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 岑宁儿 下载:历史人物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19:34:51
汉武大帝曾说;"前有东方晦,后有主福颜",他们两都是谋士,其智慧是相当的厉害,请问他们两谁更厉害啊?

东方晦指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性诙谐幽默,善辞赋,武帝时大臣、文学家。 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在自我推荐书中,他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读了东方朔自许自夸的推荐书,赞赏他的气概,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俸绿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 过了一段时间,他不满意目前的处境。一天出游都中,见到一个侏儒,恐吓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问他为何,他说:「像你这样矮小的人,活在世上无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说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战。像你这样的人,无益于国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粮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杀掉你们。」侏儒听后大哭起来。东方朔对他说:「你暂时不要哭,皇上就要来了,他来了你去叩头谢罪。」一会儿,武帝乘辇经过,侏儒号泣叩首。武帝问:「为何哭!」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对我们这些矮小的人都要杀掉!」武帝问东方朔为什么要如此说。东方朔回答道:「臣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这些话。那矮子身长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那矮子饱得要死,我饿得发慌。陛下广求人才,您认为我讲的话对的,是个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在这里浪费粮食。」皇上听了哈哈大笑,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样见到皇帝的机会就多了些。 一天武帝在宫里玩耍,把一只壁虎放在盂盆下要大臣们猜是何物。大臣们都猜不出。东方朔上前猜道:「它是龙吧,没有角;是蛇,却有脚,它跂跂脉脉地会在墙壁上爬行,这不是壁虎,就是四脚蛇!」皇上说「是的」,便赐给他十疋缎子。接连又叫他猜,他都能猜中,得到很多的赏赐。 武帝身旁的宠优郭舍人有些不服气,把一个长有菌芝的树叶放在盂盆下让他猜,如猜出他甘愿受笞一百。东方朔说:「生的肉叫脍,较的肉叫脯;生在树上寄生的东西叫芝菌,盂盆下就是这个东西。」一听东方朔又猜对了,汉武帝叫人打郭舍人一百下。郭舍人被打得哇哇直叫。东方朔又说:「咄!口上没有毛,声音謷謷叫,屁股翘得半天高。」郭舍人怒道:「东方朔胆敢讥笑皇帝身旁的近臣,罪当弃市。」武帝问东方朔:「为何要笑他?」东方朔说:「臣并未笑他,只是与他作个谜语罢了!」武帝说:「谜语是怎么说的?」东方朔说:「那口上没有毛的,是狗洞,声音謷謷是乌在哺他的小乌,屁股翘得很高的,是仙鹤低头在啄食。」郭舍人仍不服气,说道:「我要再问他一个谜语,他如果猜不出也应受打。」