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哲学书:请结合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谈谈我国近期利率的走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23:09:40

影响利率的因素很多.从理论角度来说,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资本时常的的供求关系.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与利率相关的因素还有股市行情(股票价格,股息),土地价格和地租,外汇及其汇率变动,外资数量增减等等.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多年来在经历多次减息以后,对股市的刺激和推进作用并不大,但现在国内物价上涨对存款利率已经构成威胁.
目前加息(存款)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利息税的取消也许会列入议事日程,实际上是变相的加息.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总体上看利率的走势是:存款会以取消利息税的方式加息,贷款利率将不会有大的变动.

资金回笼期限趋短意味深长 近期利率动向折射央行预期
本周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了前几周的资金回笼力度,但1年期票据的发行规模明显减少,公开市场的操作工具更多地集中于3月期央票和7天正回购。业内认为,资金回笼期限趋短除了有避免明年1季度央票集中到期的原因外;也暗含了央行预防“热钱”进出带来的资金波动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央行对短期利率的预期。
资金回笼期限明显趋短
本周二,央行发行600亿元1年期票据,同时进行950亿元7天期正回购操作。央行1年期票据发行创下今年以来次低水平,同时7天期正回购操作创下今年以来次高纪录。昨日央行再次发布公告,将于今日发行3月期央票700亿;即使不考虑央行今日将要进行的正回购操作,央行本周的资金净回笼量也在300亿以上,而资金的平均回笼期限却降低到不足4个月。
春节过后,央行一直侧重于用短期公开市场工具来回笼资金。从近四周的操作情况看,1年期央票的发行量逐步减少,而7天正回购操作量却逐步增加。在单周3月期央票发行量基本稳定在700-750亿水平的情况下,近4周1年央票发行量分别为1200亿、1300亿、900亿和600亿,而7天正回购操作量分别为440亿、700亿、850亿、950亿。这反映出央行更加注重对于短期流动性的调节。
增加短期回笼量意味深长
中信证券的杨辉认为,由于央行春节前净投放了3000多亿的资金,使的银行间的流动性异常宽裕。春节之后,央行加大了资金回笼力度,其主要目的是熨平春节前后短期内的流动性波动,同时也在实现央行回笼资金的目的。央行减少1年期票据发行数量主要背景是节后已连续三周实施天量操作,累计净回笼货币约4000亿元,其中1年期票据发行数量达3400亿元,由于大量回笼已初步达到节后回收流动性的操作目标,同时也为避免明年第1季度到期资金过份集中,因此1年期票据发行出现适度减量。
南京商行的黄艳红认为,结合近期美国再度施压人民币升值,在此背景下,央行增加短期回笼操作量意味深长。新年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对于年内人民币汇率的判断,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孙建平认为,年内人民币汇率存在两个趋势,一是“年内升值到8左右将开始以8为均衡点上下波动”,二是“人民币兑美元每日波幅有望将从0.3%扩大到1-1.5%左右”。从近期的政策动向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有望在近期放大。货币掉期业务和美元做市商制度已于去年在银行间市场展开,中美两国的基准利差目前以扩大到3%,所有这些对热钱投机人民币升值都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而昨日外管局官员关于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表态,意味着人民币将很快结束目前的单边小幅上扬格局;人民币汇率上下波动将综合反映央行、做市商、外汇指定银行、企业和居民的预期。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旦实现上下波动则意味着“热钱”的过度涌入将噶然而止。这种变化对短期资金面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央行近期不断缩短资金回笼期限,或许暗含着为“热钱”进出而造成的资金剧烈波动的未雨绸缪。
近期利率动向折射央行预期
在央行的持续大力回笼资金作用下,上周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已开始反弹,上周末以来平均每天上行3个基点左右,目前已抬升到1.35%左右。而在货币一级市场,7天正回购利率从1.55%一路下滑到本周二的1.45%,但仍比二级市场的利率水平要高;而在去年绝大多数时间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一级市场的7天正回购利率都比二级市场低得多。另外,在回购利率走低的牵动下,1年期央票的发行利率也出现了近2个基点的下降,为1.9358%。
市场普遍认为,中美利率的拉大这为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上行提供了空间;至于上行到何种程度,要视市场供求而定,但肯定不会跟随美国平行上移50个基点。目前货币市场的低利率和较高贷款利率形成鲜明对比;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实体经济对于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终将显现。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际上对市场传递出目前短期利率的一个指导价格,而前期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又对该指导价起到一定的下拉作用;由于两者之间套利空间存在,使得两者存在逐步靠近的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在新增外汇占款仍须持续对冲以及往期对冲操作的集中到期压力不断累积的双重制约下,货币利率仍难明显转折上升。但将短期利率提升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以上应该是央行近期的主要目标,初步预计1季度内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将维持在1.40%左右,而1年期票据利率可能维持在1.90%左右。

