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电动刮胡刀: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7:37:52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曾庆红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使命,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并就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办好这次研讨班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创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例如:家和百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例如: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造福于民,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既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典型事例;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近年来,我国加大对环境的智力力度,整治太湖水污染问题,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因此,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近期,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其所以伟大,因为它将掀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革命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不一样,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讲和谐不讲斗争,革命就不可能胜利和成功。如果说讲和谐,主要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内部,主要在于和谐于最广大的劳苦群众,同阶级敌人及其一切反动派斗。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巩固,在基本上消灭了阶级之后,社会主义革命党的主要的基本的任务必然地要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相和谐的产物,它的主要的和基本上的表现和发展形式,则是领导上的管理上的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从基本上的和谐到发展的和谐以至全面的和谐。

毛泽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交织在一起,阶级斗争极其错综复杂,基本建设极其艰难,历经千险万难,总然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巩固起来。“文化大革命”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交点,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就毛泽东同志本来的愿望而言,他是想通过文化大革命运动,批判和消除一切旧的思想观念和一切旧的社会制度的束缚,建立和完善全新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但所收到的实际社会效果并不理想,因而以致于得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结论。尽管文化大革命造成了社会动乱现象,但就毛泽东同志本来的愿望,就他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言,他始终是旨在教导我们的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和谐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打好社会主义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

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乱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不景气的现象,鉴于国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普遍滞后而国际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现象,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的现实,使中国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于是,邓小平非常得意地讲:“发展才是硬道理!”进而便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岂不知,实际运作起来,则倾向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丢了社会主义的计划性,结果虽然使社会经济发展了,但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的局面。所以邓小平理论的最大贡献,主要在于他把“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引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来,主要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应与国际社会相和谐,而不是相对抗,更不是资本主义化。这其实也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扬完善了邓小平理论,使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邓小平总体思想理论主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最大化,从而使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即成发展的现实。“再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化了,那就没有希望了。“三个代表思想”,不过是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重新阐述;“发展是第一要务”,不过是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重新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过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翻版……如此等等,基本上都属于邓小平思想理论体系。达到了一定极限的理论,必然是一种发展的极限,也就是说,再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这种社会发展的实践,也只能在这个发展水平上维持,不会再有更大的发展。所以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就务必推出新人新事新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权,顺利地交接给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从而为打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组织保证。

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所以它的建设和发展,必然遵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而日益文明日益发达的社会发展规律。高度完善化了的邓小平理论,他的思想的光辉,同其他伟人的思想理论的光辉一样,他的社会效益和时代意义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达到了一定的极限。要想使社会主义事业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只有飞跃于这种思想理论而在这种思想理论基础上,创建更加新颖别致的更加科学文明的思想理论,从而主导于社会主义事业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新飞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开辟了广阔而光辉的发展前景。和谐而文明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态,既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更有社会主义发展将来的意义。所以全党全国人民,都应积极而深刻地认识这种基本构想,都应积极而努力地投身于这个伟大构想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来。

胡锦涛同志于今年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单行本,以下简称《讲话》)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据此,我们所应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理论科学、文明民主、法制公正、发展有序、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全面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作用,在此仅作以大概的分别的简要的阐述。

1、理论科学化

一种理论,指导于社会实践,效益如何,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理论科学化程度,与社会实践效益成正比。所以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实现理论科学化。比如,究竟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文明与民主?究竟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法制与公正?究竟怎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序度?究竟怎样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究竟怎样才能使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充满诚信与友爱?究竟怎样才能促成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地和谐与文明?对如此等等的重大理论课题,中央理论部,中央党校,社会科学院,都应设立专题科研组以进行专题科学研究,从而指导于科学化社会实践。切忌过去只喊口号不务实际的空头理论,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不联系实际或不科学地联系实际,结果浮于形式,什么问题也解决不好,什么重大的根本性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论科学化,从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切切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与文明。

2、文明与民主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讲话》15页)”。其实,和谐社会与社会文明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文明社会自然和谐,和谐社会自然文明。衡量社会主义文明的尺度,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否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为标志。因此,文明、和谐、民主三位一体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社会主义民主决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讲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文明,具有其半文明半和谐性;而社会主义民主讲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比如竞选制问题,资本主义民主是多党竞选,反映的主要是权利分争,从来不是真正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意愿,所以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各党派的虚伪的民主,所以我们社会主义民主之所以没有采取那种形式,就是因为如此。因此我们要搞社会主义民主竞选制,决不搞多党乱争,争权夺势,而要搞文明竞比,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比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