接着他用谐音作一谜:「令壶龃,老柏涂,伊优亚,狋吽牙。这是什么?」东方朔想了一会儿说:「令,就是命令。壶,是盛东西的器具;龃,是牙齿长得不整齐;老,是人们对他的敬重;柏,就是鬼廷;涂,是慢慢浸湿的路;伊优亚,是说话不定;狋吽牙,是两只狗在争斗。」凡是郭舍人出的谜语,没有能难倒他的,大臣们对东方朔的思路敏捷,幽默风趣都很惊讶,汉武帝也非常喜欢他,任他为常侍郎。 一天,大伏酷暑,武帝下诏官员到宫里来领肉。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员还未来,东方朔就自己拔出剑割了一大块肉,并对同僚们说:「大伏天,肉容易腐烂,大家快快拿回去吧!」第二天,武帝对东方朔说:「昨天赐肉,你为何不等诏书下来,擅自割肉归家,这是为什么?你要自作批评!」东方朔说:「朔来!朔来!受赐不等诏书下来,为何这样的无礼!拔剑割肉,为何这样勇敢!割得不多,为何如此廉俭!带回家给细君(妻妾),又为何表现得如此的仁爱!」汉武帝听后说:「要你自作批评,倒是表扬起自己了!」又赏赐给他酒一石,肉一百斤。他都拿回家去孝敬老婆。 武帝喜欢微服出巡,恣意游猎。常率卫队西到黄山,南到长杨宫,西至宜春宫。一路上带了一帮武骑浩浩荡荡,他们骑马射鹿,追逐狐兔,甚至空手格斗熊罴,在游猎过程中,马队践踏庄稼,百姓怨声载道。有人建议武帝搞一个皇家苑囿。武帝命吾丘寿王等人设计,南至阿房宫,东至盭厔,西至宜春宫的一大片土地内围造上林苑,专供武帝游猎、休憩。要用这么大的一片土地筑造苑囿,东方朔上书力劝武帝。他说:「如筑造这样的苑囿,破坏了陂池水泽的环境。侵占了百姓膏腴的土地。这上对国家无用,下对百姓无利。这是第一个不能造的理由。其次,它破坏了百姓的冢墓,拆黎民的室庐,使百姓死无所葬,生无所居。其三,造这样的苑囿,用马东西跑着,用车南北走着,还要挖深沟大渠,这是劳民伤财的事,以陛下一日之乐,来损害皇上无上的圣名,这是万万不可的。」东方朔的谏阻上林苑书写得真切感人,武帝读罢奏疏后,任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而武帝仍按吾丘寿王所上奏的那样,建造了上林苑。 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个骄奢淫逸的公子哥儿,娶了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其母怕自己死后,儿子闯祸犯罪,于是预先拿出黄金千斤、钱千万给政府,赎他的死罪。隆虑公主去世后,儿子果然日益霸道,一天酒后杀了夷安公主身旁的仆人,被拘系在内官那里。因为他是皇亲国戚,不能随便惩处,廷尉于是把他交给武帝处置。武帝身旁的大臣都为他求情,说「他母亲已为他出了一笔钱,赎了他的死罪,陛下也答应过」。武帝说:「我那可怜的妹妹,年纪很大了才有这个儿子,生前还托付给我。」说看流下了眼泪。过了一会儿,他擦干了眼泪,又说:「法律是先帝制订的,如果是妹妹的关系破坏了先帝的规矩,我有何脸面进高帝的宗庙呢!如何去下对黎民百姓呢?」于是核准了对他外甥的惩处,同时武帝又悲伤地哭了起来。这时东方朔上前高高举起酒杯献酒道:「臣听说圣王为政,赏赐不避仇家,诛罚不分骨肉,如今您陛下遵循古训,所以四海之内兆民百姓都能各得其宜,这是天下的荣幸。今天,我捧了这杯酒,为皇上敬酒,冒着死罪,再拜万岁、万万岁!」武帝对他说:「古书上讲『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这样人们才不会讨厌他』,今天的情景,是你应该上寿酒的时候吗?」东方朔说:「臣听说快乐过度了,阳气要溢满;悲哀过度了,阴气要减损。阴阳变了,心气就要动;心气既动,精神澳散,邪气乘虚而入,能够消忧解愁的最好是酒。所以我奉上寿酒,一来表明陛下公正无私,二来要解除你的悲哀。我不知忌讳,真是罪该万死!」这时东方朔已喝得酪盯大醉,在殿上小便,大臣们弹幼他「大不敬」罪,被下诏罢官,贬为庶人。后待诏在宦者署中,因对策有功,任中郎,赐帛百匹。 武帝的姑妈馆陶公主,亦叫窦太主,其夫堂邑侯陈平去世后,守寡多年,已五十多岁。