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中轴晃动异响:什么叫“小品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6 05:05:53
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自从“小品文”这一个名目流行以来,看看书店广告,连信札,论文,都排在小品文里
了,这自然只是生意经,不足为据。一般的意见,第一是在篇幅短。

但篇幅短并不是小品文的特征。一条几何定理不过数十字,一部《老子》〔2〕只有五
千言,都不能说是小品。这该像佛经的小乘〔3〕似的,先看内容,然后讲篇福。讲小道
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至于有骨力的文章,恐不如谓之“短
文”,短当然不及长,寥寥几句,也说不尽森罗万象,然而它并不“小”。

《史记》〔4〕里的《伯夷列传》和《屈原贾谊列传》除去了引用的骚赋,其实也不过
是小品,只因为他是“太史公”之作,又常见,所以没有人来选出,翻印。由晋至唐,也很
有几个作家;宋文我不知道,但“江湖派”〔5〕诗,却确是我所谓的小品。现在大家所提
倡的,是明清,据说“抒写性灵”〔6〕是它的特色。那时有一些人,确也只能够抒写性灵
的,风气和环境,加上作者的出身和生活,也只能有这样的意思,写这样的文章。虽说抒写
性灵,其实后来仍落了窠臼,不过是“赋得性灵”,照例写出那么一套来。当然也有人豫感
到危难,后来是身历了危难的,所以小品文中,有时也夹着感愤,但在文字狱时,都被销
毁,劈板了,于是我们所见,就只剩了“天马行空”〔7〕似的超然的性灵。

这经过清朝检选的“性灵”,到得现在,却刚刚相宜,有明末的洒脱,无清初的所谓
“悖谬”〔8〕,有国时是高人,没国时还不失为逸士。逸士也得有资格,首先即在“超
然”,“士”所以超庸奴,“逸”所以超责任:现在的特重明清小品,其实是大有理由,毫
不足怪的。

不过“高人兼逸士梦”恐怕也不长久。近一年来,就露了大破绽,自以为高一点的,已
经满纸空言,甚而至于胡说八道,下流的却成为打诨,和猥鄙丑角,并无不同,主意只在挖
公子哥儿们的跳舞之资,和舞女们争生意,可怜之状,已经下于五四运动前后的鸳鸯蝴蝶派
〔9〕数等了。为了这小品文的盛行,今年就又有翻印所谓“珍本”〔10〕的事。有些论
者,也以为可虑。我却觉得这是并非无用的。原本价贵,大抵无力购买,现在只用了一元或
数角,就可以看见现代名人的祖师,以及先前的性灵,怎样叠床架屋,现在的性灵,怎样看
人学样,啃过一堆牛骨头,即使是牛骨头,不也有了识见,可以不再被生炒牛角尖骗去了
吗?

不过“珍本”并不就是“善本”,有些是正因为它无聊,没有人要看,这才日就灭亡,
少下去;因为少,所以“珍”起来。就是旧书店里必讨大价的所谓“禁书”,也并非都是慷
慨激昂,令人奋起的作品,清初,单为了作者也会禁,往往和内容简直不相干。这一层,却
要读者有选择的眼光,也希望识者给相当的指点的。

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后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20年代所谓“小品文”,又称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系泛指文学体裁中与诗歌、戏剧、小说并举的散文。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极一时,报纸副刊纷纷开辟专栏,1932年 9月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当时,对小品文的范围,看法不尽相同。有的仍指包容各种体式的文学散文,有的侧重於指夹叙夹议的杂感随笔,还有的偏重於指抒情散文或指速写之类的叙事散文。一般来说,此时和以后所谓“小品文”,系指那些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篇幅短小的杂感文字,它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生动精练地叙述一件事情,其特点是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讲究情趣,并往往有幽默感和讽刺力量。

1934年以后,《人间世》半月刊、《太白》半月刊、《新语林》半月刊以及《文饭小品》月刊、《芒种》半月刊、《西北风》月刊等以刊登小品文为主的刊物竞相出现,同时出现了“科学小品”、“历史小品”和“幽默小品”、“讽刺小品”等名目,以至人们称1934年为“小品文年”或“小品文杂志年”,围绕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的内容、写法和价值、倾向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林语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人间世〉发刊词》),林语堂、周作人写的那些闲适淡远的小品文即其代表。这种主张受到许多人的批评,鲁迅等人反对把小品文当作“小摆设”,犟调它对社会现实的迅速反应和作为“匕首”、“投枪”的社会功能(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杂文中的许多篇章便是富有社会意义的小品文典范

32工会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