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怡和湖城大境:求中国探险家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10:24:57
故事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一定要中国的,急!!!!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汉族,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61年,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选为上海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将他对罗布泊之情、对巴音郭楞之情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1946年,彭加木在重庆参加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请愿游行,受到周恩来同志亲切接见。

  1947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到当时的北平大学(即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任助教(这样他就成为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所大学的共同校友),1948年辞职考入上海中央研究院技工。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任助理、助理研究员;1961年在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直至去世。

  彭加木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我国著名的生物病毒专家和电子显微镜专家。1972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重新组建病毒组后,他担任组长。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解决了有关病原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该组成为国内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该组对柑桔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黄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蜜瓜花叶病等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柑桔黄龙病的病源问题的研究,分离提纯出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新发现。他个人发表过“黄豆芽植酸酶的研究》、“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晶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疆马脑炎病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桑树萎缩型及花叶型萎缩原体的电子显微镜观测》等论文,对防治这些病毒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直关心新疆的科研和开发事业。曾15次来新疆工作,其中1958年至1960年三年间曾与同事陈善明共同主持中科院新疆分院的筹备和建立工作;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写诗赞扬:“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骋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他曾3次深入罗布泊考察,率领科考人员第一批从北向南纵穿罗布泊。从1957年起,他患上了纵膈膜癌,但他一直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他曾赋诗明志:“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竟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甘俯首让沉疴!”

  1964年,彭加木被评为中科院的先进标兵。同时还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再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1979年底,兼任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1980年5月在罗布泊考察时,因外出寻找水源而失踪遇难。国务院追认为“优秀科学家”和“革命烈士”。

  彭加木罗布泊的三次探险: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3月30日, 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河水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六十年代我国需花大量外汇购买。他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主动请樱为国家找天然重水,但由于时间短促,一无所获,但他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人民,人民将其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他说:“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科学考察结束后,又为中日两国摄制组找到了从古墓地、兴地山进入楼兰的道路,还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道。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他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1972 年前是水乡泽国,谁也无法穿越,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赡性的准备。
  不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失踪了,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