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文在线翻译:1基督教与宗教改革对西方自由观念形成的影响(或者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0:46:42
2卢梭的自然权利的观念
尼采“超人”的概念

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如何在欧洲产生”
韦伯说新教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但他没有说明传统基督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
可以说耶稣和使徒们的思想是西方精神的传统,而罗马教会的解释则代表着所谓“正统
”解释。但新教思想是和“传统基督教”不同的,不然就不叫“改革”了。所以说,路
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在欧洲历史上只是一个新生儿,但偏偏这个新生儿生命力极强,罗马
教会在他一出世时就想扼死他,却怎么也不能得逞。他出世不到100年,就已力大无比
,声势鼎盛;而罗马教会代表的传统基督教却日见萎顿,影响力不断缩小。那么,新教
的魔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新教和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话
题。
从公元初开始,以《圣经》、保罗等使徒、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等的思想为
主体,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一直保持着一种连贯性;这种思想体系从罗马帝国后期以来,
一直是欧洲人民信仰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但到了中世纪末期,也就是16世纪,情况发生
了变化,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为代表的新教,对传统的基督教做了重大改革,而且在
当时的欧洲社会上获得了相当多人的支持、赞同和接受。在本章中,我们将分析新教的
教义,以及她与当时欧洲社会现实的关系。