一个卖珠宝的女子经常到她家去,还带了个十三岁的儿子董偃。董偃长得很漂亮,窦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术数。到了十八岁他已是个仪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他与窦太主出则执辔,入则侍侧,关系非同一般,整个京师都知道他与窦太主的关系,叫他董君。 一天武帝到窦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动万分,亲自下厨做菜。武帝坐定后对姑妈说:「希望见见你的主人翁。」窦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来。只见董雇头戴绿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后面,对武帝说:「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万岁!」武帝见他长得很美貌,也很喜欢,赏赐他很多东西,并喊他「主人翁」。从此,董偃经常与武帝斗鸡走狗,游猎踢球。由于他与武帝关系日趋亲热,董雇名声大噪,京城王公贵戚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设酒宴款待窦太主和董偃。当他们要进入宣室时,东方朔执戟上前阻拦,对武帝说:「董偃有三个罪名可杀:他以人臣的名义,私侍公主,这是第一条死罪。败坏男女风化,搞乱婚姻礼制,有伤先王的制度,这是罪二;陛下正当壮盛之年,须积思放六经,留心于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却不知依经书劝学,反而以靡丽为重,奢侈为称,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淫辟之路,这是国家之大贼,社会之大害,这是他第三条死罪。」武帝听后,默不作声,过一会说:「我已经摆好酒宴,下次再改吧!」东方朔说:「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议论正当的国事,不能进去!正是这样,淫乱的事情才渐渐消除下去。不要弄到这样的境地:竖貂教桓公淫乱,后来终究和易牙一同为患;庆父缢死于莒国,鲁国方得安宁;管蔡诛灭了,同室方得治安。」武帝听罢说:「是的。」便下诏停摆酒宴于宣室,改摆在北宫。让董雇从东司马门进去,后又把它改称东交门。赏赐给东方朔黄金三十斤。从此,董偃逐渐失去了宠爱,三十岁就去世了。过了几年,偃太主也去世,董偃与她一起合葬在霸陵。 东方朔还是一个文学家,他的散文赋《答客难》,假设客人向作者问难,嘲笑他虽有「博闻辩智」,却难与苏秦、张仪的地位相比。然后便辩解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战国之时,诸侯并争,「得士者强,失士者亡」,谈说之士,身处尊位,而如今天下一统,由朝廷掌握用人大权,贤与不肖没有区别。文章表达了知识分子在汉代大一统局面下才智无所施展的压抑感,暴露了统治者随意抑扬人才,致使贤愚不分的现实。作品采用说反话的形式,充满了牢骚不平之气。他的另一篇《非有先生论》,假托非有先生之口,发表「谈何容易」的感慨,也是抒写怀才不遇之情的作品。 东方朔的散文赋以上述两篇最著名。现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谏》、《答客难》最着。《七谏》借屈原的身世写自己的不遇,表白对国君的诚贞。《答客难》用滑稽口吻说明了专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戏,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混乱。两篇虽不以赋标题。实际上却是赋体。属于神话传说的《神异经》、《海内十洲记》,虽题为东方朔撰,实际上是伪托

