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怎么评价陈赫:具体说明北京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21:58:56
针对北京现代服务业,谢谢!非常感谢!

在当代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面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如何保持优势、抢占先机、全面提升北京服务业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显著的产业特征为高成长、高增值、高科技含量和强辐射性。简单讲,现代服务业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和一部分经过改造“再现青春活力”的传统服务业两部分。参照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现代服务业可划分为四大类,即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涵盖现代金融、社会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房地产、教育培训业等行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市场由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共同决定,当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不能适应服务需求的变化时,市场必将要求服务业蓬勃发展。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可以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的机制,从而能强力拉动都市经济的发展。被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典范的印度软件业,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过去十年间,印度软件年增长率在40%以上,仅软件业产值一项就超过了gdp的1%,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在我国,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物。1997年,“现代服务业”的名称首次正式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任务。未来15-20年,我国事实上已处于适合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明显,科技信息发达、人才荟萃、资本密集、市场旺盛、奥运和cepa契机,再加上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这一切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市委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整体水平,突出发展具有首都优势的服务业,保持第三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今后一段时期,优先发展符合首都特点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最富现实意义的战略选择。

  二、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现代服务业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北京市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3年,北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亿元,增速为10%,占整个gdp的比重为61.6%,高居全国第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北京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人数的59%。

  但比较而言,北京的服务业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表现在总量依然偏小,比重依然偏低。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3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服务业比重均超过8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达到70%以上,北京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上海相比,虽然北京的相对数高出了13.2个百分点(上海为48.4%),但绝对数却只有上海的74.5%(2003年,上海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27亿元)。

  表1近几年国内几大城市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略)

  2、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改造提升,但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北京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在发展中逐步调整和优化。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金融、会展、社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2003年,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7.3亿元,增长11%,在首都服务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继续得以巩固。

  但总体看来,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2003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占全市gdp比重高达61.6%,但其中多半是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教育、信息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还不到10%。与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其它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偏低,尤其是符合首都比较优势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会展业、现代物流业等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另外,产业结构升级亟需加快,优势产业群有待培育,现代服务业与二产之间的关联效应、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还远未实现。

  3、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步伐稳步推进,较完善的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服务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单一和封闭格局已被打破,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功能比较齐全、大中小配套、城乡互接的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但与首都城市功能的要求相比,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仍显滞后。受行政性垄断、行业和开放度的限制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市场化仍然不足,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多,门槛高,严重抑制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非盈利行业协会、商会发育缓慢,服务市场现代交易功能匮乏,直接导致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不足,突出表现为:有钱可以买到大众化服务、一般服务和各项单项服务,难以买到高级服务、差别化服务、优质服务和复合性服务。

  4、现代服务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但总体上技术含量仍然不高,服务业竞争力亟待加强。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科技投资,北京现代服务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位置。但总的来看,现代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仍然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含量高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难以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相匹配。再加上受服务业人才职业化机制不畅的制约,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方式落后,导致服务成本昂贵,服务业竞争力不强,整个行业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表2我国几大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排名表(略)

  5、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集聚辐射功能增强,但各自为战现象严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

  北京市近年来逐步形成了王府井、西单、金融街、cbd、中关村等一批现代服务业相对聚集的区域,中心城区产业能级和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但在不断集聚人气和财气的同时,由于所在各区自行建设,也日益暴露出定位雷同、特色不鲜明、功能欠缺、过于密集在中心城区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相对滞后,目前迟迟未出台切实可行的统一发展规划。而反观上海、深圳等市近年来纷纷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另外,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城乡服务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中心城区虽然服务业发达,但内在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自强机制较差,尚难以形成世界一流服务业聚集的局面。