一、因信称义的新教思想及其社会含义

一直以来,罗马教会都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罗马教会从来认为:只有自己才拥有
解释《圣经》的权利。但以路德为代表的新教宣称:这个权利并不专属于罗马教会,它
属于每一个基督徒。基督徒最重视的问题是“如何得到拯救?”对此,路德的回答是:
因信称义。也就是说,人通过诚心诚意的对上帝的信仰,和上帝的“义”发生了联系,
就可以摆脱自己的罪。一个基督徒,凡已为自己的罪诚心感到内疚的,他的的罪已得到
完全的赦免。他认为:信仰就是毫不犹豫地接受和拥有福音。全体基督徒都是教士,都
有资格站在上帝面前,为自己和别人祈祷,并在宗教的事情上互相开导。在这个问题上
,加尔文和路德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这样一来,罗马教会乃至大大小小的教士,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呢?按照路德的观点
,他们确实没多少存在必要。新教运动就是要拒不承认罗马教会的权威——不论是通过
教皇还是宗教会议表现出来,新教认为《圣经》中神的启示才是唯一最高权威。新教反
对教会凭它手中握有天国的钥匙,自封为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基督教的一个核心问题
是:我怎么知道圣经中的话是上帝所授意的呢?对此,传统基督教的精神领袖奥古斯丁
说:“如果不是公教权威推动我相信福音,我是不会相信的。”1而路德则以内在的体
验来作证:“上帝必然在你心中说:这是上帝的话。” 2所以,只有“圣灵在内心的见
证”才是圣经乃至神的启示的唯一最终证明。每个基督徒都可以有他个人的圣经,那
“临到他心中”的圣经。
另外,新教还对基督教义以及基督教会的很多传统做法作出了革新。多纳德·卡根在《
西方文明的遗产》中指出:“宗教改革运动消除或者严格限制了下列传统做法:强制性
绝食,密室忏悔,圣物崇拜,圣殿朝拜,守夜,对死者每周、每月、每年进行的祭奠,
相信炼狱,拉丁式的崇拜仪式,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和节日,每天必须的祷告时间,教
士必须单身,教士在税收和司法上的豁免权,对教士进行的传统神学教育,关于开除教
籍的一系列规定,等等。”3新教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传统基督教认为女性的本质是
淫荡的,所以中世纪充斥了大量歧视女性的文献。新教则认为女性在家庭、在工作中都
是男性平等的伙伴。路德说:“设想一下没有女性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家庭、城
市、经济活动、政府都将不复存在。” 4由于新教的这种主张,早在16世纪20年代,新
教城市里的女性就获得了离婚的自由;而为了使女性免受过度的辛劳,避孕和节制生育
也成为新教流行的社会中受到尊重的做法。新教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比如“预定论”
,比如给予节俭和勤劳、乃至做生意、盈利等商业行为以道德肯定。这些都是和传统基
督教相悖的。
当然,新教的思想绝没有彻底和基督教决裂,它仍然遵循基督教的根本立场。路德从来
没有怀疑三位一体和基督是神这两条教义。他反复强调:他与真正的基督教会是一致
的。他坚信:“谁想得救,保持正统信仰是首要的,人若不能全面地、纯正地保持这信
仰,他无疑就将永远毁灭。”5我们知道,基督教从来就是教导被压迫压榨的百姓们要
服从现存秩序,在这个问题上,它和罗马帝国以及中世纪的国王、贵族们,立场是一致
的——虽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对立,这就像中世纪的国王和贵族虽然矛盾重
重,但在压迫压榨百姓上,利益则是一致的一样。路德继承了基督教的这一传统。他曾
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一文中写道:“基督徒是所有生物中最自由者,不会服从于任何
人。”6但在德意志闵采尔农民起义的时候,他立刻变脸,他说:“即使有的统治者不
正义或者邪恶,也不证明反抗就是正当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惩罚邪恶的权利,世俗中
的邪恶只能由佩剑的世俗统治者来惩罚。······上帝和世俗的正义、物质财富的
分配无关。”7接着,他写了《杀人行劫的农民暴徒》的小册子,呼吁:“任何人都要
服从上面的权利。”他号召人人起来把这些反叛的农民斩尽杀绝:“在暗地里或者公开
场合揍打、绞死或者刺死他们,让他们记得没有任何东西比反叛者更有毒、更有害和更
加像魔鬼。”8
所以,新教的思想与中世纪传统基督教思想的共同点,较之与近代思想家的共同点要多
得多。他们提出的问题、采取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中世纪的,不是近代的。第一,和传
统基督教一样,新教也是同意文化必须统一在基督教的感召和调节下这个观念,新教从
未设想过存在一种世俗文化,在那里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领
域。第二,在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上,新教也是从未设想过政教分离。第三,新教也是认
为:人们必须具有统一的教理和教规,决不允许今天我们所习惯的心灵自由。所以在新
教统治的地区,同样对被自己认为的异端进行镇压:异见份子在加尔文控制的日内瓦被
烧死,这被日内瓦人看作罪有应得;美国的清教殖民地为了保持信仰的统一,鞭打贵格
派和浸礼派教徒,然后把他们驱逐出境;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他设想和憧憬
一个宗教信仰完全自由的社会,没有人会为信仰的不同而遭受苦难和惩罚,但他在清教
的英国被处斩首,因为他不承认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9
上述新教与传统基督教的这些共同点,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同样有很多相通之处,或
者我们可以这样假设说:在一个农业文明的社会——比如罗马帝国和西方中世纪,比如
中国古代,人们之间只能依靠涂尔干所说的“机械团结”的方式团结和组织起来10;那
么,官方为了社会的统一、团结和安定、长治久安,就必须创造或者抓住某种思想体系
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比如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或者中国古代的儒
家学说;然后,官方就要用自己的政治力量,保证政教合一(在对百姓进行现实和思想
上的统治方面),保证用这一思想体系进行文化统一、思想统一、信仰统一。
