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佐步美 n0733:请问铜仁是傩戏之乡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1 22:24:21
它和安顺地戏的区别在哪里?哪个价值更高?

对呀
是傩戏之乡,在铜仁地区的德江,沿河,思南等地,这些地方的傩戏保存比较完整,基本保持了那种原始的味道,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至于安顺地戏,和傩戏的许多地方有相似之处。在价值方面。我觉得没可比之处 。

傩堂戏是傩戏家庭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因演出多在傩堂(愿主家堂屋)里进行,故名;它又有傩愿戏、傩愿戏、傩坛戏、端公戏、鬼脸壳戏等别称。傩堂戏的特点是:它的演员都是专职或半职的巫师(又叫"端公"或"土老师"),演出以巫、道合一的组织--"傩坛"为单位,围绕着冲傩还愿而进行,宗都色彩十分浓厚。除贵州之外,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省都有傩堂戏,但不如贵州普遍。
贵州傩堂戏覆盖面积广,全省大部分县、市都有分布,其中尤以黔东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松桃、江口、铜仁、石阡,黔北的道真、务川、湄潭,黔东南的岑巩、黄平,黔西北的纳雍、大方,黔南的荔波、罗甸等县最为丰富。据调查,20世纪末,德江县有傩堂戏103坛,道真仡佬苏州自治县有傩堂戏46坛,以此推断,全省傩堂戏当不下千坛之多。就民族而言,汉、苗、布依、侗、土家、仡佬、白、毛南等民族中都有傩堂戏遗存,其中土家族遗存尤多。贵州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影响很深,追本溯源,贵州傩戏应是从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传入的,时间大约在明代。

20世纪80年代起,在解放思想大潮涌动下,学界兴起一股“傩戏热”、“傩文化热”,在人文社会领域里建树起一门新兴学科——傩学,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
从商周时代起,傩经历了三千多年漫长历史。由于傩孕含着古人朴素的生命意识,这使它具备了顽强的生命活力。随着历史的演化,作为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它逐渐成为多元宗教、民俗、艺术、表演的复合文化体。傩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运动链条中,傩文化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历史地位。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19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1O月公布了“文化多样性”宣言,自此,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我国中央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迅速作出反应,举办多次有关国际研讨会,并正在制定相关保护法令。去年,傩戏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已纳入亚洲太平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贵州是我国傩戏品种最多的省份,是发掘、研究傩文化遗产最早的省份,并且取得突出成就。有“中国傩戏在贵州”之说。1993年,德江被省文化厅授予“傩戏之乡”的称号。
德江,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贵州唯一的“傩戏之乡”,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贵州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文化先进县。
德江县则是发掘、研究起动最早,也是第一个到北京展演傩坛戏及其面具风采,并获得很大反响的地区。德江县地处黔东北,与川、鄂、湘三省相毗邻。历史上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本土少数民族夜郎文化的交汇地区。春秋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曾流放在三湘沅江地区,他的《九歌》便采摘、反映了包括沅江上游今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巫觋祭祀仪式活动。今天靠近湘界的德江等县的傩仪活动就是对它的继承与演变。而傩坛戏则是在傩仪歌舞仪式中孕肓并最终形成的。至于傩坛各种绝技则是对汉代百戏“奂龙曼延”等的间接继承。
德江地处贵州省东北部,东邻湖南,北毗湖北、四川,为多省结合部。县境东西宽63公里,南北长67公里,呈三角形状。最高海拔1534米,最低海拔320米,县城青龙镇海拔526米。全县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5个镇15个民族乡,355个行政村,2939个村民组。全县总人口44.6万人,其中土家族占63.29%,苗、仡佬、侗等16个少数民族占8.29%。
德江县取名于乌江,据史志记载:“德江,古延江,今乌江也。”乌江从南至北流经其境,全程48公里,东岸属武陵山脉,西岸属娄山山系,为典型的山地环境。由于是连接荆楚和西南边陲的纽带,自古享有“黔北门户”之美誉。
德江古为蛮夷之地,商周时属鬼方,春秋战国属巴国南境,秦属巴陵郡,汉属巴郡涪陵县,隋属黔州,唐属费州,宋、元、属思州,明为水德江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改司设县为安化县,为思南府附廓,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移安化县治所于今县城(原名大堡,现青龙镇),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安化县为德江县。
自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县治从思南移至今天的县城,迄今才一百二十年。在此前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德江一直没有建治,为“蛮夷之地”,所属变更频繁,土司统治长久,为历代统治薄弱,鞭长莫及的地域,也正由于这样,也才成为历代主流文化冲击甚微的地区,为傩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客观条件。
世代生息繁衍在德江境内的各族人民,是傩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他们身处蛮荒之地,对各种先进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对一些灾异现象缺乏科学解释,便祈求神灵的庇护,傩仪活动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傩戏,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从事傩仪和傩戏的土老师则充当了人与神的桥梁,把人们的愿望通过傩仪转达给神灵,又把神灵的“庇护”转达给人们,从而构成了祭祀性的酬神内涵。另一方面,傩仪从歌舞活动中逐渐发展了傩戏,并逐步加以完善,注入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加上惊心动魄的傩技表演,构成了傩戏娱人的内涵。酬神与娱人二者有机地结合,前者满足了人们求助神灵的愿望,后者满足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由此,傩戏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具有了坚强的生命力。
至1983年德江傩堂戏首次引起学术界关注以来,先后有贵州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的庹修明、何琳、潘朝霖、罗受伯、谢会昌、吴仕忠、柏果成、陶立潘、罗星耀等专家学者来德江调查考证,发表了数十篇论文,现已收编为专题论文集。
1986年贵州省第一次“傩堂戏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学者百多人,与会者观看德江傩戏汇报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评价说:“德江的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整个演出幽默、风趣、诙谐、语言美极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贵州日报》等十多家报刊及时进行了报道。
特别是1987年12月“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德江傩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艺术界的强烈反响,曹禺、钟敬文、王朝闻、冯其庸、曲六乙等国内专家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海外专家学者中也深获好评,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印度、挪威、埃及、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者无不交口称赞,德国交流中心的白蒂娜女士边看边说:“太好了!太好了!太美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森博士看后用中国话说:“这个展览厉害,真是盖了帽了!”日本民俗学家金丸良子和中原律子专程从东京赶来观展,当她们看到“开山”面具时,高兴得跳起来说:“太好了,日本也有类似的面具。”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28家新闻媒体对展览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使德江傩堂戏蜚声海内外。
十多年来,德江傩堂戏先后多次在亚洲、西欧、北美等1O个国家举办专题展演,引起轰动。李鹏、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展演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进一步挖掘、弘扬这一民族文化。《德江傩堂戏》一书被先后译成英、韩等七种文字,影响较大。先后慕名前来德江考察的有英国、日本、韩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对德江傩堂戏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2002年应日本邀请,受文化部的派遣,组团参加了“2002新 亚洲文化节”,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民间艺术团同台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赢得了声誉,使德江民间艺术珍品傩堂戏名扬国外,正走向世界。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过去对德江傩堂戏的挖掘整理以及保护等方面,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加之这本身又是一件新课题。如,加强对全县傩坛班的领导;对土老师的思想教育和表演艺术的提高;对傩仪中落后、迷信、消极部分的处理,以及如何原汤原汁的演出并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如果说二十年来我们作出了一些成绩,也是有赖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有赖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指导。今后我们决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处理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使德江傩堂戏这枝奇葩越开越艳,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