  历史上的东方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色,一年一定要娶一个老婆,皇帝赏给他的钱财全被当成了聘礼.
  http://www.greatchinese.net/gods/dongfangshuo.htm

  主父偃(?~公元前126年),复姓主父,名偃,汉齐国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人,以中大夫的职位得宠汉武帝,因与齐有隙而邀得齐相位,到齐后因调查后宫阴事而致齐王自杀,主父偃引咎被诛,成为千古以诈术取事者之鉴。

  一、主父偃其人

  主父偃幼年家贫,好学,习长短纵横之术,又学《易》、《春秋》及诸子学说。曾游学于齐诸子之间,因其为人不随,难得诸儒生相容,遂去齐游学燕、赵、中山诸国。但因他的主张不随诸候意,故不得用。由于他“游学四十年,身不得遂”(《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下称《主父偃传》),落得游资困乏,借贷无门,穷途潦倒。时逢汉武帝诏选贤良,“诏贤良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汉书·武帝纪》)这使主父偃遇到了最好的进身机遇,于是,于元光元年(元前134年)西行入关,拜见将军卫青,要求引荐。但卫青几次推荐,均未能得到汉武帝恩召。他失意的遭遇,招来了同进西安儒生们的鄙视,处境更加困难。然而窘境没有迫使他放弃进取的信心,因诏书中有“著之于篇,朕亲览”之说,遂把自己对时政的见解,引古稽今地分九个问题“著之于篇”,上书朝廷,结果,早朝时送上,下午就被召见了。他上书所言九事中,有八件为律令方面事,一为谏伐匈奴。谏伐匈奴书曰:“昔秦皇帝,欲伐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徒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之父母也。靡弊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国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及到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工戈之事。”
  “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原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汉书·主父偃》)
  内地与匈奴的边境关系,一直是影响及于双方边境安危的大问题。历史事实证明,和则两利,战则两伤。主父偃的建议,实是利国利民良策,但汉武帝并没有采纳。然而对他另外八议赞赏,遂于召见他与徐乐时说:“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主父偃传》)即委他以郎中之职。郎中,是皇帝的侍从官员,从此主父偃侍从武帝左右,媚上邀宠,获得了连升三级的幸运。《主父偃传》云:“偃数见上,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中大夫,乃是汉代掌论议的官员,他正是利用这一条件,短时间内成了左右朝廷的人物之一。致连王爷级大员也顾忌他三分:“赵王欲上书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群僚更是惧他,“大臣皆畏其口”,谓“偃太横”(《主父偃传》)。他听此议后,回应道:“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汉书·主父偃》)这是主父偃内心世界的自白,也是他为人的品行所在。