不仅是欧洲和中国的农业文明是这样,在古代阿拉伯和古代印度,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具
有同样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能。
要理解新教思想为何在当时的欧洲获得广泛欢迎,我们就必须了解当时的欧洲现实。
第一,这一运动是对天主教教会对社会财富巧取豪夺的一场反叛。当时的教皇和主教们
过着王侯般的豪华生活,低级教士则常常开设旅馆、赌场和进行其他的营业;而在出售
教职上更是弊端重重,教职总是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人,据估计,教皇利奥十世出售了两
千多个教职;教会普遍用自己把持的宗教权利为自己谋利,教士们为他们执行的宗教仪
式收取昂贵费用,而且还进行宗教特许,即只要交钱就可以免受教会法律的束缚,比如
只要交一个金币,嫡亲中表之间就可以通婚。直接导致新教改革的则是教会出售赦罪券
,教会声称:购买了赦罪券后,购买者在现世和死后的罪过都可得到赦免。路德对此义
愤填膺,他说:“教皇今天比最富有的克拉苏家族更富有,为什么他不自己掏钱来盖圣
彼得教堂,而要向穷苦的信徒伸手呢?”11
第二,这一运动符合当时的民族国家兴起的需要。民族国家兴起这一政治态势的发展,
必然要求、而且能够把教皇看作是一个“外人”,不想让这个“外人”再来干涉自己的
事务。新兴起的专制主义的国王们要求自己在国内的绝对权威,而且,他们希望不再让
教皇在自己的领土上征税,希望自己能对教会财产征税,甚至攫取教会的财产。所以他
们倾向于支持路德的思想。
第三,新教改革去除了很多传统基督教中愚昧、形式主义的成分,使其能适应文明程度
已有提高的欧洲人的需要。
罗马教会不同意新教的观点。面对新教的挑战,他们在16世纪中叶召开宗教会议,坚持
认为教会拥有在解释圣经上的决定权。以后虽然又不断经历各种挑战:哥白尼、布鲁
诺、伽利略的天文学,培根的经验论,英国的自然神论,法国的自然主义,公开的无神
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宗教的客观的社会学研究,等等,但罗马教会并没有动摇和妥
协。在1864年教皇颁布的《邪教提要》中,列举了80种邪说,包括:泛神论、自然主
义、唯理主义、信仰淡漠主义、放任主义、共产主义、自由教士会、政教分离说、现代
自由主义邪说、关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邪说、关于教皇世俗权利的邪说,等等。并宣称
:教皇乃最高权威,是永远不会错误的。从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的中期,传统基督教
在欧洲占有绝对优势,反对者寥寥无几,所以不需要建立宗教裁判所;可到了中世纪末
期,异端份子到处出现,罗马教会就建立了宗教裁判所,用火刑的方式来维持思想的统
一。
较量的结果是:新教以其摆脱罗马教会思想桎梏的精神,以其对罗马教会盘剥腐化的反
抗,以其对民族国家兴起的迎合,在欧洲获得很大成功:法国、苏格兰、瑞士、尼德兰
以加尔文思想为国教;德意志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则以路德的思想为国教,英国的国教
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混合体,但大体上可以归到路德的思想体系中;由罗马教会所坚持的
传统基督教只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几个国家仍占统治地位。
16世纪既是宗教改革的世纪,又是战乱和暴动层出不穷的世纪。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之下
,涌动着的是各种利益的争斗:各国国王和罗马教会的斗争,各国国王和国内贵族的斗
争,农业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工商业者的斗争,被压迫压榨的农民、工人和权势者的
斗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斗争中,新教人士和传统基督教人士一样的残忍凶
暴,决不心慈手软。直到17世纪,战乱和暴动才渐渐平息下来,互相对抗的各种社会势
力才取得一个相对的妥协和平衡。
虽然路德和加尔文本人都主张统一思想,但宗教改革却使得欧洲在事实上向着宗教宽容
迈出了一大步。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罗马教皇站在一边,对抗信仰路德教
的诸侯,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后达成妥协:“在谁的领地,信奉谁的宗教。”
在法国,信仰加尔文教的胡格诺教派——他们中间包括商业和金融业中最能干的一批人
,和信仰传统基督教的人爆发内战,最后法国国王颁布敕令,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
在今天的西方,宗教信仰自由已成为普遍共识,但我们应该知道,欧洲人民的这一共识
,是通过血与火的历程换来的,就像今天美国和南非的种族平等,同样是经历了血与火
的洗礼。人们尊重自己的利益、信仰当然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可是要自觉地尊重他人
的利益和信仰,却是一件再困难不过的事。
如果说在中世纪欧洲,对基督教的统一信仰是维系欧洲人民团结的一根纽带,到了宗教
改革之后,这根纽带似乎断裂了。约翰·麦克说:“路德教、加尔文教以及其他新教教
派的兴起,各个新教对罗马教皇的敌视,导致了作为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的欧洲的破
裂。”12在这根纽带断裂之初,欧洲人民是不适应的,这也是当时的欧洲宗教战争不断
的一个原因。后来欧洲人慢慢接受了各种信仰的人和平共处的现实,他们开始学会在分
工合作的基础上团结起来。这就是涂尔干所说的,人们由机械团结过渡到有机团结。
这一点在商业发达的荷兰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当时的欧洲人还未接受宗教宽容理念的时
候,荷兰人已经在17世纪实行了宗教宽容。荷兰欢迎任何信仰的人来荷兰,这在那个将
统一信仰等同于爱国主义的时代,是异乎寻常的。虽然荷兰的大部分人信奉加尔文教,
他们却选出一位信奉正宗罗马天主教的人做总督。结果,荷兰的工商业吸引了大量的外
国资本,荷兰的银行吸引着来自欧洲各地的客户,而不同民族和信仰的商人则云集阿姆
斯特丹。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荷兰建立,是毫不奇怪的。
下面我们将分析传统基督教和新教与欧洲工商业发展的关系,说明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的
“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对韦伯原意的一种误读。

