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go怎么买手套:邓小平理论 创新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2:50:38

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定位的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遇到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对自身制度作一个科学清醒的历史定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段时间内,对本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定位过高,从而滋生了一系列“左”的失误,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夸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经济建设中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等,都使得社会主义蒙受了损失。因此,在拨乱反正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历史定位,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无从谈起。邓小平也正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宗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依据。他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2](P252)
2.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框架的经济制度的创新 针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生产力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设计的未来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产品经济,在这一经济形态中社会将对生产进行自觉的计划调节,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和利用资源。但这种产品经济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一是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是平等的。二是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工厂,社会总劳动由一个计划统一调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设计的产品经济的条件并不具备。因为首先从所有制形式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成分。其次,在现实中社会的计划中心无法保证个人劳动都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个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达到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必须在企业里集合成为企业联合劳动;二是企业联合劳动成果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在市场上完成了商品交换。面对国际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定位,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指出,计划和市场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2](P148)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3.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创新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先进的,具有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根本政治制度的实质性转变。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框架和氛围。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是曲折的,从具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来说,建国后,为了迅速医治战争所带来的创伤,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建设,我们选择了一个党、政、经、社一体化的政治制度,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必要的。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具体制度便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等,进而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邓小平就曾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P333)为此,邓小平设定了政治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目标,这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从长远来看,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就曾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3](P322)从近期来看,包括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P179-180)
4.以“四有”和“三个面向”为目标的文化制度的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制度创新,就体现在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体现在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特征上。从“四有”到“三个面向”,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的文化制度创新,贯彻着这样一个原则,即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必须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个没有共同理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共同理想的形成又是建立在文化价值基础上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有一个共同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P137)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我们要不断深化改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更需要能够凝聚人心的共同理想。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文化制度创新的首要标志。其次,当代中国的文化制度创新必须吸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面向未来和继承传统是内在统一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理念层面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在实践层面上,中国人民在长期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和反对剥削和外来侵略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文化积累,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这两者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各种思想、理论纷纷被介绍进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一时间各种理论被传得沸沸扬扬。实用主义、社会进化理论、弗洛伊德主义等等,都曾以各种形式在中国的学界亮相,也曾吸引一些年轻人的注意。但这些理论各领风骚没几时,很快便成为过眼烟云,明日黄花。惟有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站稳了脚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彻底胜利,首先是因为其理论本身是真理的反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一举击败各种思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汇合。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作为全新的世界观在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首先是它取得了传统文化进步或优秀因子的认同,两者在严峻的现实基础上发生了一次现代性整合。同样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一个创造性整合,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一次综合创新。离开这种文化承传关系,邓小平理论作为一种文化就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难以在中国形成一种民族凝聚力。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创新必须立足于世界,当代世界正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突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带来了人类交往方式的一次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造成了全球性的信息同步效应。当代中国要进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在世界经济交往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有一种开放意识,必须构造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制度和理念。“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3](p64)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意义

陈道华

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内涵的阐述,在十四大报告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这些阐述,集中在“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部分。从中,可以领会到邓小平理论的完整内涵应包括三点:一是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的国内的历史条件;二是这一理论第一次初步回答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是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它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简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根据十五大报告的这些阐述,我认为,可以这样对邓小平理论的定义进行界定: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定义,没有违反十五大报告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完整内涵,可以体现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贡献。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完整内涵和定义,我认为,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意义,可以从七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邓小平理论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世界性历史课题。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150年间,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在当代,它应当回答的世界性历史课题有三个: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是关于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理论;

三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

在上述三个世界性历史课题中,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总前途,居于最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初步回答了这一课题,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表明,邓小平理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国际环境或时代特点。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局部地区战火纷飞之外,出现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一是东方和西方、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二是南北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致力于自己的发展,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这种国际环境,是我国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社会主义怎么建设,能否得到巩固和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和平发展时期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严重挫折看,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国际意义,是不可估量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形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国际环境。

第三,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条件。中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进程。这种状况在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都存在。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总结国内和国外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正反面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大党大国,我们的实践更为复杂,经验必定更加丰富。因此,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特定社会条件来表述,表明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一国的现象,而且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马克思主义就其内容说是国际的,就其形式说是一国范围的,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如果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不具有国际现象,就很难算作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