  二、侍君与相齐

  主父偃得宠成为汉武帝随员,侍君左右,曾对国有的大政国策,产生过一些影响,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的还影响及于后世。如他向汉武帝献“推恩策”,让武帝下诏,令诸候把封地不只传给嫡子,而是推恩分子弟,让他们各得一份,从而把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的诸候国,分割成地不及百里的小地方,从而削弱了诸候王的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人民也从中获利,不失为利国良策。再如他建议汉武帝“徒天下豪杰于茂陵”,上书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徒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也。”(《主父偃传》)汉武帝从其计,“徒郡国策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书·武帝纪》),确实收到了外安地方,内实京师之功,并对后世产生了较长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他急功逐利,心胸偏狭,为达到个目的,不异误国害民,从而也给历史来了些许遗憾。如建议汉武帝置朔方郡以制匈奴。主父偃本来是主张对匈奴实施和边政策的,但他来到汉武帝身边后,逐步参透了武帝要凭雄厚的国力灭匈奴以振帝威的心机,遂一反常态改弦更张,上书“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北逐匈奴,人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主父偃传》)在众臣“皆言不可”的情况下,汉武帝从主父偃计,置朔方郡,筑要塞,屯重兵。此行于主父偃是得计,于国是劳民伤财,并因仇边,还带来了后患无穷。
  再如为尊立卫皇后而参与后宫的争宠斗争。将军卫青的姐姐子夫,入宫后得武帝宠,主持后宫的陈皇后对子夫十分嫉妒,遂请来巫妇诅咒她,此事让汉武帝知道后,大怒,处死了与此有关的三百余人,并废了陈皇后,继而立子夫为皇后。在这场争宠斗争中主父偃替卫皇后出了力,从此影响达到了后宫,一举而成了外得宠皇帝,内获皇后信任的左右逢源人物。可他的追求目标还远不止于此,他想要有朝堂上势压群儒,独占鳌头,于是便做出了诬陷害董仲舒的事。董仲舒原是和他一样经赀选入宫的,其才学、名气均高于主父偃,于是他因嫉妒而陷害他,致使董仲舒差点丢了性命:时辽东高祖庙与长陵高园殿先后发生火灾,董仲舒从其“天人感应”谶言神学观点出发,释其为“天灾示警”,欲上书汉武帝劝他警惕“天罚”而行仁道善政。书未送上的时候,主父偃来访董仲舒,竟把书偷去私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顺从主父偃意,召集诸儒生对此当殿议论,董仲舒的弟子们不知此书是其师所写,皆大加批驳,说其“讥讽当朝。”汉武帝遂以“讥讽当朝”款,治董仲舒死罪。后经众儒生、董的同僚解释、求免,才获诏赦免刑。董仲舒经此打击,终生再不言“灾异”。
  主父偃深深意识到自己宦场争势“日暮途远”的处境,急于加快发展,不惜“倒行暴施”以求激进。遂谋把女儿嫁给皇家,以求深结皇室而快步进入最高层。但要得随愿,必须有后宫的人协助,于是,便托宦官徐甲同谋成全。当时恰逢齐国后宫不稳,正好给主父偃带来了取事机会:齐王次昌年少即位,其母纪太后把侄女嫁给他做王后,次昌不爱她,拒不进她的宫门。纪太后为了挟制次昌就范,就安排女儿纪翁主入王宫,劝说次昌转意,接近王后。没想到齐王次昌竟与姐姐发生了奸情。偏偏在这个时候,徐甲来到了齐王宫中,禀纪太后说主父偃愿以女儿充王后宫。纪太后闻言大怒,说:“主父偃何为者,乃欲以女充后宫”(《汉书·高五王传》)。断然拒绝。徐甲无功而返,实言以告主父偃,主父偃心生嫉恨。当听说了齐王与姊的奸情后,感到正可作为报复齐王的可乘之隙,于是顿生以监齐王正后宫为理由而达到个人报复目的的权谋之心。遂进言汉武帝说:“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非天子亲爱子不得王此。今齐王于亲属益疏。”又“从容言吕太后进齐欲反,及吴、楚时(齐)孝王几为乱。今闻齐王与其姊乱。”(同上)谏汉武帝遣近臣监齐。汉武帝不知主父偃此举乃是以诈谋权,乃从其言,拜主父偃为齐相,让他入齐以正其事。主父偃奉命入齐任相后恃势作威,把亲朋故交齐集相府,先每人赠予百金,继而“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再复入偃之门。”(《主父偃传》)与所有亲朋故交断绝了关系。
  为胁制齐王,他调查后宫宦官,要他们检举、证实齐王与姊通奸的事,在谈话时,毫无顾忌地直接言及齐王。这些活动,齐王知道后,因年少识浅,很难以对付得了主父偃这样的恃宠老臣,十分害怕。又看到此前曾发生过主父偃因游燕未被接纳而嫌燕,燕王定国与父姬奸被揭发时,主父偃便进言他的父皇严惩燕王并诛杀王后进行报复,致使燕王定国自杀的事。前车有鉴,主父偃挟嫌而来怕是不会放过他的,为了不被递解长安受辱遭诛,竟服药自杀了。
  齐王自杀后,有司迅速上报了汉武帝。时赵王听说主父偃离开朝迁去了齐国任相,也上书举报主父偃“受诸候金,以故诸候子弟多以得封。”又有人检举主父偃“赂累千金”。(《主父偃传》)汉武帝闻奏大怒,即拿主父偃下了天牢。在审讯中,主父偃只承认受贿罪,却拒绝承认胁迫齐王自杀。于是,汉武帝又萌发了对他从宽处理的念头。御史大夫公孙弘识破帝意后上奏汉武帝说:“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同上)汉武帝遂下诏族主父偃。
  主父偃“游学四十年,身不得遂”,上书召见发迹后,攻于心计,以诈获齐相位,却因“倒行逆施”而引咎入狱,偏又遇上了一位“外宽入深”的公孙弘,终致落了个“族诛”的下场,可悲可怜。太史公对此亦感慨三分,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http://www.zbsq.gov.cn/linz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767

