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钉枪装什么消音器:微波加热的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7:18:53
关于微波加热的原理的,或是关于微波在各领域上的应用都可以。
字数越多越好

微波是一种高频率的电磁波,其频率范围约在300~300 000MHz(相应的波长为100~0.1cm)在300MHz至300GHz之间.它具有波动性、高频性、热特性和非热特性四大基本特性。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量子的能量为1 99×l0 -25~ 1.99×10-22j.它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微波能够透射到生物组织内部使偶极分子和蛋白质的极性侧链以极高的频率振荡,引起分子的电磁振荡等作用,增加分子的运动,导致热量的产生。微波还能够对氢键、疏水键和范德华产生作用,使其重新分配,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构象与活性。生物体的非热特性一 生物效应是微波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已成为医学、细胞学等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也能为微波理疗或微波手术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人们对微波加热技术认识的深入,它已引起了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并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1.1 微波的特性

1.1.1 选择性加热
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主要由其介质损耗因数来决定。介质损耗因数大的
物质对微波的吸收能力就强,相反,介质损耗因数小的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也
弱。由于各物质的损耗因数存在差异,微波加热就表现出选择性加热的特点。
物质不同,产生的热效果也不同。水分子属极性分子,介电常数较大,其介质
损耗因数也很大,对微波具有强吸收能力。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介电常
数相对较小,其对微波的吸收能力比水小得多。因此,对于食品来说,含水量
的多少对微波加热效果影响很大。
1.1.2 穿透性
微波比其它用于辐射加热的电磁波,如红外线、远红外线等波长更长,因
此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微波透入介质时,由于介质损耗引起的介质温度的升高,
使介质材料内部、外部几乎同时加热升温,形成体热源状态,大大缩短了常规
加热中的热传导时间,且在条件为介质损耗因数与介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时,
物料内外加热均匀一致。

1.1.3 热惯性小
微波对介质材料是瞬时加热升温,能耗也很低。另一方面,微波的输出功
率随时可调,介质温升可无惰性的随之改变,不存在“余热”现象,极有利于
自动控制和连续化生产的需要。

1.2 微波的生物效应机制
当微波作用于生物体时,在生物控制系统的作用和调节下,生物体必然要建立新的平衡状态以适应外界电磁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也就必然产生某些生物效应.微波的生物效应主要是由微波的热效应,其次是非热效应所引起的.

1.2.1 微波的热效应
微波对生物体的热效应是指由微波引起的生物组织或系统受热而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理影响.热效应主要是生物体内有极分子在微波高频电场的作用下反复快速取向转动而摩擦生热;体内离子在微波作用下振动也会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量;一般分子也会吸收微波能量后使热运动能量增加.如果生物体组织吸收的微波能量较少,它可借助自身的热调节系统通过血循环将吸收的微波能量(热量)散发至全身或体外.如果微波功率很强,生物组织吸收的微波能量多于生物体所能散发的能量,则引起该部位体温升高.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将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使局部血管扩张,并通过热调节系统使血循环加速,组织代谢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增强,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消散等.
1.2.1.1 微波的加热优点
微波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微波具有以下优点:
(1)加热迅速,均匀。不需热传导过程,且具有自动热平稳性能,避免过热。
(2)加热质量高,营养破坏少,能最大限度的保持食物的色、香,味,减少食物中维生素的破坏。
(3)安全卫生无污染,对食品的杀菌能力强.因为微波能是控制在金属制成的加热室内和波导管中工作,所以微波泄露被有效的抑制,没有放射线危害及有害气体排放,不产生余热和粉尘污染。既不污染食物,也不污染环境。微波杀菌除了热效应之外还有生物效应,许多病菌在微波加热不到100℃时就全部被杀死。
(4)节能高效。由于含有水分的物质极易直接吸收微波而发热,没有经过其他中间转换环节,因此除少量的传输损耗外几乎无其他损耗。比一般常规加热省电约30%^-50%。
(5)具有快速解冻功能。在微波场中,冻结食品在从内到外同时吸收微波能量,使冻结食品整体发热,容易形成整体均一的解冻,缩短解冻时间,迅速越过一50C - 0℃这个易发生蛋白质变性、食品变色变味的温度带,以保持食品的品质不致下降。