幽蓝鼠 助理 二级(267)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个人中心 | 退出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商业/经济 > 金融证券快到期问题
• 钢材电子交易中,广西柳钢有哪些符合交割标准并且可以交易的品种?
• 印度有多少上市公司?
• 那位知道蟾蜍皮收购商联系方式
• 论述公司法的结构及其原因
• 中国互联网第一笔交易内容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待解决
请结合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谈谈我国近期利率的走势
悬赏分:20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1 小时
提问者:west_9090 - 举人 四级

答复共 5 条
对我国近期利率走势的判断
杨英杰
通货膨胀对一国之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已为经济理论和各国历史经验所证明。所谓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一般性的、连续不断的物价上涨现象。一次性的或间歇的、偶尔的物价上涨皆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在解释通货膨胀的理论中,有“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两种说法。但最终来说,“成本推动”还是可以由“需求拉上”来解释,因为“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所以说,通货膨胀几乎完全可以说是由需求拉上所致,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货币主义的旗手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若想控制通货膨胀,唯有控制货币供给;若想稳定物价水平,唯有稳定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三个渠道

货币增加从而引起需求拉上进而引起货币供应增加的变量主要有三个:一是财政赤字;二是金融赤字;三是贸易顺差。
当政府财政收入收不抵支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理论上,财政赤字的弥补可以通过增税、货币发行和发行国债来解决。但是,增税会抑制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对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受到法律程序方面的限制;货币发行意味着向央行透支或借款,我国法律上不允许;而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弥补赤字则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也是当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为财政赤字筹集资金是国债最基本的职能。资料显示,自1999年以来,我国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1.2%,一下跃上2%的台阶,在2000年至2003年的连续4年,赤字率均逼近3%这一国际警戒线,2004年稍降至2.5%。
理论上说,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个人和国外投资者等都可以购买我国国债。过去,由于我国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承购国债,商业银行很少购买,国外投资者基本上不允许购买,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国债市场形成了以个人为主的持有者结构,个人持有量大约占60%以上。在1997年以前,由于某些原因,国有商业银行被严禁持有国债,自1997年以后,商业银行的国债持有量快速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显示,到2002年5月末,商业银行所持国债已占全部国债市场总量的50.2%。目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成为国债市场上最主要的投资人,是我国国债的主要持有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十分充裕甚至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大量持有国债的方式与财政直接向央行透支的经济效果并无重大区别。
金融赤字是指,银行体系由于过度的信用扩张,使得其贷款额超过了其所吸收的存款。理论上,每家银行都应保留其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作为准备金,以供客户提取周转之用,所以其贷出去的钱不能超过其所吸收的存款。但是,如果从中央银行借款之后再贷放给其客户,或是中央银行为应付政府的庞大指出而发行太多钞票,则都会产生金融赤字。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无论利率多么低,甚至成为负利率,都没有影响居民储蓄的一路上扬,金融机构一直处于存差状态。所以说,金融赤字在我国目前暂不存在。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并不表现在加速作用上。
再说贸易顺差。目前我国汇率制度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贸易顺差的逐年增加也使外汇占款逐年递增。1996年外汇占款占货币供应量(M2)的比重仅为3%,而到了2003年,这一比重飙升至15.8%,短短几年间增加了5倍多,尽管2004年这一比重略降至10.9%,但2004年外汇猛增,人民银行购买外汇2067亿美元,投放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268%,成为货币供应量扩大的主要原因。
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分析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储备货币(年末) 外汇占款(年末) 当年末外汇占款占储备货币比重(%) 当年外汇占款增加占储备货币增加比重(%)
1993 13147 1432 10.89 —
1994 17218 4264 24.76 69.57
1995 20760 6511 31.36 63.44
1996 26889 9330 34.70 45.99
1997 30633 12649 41.29 88.65
1998 31225 13088 41.92 74.16
1999 33620 14061 41.82 40.63
2000 36491 14815 40.60 26.26
2001 39852 18850 47.30 120.05
2002 45138 22107 48.98 61.62
2003 52841 29842 56.48 100.42
2004 58856 45940 78.05 267.6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历年)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资料计算。注:储备货币就是基础货币