二、传统基督教对工商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

不论是古代中国还是中世纪的欧洲,工商业都是在农业文明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那时
,在社会上占控制地位的道德是农业文明的道德;农业文明道德的奉行者们,站在道德
的立场上,对于人们利用经济方式明目张胆地追求财产、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于各
种 “专属于工商业的社会规范”,有一种发自本能的反感乃至敌视。
中国的儒家有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则说:“明明求仁义,君
子之事。明明求财利,小人之事。”像李嘉诚、刘永行这样的富商,要是早生500年,
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小人”,就像70年代末中国人看待第一批个体户一样。《大学》里
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去追逐财富的话,人民之间的团结就没有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吗?
所以,那时提倡的是这样的行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董仲舒语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历代王朝的一个基本国
策是“重本轻末”。中国古代有四个传统的阶层,按社会地位的顺序排列为:士、农、
工、商。商人们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从来没有获得过较高的社会地位,连他们想炫耀一
下自己财富的要求都要加以限制,钱穆说:“汉代有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之事,此种限制
,直到清代,还是时时变相出现。”2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农业社会道德的集中体现,那么基督教就是欧洲农业社会道德的
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对商业的反感主要是通过儒家表现出来,而在欧洲中世纪,对
商业的反感则主要是通过基督教表现出来。
圣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外来的客商会使任何人民的道德受到腐化的影响。如果市民
专心于做生意,他们有作出许多恶事的机会。因为当商人想要增加他们的财富的时候,
其他的人也会充满着贪婪心理。商人······离开手工劳动,享受舒适生活,因而
身体软弱,心灵委靡,为了这个原因,一个国家对它的商业活动,应加以限制。”3
阿士力在《经济史导论》中说:“《福音》······一次又一次地警告人们要防止
追求财富,因为那将使他们抛弃对上帝的服务并将使良好的种籽枯死。······基
督神父由于有着这类教训,对异教世界的自私自利行为,曾起着一种有益的反感,那引
导他们整个地谴责了追求财富。那还引导他们更向前进——乃至否认一个人有权以自己
的东西来做他所愿做的事,甚至奢侈地享用他自己所有的财产。······然而,如
果说一个人的力求致富行为是有罪孽的,那么难道贸易本身可以有正当的理由来辩护吗
?这一问题,在中世纪时代,使许多人在良心上感到困惑。······无论如何,贸
易对灵魂来说,是有危险的。”4
亨利·皮朗论述道:“商业复兴在各地引起道德矛盾。在整个中世纪,这种道德矛盾从
未消失。教会自始至终认为商业利润是得救的障碍。与农业文明完全相适应的教会的禁
欲观念,促使教会永远怀疑社会变革。······教会对利息的禁止,对以后几世纪
的经济生活影响极大。它阻止商人去心安理得地发财致富,并且使商业经营与宗教教规
不能调和。”5他认为:“市民阶级的需要同西欧的传统组织是这样的不相称,以至立
即引起了猛烈的反对。他们与当时的社会利益及思想针锋相对。当时的社会,物质上由
大土地所有者所控制,精神上由对商业极端仇视的教会所控制。······因既存秩
序而得到好处的人,照例是要顽强地保卫既存秩序的,这不仅由于他们要保障自己的利
益,同时也由于他们认为既存秩序对保障社会安全是不可少的。”6
很多人在比较东西方文化时,侧重于它俩的不同,比如儒家和基督教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也认为两者有很大不同。第一,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她有着作为宗教的本质特征。
伊恩·罗伯逊认为:“宗教是社会共同持有的一套信仰和惯例,它引导人们相信存在着
某种神圣的超自然的王国。”7儒家则不提倡什么超自然的王国。第二,作为一种杰出
的宗教,基督教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她给人以安慰、尊严感、希望。儒家在这
方面就比较弱,它侧重的是论述现存秩序的神圣性,而中国人心灵上和情感上的需要,
则更多地是到道家和佛教那里去寻找。
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的相似性。同样作为农业文明社会中占控制地位的社
会意识,它俩所提倡、主张、支持的,都是农业社会的道德规范。
冯友兰论述道: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在农业国,土地是财
富的根本基础。······农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作为士的地主也
是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得最好的制度之一。
儒家学说的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家族制度过
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
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君臣关系可
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
经济条件打下了家族制度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
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
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
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8
而作为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权威,亨利·皮朗对自己的领域自然十分熟悉;但
他对基督教的论述,却有很多地方,可以和上述冯友兰对儒家的论述相比照:
“(在中世纪,)教会居于显赫而重要的地位,并且掌握着经济上与道德上的支配权,
教会拥有的无数大地产,其范围超过了贵族,正如在知识方面,教会也超过了贵族一
样。······
教会的世界观非常适合当时以土地为社会秩序唯一基础的经济情况。土地是上帝赐给世
人,使之能够在人间生活而期望永恒得救的。劳动的目的不是增加财富而是保持一个出
生时的地位,直到从尘世转入永生。僧侣的修行是整个社会所憧憬的理想。追求财富必
然陷入贪婪的罪恶。······
放款取息是令人憎恶的事。从最早的时候起,就禁止教士放款取息。从九世纪起,教会
也禁止了俗人放款取息。再者,一般的交易与货币交易一样,也是不名誉的。一般的交
易对灵魂来说,也是危险的,因为交易将使灵魂不再考虑自己的最后结局。经商之人很
难、可以说不可能取悦上帝。
不难看出这些原则与事实是多么的协调,教会的理想是多么与现实相适应。它为教会首
先得到好处的那种情况提供了辩解。在这些世纪里,当每一个庄园都是自给自足的,而
且经常构成一个自己的小天地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谴责高利贷、贸易、为利润而追逐利
润更为自然呢?······
当然,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很大,寺院本身也经常违反教会的禁令。但是,尽管如此,宗
教精神对世界起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至人们经历了几个世纪才逐渐习惯了日后经济
复兴所需要的新惯例,才习惯于把商业利润、资本运用、放款取息看成为合法的。”9