1.2.2 微波的非热效应
微波的非热效应是指除热效应以外的其他效应,如电效应、磁效应及化学效应等.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生物体内的一些分子将会产生变形和振动,使细胞膜功能受到影响,使细胞膜内外液体的电状况发生变化,引起生物作用的改变,进而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微波干扰生物电(如心电、脑电、肌电、神经传导电位、细胞活动膜电位等)的节律,会导致心脏活动、脑神经活动及内分泌活动等一系列障碍.对微波的非热效应,人们还了解的不很多.当生物体受强功率微波照射时,热效应是主要的(一般认为,功率密度在在10mW/cm2者多产生微热效应.且频率越高产生热效应的阈强度越低);长期的低功率密度(1 m W/cm2 以下)微波辐射主要引起非热效应.

1.3 微波在农业科学上的应用
微波对许多发芽率低或发芽慢的农作物或林术种子都作了催芽试验, 以探索能否提高发芽率。种子含水量对处理效果有明显影响, 一般说来, 低含水率种子受加热处理的影响大, 也能忍受较高温度不致受损。微波具有显著热效应,而且有促进G0细胞进入增殖周期(Carpita.N.C.& Murray W.N;1976)。另外,胡燕月等(1996)胡萱日等(1995),分别比较研究了微波和热击处理水稻种子的生物学效应,在相同升温(45℃)下,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极显著促进芽活力,热击处理则可以极显著促进根活力 。赖麟与冯鸿(1997)利用50W、200W和500W的微波照射白兰瓜种子,发现200W功率的微波处理可以极显著地提高其发芽率,同时也能显著地提高萌发话力。200w微波处理的种子从萌发24小时起,其淀粉酶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48小时期淀粉酶同工酶有新的酶带产生。说明这一功率的微波能有效地激话白兰瓜种子萌发期的淀粉酶,加速物质和能量的代谢,从而提高种子萌发活力。黄桂琴等(1999)利用105W微波辐射黄瓜种子10s、20s,结果发现提早长出真叶.株高增加。处理种子的时闻为30s,促进种子早出苗.但随着生长期的延长株高被抑制,叶片数也减少.当辐射剂量105W ,处理种子的时间分刷为85、10s、l4s,促进黄瓜幼苗的主根和侧根增长与脱氲酶活性增加,表明根活力增强.杨俊红等(2003;2004)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微波处理对白菜种子萌发特性及其耐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前,萌发环境的含盐量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最大,而且含盐量和碱性的影响较显著;经微波处理后,萌发环境的含盐量和碱性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而且无显著性;优选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P.Reddy与D.J.Myeoek(2000)应用非破坏性的有效微波照大豆种子30秒钟对种子的生存力、活性有促进作用但对细胞和细胞器结构没有影响。

1.4 微波的生物效应在医学上的应用
利用微波生物效应可以用来诊断各种肿瘤、胸部疾病、肺气肿、肺水肿,测量动脉血管壁的厚度等。特别是利用微波生物效应治疗肿瘤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肿瘤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导热性能比正常组织要差 在受到微波照射肘,肿瘤组织的温升比周围的正常组织通常要高出1~3℃。若适当控制加热温度,使肿瘤细胞内温度达到42 uc以上时 即可将癌细胞杀死,而不致伤害健康组织,故利用微波可杀死缺氧和低pH值的抗放射肿瘤细胞。如果将微波热疗与放射性治疗以及化学治疗结台起来,则可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广泛地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正在临床应用 最近几年里,对肝癌和脑部组织癌变进行热疗,并取得了丰富的资料(陈夷等,1999)。我国学者在利用微波治疗肝癌、直肠癌和口腔癌方面已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果。另外,将手术刀刃与微波辐射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应用形式。由于微波能量具有自日温和凝血的作用. 及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灭菌的作用,故这种形式的手术刀特别适用于细血管分布很密的人体组织(陈夷等,1999)。例如眼睛和肝脏的手术过程。目前尚待完善的地方是如何使微波辐射的能量更加集中.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样在医用和医药工业中可以将微波用于灭菌,效果又快又好。此外,用强脉冲功率的做波照射实验动物的脑部.使其温度达到42℃以上,可在数秒钟之内杀死动物.并使其脑中的酶系统同时全部均匀地灭活,从而中止了生物化学反应,使脑内的耐热活性物质可保持原来的成分,这样就可用来研究神经化学的特性和功能。