二、“迷失的货币”与物价水平

根据传统的货币数量方程MV = PY ,两边取双对数有lnM + lnV = ln P + lnY 再求微分得dM + dV = dP + dY,如果V 是稳定的即dV = 0,那么就有dM = dP + dY,也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该等于物价变动率和实际产出增长率之和。在经济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而一般物价水平增加甚少或不变甚至下降,只有一个原因,即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公众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也是一种物品,同其他物品一样,其价格也由供需双方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对力量决定。一般来说,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变化方向一致,关键在于相对变化率,如果二者变化率相同或相近,则物价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二者变化率相差较大,则物价水平会有较大的变动。如果货币供给大大超过货币需求,一般物价水平便会有上涨的趋势,即出现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大大落后于货币需求,一般物价水平便会有下降的趋势,即出现通货紧缩。一般来说,货币需求长期来说处于平稳状态,短期来说变化可能较大甚至很剧烈。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分歧其实就出自于此。
货币需求增加,说明一是其增加成本不高,即利率不高,若利率较高,公众会放弃持有货币而改持价格下降的证券;二是其他投资渠道不畅。我国股票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证券市场中品种不足,都对居民货币需求行为产生影响。除了储蓄之外,恐怕投资不动产是一条主要的保值增值渠道,因此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不在于有多少投机因素,而仅仅是一种投资渠道。
自1990-2003年以来的14年间,除极个别年份外,我国M1、M2 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实际经济增长率,也高于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和。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和相对于货币供给量(M2)平均高出8.1%,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数量相当巨大的货币供给既没有对物价产生压力也没有推动经济增长,我们可以将这部分货币称为“迷失”的货币(Missing Money)。
货币迷失的途径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货币化。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大将会吸收一部分货币。2、地下经济。有学者根据各种资料得出估算结果,我国目前“地下经济”大约有国民经济10%左右的规模。3、地下金融。比如农村的民间借贷问题,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03 年全国农户平均每户借款余额为1806 元,按两亿农户推算,全国民间金融规模大约为4000 亿元,而这其中大约有64%来自于民间借贷。还有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问题。4、房地产市场。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已引起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频频出招,试图及早化解这一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作出巨额货币资金沉淀于房地产市场的判断。5、股票市场。由于市场发育和投资者行为不成熟,我国股票市场将货币供给转化为实际投资与消费的效率低下,甚至还成为巨大的“漏斗”,造成大量货币迷失于此而没有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领域。在我国,证券公司的资金除了一部分上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准备金以外,其余主要存放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记录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同业往来”账户下。通过计算“同业往来”轧差后的余额,可以估算出1998~2002年迷失于股票市场“漏斗”的货币数量分别为:2036亿元、2209.5亿元、3478.48亿元、5317.12亿元和6660.4亿元人民币。6、银行净损失。有学者估计,我国近年来“迷失”的大量资金,有相当的部分被存放在国内金融机构的金库中,被用来支撑那些可能永远不能归还的不良贷款和日见增加的金融机构的经营费用了。7、人民币外溢和资本外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逐步增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已经成为“硬通货”,有相当一部分人民币退出国内流通领域。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虽然有诸多不同的估计,但只要是从我国流出去了就会对我国的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只不过这部分资金没有经过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我国经济增长率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应维持在14%-16%,货币供给(M2)增长率近几年的数据分别是:2001年为19.5%,2002年为16.9%,2003年为19.6%,2004年为14.5%。2005年我国中央银行确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是15%,应属稳健政策。但问题在于迷失的货币不会永远迷失,它总会有涌出地面的一天。一旦经济形势、公众心理预期和市场供求发生变化,迷失的货币就会不可控制地冲击实体经济。虽然形成货币冲击的具体来源不同,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相似的,都会反映在物价水平的上涨上。因此,即使采用了力度较大的紧缩货币政策,迷失的货币喷薄而出,也会使银根紧而不缩,造成短时期内相对多的货币追逐相对少的商品,进而形成突发性通货膨胀,致使货币当局稳健的货币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的结论是,物价水平的上涨在近一两年内很难避免。为做到亡羊补牢,必须从现在开始,要按照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和物价水平的表现,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根据以上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渠道入手,一是严控财政赤字,二是加紧改革利率、汇率形成机制。
我们认为,严控财政赤字,不能仅仅从数量上考虑,不能认为数量下来了,就说明效果达到了。关键的一点在于,要把弥补赤字的国债使用效率提高上去,此事为当务之急。国债的多寡是相对的,关键在于其使用效率,国债使用效率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货币的价格,在国内表现为利率,在国外表现为汇率。同任何商品一样,除非按人头平均分配,政府要么控制其数量,要么控制其价格,二者不可兼得。货币当局要么控制货币供给,而听任利率和汇率依据市场之需要自行调整;要么控制利率和汇率,而对货币供给的多国放任自流。我国目前的情势处于第二种状态。金融全球化乃大势所趋,我国经济亦愈来愈多地融入国际经济之中,稳定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成长至关重要,经济稳定的主要基础和表现是物价之稳定,若想稳定物价,就必须对货币供给能有很好的控制。若想对货币供给进行合理的控制,货币当局就必须要放弃对货币价格即利率与汇率的控制。利率和汇率的形成,必须由市场来决定。
与利率自由化进程的加速相比,汇率制度改革顾虑重重,步伐缓慢。无论从经济学理论、国际经验还是中国的国情来考虑,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都不合时宜,也难以维系,不仅货币政策灵活性丧失,更是授人以柄。现行汇率制度对中国造成的困扰,在此轮宏观经济过热中暴露无遗。在固定汇率下,国际收支持续盈余与资本流入,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内货币与信贷的过度扩张,从而引起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事实表明,央行的对冲操作难以消除外汇储备资产迅猛增长而产生的货币供给。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主要针对所谓的过热行业,但整体经济的流动性过多才是真正症结所在。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邮编:100091,电话:62805049)
回答者:iamasp - 试用期 一级 6-26 16:44