因此,基督教所奉为神圣的观念,和城市工商业者的行为有着天然的冲突,这一点成为
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主要导火索。
三、新教对工商业经营盈利活动的道德肯定

新教——准确地说,是加尔文教——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它对工商业经营盈利活
动的道德上的肯定。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和传统基督教有着很大的不同,并和欧洲资本
主义的发展发生了直接的关系。
相比传统基督教,加尔文教突出强调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对工作的看法,也就是它
的“天职”观。传统基督教是反对营利性工作的,贬斥人们经营以获得财富的意图及活
动。现在加尔文教宣称:上帝允准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
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中所处地位所赋予他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他的天
职。他主张人们必须把劳动视为人生的目的,必须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履行自己的世
俗责任。因此,新教“具有把人们获得财富的要求从传统伦理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功用。
新教不仅把人们获得财富的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直接视作上帝的旨意。”(韦伯语)
13人们有责任赚钱,因为这是在为上帝增加荣耀。同时,加尔文教给予勤劳、节俭、
守诺、诚信等给予了积极的道德肯定。
当然,另一方面,加尔文教仍然全盘保留了传统基督教中上帝、拯救的观念。它同样认
为唯一的价值属于上帝,人是上帝的工具,人必须按上帝的旨意行为才能得到拯救,从
而死后进入天国。韦伯说:“对于它们(加尔文教),我们不能认为其教义说:对现世
福祉的追求本身就是目的。这种教义在任何宗教改革家看来都不是重点,而灵魂的拯救
才是他们的生活及工作的中心内容。”14因此,在加尔文教中现世的福祉仍然是被贬斥
的。
新教仍然主张克制人的享乐欲望(虽然程度上较传统基督教为轻)。“对肉体诱惑的抵
抗······并非是要反对理性地获得财富,而是反对非理性地使用财富。”15
“人只是财富的受托者,这些财富是经由上帝的荣耀才被给予人。他必须——就象道德
寓言中的仆人一样——向上帝说明他的每一分钱是怎么花的,如果他出于自身的享乐而
不是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化掉了任何一点钱,那将至少是危险的。······人对于自
己占有的财富,有着向上帝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在他的生活中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在这方面,他服务于上帝就像一个温顺的服务员甚至是上帝的赚钱机器。他占有财富越
多,他的责任就越大。这种责任一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能使财富减少,二是要用不懈
的努力来增加财富。”16 因此,“新教徒厌恶剧院,不仅不容忍而且绝对排斥色情和
裸体,······闲谈、奢侈品、虚荣的装饰,都被定义为没有客观目的的。。。。。。。
见网址http://www.joxue.com/paper/shx/shx03/200511/1311.html

卢梭的自然权利的观念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了:虽然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尼采的“超人”及超人学说http://www.zisi.net/htm/ztlw2/xfzx/2005-05-10-19532.shtml

看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 韦伯著,一本小薄册子,有可参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