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音乐 经典:古代谋略人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04:24:03
各位大哥大姐,我急需古代谋略人事的故事,就是古代名人的故事.帮帮忙,拜托了!

赵武灵王的骑射

  战国时的赵国,地处山西中部、陕西东北和河北西南的多山丘陵地带,初为七雄之一,国力并不强盛。因此,东方和北方的林胡、楼烦和近邻的中山国,都时时想吞并它。面对这样危亡的形势,年轻有为的赵雍即位,称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性情豁达,善识时务。他看到强敌压境,而御敌之本仍是靠传统的战车和作战方式,深感国情与时代的矛盾,于是提出进行军事改革,要求改穿胡服,苦练骑射。但这一强国的决策,遭到守旧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说赵武灵王是“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乱儒礼,毁王业。武灵王告诫他们说:“欲强赵国,兴旺祖业,靠战车方阵、宽衣博带的传统战服,是对付不了强敌的;要制敌必学胡服骑射,改革战术武器,才可取得保国卫家的主动权。他坚定地说:“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武灵王言行一致,第二天上朝就不再穿龙袍皇冠,而换成了紧身细腰、轻便利落的胡服,并握着射雕巨弓。群臣一见,哭笑不得。他的叔父公子成当场扬言:你穿你的胡儿服,我穿我的儒家衣,从此谁也不必理会谁。武灵王并不动怒,派人送去胡服,耐心脱服他能高瞻远瞩,为国着想,摈弃陈俗。公子成等终被说服,自觉自愿地穿上了胡服。

  变胡服的胜利,导引了骑射之风的盛行。举国的兵士和猎手,都穿上轻便利索的胡服,跟着武灵王在山林丘陵中练习,骑马射猎技术日趋见长,赵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支轻骑兵。在后来的作战中,赵国东破林胡,西败楼烦,灭中山王国,领土拓展到燕、代之地,成了七雄中的强国。从此,作为战事的骑射技术在诸国广为传播。

  这一战术史上的重要创造,直到汉代都备受重视,训练骑兵仍以射猎为它的基本方法。因此,汉画石刻的不少画幅,都生动地镌刻下了这光辉的形象。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吃穿不愁,他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生活养成了他贪玩的习性,又加上他有些害怕困难,认为书有那么多,那么难懂,一辈子也学不好,所以他上课不认真听讲,常常是人坐在书桌前,心早就飞到外边去了。甚至有时索性丢下书本,偷偷地溜到外边去玩。

  有一天,他跑到一条河边,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一根大铁棒。李白觉得奇怪,不由得停下脚步。只见老妇人在石头上洒了一些水,然后不停地磨呀,磨呀,石头都磨得成一个月牙形了。李白不禁好奇地问:“老人家,您磨大铁棒干什么?”老妇人告诉他:“我想把它磨成一根针。”

  李白一听哈哈笑起来:“这么粗的大铁棒磨成一根针,这可不容易啊!你在开玩笑吧?”

  老妇人认真地说:“不,不是开玩笑。只要坚持不断地磨,总会越来越细。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啊!”

  李白听了老妇人的话,仔细想了想,觉得老妇人的话很有道理。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进步。他告别了老妇人,决心从今以后认真读书。

  李白回到家,便一反往常,天天用功学习,刻苦钻研,为以后写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范仲淹划粥苦读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孩子。他两岁死了父亲,为了生活,母亲带他改嫁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穷,无钱供他读书。他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杂活,一边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困了,他就用冷水洗洗脸。最使他感到困苦的就是每天的饭食,不要说可口的饭菜,连吃饱也不容易。每天他都煮好一盆粥,待粥冷凝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腌咸菜下肚。

  一天,一个同学来看望范仲淹。这个同学是官宦子弟,家中很富有。他见范仲淹生活这样艰苦,心里很感动,回家后就向父亲讲了这件事。同学的父亲就叫人给范仲淹送去好饭好菜。过了几天,这个同学又来了。奇怪的是,送给范仲淹的饭菜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已经快发霉了,便责怪范仲淹说:“常言道,君子不吃小人送来的食物,你是不是看不起我?”范仲淹赶紧表示谢意,他说:“不是我不感激令尊大人的厚意,而是我每天吃粥已经成习惯了,如果吃了你送来的好饭,贪图享受,怕以后就吃不下稀粥了。”这个同学听了深受感动,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苦读的。靠着这种精神,他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孔子见老子

  画面上,老子居左上方,孔子面对着老子,他们身后的人群是孔门的七十二学生。群贤毕至,或以礼相见,或高谈阔论,协调而融洽。在人群中间,还有一个活泼的儒童,是孔门是得意弟子颜回。这车水马龙、凤鸟飞舞的场面,都象征着这次空前的盛会将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反响。