运用利率决定与影响因素的原理分析我国利率的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这次降息是为了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中央人民银行近年来的第8次降息。近期,央行已公布利率市场化的整体计划,继而又在刚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进一步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范围,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一、利率的杠杆作用
利率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国家通过利率向消费者和投资者传递信息,引导消费、刺激需求、促进投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杠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96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七次下调金融机构利率水平,其中存款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累计下调6.47个百分点,这对减少企业利息支出,增加国债发行,刺激消费和投资,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国以来利率调整回顾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除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遗留的通 货膨胀危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武装干涉,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保障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国家设立了活期、定期 3个 月、6个月、1年整存整取及定期1年零存整取5个品种的储蓄存款,这种设置一直保持到1959年6月30日,并确定了 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

这期间利率共有5次变动,但总体维持在3.24-7.92%的水平之间。利率处在较高水平有两个阶段,( 1)1955年10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利率为7.92%;(2)1959年7月1日至1965年9月3 0日,利率为6.12%。而1971年10月1日至1979 年3月31日,3.24%的低利率水平维持了7年半时间。 由于国家当时掌握着众多的大宗商品及生活用商品,并以严格计划形式分配给消费者,因而商品价格极低。如西安地区60年 代-70年代,一千克面粉价格为0.328元,一千克酱油为0.20 元,一千克食醋为0.14元,蔬菜全年平均价格仅 0.10元/千克左右。当时一般居民家庭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成为高档商品,若靠攒钱来购买,以每月储蓄 5-6元钱, 均需2-3年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三个月后,1979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改革开放以 来首次利率调整。此次利率调整,虽然利率上调幅度并不大(由3.24%上调到3.96%),但国家相应将储蓄存款的品 种由3个增加到8个,第一次增设了五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品种,应当看到,为适应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这一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自觉利用利率这一金融杠杆的作用。

自1979年4月1日到1999年6月10日止,央行共进行过19次利率调整,国家通过银行把社会上暂时 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以存款储蓄的方式聚集起来,再通过有计划地把货币资本贷给急需要追加资金的企业和单位,用于生产和 流通。经过七次利率调整后,利率水平逐波走高,到1989年2月1日,达11.34%,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最高点, 并在这个点位上持续了14.5个月。随后在一年时间里利率3次下调,1991年4月21日,利率为7.56%,两年后 ,利率随着经济过热又被两度拉起,到1993年7月11日,央行将利率又升高到10.98%的高位,形成当时第二个高 点,利率在这个点位保持了34个月的纪录后,接着的便是被舆论称之为的“三年来央行七次降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70年代,中国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不过几十亿、 百多亿,而今天,银行中居民储蓄存款这一块竟高达58000亿。这决不是说居民的存款过多了,而是在中国经济告别了短 缺经济、转化为过剩经济时,以储蓄这种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直面经济,已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再发展。大量的原本用于生活消费 的货币通过银行又转化为生产和流通资金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消费受阻,使得生产愈加困难。

利息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存款人)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在个人家庭理财中,若能及时理解 国家向投资者发出的信号,适时转变投资或消费方式,作为消费者可能获得较多收益。如现在市场物价很低,作为消费者可以 去市场采购所需的什物,而不必一味坚守“买涨不买跌”的理念。同样,消费者可以投资股票、国债、企业债券,或投资实业 经营产业。

三,近期利率的走势
近来美元反弹,但兑欧元和英镑仍接近七个月低点,因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本周暗示两年来的升息周期已接近尾声。国际货币基金会针对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评论也损及美元汇率,该组织表示,美元需大幅贬值,以助矫正全球经济失衡。但胡锦涛主席的谈话,化解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或扩大弹性的疑虑。他表示,人民币尚未作好大幅升值的准备。各国央行及短期利率动向,仍是影响汇市的主要因素,美联储的论调转变,导致美元兑欧元本周以来已下挫逾2%%,今年以来跌幅达4.5%%。美联储3月会议纪录指出,许多联储官员觉得紧缩政策已接近尾声,并指出有升息过度的风险从技术面来分析,欧元兑美元周三探低后小幅上涨,汇价继续收于1.2333之上,均线呈多头排列,中期上涨趋势形成。汇价跌破1.222则上述判断无效。上档阻力在1.249/1.259,下档支撑在1.222。欧元有望震荡盘整或者震荡盘升。英镑兑美元接近今年高点1.794,只有突破该阻力英镑才能获得继续上涨的动力。下档支撑位在1.762,上档阻力1.794。英镑有望震荡盘整或者向上测试阻力位,美元兑日元仍未破出近期波动区间,三角形波动区间缩小。上档阻力在119.00,下档支撑在115.4。美元有望震荡盘整寻短线突破方向。

