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腿蜂咬人后怎么处理:朱耷为什么给自己取名为八大山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9:41:12

●画家朱耷本是明朝皇族,在明亡后自号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这四个字的草体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意故国破亡,哭笑不得。

●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和牛石慧是从兄弟,他们姓朱,本名朱耷和朱道明,是明宁王朱权后裔,后将朱字拆开成“牛”(上半)与“八”(下半)两字,这就是他们俩别号八大山人和牛石慧首字的由来.
http://www.lznews.cn/html/2005-02/43043.html

解放日报
中国花鸟画,古时一般分为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现今泛指一切动植物,“花”代表植物,“鸟”代表动物。鸡,自当属于“鸟”一类的,虽然它不可能像苍鹰等飞得那么高,但它在古代是有“文、武、仁、勇、信”五德之誉的,被神话传说描写成“能逐猛兽虎狼”、驱除“妖灾群恶”、“状如鸡、翮而飞、鸣似风”的“重明、重精”之鸟(见《拾遗记》)。因此,古代常拿鸡来比拟有德性的仁人君子,不少画家也以它作为画题;余也孤陋寡闻,不知中国画中何时起有以画鸡为题材的。
近翻查些典籍,见有东汉董勋曾说:“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问礼俗》)东汉应劭也说鸡主“御死辟恶”、“礼贵报功,故门户用鸡也”(《风俗通义》,似可以这么说,从东汉时代起就有画鸡的了。但到了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才逐渐形成独立的画科(据《历代名画记》);至唐代已臻成熟,有了以工笔勾填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画风,如时著名画家阎立德(阎立本之兄,唐太宗朝中官至工部尚书),就绘有一幅《斗鸡图》,惜图已佚。不由得想到诗圣杜甫曾专写《鸡》一首:“纪德名标五,初鸣度必三。殊方听有异,失次晓无渐。问俗人情似,充庖尔辈堪。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杜工部集》卷二百三十一)杜甫也赞美鸡有五德,说除夕夜至鸡三鸣,始为春节正月初一。李白也有称颂鸡鸣日出、天鸡主阳的佳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种诗画情境正合《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所言:“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五代两宋,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据说五代有位擅画鸡闻名于世的画家梅行思,他所画之鸡:或悠然饮啄,或追逐戏耍,或雌雄相携游乐,或子母亲昵依傍,或双雄怒目对峙、裂毛伺扑等等情态气势,皆“曲尽其妙”、跃然纸上,世称“梅家鸡”。画史记有其画迹《野鸡图》、《负雏鸡图》、《引雏鸡图》、《蜀葵子母鸡图》、《牡丹鸡图》、《萱草鸡图》等,惜皆失传。目前所能见到的传世最早之作,是北宋王凝的《子母鸡图》,纸本,设色,册页,纵42.4厘米,横32.3厘米,原是《集古图绘》册中的一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故宫藏画精选》。图的右上方题“画院王凝”,米芾在其《画史》中说,王凝系江南人,当过北宋画院待诏,工鸟兽,善写鹦鹉、狮、猫,不仅形似,也注重神态,自成一格。此页《子母鸡图》也正是臻于形神兼备的境界:是以一只大母鸡为中心、周围倚着八只刚孵出的小雏鸡而构图的,母鸡羽毛丰润而松弛,翅膀半伸庇护着小雏鸡,小心翼翼地教着它们啄食本领,画家以工笔细描母鸡产后常见而独特表现的情态。而那八只小雏鸡:四只躲在母亲翅下,前后各探出两只头,母亲右身边也有一只在探头,母亲背上正匍匐着一只白羽毛小雏鸡,正展开小翅想往下飞,张着嘴嗷嗷待哺,前端的两只小鸡一只正回头望着,一只正张开嘴盯着母亲嘴,似在接受喂食;它们神情虽各异,但皆带些呆头愣脑,以痴疑、新奇的眼光望着这陌生的新世界。作品形象稚爱传神,色彩淡雅,富于人情味。
如果说,元代因“墨戏”兴起,水墨花鸟画遂占上风,那么,到了明清,水墨花鸟画更见盛行,并创新风。明周之冕就是创“钩花点叶”派的代表画家,其钩、染、没骨兼善画法,可说是清代花鸟画大发展的先驱。其《竹石雄鸡图》,立轴,纸本,水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上的这只公鸡,造型准确,比例匀称,尤其它低头侧目,注视着草丛中小虫之类食物,暂不去啄之,似在“咕咕咕”地叫唤着母鸡等前来共享,表现“得食相告,仁也”五德之一的神态惟妙惟肖。这全赖画家在住地畜养各种家禽,经常观察、摹写它们飞翔、跳窜、栖息、饮食时的各种神情动态,才每每下笔传神、生意盎然。同时,画家继承墨分五色的传统技法,以墨的浓淡干湿焦的变化,来表现这只雄鸡生动形象与丰满羽毛,给人一种色彩纷呈的质感和韵味。
画家还善古隶,以隶书笔法写法几竿翠竹与新笋,刚劲挺拔,竿叶摇曳,似风过处飒飒有金玉之声。整幅画运笔自如,点画得当,属工写结合一路,别具风采。在画的左下有题款:“壬寅上元周之冕戏墨”,说明此图是周氏晚年之作,笔墨更趋于苍劲有力。
清代的牛石慧也是画鸡的能手。“八大山人牛石慧,石城回首雁离群;问君哭笑因何事?兄弟同仇不拜君。”
(叶彬《观画百咏》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和牛石慧是从兄弟,他们姓朱,本名朱耷和朱道明,是明宁王朱权后裔,后将朱字拆开成“牛”(上半)与“八”(下半)两字,这就是他们俩别号八大山人和牛石慧首字的由来,而八大山人四字草写连缀即似“哭之笑之”,牛石慧三字草写连缀则如“生不拜君”,原来自从明亡后,他们都出家以示抗清,即“兄弟同仇不拜君”。牛石慧还以“鸡鸣”为题,画了《鸡鸣图》,艺术地表明自己的心迹:画上一只侧立的雄鸡,双足叉开,稳重有力,昂首白眼瞪天,拥翼引颈长鸣的雄赳赳姿态。令观者如闻鸡啼声阵阵,如见红日一轮冉冉升起,黎明降临大地。笔墨简括,背景空阔,形象昂然。画面右上角自出点题诗一首:“抱往数十年,兼此羽毛好;拥翼发长明,日出江天晓。”牛石慧有意将雄鸡啼鸣的“鸣”字用明朝的“明”字来替代,意图很明显,用心也良若。足见一切艺术都不可能是无病呻吟的!
综观上述几幅画鸡杰作,可证创作应对对象的习性有着长期的观察、了解,才能如是抓住形神要点进行艺术再现和升华。这正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梵高说得更透彻:“据我了解,艺术家这个词的意义是:‘我探索,我奋斗,我无条件地献身艺术事业。’这是与‘我已经了解它,我已经找到它。’的说法恰巧相反。”
作者:陈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