1、微波加热原理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兆赫至300千兆赫的电磁波。通常,一些介质材料由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组成。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介质中的极性分子从原来的热运动状态转为跟随微波电磁场的交变而排列取向。例如:采用的微波频率为2450兆赫,就会出现每秒24亿5千万次交变,分子间就会产生激烈的摩擦。在这一微观过程中,微波能量转化为介质内的热量,使介质温度呈现为宏观上的升高。这就是对微波加热最通俗的解释。

由此可见微波加热是介质材料自身损耗电磁能量而加热。微波加热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物料本身要吸收微波。水是吸收微波很好的介质,所以凡是含水的物质必定会吸收微波。对于金属材料,电磁场不能透入内部而是被反射出来,所以金属材料不能用微波加热。

有一部份介质虽然是非极性分子组成,但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微波,其原理可解释为这种物质分子在微波场下发生弹性变形而生热。另一类介质,它们基本上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微波,如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砜塑料和玻璃、陶瓷等,它们能透过微波,而不吸收微波,这类材料可作为加热用的容器或支撑物,或叫微波密封材料。

在微波加热中,介质发热程度与微波频率、电磁场强度、介质自身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正切值等参数有关。在微波加热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穿透能力和加热深度问题。什么叫穿透能力?穿透能力就是电磁波穿入到介质内部的本领,电磁波从介质的表面进入并在其内部传播时,由于能量不断被吸收并转化为热,它所携带的能量就随着深入介质表面的距离以指数规律衰减。微波的穿透能力要比红外线大得多,其中915兆赫又比2450兆赫的微波穿透深度大。

2、微波加热的特点

A、加热速度快
常规加热如火焰、热风、电热、蒸汽等,都是利用热传导的原理将热量从被加热物外部传入内部,逐步使物质中心温度升高,称之为外部加热。要使中心部位达到所需的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导热性较差的物质所需的时间就更长。

微波加热是使加热物质本身成为发热体,称之为内部加热方式,不需要热传导的过程,内外同时加热,因此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加热的效果。

B、均匀加热
常规加热,为提高加热速度,就需要升高加热温度,容易产生外焦内生现象。微波加热时,物体各部分通常都能均匀渗透电磁波,产生热量,因此均匀性大大改善。

C、节能高效
在微波加热中,微波能只能被加热物体自身吸引而生热,加热室壁和加热室内的空气及相应的容器都不会发热,所以热效率极高,生产环境也明显改善。

D、易于控制
微波加热的热惯性极小,若配用微机控制,则特别适宜于加热过程和加热工艺的自动化控制。

E、低温杀菌、无污染
微波能自身不会对食品污染,微波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双重杀菌作用能在较低温度下杀死细菌。这就提供了一种能够较多保持食品营养成分的加热杀菌方法。

F、选择性加热
微波对不同性质的物质有不同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干燥作业有利。因为水分子对微波的吸收较好,所以含水量高的部位,吸收微波功率就多于含水量较低的部位,这就是选择加热的特点。在微波处理木材、纸板等产品时,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做到均匀加热和均匀干燥。

食物中的水分子可以和微波发生共振,从而导致食物变热、变熟。

探讨 => 微波加热的原理及特点 【打印此页】 【返回】
发布日期:[2005-4-21] 共阅[840]次
成都宏普科技有限公司 马家杰

1、微波加热原理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兆赫至300千兆赫的电磁波。通常,一些介质材料由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组成。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介质中的极性分子从原来的热运动状态转为跟随微波电磁场的交变而排列取向。例如:采用的微波频率为2450兆赫,就会出现每秒24亿5千万次交变,分子间就会产生激烈的摩擦。在这一微观过程中,微波能量转化为介质内的热量,使介质温度呈现为宏观上的升高。这就是对微波加热最通俗的解释。

