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缸适合养什么海水鱼:戈多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1 03:44:36
要简介和故事,拜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师命难为呀~~~~~~

成长的烦恼男主角
http://post.baidu.com/f?kz=83304400

福建高考作文命题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主角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戈多是“焦点人物”。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会的某些特征。?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资料显示屏〕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瘪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贝克特像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128页、129页〕
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的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448页〕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亦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90—291页〕

《等待戈多》简介

作者 [爱尔兰] 贝克特

赏析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典型的“反戏剧”作品。作者以荒诞的、抽象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剧本所要表现的是: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

名家点评
江曾培:剧作要强调的是“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作者看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就是“等待”。一个人的一生中始终都在等待,“戈多”不过是这种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该戏剧的形式是反传统的,时间无穷无尽,地点并不确定,动作是非连贯的,与“三一律”背道而驰。《文艺鉴赏大成》

等待戈多

〔导学新概念〕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戈多是“焦点人物”。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会的某些特征。?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资料显示屏〕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瘪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贝克特像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128页、129页〕
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的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448页〕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亦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Leopold Goldwsky生平简介:

Leopold Godowsky (1870 – 1938), 美籍立陶宛钢琴家, 历史上最伟大, 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 被誉为继Liszt后最令人畏惧的钢琴作品改编家。对钢琴狂热的音乐爱好者, 早晚都会知道这么一个超级大师的。

Godowsky早在幼年时期就透露出他的音乐天赋, 最早的时候他是学习小提琴的, 也是厉害得很, 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完全掌握了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了, 但随后他转向了钢琴演奏, 而且基本上是自学成材,9岁就登台演奏。直到11岁后才开始接受正规的钢琴学习, 但没有学习太长的时间, 他就开始了其钢琴家身份的职业生涯, 曾与不少音乐家在美国, 加拿大等地合作举行过音乐会。 80年代中末期,Godowsky到巴黎居住了大约5年时间, 期间他认识了当时在法国已经很闻名的作曲家圣桑, 后者对Godowsky的天赋甚为欣赏, 还一度希望能收养Godowsky为儿子。

90年代, Godowsky重返美国, 是最早在卡内基演奏的钢琴家之一, 1891年结婚后正式入美国籍, 并开始在各个学校执教, 其中在芝加哥音乐学院做过一段时间钢琴系主任。正是这段时期, Godowsky开始了他那些最令人瞩目的钢琴改编作品的创作, 著名的53首基于Chopin的26首(不是27首, 具体情后面我会告诉大家的)练习曲而重新改编的超技巧练习曲, 也是在这时期开始创作的。
18世纪初,Berlin首演取得空前成功, 使其一跃而起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奏者之一, 甚至被誉为最伟大的在世钢琴家之一。 而当时在世的大钢琴家还包括:Cortot, Bauer, Grainger, de Pachmann, d’Albert, Rosenthal, Busoni, Risler, Carreno, Sauer, Reisenauer, Hofmann, Leschetizky, Rachmaninoff, Paderewski, Samaroff等等, 每一个都是很有气质,很有特点的大钢琴家, 而且都是有极大声誉的,然而Godowsky在如此环境下仍能独树一帜, 征服大量听众/观众, 是在难能可贵。在钢琴界获得的声誉使Godowksy开始了其事业的高峰期。 他的独奏会都有很有挑战性的曲目, 而且其演奏的内容相当广泛, 几乎能把19世纪中的大部分重要曲目都拿来演奏, 而据说“他能举行16-20套独奏会的分量而不重复演奏一首作品。” 这段时间, 他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执教, 并一度成为全欧州最受欢迎的钢琴教授之一。 大家熟悉的Neuhaus(涅高兹,前苏联最著名的钢琴教授之一,是Gilels, Richter, Lupu等人的老师)就是Godowsky这个时期的学生之一。53首Chopin/Godowksy练习曲改编在1914年左右完成, 而Godowksy在完成这套大作品期间, 不断有使用已写了部分练习曲作为他音乐会的曲目, 其演奏的情况, 相信只有听过他现场才知道, 因为他没有留下53首Chopin/Godowsky的其中任何一首的录音, 对于我们这些晚辈来说, 只能从他仅有的不多的录音中想象一下Godowsky演奏这些超技巧练习曲的风采了。在20世纪20年代间, 他曾到中国和爪哇,也创作了更多的作品, 包括著名的爪哇组曲(应该是他个人原创作品中最著名的), 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 以及大提琴奏鸣曲的钢琴独奏改编曲, 此外, 5首Chopin的圆舞曲的改编曲, 和Schubert作品的钢琴改编曲等, 都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20年代末,华尔街金融危机令Godowsky的经济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然而另外一个紧随而来的影响, 却是Godowsky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

1930年, Godowsky步入了他的60寿辰, 在他录制Chopin的全部练习曲和4首谐谑曲期间, 他突然发觉他的手有严重的麻痹情况, 最后被证实右手的反射神经得了不可复原的损伤。自此开始, 他就再没有公开演奏过了。 他妻子Frieda心脏病去世后, Godowsky就搬去了跟他其中一个女儿一起住, 也有偶而在家中为朋友演奏一下。 1938年, Godowsky因胃癌于纽约病逝, 年终68岁。

Godowsky的演奏, 有着极其大的磁力, 但他的录音一般不太好找,可能最方便的录音就是Philips公司推出的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里面的两张CD。

通过这些录音, 大家能听到Godowsky指间流动的美妙音符, 也是这套录音, 使我第一次喜欢上Schumann的狂欢节的。 那个感觉是在太美了, 还没有其他录音能更打动我了。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 虽然Godowsky改编了大量钢琴作品,但他并没有留下几个自己的改编作品的录音, 尤其是著名的53首Chopin/Godowsky练习曲没有能留下一些录音, 是最令人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