  历史上主父偃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而东方朔是公认的智者

  ;"前有东方晦,后有主福颜",是电视中汉武帝说的,历史上 汉武帝可没这么说,也不可能这么说,因为主父偃比东方朔至少大二十几岁.

历史上真正的是东方朔~~你说的那个是电视剧里面的
这2个人都是极其厉害的人物,电视剧里面有一定的虚构的成分
汉武帝的一生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功绩,平定内乱、驱逐匈奴、联盟西域,成就了大汉盛世。而创造这些功绩也是依靠了许许多多的贤臣良将,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汉武帝出谋划策。大汉天子中的东方朔,汉武雄风中的主父偃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而在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各有特色饱满而生动,实在是剧中亮点。今日,我就来谈谈对这两位贤臣的一些看法。
汉武双贤
“隐”士东方朔
东方朔,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是报国无门。曾经拉着三千竹简的治国方略远赴长安却因无人举荐而无功而返。自此便在山东厌次城中摆起卦摊算命测字。如果不是太子刘彻逃学出京巧遇东方朔,他是否能够为皇帝出谋划策也未可知。
东方朔可用一个“隐”字来总结。所谓大隐隐于市,东方朔虽然身处闹市摆摊测字,却能够深藏不露,等待着一个报国的机会。东方朔的测字正如他所说,是骗人的。他所依靠的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审时度势的分析、迂回巧妙的回答。
遇到刘彻之后,东方朔与太子的正面接触事实上是很少的。他通过与张汤等人的接触,暗地里助太子得到先机夺得了王位。这是另外一“隐”。
刘彻登基之后派李勇前去请东方朔入朝,未料被太皇太后先一步接到宫内。东方朔为何选择做一个清客?那又是一“隐”。东方朔深知窦氏一族在朝廷中的根深蒂固,而窦太后则是他们的首脑,正是个老谋深算的强敌。如果东方朔与小皇帝联盟与窦太后明争则胜算不大,不如暗斗。做窦太后的谋臣暗地里帮助皇帝,一方面可以削弱窦太后的实力,一方面又能够给小皇帝历练的机会。所以,东方朔选择了“隐”于太皇太后宫,做平阳公主背后的高人。他不是在和自己斗,而是使窦太后每一步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
最终,皇帝掌握了实权,而他也到了该“归隐”的时候了。他深知自己留下的三千竹简已经将自己所知所想都记录了下来,能够帮助皇帝为政。而他的个性本身也适合那归于山林的生活。他了解伴君如伴虎,为了妻子念奴娇,也应该过一些逍遥自由的日子了。
东方朔是一个“隐”士,他的形象定位在一个玄字上。我觉得在某一些方面,编剧的的确确把东方朔神化了。但是念奴娇和他的爱情,也为他带来了一些人情味,使得形象更丰满。

“显”圣主父偃
主父偃,同样的满腹经纶,同样的踌躇满志。与东方朔的“隐”相比他则是“显”的,“显”的狂“显”的风趣。面对报国无门,东方朔选择了等待,而等待毕竟是未知的。主父偃则选择了主动,他想尽一切的办法引起皇帝的注意。甚至不惜利用武帝急于寻找东方朔的心情,甘冒欺君大罪贸然自荐。他的口出狂言,也是为了引起皇帝的兴趣,让他能够有机会一展长才。这是一“显”。
主父偃曾说:“微臣只是对别人熟视无睹的事能够过目不忘而已。”他能够直言不讳,决不故弄玄虚。他能够在谈笑间一针见血,报忧不报喜,被皇帝赐以“鸭子嘴”的名号。这又是一“显”。
主父偃是喝酒也狂,不喝酒也狂。他的狂是外显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睿智,所谓的大智若愚,大贤若狂吧。他的内心不论多么的渴望为国效力,外表都是轻松狂妄的。
大汉天子第二部和第一部相比整体风格上偏于严肃,但是有了这个狂妄又有趣的主父偃,就生色不少了。看着他欺负汲黯,在皇帝面前耍嘴皮子,三言两语引得田鼢误入歧途,实在是大快人心。与东方朔相比,我个人更喜欢主父偃这个角色,他是一个令人敬佩又快乐的人物。他“显”的幽默,“显”的不失分寸。
虽然第二部仅仅看了16集,但是人物的个性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主父偃的形象定位就是一个狂字。编剧对这个人物的台词下了很大的功夫,即风趣幽默,有丝丝入扣。实在是一个佳作。
在第二部中教主和王刚老师的对手戏非常多,他们的对手戏也很好看。教主年轻,王刚老师则是经验丰富的老演员。王刚老师演戏非常有气势,当初我最害怕的就是教主在气势上输给他。看了第二部之后,很欣慰的就是教主的气势虽未压过王刚老师,但是绝对表现出了帝王的威仪。特别是在眼神的交流上,完全没有回避,而是针锋相对,听说王刚老师对教主的这一点也非常赞赏。多和这样的前辈合作,实在是教主之幸。

汉武帝有说过这句话吗,这只是小说里的一面之词
真正历史上应该是主父偃的影响更大,推恩令~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看法。
二者都十分的善于猜测皇上的心思!!!!

东方晦主福颜bai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