  三、加快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不断丰富首都经济内涵,完善首都城市功能的需要。市委九次党代会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对首都经济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就目前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几驾“马车”而言,传统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增大,一批传统工业产业处于萎缩调整状态;高新技术产业除电子信息产业外,其他领域尚未形成规模经营。未来一段时间,现代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为北京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北京要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未来北京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更需要有配套的城市服务功能做支撑。因此,从保持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高度出发,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要求出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首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现代服务业作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首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随着首都工、农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无论工、农业产品本身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需要各类服务的支持;水、土地等资源枯竭问题的突显使工、农业生产将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服务将更多的作为中间投入融入工、农业生产中;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也增加了工、农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产业服务化”的现象将不断出现在工、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这一切都将使现代服务业成为首都一、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因素。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首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顺应产业发展和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趋势,努力承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发达国家服务业国际转移已蔚然成风。在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过程中,国际服务领域资本、国外服务型跨国企业将带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冲击国内市场,北京只有抢得先机,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主动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才能适应各种挑战,避免被动局面。承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各种国际性活动进入北京、各种国际机构和人员进入北京、大批旅游观光人员进入北京所产生的服务需求,都要求北京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从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出发,从北京加快国际化建设和迎接奥运的高度出发,北京理应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加快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以制定合理发展规划为依托,构建更为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北京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并辅以现代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创新发展思路,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为原则,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制定“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尽快出台未来一段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区域规划,调整市区用地结构,减少中心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工业用地比重,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积极支持面向郊区的新型服务业发展,改变当前商务楼宇各自为战的市场自发状态,从整体战略布局上助推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加强产业规划,确立产业定位,选准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业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会展、房地产、新型旅游等为主的城市功能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知识性服务业,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

  2、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改革。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建设,构建完善规范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突破体制障碍,积极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开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外资、民营企业参与首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化服务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市场性整合中扩大企业规模,扶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进一步加快社会化建设,整合完善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由内部自主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的转变,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政府机构,其后勤服务要面向社会开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专业服务镇、专业服务街,通过城镇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服务业水平差距。

  3、加强科技进步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行业水准和效率。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提升北京现代服务业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的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要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流动组织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现代服务业技术进步要求的新机制,有效整合首都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现代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北京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继续加快实施“数字北京”工程,加强信息技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推进社区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的发展,使首都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位置。

  4、加快国际化建设,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产业本身的特性使现代服务业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高度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北京作为首都,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外商在京投资现代服务业。重点是鼓励现代服务业领域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服务中心、财务中心等入住cbd、金融街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以cepa为契机,继续深化京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致力于吸引更多的香港服务产业、服务机构进入北京市场,吸引更多的香港服务专才来北京创业,全面带动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加强京港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环境,加强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联合招商,确立多种合作模式,发展民间往来。

  5、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建设服务型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北京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以国内外“猎头”为主转向建立更基本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大力强化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营造服务氛围,建设服务文明,完善服务功能,加强服务管理,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1995年6月全国第一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在江苏海门诞生,历经10年探索发展,目前全国经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特色产业基地已达109家。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10年,是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的10年。10年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已从低成本优势的产业集群向创新型的产业集群过渡。他们在推动特色产业的集群、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总结交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0年来的经验,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和《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了《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专辑,今天我们选择刊登专辑中科技部徐冠华部长、马颂德副部长以及火炬中心主任梁桂、副主任胡世辉的署名文章,希望能在实施科技“十一五”、加快自主创新、稳步推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自主创新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近10年来,在实施火炬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和技术优势,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迅速成长。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已认定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09家。实践表明,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发展地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助推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但我们必须看到,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基地内有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营还比较粗放,很多产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还处于低端地位;基地企业之间产业联系的紧密程度还不很高,产业聚集效果还没有充分发挥。这种状况亟须改变。在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上,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关键,真正把自主创新摆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要加强集成创新。对基地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品、技术要组织联合攻关,务求突破,以增强基地的整体竞争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基地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和产业联盟建设,通过建立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信用担保融资平台等,支持创新网络发展,促进创新集群的整体技术升级。

  第四,切实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对基地自主创新的组织协调。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在总结经验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协调,整合资源,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基地技术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