四:利率调整的趋势
自1993年5月15日起,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由年利率1.8%提高到2.16%;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上调2.18个百分点;

自1993年7月11日起,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并对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

自1995年1月1日起,提高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利率将在现行利率基础上平均提高0.24个百分点;

自1996年5月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平均降低0.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降低0.75个百分点;

自1996年8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水平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水平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

自1997年10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调整后,各项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1.1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1.5个百分点;

自1998年3月25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6个百分点。

自1998年7月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49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1.12个百分点;

自1998年12月7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

自1999年6月10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降0.75个百分点;

自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平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
回答者:丝竹麝香之音味 - 助理 三级 6-26 17:03

你可以到各大银行首页查看

国际外汇市场日评

6月26日 10时28分 工总行外汇资金交易室

新闻快递

日本股市日经指数周五小幅收低0.08%,因美国经济放缓的疑虑,拖累本田汽车等出口类股;而日本将升息的预期,亦打压市场人气。但大盘跌幅有限,因投资人开始将焦点转至企业获利,鼓舞佳能等获利展望亮丽的个股上扬。日经指数收低11.65点至15,124.04。东证股价指数则跌0.23%至1,545.57点。香港股市收盘近持平,但电讯盈科则下挫4.35%,因为该公司核心资产可能出售引发的不确定性促使投资者抛售该股。恒生指数收低0.11%或17.89点,报15,808.81。恒生国企指数小涨0.33%至6,267.92点。国际油价经历汽油期货引导的大涨后目前持稳,不过供给面的风险依然支撑油价。美国一条运输管道封闭,加上挪威油田服务工人罢工,均引发供给面忧虑。美国轻质原油8月合约下跌0.06美元至每桶70.78,过去两日随汽油大涨而劲扬1.50美元。伦敦布兰特原油8月合约则下跌0.09美元至每桶69.86。

主要币种技术分析

欧元:

纽约市场尾盘, 欧元兑美元下跌至1.2516美元,盘中曾触及1.2476的周低点,较昨日尾盘1.2575有所下降。目前欧元短期突破了连续10个交易日的波动区间1.2530-1.2680。短期支撑位于61.8%菲波纳奇projection曲线1.2400附近,下破该水位则美元将试探1.2200-1.2230(100%菲波纳奇projection曲线)。操盘建议:若1.2500跌破后,卖出欧元,获利1.22,止损1.2680。

日圆:

纽约尾盘, 美元兑日圆延续昨日涨势至116.50日圆,盘中曾逼近116.60的两个月高点,较昨日尾盘116.13略有上扬。目前,汇价维持在5月21日低点108.96的上升通道内。美元第一道支撑位于115.25(121.39-108.96下降趋势的50%回撤水位),第二道支撑位115.00,第三道支撑位113.80(38.2%菲波纳奇曲线);美元兑日圆的短期第一道阻力位于116.80(61.8%菲波纳奇曲线)附近,第二道阻力位于119.10-40(前期盘整区间的上轨)。第三道阻力位1年高点121.39。操盘建议:买入美元兑日圆,获利119,止损115。跌破114.20卖出美元兑日圆,获利110,止损115.20。

黄金市场分析

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期金周五收盘微幅上扬,油价上涨引发尾盘时市场出现空头回补操作,进而提振期金收高。但过去两日美元的涨势限制了期金的涨幅。美元上涨主要是因为人们预期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将在下周会议上再度升息。8月期金合约收涨0.44%,或2.60美元至588美元,盘中交投区间为574.50-589美元。市场人士表示,在未来数日随着交易商在FED会议和7月4日美国独立日到来前分别轧平部位,预计金市交投淡静,且走势更为波动。现货金收盘报582.80/583.50美元,略高于周四尾盘的582.10/2.80。周五伦敦金午后定盘价为579.60美元。其余贵金属期约收盘涨跌互现,白银上涨但钯金和铂金(白金)走软。7月白银期约攀升0.73%或7.5美分,收于每盎司10.2850美元,波动区间为9.96-10.32美元。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2006-06-26)

参考资料:www.icbc.com.cn
回答者:引力流 - 魔导师 十一级 6-26 17:15

sorry,i can't help you.
回答者:uranusmoon - 助理 二级 6-26 17:24

////////////
回答者:梦见狂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6-26 17:26

我也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积分规则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匿名回答

©2006 Baidu

运用利率决定与影响因素的原理分析我国利率的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这次降息是为了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中央人民银行近年来的第8次降息。近期,央行已公布利率市场化的整体计划,继而又在刚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进一步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范围,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一、利率的杠杆作用
利率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国家通过利率向消费者和投资者传递信息,引导消费、刺激需求、促进投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杠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96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七次下调金融机构利率水平,其中存款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累计下调6.47个百分点,这对减少企业利息支出,增加国债发行,刺激消费和投资,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国以来利率调整回顾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除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遗留的通 货膨胀危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武装干涉,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保障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国家设立了活期、定期 3个 月、6个月、1年整存整取及定期1年零存整取5个品种的储蓄存款,这种设置一直保持到1959年6月30日,并确定了 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