3、法制与公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正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首先地主要地表现为社会主义宪法法律和各种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尤其是社会主义宪法,它的公正性,决定着其它各种法律制度及各种社会制度的公正性。但现行宪法,主要还是沿袭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的条条框框,未免有些失时了。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宪法应当反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正性。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条,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谈“阶级”和“联盟”了,应当更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党派积极参与国家管理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它宪法条款和法律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制度,都应与之相适应。但社会主义宪法法律及各种社会制度的公正,决不能到资产阶级那里去找答案,那样反倒不公正了。社会主义公正,旨在公平和正义,涉及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讲话》21页)

4、发展有序度

讲发展,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是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调控的能力,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讲话》17页)”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究竟是什么呢?总的来看,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计划得过分了,走向了左的极端;市场经济时期自由化得过分了,走向了右的极端;前弃后之利而弊,后弃前之利而弊。因此现在,要“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除弊趋利,综合前后两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创新新的“经济社会发展体制和机制”,从而才能切实“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调控的能力”,从而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即“系统化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事专管体制和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系统化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才能确保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序度,只有有序度地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确保国家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才能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5、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比较合理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所以搞社会主义系统化市场经济,旨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它不仅不会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生机和活力的充分发挥,反而因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序度而必将大大增强这种生机和活力。市场经济的生机,主要在于突出个人利益,其活力主要在于勇于创新。不讲究个人利益,就没有生机,不讲究勇于创新,就没有活力。社会主义事业是这样,未来的文明的理想社会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承认并高度尊重个人利益和勇于创新精神,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永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高度尊重和大力支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的创造活力。(《讲话》22页)”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生机和活力就没有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去的历史是如此,社会主义事业前行的发展史也必然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永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生机与活力,使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6、诚信和友爱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讲话》19页)”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如若基本上表现为诚信和友爱,大家都能真诚相待、恪守信誉、友好往来、爱人如己,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和谐而美好。这单靠口号提倡和口头教育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主要应从人生哲理的深度来认识,认识人生究竟为什么要遵循诚信和友爱的思想道德规范?其实,人们的思想道德是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人生哲学才是人生活动的真谛。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认识人们应有的思想道德行为,从而从人们的内心世界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思想道德的基础。为此,我的《人生哲学廿一题》一文,比较鲜明地阐明了人生应有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基本原理。其中,“人生最明智的是开诚布公(第十三题)”一题,比较深刻地阐明了人生之所以诚信为本的基本哲理。“人生宜当多知己(第十五题)”,主要阐述了人生交友的必要性和情趣性,多些知己,多些友爱,多些情趣。“人生宜当爱人如己(第二题)”,不要以为别人不爱你,因为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只要我们都能爱人如己,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充满爱,就会少些争争斗斗,就会多些文明与和谐,就一定会实现理想发展的未来!

7、和谐与文明

和谐社会,在古今中外都有谈论者,但都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有其谈而无其实。而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的伟大构想,是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的时代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务必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相呼应。所谓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配合得好、适度、融洽、和睦的社会。所谓文明社会,实质上则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最佳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任何阶级社会,因其阶级性,都有和谐文明的一面,又必然有其不和谐不文明的一面,因此任何阶级社会,都属于半文明半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无阶级社会,使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地发展成为最大的可能。社会主义文明和谐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即政治文明于和谐社会的主导性,物质文明于和谐社会的基础性,精神文明于和谐社会的融洽性和和睦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导性,主要在于广大领导干部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搞好了,就会主导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的和谐与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性,主要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的普遍的和谐性,比如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企业化,企业生产标准化,乡村建设城镇化,城镇建设规范化”,从而促成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融和性,主要在于人们思想感情同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和谐性,以大大增强人们的人生哲学思维和社会公德意识,从而呈现一派既有个人心情舒畅更有整个社会其乐融融的和谐与文明的祥和景象。

希对此感兴趣者广为评论!恳请有意合作者和有意登报出刊及出书成册者及时联系!联系电话:0416—6235047

正义 乾

200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