由此可见微波加热是介质材料自身损耗电磁能量而加热。微波加热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物料本身要吸收微波。水是吸收微波很好的介质,所以凡是含水的物质必定会吸收微波。对于金属材料,电磁场不能透入内部而是被反射出来,所以金属材料不能用微波加热。

有一部份介质虽然是非极性分子组成,但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微波,其原理可解释为这种物质分子在微波场下发生弹性变形而生热。另一类介质,它们基本上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微波,如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砜塑料和玻璃、陶瓷等,它们能透过微波,而不吸收微波,这类材料可作为加热用的容器或支撑物,或叫微波密封材料。

在微波加热中,介质发热程度与微波频率、电磁场强度、介质自身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正切值等参数有关。在微波加热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穿透能力和加热深度问题。什么叫穿透能力?穿透能力就是电磁波穿入到介质内部的本领,电磁波从介质的表面进入并在其内部传播时,由于能量不断被吸收并转化为热,它所携带的能量就随着深入介质表面的距离以指数规律衰减。微波的穿透能力要比红外线大得多,其中915兆赫又比2450兆赫的微波穿透深度大。

2、微波加热的特点

A、加热速度快
常规加热如火焰、热风、电热、蒸汽等,都是利用热传导的原理将热量从被加热物外部传入内部,逐步使物质中心温度升高,称之为外部加热。要使中心部位达到所需的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导热性较差的物质所需的时间就更长。

微波加热是使加热物质本身成为发热体,称之为内部加热方式,不需要热传导的过程,内外同时加热,因此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加热的效果。

B、均匀加热
常规加热,为提高加热速度,就需要升高加热温度,容易产生外焦内生现象。微波加热时,物体各部分通常都能均匀渗透电磁波,产生热量,因此均匀性大大改善。

C、节能高效
在微波加热中,微波能只能被加热物体自身吸引而生热,加热室壁和加热室内的空气及相应的容器都不会发热,所以热效率极高,生产环境也明显改善。

D、易于控制
微波加热的热惯性极小,若配用微机控制,则特别适宜于加热过程和加热工艺的自动化控制。

E、低温杀菌、无污染
微波能自身不会对食品污染,微波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双重杀菌作用能在较低温度下杀死细菌。这就提供了一种能够较多保持食品营养成分的加热杀菌方法。

F、选择性加热
微波对不同性质的物质有不同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干燥作业有利。因为水分子对微波的吸收较好,所以含水量高的部位,吸收微波功率就多于含水量较低的部位,这就是选择加热的特点。在微波处理木材、纸板等产品时,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做到均匀加热和均匀干燥。

微波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研制雷达而成熟起来的。当大战将结束时,美国调整雷达的工程师发现自己口袋里的巧克力经常熔化了!立刻明白,这是电磁波对物质的作用所引起的,是和大功率电缆中绝缘介质损耗发热是一回事。好奇心驱使他们用微波装置作爆米花取得成功。这就是微波功率应用设备的雏形。早在三十年代在调试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机时,常常发现苍蝇或昆虫干瘪的死在空心螺线管中,这些偶然发现,明白的向人们启示了微波和无线电波均可造成加热、干燥现象。其实,微波和无线电波均是电磁波,只是微波的频率在300兆赫以上,而无线电波的频率在300兆赫以下。

微波能应用技术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微波是什么?

答:微波是频率为300MHz-300KMHz的电磁波,由于微波的频率很高,所以也叫超高频电磁波。

问题2:微波加热的原理?

答:介质材料由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组成,在电磁场作用下,这些极性分子从原来的随机分布状态转向依照电场的极性排列取向。而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这些取向按交变电磁的频率不断变化,这一过程造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摩擦从而产生热量。此时交变电场的场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介质温度不断升高,这就是对微波加热最通俗的解释。

问题3:微波杀菌的机理是什么?