这期间利率共有5次变动,但总体维持在3.24-7.92%的水平之间。利率处在较高水平有两个阶段,( 1)1955年10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利率为7.92%;(2)1959年7月1日至1965年9月3 0日,利率为6.12%。而1971年10月1日至1979 年3月31日,3.24%的低利率水平维持了7年半时间。 由于国家当时掌握着众多的大宗商品及生活用商品,并以严格计划形式分配给消费者,因而商品价格极低。如西安地区60年 代-70年代,一千克面粉价格为0.328元,一千克酱油为0.20 元,一千克食醋为0.14元,蔬菜全年平均价格仅 0.10元/千克左右。当时一般居民家庭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成为高档商品,若靠攒钱来购买,以每月储蓄 5-6元钱, 均需2-3年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三个月后,1979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改革开放以 来首次利率调整。此次利率调整,虽然利率上调幅度并不大(由3.24%上调到3.96%),但国家相应将储蓄存款的品 种由3个增加到8个,第一次增设了五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品种,应当看到,为适应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这一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自觉利用利率这一金融杠杆的作用。

自1979年4月1日到1999年6月10日止,央行共进行过19次利率调整,国家通过银行把社会上暂时 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以存款储蓄的方式聚集起来,再通过有计划地把货币资本贷给急需要追加资金的企业和单位,用于生产和 流通。经过七次利率调整后,利率水平逐波走高,到1989年2月1日,达11.34%,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最高点, 并在这个点位上持续了14.5个月。随后在一年时间里利率3次下调,1991年4月21日,利率为7.56%,两年后 ,利率随着经济过热又被两度拉起,到1993年7月11日,央行将利率又升高到10.98%的高位,形成当时第二个高 点,利率在这个点位保持了34个月的纪录后,接着的便是被舆论称之为的“三年来央行七次降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70年代,中国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不过几十亿、 百多亿,而今天,银行中居民储蓄存款这一块竟高达58000亿。这决不是说居民的存款过多了,而是在中国经济告别了短 缺经济、转化为过剩经济时,以储蓄这种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直面经济,已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再发展。大量的原本用于生活消费 的货币通过银行又转化为生产和流通资金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消费受阻,使得生产愈加困难。

利息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存款人)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在个人家庭理财中,若能及时理解 国家向投资者发出的信号,适时转变投资或消费方式,作为消费者可能获得较多收益。如现在市场物价很低,作为消费者可以 去市场采购所需的什物,而不必一味坚守“买涨不买跌”的理念。同样,消费者可以投资股票、国债、企业债券,或投资实业 经营产业。

三,近期利率的走势
近来美元反弹,但兑欧元和英镑仍接近七个月低点,因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本周暗示两年来的升息周期已接近尾声。国际货币基金会针对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评论也损及美元汇率,该组织表示,美元需大幅贬值,以助矫正全球经济失衡。但胡锦涛主席的谈话,化解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或扩大弹性的疑虑。他表示,人民币尚未作好大幅升值的准备。各国央行及短期利率动向,仍是影响汇市的主要因素,美联储的论调转变,导致美元兑欧元本周以来已下挫逾2%%,今年以来跌幅达4.5%%。美联储3月会议纪录指出,许多联储官员觉得紧缩政策已接近尾声,并指出有升息过度的风险从技术面来分析,欧元兑美元周三探低后小幅上涨,汇价继续收于1.2333之上,均线呈多头排列,中期上涨趋势形成。汇价跌破1.222则上述判断无效。上档阻力在1.249/1.259,下档支撑在1.222。欧元有望震荡盘整或者震荡盘升。英镑兑美元接近今年高点1.794,只有突破该阻力英镑才能获得继续上涨的动力。下档支撑位在1.762,上档阻力1.794。英镑有望震荡盘整或者向上测试阻力位,美元兑日元仍未破出近期波动区间,三角形波动区间缩小。上档阻力在119.00,下档支撑在115.4。美元有望震荡盘整寻短线突破方向。

四:利率调整的趋势
自1993年5月15日起,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由年利率1.8%提高到2.16%;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上调2.18个百分点;

自1993年7月11日起,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并对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

自1995年1月1日起,提高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利率将在现行利率基础上平均提高0.24个百分点;

自1996年5月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平均降低0.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降低0.75个百分点;

自1996年8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水平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水平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

自1997年10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调整后,各项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1.1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1.5个百分点;

自1998年3月25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6个百分点。

自1998年7月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49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1.12个百分点;

自1998年12月7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

自1999年6月10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降0.75个百分点;