  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0年建设成绩可喜,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自主创新这个中心环节,使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自主创新低端产业集群向上游突破必由之路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主任梁桂

  产业集群往往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产业集群相继产生,并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础。但这些产业集群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受到高端上游的封锁。如何寻求整体突破,国家应制定怎样的政策进行引导与支持,事关重大。对地方而言,其利益驱动主要是一般性的产业驱动;但对国家来说,一般性的产业驱动,是远远不够的。

  一、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成功

  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温床,是创新的外力。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的基础,而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以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的政策主要在于: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与产业的性质并无直接的联系,因为在高技术产业里有低技术,而在低技术产业里有高技术,关键是要发挥区域的核心能力。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做法是,国家或地方为了促进集群的发展,通常在一个或几个集群形成之后,对集群采取一系列推动、治理和创新政策,即实施集群创导,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条可行路径。

  政府在集群创导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取代市场经济,否则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二、产业集群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初在广东、浙江与北京同期出现的,且三种形成方式与结果各不相同。其中,广东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温州一带是依靠本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目前,在我国已经产生了两种集聚力量。一种是人工的集聚,即高新区、经开区;另一种就是产业集聚,它是一种自然的集聚。人工集聚是带着美好的意愿,希望把高校、研究院所、企业都搬到一个地方,然后让这些机构间发生互动联系,带来产学研联盟,从而带来创新,这是一个完全人工的苗圃。因为在计划体系下,国家没有创新系统,只有通过计划进行安排。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到市场体系,无限政府变成了有限政府,大学、企业、研究院所都在走向市场。这些市场体系下的创新元素,要形成纵向联系,只有通过市场链条才能结合在一起。

  三、低端产业集群要向上游突破,形成创新集群

  目前,中国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大约有1300个,多表现为价值链低端的集聚。比如周庄的传感器集群,浙江慈溪的家电集群等等。

  浙江临海是中国模具业集聚地,有700~800家的模具企业。把临海纳入到全球价值链的是日本企业。日本企业认为在临海能够降低成本,于是把厂房从东南亚其他地方搬到中国。当地一些嗅觉灵敏的民营企业家,纷纷开始接活。但发展到一定阶段,还是这样接活,产品就容易形成库存。这样,一方面,随着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另一方面,又处在产业链低端,受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大,利润空间更加有限。于是,临海的企业决定挺进欧美,但这时就出现了问题,日本企业开始封锁他们的技术和他们在欧美的市场。

  临海的经验表明,虽然低端产业也能顺利地介入到全球价值链,但由于整个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封锁还将不断加剧,特别是在企业家经验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下游企业难以发展和生存。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国际封锁,强化自主创新,把低端的产业集群做到上游去。国际封锁实际上是利益集团的封锁,因为越到高端利润越高,资源消耗越少。面对这种局面,出路只有一个,就是依靠自主创新向上游突破。

  对我国而言,创新集群对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具有启发和政策指导意义。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大公司和很长的流水线,小企业只能依附于大企业,为大企业加工零配件,并认为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动集中在大企业,小企业一般不能进行创新活动,其技术进步依赖大企业的技术转移。但创新集群概念能改变人们关于发展传统产业的思路,即传统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大量同类、相近或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某一地域进行集聚而形成所谓“规模效应”,并且创新活动也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或几个大企业,而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创新网络,能够经常地、大量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我国一些地区的实践也说明,传统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活动能相互促进,形成传统产业的创新集群,从而促使传统产业迅速发展。

  提高特色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

  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新形势下,特色产业基地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首先,特色产业基地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规模小,科技条件薄弱,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和竞争力提升的贡献还未充分显示出来;其次,创新网络发育不足,相关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政府等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联不够,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区域分布不平衡,特色产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足。

  为此,推进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要目标,以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宗旨,遵循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科技对区域经济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提高特色产业基地竞争力,全面推进其良性快速发展。

  一、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统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10年,是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