答:微波灭菌的机理在于,细菌、成虫与任何生物细胞一样,是由水、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无机物等复杂化合物构成的一种凝聚态介质。其中水是生物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在75~85%,因为细菌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必须有水参与才能进行,而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对各种营养物的吸收是通过细胞膜质的扩散、渗透和吸附作用来完成的。在一定强度微波场的作用下,物料中的虫类和菌体也会因分子极化驰豫,同时吸收微波能升温。由于它们是凝聚态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加剧了微波能向热能的能态转化。从而使体内蛋白质同时受到无极性热运动和极性转动两方面的作用,使其空间结构变化或破坏,而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其溶解度、粘度、膨胀性、渗透性、稳定性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失去生物活性。另一方面,微波能的非热效应在灭菌中起到了常规物理灭菌所没有的特殊作用。也是造成细菌死亡的原因之一。

问题4:微波的穿透能力如何?

答:穿透能力就是电磁波穿入到介质内部的本领,电磁波从介质的表面进入并在其内部传播时,由于能量不断被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它所携带的能量就随着深入介质表面的距离,以指数形式衰减。微波的加热深度比红外加热大得多,因为微波的波长是红外波长的近千倍。红外加热只是表面加热,微波是深入内部加热。

问题5:什么叫微波的选择性加热?

答:不同性质的物料对微波的吸收损耗不同,即选择性加热的特点,这对干燥过程有利。因为水分子对微波的吸收损耗最大,所以含水量高的部位,吸收微波功率多于含水量较低的部位,从而干燥速率趋一致。

问题6:微波内部加热方式有何特点?

答:常规加热(如火焰、热风、电热、蒸汽等)都是利用热传导、对流、热辐射将热量首先传递给被加热物的表面,再通过热传导逐步使中心温度升高(既常称的外部加热)。它要使中心部位达到所需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热传导时间,而对热传导率差的物体所需的时间就更长。微波加热则属内部加热方式,电磁能直接作用于介质分子转换成热,且透射性能使物料内外介质同时受热,不需要热传导,而内部缺乏散热条件,造成内部温度高于外部的温度梯度分布,形成驱动内部水份向表面渗透的蒸汽压差,加速了水份的迁移蒸发速度。特别是对含水量在30%以下的食品,速度可数百倍的缩短,在短时间内达到均匀干燥

问题7:各种物质对微波的吸收能力如何?

答:微波加热是介质材料自身损耗电场能量而发热。而不同介质材料在微波电磁场作用下的热效应也不一样。由极性分子所组织的物质,能较好地吸收微波能。水分子呈极强的极性,是吸收微波的最好介质,所以凡含水分子的物资必定吸收微波。另一类由非极性分子组成,它们基本上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微波,这类物质有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砜等、塑料制品和玻璃、陶瓷等,它们能透过微波,而不吸收微波。这类材料可作为微波加热用的容器或支承物,而金属导体材料能很好的反射微波,可做其密封材料。

