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周边城市:有人可以介绍一下黄任宇先生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6 11:52:13
他是哪个年代的人?
有什么作品呢?

我只看过他的<万历十五年>

不知道黄任宇,只知道黄仁宇,如果你是要他的资料,上边两位介绍的很详细,不过你真不该把人家名字打错

黄仁宇,一九一八年生于湖南长沙。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一九四三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一九四四年五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一九四六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一九五零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分退伍。再度赴美后,于密西根大学攻读历史,获博士学位(一九六四)。曾先后在南伊利诺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任教,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的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放宽历史的视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书。曾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编写。

晕死了,我找了好久没找到,看了才知道你是吧名字打错了。

黄仁宇,1918年生,在湖南长沙长大。十四、五岁(1932)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当时〈湖南日报〉副刊,连续刊登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篇都有他自己话的人物肖像。他的写作热情,从中学开始,从未中断。
1935年,黄仁宇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念电机工程,一年后抗战爆发,他放弃学业,在长沙参加〈抗战日报〉,做编辑访问工作。当时该报社长是田汉,总编辑为廖沫沙。
1943年,黄仁宇从重庆飞往印度,参加中国驻印度远征军。抗战胜利后,他随军回到台北,随后被选派到美国雷温乌兹要塞陆军参谋大学深造,随后到日本参加中国驻日代表团。
1952年,黄仁宇已34岁,他开始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念书和工作。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与年轻的学生生活在一起,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他这么做,表示了他对自己写作著述的能力有信心,愿意在半工半读下发奋攻读。他在该大学Undergraduate School念里三年,从新闻系转到历史系,取得学士学位,继续念研究生院一直到1964年取得博士学位。由于政府津贴不足,他一面工作谋生,一面专心读书,在这一期间,他从一个业余性质的作者,蜕变为胸藏万卷的学人。他研究明史,把〈明实录〉一百三十三卷从头到尾研读,1922年12月他的日记写到,他在5天之内,把〈大史长篇〉重新攻读了一遍。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开始是用英文写的,此书从计划到杀青定局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印行。当时为美国的名作家John Up Dike发现,在New Yorker 杂志写文推荐,同年这本书也列入美国历史书五个最优作品之一,莅年该书中文版在北京印行。
他的第二本重要著作〈中国大历史〉,1988年在美国出版。他认为: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期内难以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大历史的观点,亦即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不能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远大,凡是可以用法律及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要先就拉上了一个道德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如果道德上的争执不能解决,双方的距离越来越大,则迟早必导致战争。
2000年1月8日,黄仁宇在美国去世。生前他常说:“我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不论治世乱世,无所不闻,无所不见。现在我个人要做的事都已做了,可一死而无撼。”

三联版的“黄仁宇作品系列”有
〈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放宽历史的眼界〉、〈地北天南叙古今〉(散文集)、〈关系千万重〉、〈黄河青山〉(回忆录,死后才允许出版)、〈十九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早期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