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乘法表程序设计:急急急:鲁迅精神到底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22:54:44
鲁迅精神到底指什么?
什么“中国的脊梁”之类的都太笼统了,能不能解释的通俗易懂些,这种精神有表现在鲁迅的哪些文章中???
谢谢。

鲁迅精神是无限高度的民族精神。

谈到鲁迅的民族精神,我就想到他的“立人”思想,所谓“立人”,立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所有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鳏寡孤独,都可能成为立人的对象。在鲁迅的文章《坟》中,他所提出的一种“别立新宗”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他不停的寻找,不断的探索,去找寻和呼唤“精神界的战士”。他希望能找到一种终极的思想,这种思想必须是全新的富有价值的,能给二十世纪的中国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立人的核心和本质是要追求一个“个体的”与“精神的”自由的价值理念。这个理念所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是能解放自己的方法。我们应该看到,文人毕竟是文人,他们有无限的遐想,他们有完美的思想和理想,他们可以在一个没有任何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幻想出一个“大同”的世外桃源,或者是一种超前的思想,可惜的是,他们不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对政治太过于陌生和感性,政治的艺术在文人看来,都是卑鄙的伎俩,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文人和政府存在一种“悖论”,骂之恨之,但是,又有一种不离不弃的感情!鲁迅似乎逃离了这种不利的境地,变得与众不同,好酒好菜的招待扭转不了鲁迅的漫骂,是什么就是什么,该骂的还是要骂的,这就是鲁迅为何被人称之为“异类的动物”。

上述的只是鲁迅精神的大海拾遗,不是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我想,对鲁迅精神的认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的,那种精神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空中,呼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理由,但的确深入到我们的血液深处,影响着一代代“精神领域的后来者”。

看过太多关于鲁迅的评论,有赞誉的,有批判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无法堵住部分人的“破口大骂”,更不能也不会压迫大多数人的赞誉美词,有的只是自己的观点,对鲁迅的那点想法,决不是像以上两者的那种偏颇的绝对的观点。向来坚持用马克思的“两点论,两分法”去看待任何事情,不论是鲁迅这位文坛大家,还是对待生活的点滴小事,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任何研究性的东西,都要从作者本人的作品人手,所以,看别人的论著只是一个借鉴性的东西,不构成自己的基本观点,毕竟,每个人的理解角度和理解深度不一样。哲学有云: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同样,鲁迅是一个人,一个具有哲学思维的人,他的哲学观点开始就注定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班驳陆离的,看过《文化偏至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鲁迅先生提出的想法是可取的,是先进的。全文总的说来是对洋务运动和改良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具体吸收问题。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文中鲁迅所提到的“捂物质而张灵明,重个人而排众数”的观点,从这个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观点是“非物质”和“重个人”。

用唯物论的观点来解释,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时候是不可取的,盲目的夸大了个人的能力,早已证实是不科学的。当然,那时候比较盛行的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在这种观点中,鲁迅虽然能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和辨证方法论来观察自然界,却做不到用来认识社会历史现象。他还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他是一个非阶级的人,他的思想和生命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即使是后来胜利的解放中国的共产党,所以他不能用阶级的观点分析问题,这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没有长久的君主,也没有永远的臣民;有的是光怪陆离的形形种种历史风云变化。时代不允许他去站在某个阶级的立场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许,他的归宿不是他自己,不是某个失败或者成功的政府,也不是我们的人民,他的血液和思想已经延续到整个中华民族了

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决不甘受外人凌辱、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后来又由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他无私无畏,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枣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鲁迅历来不赞成对革命事业抱浪漫主义的幻想,多次批评那些认为革命“一个斤头便告成功”的人,指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一方面与敌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卖革命的叛徒,揭露附着于狮子身上的害虫枣钻入革命营垒的投机分子,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竞相忏悔颓唐的“翻着筋斗的革命家”。在革命高涨的时候,他又告诫人们不要头脑发热,要“首先守住营垒”。鲁迅岩石般的革命坚定性和韧的战斗精神,来自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来自与人民群众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血肉联系。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什么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笔,鞭笞过损害和背弃祖国利益的洋奴买办,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又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在他的全部文化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三分之一。他始终不倦地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并且特别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压迫的斗争的作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根据表现新的生活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富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这种精神不但适用于文艺创作,推而广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今天,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要不断扩大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养料。在这方面,鲁迅的遗产中有许多东西是能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的。

通俗的说,就是骨头硬,不屈不挠,通过文章把知识分子的先进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落后的中国在思想上先先进起来.

俯首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