  老子是楚国的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他身高9尺,长着黄色的眉须,宽大的前额,充满智慧的双眸;当时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在这之前,他也做过王室要臣,但当他看到周王室日渐没落,周王对有识之士的治国之策根本不予理睬后,愤然辞官,开始了讲学活动,在周王朝成了一个很有社会地位和知识渊博的学者。当时孔子在鲁国,正是青年好学的时候,他一面讲学,一面四方求学拜师。有一天,他听到学生南宫敬叔赞誉老子是一个具有真才韬略的学者,便决定去拜见。孔子请南宫敬叔作引导,不远千里从鲁国去洛邑会见老子。鲁国君王很赞同孔子会见老子,以为能够增进鲁楚两国的关系,特地为孔子准备了车马和侍卫。孔子经过长途跋涉,带着学生们来到洛邑。老子异常兴奋,特地带着徒弟前去迎接。相见后,尽管年龄相差悬殊,双方稍有几分拘谨,由于孔子的真诚求教,老子还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治学的道理,并赠给孔子有关的图书典籍,二人从此结为知己。

  后来,每当孔子向学生讲到这次会见时,都表露出对老子的深深敬佩。他说:“我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曾经见到过了不起的老子,并得到他博学的教诲。因此,我的学问是和老子分不开的。”几千年来,孔子被尊为圣人,老子只被看做是个道家,虽然地位悬殊,但圣人求教于老子的这种虚心好学精神,却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后世所效仿的治学典范。

  采用剔地阴线刻的手法处理画面,使得人物众多的场景清晰明朗,落落大方。对每个在场人物,为避免列像式的单调,多运用对称的组像,表现相互间的运动关系。同时衬托以云纹鸟兽图案和行走的车马,提点全景的流动效果,使得整个画面毫无沉闷呆滞的感受,成功地处理了这样一个名流济济的历史画幅。

  此外,它运笔工整,重视细部的刻画,也是这幅名作的特色之一。

  骆宾王七岁作诗

  骆宾王是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从小就才思敏捷。七岁时,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一家人忙着招待客人,骆宾王就独自一人跑到了池塘边玩耍。池塘边有很多美丽的花草,草丛中不时有小虫子跳来跳去。柳树枝条一直垂到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把水面划出一道道波纹。池塘里一群大白鹅正在嬉水。骆宾王捉了几只小虫子朝水里扔去,鹅群赶紧向这边游来,就像一团团白絮在水面漂浮。红红的脚掌像小船桨一样划水,清清的水面上扩展着扇形的涟漪。骆宾王最喜欢大白鹅了,他捡起一根木棍,在地面上画起了白鹅游水图。这时候,家人因不见了骆宾王,找到塘边来了。客人也跟了来,看到地上的画,还真有些像呢。于是灵机一动,想考考这孩子,因为他早就听说这孩子聪明异常。于是指着白鹅叫他作诗一首。骆宾王朝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高声吟诵起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客人听了非常赞服,夸骆宾王是小神童。这首诗很快传播开来,尤其是在儿童中像歌谣一样流传着。

  骆宾王不仅小时候聪慧异常,就是到了老年也仍才思敏捷。

  骆宾王曾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斗争,兵败后,他逃到了杭州,削发为僧。有一天,诗人宋之问月夜游灵隐寺,在长廊下吟诗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可是竟一时想不起下面的句子。这时,寺内一老僧正在打坐参禅,听得廊下有人吟诗,于是问道:“年轻人不睡,为何还苦苦吟诗?”宋之问回答说:“我想在这里题首诗,可是下两句想不出来了。”老僧笑着说:“何不接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连声说好。第二天又去拜访老僧,老僧已不在寺内,据说乘船出海了。这老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赵武灵王的骑射

战国时的赵国,地处山西中部、陕西东北和河北西南的多山丘陵地带,初为七雄之一,国力并不强盛。因此,东方和北方的林胡、楼烦和近邻的中山国,都时时想吞并它。面对这样危亡的形势,年轻有为的赵雍即位,称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性情豁达,善识时务。他看到强敌压境,而御敌之本仍是靠传统的战车和作战方式,深感国情与时代的矛盾,于是提出进行军事改革,要求改穿胡服,苦练骑射。但这一强国的决策,遭到守旧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说赵武灵王是“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乱儒礼,毁王业。武灵王告诫他们说:“欲强赵国,兴旺祖业,靠战车方阵、宽衣博带的传统战服,是对付不了强敌的;要制敌必学胡服骑射,改革战术武器,才可取得保国卫家的主动权。他坚定地说:“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武灵王言行一致,第二天上朝就不再穿龙袍皇冠,而换成了紧身细腰、轻便利落的胡服,并握着射雕巨弓。群臣一见,哭笑不得。他的叔父公子成当场扬言:你穿你的胡儿服,我穿我的儒家衣,从此谁也不必理会谁。武灵王并不动怒,派人送去胡服,耐心脱服他能高瞻远瞩,为国着想,摈弃陈俗。公子成等终被说服,自觉自愿地穿上了胡服。

变胡服的胜利,导引了骑射之风的盛行。举国的兵士和猎手,都穿上轻便利索的胡服,跟着武灵王在山林丘陵中练习,骑马射猎技术日趋见长,赵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支轻骑兵。在后来的作战中,赵国东破林胡,西败楼烦,灭中山王国,领土拓展到燕、代之地,成了七雄中的强国。从此,作为战事的骑射技术在诸国广为传播。

这一战术史上的重要创造,直到汉代都备受重视,训练骑兵仍以射猎为它的基本方法。因此,汉画石刻的不少画幅,都生动地镌刻下了这光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