地方通行,这对全国大部分地区间的物资交流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客观上对军阀间分割经济的状况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第五,袁大头的发行对融通货币资金,恢复与发展生产起了一些积极作用。袁大头壹圆银币铸造量颇多,据南京造币厂统计,在民国四年二月至民国五年的近两年时间内,该厂铸造袁大头379819210元。全国各厂铸造数虽未见综合资料,但从南京造币厂铸造数可见袁大头是我国银圆史上铸量最多的一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
但是袁大头铸造和流通的时期是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货币紊乱的状况没有得到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变,本国各式银圆、银两、铜币、纸币及外国银圆、纸币等还是混杂流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之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独立自主的、统一的、稳定的货币制度才真正得以实现。

银元

清末中国自铸银币的通称。清代,把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称为洋钱,把中国自铸的银币称为银圆(元)。

广东省银币(光绪十三年 1887)

四川省银币(光绪二十四年 1898)

乾隆时曾开铸镌有班禅头像的纪念性银币,道光元年(1821)鼓铸了赏赐用的银币,但用机器自铸新式银元则始于光绪八年(1882)吉林机器局铸造的厂平(吉林通用银两)一两币,因铸造数量甚少,后世罕见,时市面流通的银币主要是洋钱。张之洞督■,于十三年奏准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币面镌有龙形,越二三年铸成,在市面流通,是为龙洋的起源。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统称为龙洋。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在武昌设立银元局铸造一两银元。以后各省仿效,相继奏准铸造,但因质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标准,不受民间欢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计值,只能按重量计值。二十九年,清政府曾下令划一银元,但未贯彻。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将铸币权统一于中央,规定以圆(元)为单位,每元重七钱二分,定名为“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预定于十月发行。辛亥革命爆发后,所有已铸成的银币均充作军饷,故终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而无成色、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铸造的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和国民政府铸造的镌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是自铸银元中流通最广的两种。进入民国后,仍维持着银两、银元并行的货币制度,直到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银元才成为单一的主币。1935年实行纸币政策,不准行使银元,并用“法币”收兑银元(见币制改革)。以后银元虽间或有在市场上出现,或被个人窖藏,但银元作为主币的时代已宣告终结。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rn=16&word=%D2%F8%D4%AA&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