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主宰传颂之物破解版:关于濒危野生动物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07:46:59

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寒地带,在人类也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地”,生活着一个神奇的动物部落,这就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藏羚羊。藏羚羊,又名长脚羊、羚羊,属牛科藏羚属,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物种。由于藏羚羊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羊,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展甚少。
  藏羚羊一般体长 135 厘米,肩高 80 厘米,体重达 45-60 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它生活于青藏高原8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内,栖息在 4000 - 5300 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藏羚羊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群居生活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那里尽是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虽多,但绝大部分是咸水湖,藏羚羊成为偶蹄类动物中的佼佼者,不仅体形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在那十分险恶的地方,时时闪现着藏羚羊鲜活的生命色彩、腾越的矫健身姿,它们真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灵!它生性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有长距离迁移现象。平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 2-6 只或 10 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大群。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发情期为冬末春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1 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8 月份产仔,每胎 1 仔。
  经过千万年自然演变,它们与冰雪为伴,以严寒为友,自由自在地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然而,由于一些所谓贵族对被称为“羊绒之王”的藏羚羊羊绒——“沙图什”的需求,藏羚羊的栖息地正在变成一个屠宰场,每年数以万只的藏羚被非法偷猎者捕杀!昔日茫茫高原上数万只藏羚一起奔跑的壮观景象,如今再也见不到了。藏羚羊陷入灭绝的边缘.
  藏羚羊在生命禁区与恶劣环境斗,它们是胜利者;与饥饿严寒斗,它们是成功者;与豺狼虎豹斗,它们是无谓者,它们从不屈服于来自自然界的任何灾难,从未放弃过这里的家园。生命力如此顽强的野生动物却大批大批地惨死在人类的屠刀下,如今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总数,已由十年前的 10 万余只急剧降至 5 万余只,而且每年以 2 万只的数量减少。而反盗猎的行动仅仅停留在收缴皮张的水平上无法解决藏羚羊仍被猎杀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都达不到能够保住藏羚羊不被继续猎杀的程度。以现在的猎杀速度,残存的 5 万只藏羚羊在地球上还能挣扎多久?
  可可西里地区自然环境的严酷现状也令人担忧。青藏公路昆仑山口、不冻泉和索南达杰保护站的近百千米地段内,我们连一只藏羚羊都没见过,只有即将退化为沙漠的大荒原悲哀地面对苍天,原来的水草地连一点潮气都没有了,地表龟裂的大口子在狂风中呻吟,枯黄而稀疏的草底下是白茫茫的盐碱花,青藏公路线 109 国道是青海与西藏两省间的唯一交通大动脉,但是就在昆仑山脚下的柏油路面已被巨大的沙丘覆盖了一半,沙漠化已经对可可西里地区的江河源头构成巨大威胁,冰川融化、河流干涸、草场退化,生态环境变迁与恶化对藏羚羊构成深层影响,加上人类肆虐的捕杀,使这一特殊动物陷入灭绝的边缘。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

在依靠建设单位浙江大学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该实验室于2001年4月

完成了实验用房和相关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

目前,该实验室主要从事濒危野生动物分子生态学与保护遗传学和繁殖生物学方向的

研究。

实验室自批准建设以来,已在分子生态学和保护遗传学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解

决了脊椎动物基因材料的长期保存问题和定量检测

与评价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兽类因栖息地片断化导致

岛屿斑块种群形成后出现遗传分化的基因探针问题

等,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此外,该实验室近年来已构建完成了包括大

熊猫、朱鹮、华南虎和藏羚羊等在内的近50种濒危野生动物的基因资源库,初步建立了我

国濒危野生动物的基因平台。鉴于该实验室现有的基础,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于2001年

10月联合批准在浙江大学共建"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

为了加强该实验室的学术队伍建设,近年来已分别从美国、日本和国内引进了博士后

人员作为固定在编教师。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聘请了陈宜瑜、朱作言、翟中和、马建章、

洪德元、向仲怀和旭日干院士,以及日本九州大学Noborus Fujihara 教授和国家林业局

张建龙教授作为该实验室的兼职教授,负责指导该实验室年轻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

作,在提高实验室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实验室已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管理和对外开放机制。先后接收了日本九州大学

、瑞典Umeå University、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

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青海西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

单位的教师和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或完成学位论文,在国内外同行中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室主任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方盛国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