微波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波长在1mm到1m之间,其相应频率在300GHz至300MHz之间。为了防止微波对无线电通信、广播和雷达的干扰,国际上规定用于微波加热和微波干燥的频率有四段,分别为:L段,频率为890~940MHz,中心波长0.330m;S段,频率为2400~2500MHz,中心波长为0.122m;C段,频率为5725~5875MHz,中心波长为0.052m;K段,频率为22000~22250MHz,中心波长 0.008m。家用微波炉中仅用L段和S段。微波是在电真空器件或半导体器件上通以直流电或50Hz的交流电,利用电子在磁场中作特殊运动来获得的。这种运动可以简单的这样来解释一下:介质从电结构看,一类分子叫无极分子电介质,另一类叫有极分子电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呈无规则排列,如果把它们置于交变的电场之中,这些介质的极性分子取向也随着电场的极性变化而变化,这就叫做极化。外加电场越强,极化作用也就越强,外加电场极性变化得越快,极化得也越快,分子的热运动和相邻分子之间的摩擦作用也就越剧烈。在此过程中即完成了电磁能向热能的转换,当被加热物质放在微波场中时,其极性分子随微波频率以每秒几十亿次的高频来回摆动、摩擦,产生的热量足以使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热熟的目的。家用微波炉中应用的是磁控管,通过磁控管把电能转换为微波能。磁控管有脉冲磁控管和连续磁控管两种。微波炉中应用的是连续波磁控管。微波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它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发生反射和折射它有三个与加热相关的重要特性。微波遇到金属物体,如银、铜、铝等会像镜子反射可见光一样被反射。因此,常用金属隔离微波。微波炉中常用金属制作箱体和波导,用金属网外加钢化玻璃制作炉门观察窗。微波遇到绝缘材料,例如玻璃、塑料、陶瓷、云母等,会像光透过玻璃一样顺利通过。因此,常用绝缘材料制作盘碟,而不影响加热效果。微波遇到含水或含脂肪的食品,能够被大量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微波炉就是利用这个特性来加热食品的。

微波加工食品好不好?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吗?

微波是一种高频波,以每秒24亿次的速度变换,引起水分子的高速度轮摆运动,它们互相磨擦产生极大的热量,可以方便的烹任食品。

病茵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在微波炉内的微波作用下,一两分钟病菌即可全部被杀死。据测定,用500瓦微波炉对每克含有192万个大肠杆菌的红肠注行加热,半分钟后每克仅存活260个,1分钟后全部被杀死。

微波炉烹任食品时,因为热在食品内部,所以加热均匀,不需翻炒,不会产生外焦内生的现象。

腌肉、腊肉、咸鱼和熏鸭等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它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也会生成亚硝胺,能引起细胞癌变。美国药理学家研究发现,将腌肉放在微波炉内烤45分钟,取出来时既香又脆、味美可口,而且用化学方法分析,找不到一点亚肖胺的痕迹。

此外,用微波炉烹调肉类食品,还能使肉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得到充分保护。

神秘的不锈钢炉腔:

所谓不锈钢微波炉是指炉腔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微波炉。所谓不锈钢是一种加入一定比例的镍、铬等特殊元素及经特殊工艺熔炼的合金钢。具有高耐腐蚀。

不锈钢因其成份及熔炼工艺不同而有较多种类。其中奥氏体型不锈钢由于内部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其不易被磁化。从表象来看,就是这种不锈钢不能 “吸住”磁铁。因此,用户用一块“吸铁石”来检验是否是不锈钢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不锈钢材料做成的微波炉炉腔,其最大特点是表面强度高和耐更高的温度以及不易生锈等。

经表面涂敷处理的普通钢板炉腔,经意外磕碰,其表面涂敷层会脱落或开裂而失去对普通钢板的防锈作用。相对于经表面涂敷处理的普通钢板炉腔,不锈钢炉腔从钢板材质上就保证了不易生锈,即使磕碰出较大的凹坑,也不会失去“不锈”的特性。

不锈钢不易生锈已成共识。对于一般家庭环境和使用条件下的不锈钢微波炉,也可以认为,不锈钢炉腔是永不生锈的。而经表面涂敷处理的普通钢板炉腔,经长时间使用,也可能会有生锈现象发生,尤其在炉腔的边角区域较容易发生生锈现象。

当然,这并不是说经表面涂敷处理的普通钢板炉腔是极易生锈的,从目前的材料、工艺水平和制造成本以及市场接受程度来看,普通钢板的微波炉并不处于劣势,更没有出现因不锈钢微波炉的推出而遭淘汰趋势。

至于某些媒体对不锈钢微波炉具有更高的加热效果和更节能省时的评价,不免有些过于片面。不锈钢材料相对于经表面涂敷处理的普通钢板材料的表面电阻小些,在微波的作用下,其表面涡流也就小些,从而表现为这种材料的微波损耗小,反射率高。然而,这种差别一般家庭使用条件下,这种差别是不易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