自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平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

对我国近期利率走势的判断
杨英杰
通货膨胀对一国之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已为经济理论和各国历史经验所证明。所谓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一般性的、连续不断的物价上涨现象。一次性的或间歇的、偶尔的物价上涨皆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在解释通货膨胀的理论中,有“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两种说法。但最终来说,“成本推动”还是可以由“需求拉上”来解释,因为“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所以说,通货膨胀几乎完全可以说是由需求拉上所致,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货币主义的旗手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若想控制通货膨胀,唯有控制货币供给;若想稳定物价水平,唯有稳定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三个渠道

货币增加从而引起需求拉上进而引起货币供应增加的变量主要有三个:一是财政赤字;二是金融赤字;三是贸易顺差。
当政府财政收入收不抵支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理论上,财政赤字的弥补可以通过增税、货币发行和发行国债来解决。但是,增税会抑制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对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受到法律程序方面的限制;货币发行意味着向央行透支或借款,我国法律上不允许;而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弥补赤字则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也是当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为财政赤字筹集资金是国债最基本的职能。资料显示,自1999年以来,我国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1.2%,一下跃上2%的台阶,在2000年至2003年的连续4年,赤字率均逼近3%这一国际警戒线,2004年稍降至2.5%。
理论上说,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个人和国外投资者等都可以购买我国国债。过去,由于我国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承购国债,商业银行很少购买,国外投资者基本上不允许购买,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国债市场形成了以个人为主的持有者结构,个人持有量大约占60%以上。在1997年以前,由于某些原因,国有商业银行被严禁持有国债,自1997年以后,商业银行的国债持有量快速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显示,到2002年5月末,商业银行所持国债已占全部国债市场总量的50.2%。目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成为国债市场上最主要的投资人,是我国国债的主要持有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十分充裕甚至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大量持有国债的方式与财政直接向央行透支的经济效果并无重大区别。
金融赤字是指,银行体系由于过度的信用扩张,使得其贷款额超过了其所吸收的存款。理论上,每家银行都应保留其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作为准备金,以供客户提取周转之用,所以其贷出去的钱不能超过其所吸收的存款。但是,如果从中央银行借款之后再贷放给其客户,或是中央银行为应付政府的庞大指出而发行太多钞票,则都会产生金融赤字。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无论利率多么低,甚至成为负利率,都没有影响居民储蓄的一路上扬,金融机构一直处于存差状态。所以说,金融赤字在我国目前暂不存在。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并不表现在加速作用上。
再说贸易顺差。目前我国汇率制度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贸易顺差的逐年增加也使外汇占款逐年递增。1996年外汇占款占货币供应量(M2)的比重仅为3%,而到了2003年,这一比重飙升至15.8%,短短几年间增加了5倍多,尽管2004年这一比重略降至10.9%,但2004年外汇猛增,人民银行购买外汇2067亿美元,投放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268%,成为货币供应量扩大的主要原因。
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分析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储备货币(年末) 外汇占款(年末) 当年末外汇占款占储备货币比重(%) 当年外汇占款增加占储备货币增加比重(%)
1993 13147 1432 10.89 —
1994 17218 4264 24.76 69.57
1995 20760 6511 31.36 63.44
1996 26889 9330 34.70 45.99
1997 30633 12649 41.29 88.65
1998 31225 13088 41.92 74.16
1999 33620 14061 41.82 40.63
2000 36491 14815 40.60 26.26
2001 39852 18850 47.30 120.05
2002 45138 22107 48.98 61.62
2003 52841 29842 56.48 100.42
2004 58856 45940 78.05 267.6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历年)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资料计算。注:储备货币就是基础货币

