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水机原理:仪注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8:50:38

仪注是礼的重要部分。流传下来的唐以前的仪注,见诸《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就有许多,如《梁吉礼仪注》、《梁宾礼仪注》、《凶仪注》、《军仪注》、《嘉仪注》、《封禅仪》,《齐卤薄仪》等,大抵汉以来历朝皆有仪注。关于仪注兴盛的原因,隋书作者概括了两条,一曰:“自君臣父子,六亲九族,各有上下亲疏之别”,二曰:“养生送死,吊恤贺庆,则有进止威仪之数”,实际与总体的礼的产生原因是一致的 。唐时,凡封禅、南郊祀典、巡陵、明堂享祭等都要撰仪注。现在能够看到的唐礼的主要部分,就是仪注。大抵仪注就是即将行用之礼仪,每次大礼进行之前,总要命令有司先撰仪注。
  仪注是礼中之仪,讲究的是进退俯仰、登降折旋的仪节,在影响、决定令的面貌方面,它虽然不如具有实质内容的礼,但对令的执行仍有指导、约束作用。《唐会要》卷8郊议所附列的“省牲器”一项,即是开元十二年由张说撰定的封禅仪注。其中云:“五星以下羊豕,所司各依《令》先备如常仪,并如别仪(禅礼无五星以下羊豕)”。准此,则封祀泰山之仪要求有司备羊豕,禅梁父之仪则不需有司备礼。《令》的规定仍视仪注需要与否。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仪注是要编入令的。《通典》卷53礼13释奠记曰:“景龙二年,皇太子将亲释奠于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皆乘马,著衣冠。太子左庶子刘子玄进议曰:‘古者……以马为腓服。……褒衣博带、方履高冠,本腓马上所施。……其乘马、衣冠,窃谓宜从废改。’皇子令附外宣行,仍编入《令》,以为常式。”这样,释奠于国学,“从臣不乘马、不著衣冠”就成了新令制,应作为“景龙增令”补入《唐令拾遗·祠令》之中。
  仪注被编入令的究竟有多少?现在尚难确切估计。仪注只用于一时,用罢即搁置起来。有的时候,前后仪注的不同,也带来令的变化。今日著令,明日修改,并补稳定。如唐代明堂递迁之典,在位皇帝之父应在明堂配上帝。武德令以元皇帝配于明堂;太宗驾崩,高宗即位,本应独奏太宗入明堂,但礼司“竟未迁祀(高祖),率意定仪,遂便著令”,《祠令》竟被搞成了 “以高祖大武皇帝配五天帝于明堂”,而以“太宗配五人帝,亦在明堂之侧座”。故至显庆元年,长孙无忌提出:自“殿周下洎贞观,并无一代两帝同配于明堂”者,要求“奉祀高祖于圆丘,以配昊天上帝”,太宗则应在明堂配上帝。 上述不合理德令文,自需改动。
  对仪注与令德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于唐令德复原是有益的。缘在当时的仪注,是许多令文产生的泉源。关于这一点,即在宋代亦然。《太常因革礼》卷48吉礼20记述宋真宗景德四年礼官请求:州县社稷之祭,:乞诏有司参取诸礼仪式,著为令甲“,就是其中的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