二、“迷失的货币”与物价水平

根据传统的货币数量方程MV = PY ,两边取双对数有lnM + lnV = ln P + lnY 再求微分得dM + dV = dP + dY,如果V 是稳定的即dV = 0,那么就有dM = dP + dY,也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该等于物价变动率和实际产出增长率之和。在经济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而一般物价水平增加甚少或不变甚至下降,只有一个原因,即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公众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也是一种物品,同其他物品一样,其价格也由供需双方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对力量决定。一般来说,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变化方向一致,关键在于相对变化率,如果二者变化率相同或相近,则物价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二者变化率相差较大,则物价水平会有较大的变动。如果货币供给大大超过货币需求,一般物价水平便会有上涨的趋势,即出现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大大落后于货币需求,一般物价水平便会有下降的趋势,即出现通货紧缩。一般来说,货币需求长期来说处于平稳状态,短期来说变化可能较大甚至很剧烈。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分歧其实就出自于此。
货币需求增加,说明一是其增加成本不高,即利率不高,若利率较高,公众会放弃持有货币而改持价格下降的证券;二是其他投资渠道不畅。我国股票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证券市场中品种不足,都对居民货币需求行为产生影响。除了储蓄之外,恐怕投资不动产是一条主要的保值增值渠道,因此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不在于有多少投机因素,而仅仅是一种投资渠道。
自1990-2003年以来的14年间,除极个别年份外,我国M1、M2 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实际经济增长率,也高于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和。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和相对于货币供给量(M2)平均高出8.1%,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数量相当巨大的货币供给既没有对物价产生压力也没有推动经济增长,我们可以将这部分货币称为“迷失”的货币(Missing Money)。
货币迷失的途径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货币化。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大将会吸收一部分货币。2、地下经济。有学者根据各种资料得出估算结果,我国目前“地下经济”大约有国民经济10%左右的规模。3、地下金融。比如农村的民间借贷问题,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03 年全国农户平均每户借款余额为1806 元,按两亿农户推算,全国民间金融规模大约为4000 亿元,而这其中大约有64%来自于民间借贷。还有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问题。4、房地产市场。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已引起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频频出招,试图及早化解这一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作出巨额货币资金沉淀于房地产市场的判断。5、股票市场。由于市场发育和投资者行为不成熟,我国股票市场将货币供给转化为实际投资与消费的效率低下,甚至还成为巨大的“漏斗”,造成大量货币迷失于此而没有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领域。在我国,证券公司的资金除了一部分上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准备金以外,其余主要存放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记录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同业往来”账户下。通过计算“同业往来”轧差后的余额,可以估算出1998~2002年迷失于股票市场“漏斗”的货币数量分别为:2036亿元、2209.5亿元、3478.48亿元、5317.12亿元和6660.4亿元人民币。6、银行净损失。有学者估计,我国近年来“迷失”的大量资金,有相当的部分被存放在国内金融机构的金库中,被用来支撑那些可能永远不能归还的不良贷款和日见增加的金融机构的经营费用了。7、人民币外溢和资本外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逐步增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已经成为“硬通货”,有相当一部分人民币退出国内流通领域。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虽然有诸多不同的估计,但只要是从我国流出去了就会对我国的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只不过这部分资金没有经过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我国经济增长率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应维持在14%-16%,货币供给(M2)增长率近几年的数据分别是:2001年为19.5%,2002年为16.9%,2003年为19.6%,2004年为14.5%。2005年我国中央银行确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是15%,应属稳健政策。但问题在于迷失的货币不会永远迷失,它总会有涌出地面的一天。一旦经济形势、公众心理预期和市场供求发生变化,迷失的货币就会不可控制地冲击实体经济。虽然形成货币冲击的具体来源不同,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相似的,都会反映在物价水平的上涨上。因此,即使采用了力度较大的紧缩货币政策,迷失的货币喷薄而出,也会使银根紧而不缩,造成短时期内相对多的货币追逐相对少的商品,进而形成突发性通货膨胀,致使货币当局稳健的货币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的结论是,物价水平的上涨在近一两年内很难避免。为做到亡羊补牢,必须从现在开始,要按照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和物价水平的表现,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根据以上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渠道入手,一是严控财政赤字,二是加紧改革利率、汇率形成机制。
我们认为,严控财政赤字,不能仅仅从数量上考虑,不能认为数量下来了,就说明效果达到了。关键的一点在于,要把弥补赤字的国债使用效率提高上去,此事为当务之急。国债的多寡是相对的,关键在于其使用效率,国债使用效率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货币的价格,在国内表现为利率,在国外表现为汇率。同任何商品一样,除非按人头平均分配,政府要么控制其数量,要么控制其价格,二者不可兼得。货币当局要么控制货币供给,而听任利率和汇率依据市场之需要自行调整;要么控制利率和汇率,而对货币供给的多国放任自流。我国目前的情势处于第二种状态。金融全球化乃大势所趋,我国经济亦愈来愈多地融入国际经济之中,稳定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成长至关重要,经济稳定的主要基础和表现是物价之稳定,若想稳定物价,就必须对货币供给能有很好的控制。若想对货币供给进行合理的控制,货币当局就必须要放弃对货币价格即利率与汇率的控制。利率和汇率的形成,必须由市场来决定。
与利率自由化进程的加速相比,汇率制度改革顾虑重重,步伐缓慢。无论从经济学理论、国际经验还是中国的国情来考虑,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都不合时宜,也难以维系,不仅货币政策灵活性丧失,更是授人以柄。现行汇率制度对中国造成的困扰,在此轮宏观经济过热中暴露无遗。在固定汇率下,国际收支持续盈余与资本流入,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内货币与信贷的过度扩张,从而引起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事实表明,央行的对冲操作难以消除外汇储备资产迅猛增长而产生的货币供给。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主要针对所谓的过热行业,但整体经济的流动性过多才是真正症结所在。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邮编:100091,电话:62805049)

目前处于央行处于尴尬的地位
人民币被迫升值,外汇储备过多,消费不旺,境外热钱不断涌入中国这些都使央行想加息而不能加
应该好好的进行制度性改革而且是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