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童话故事100字左右:为什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1:45:19
请教!

我把它分成了两个问题来解释:

一、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1)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不以现实的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由于交换了促进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使它们用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并没有价值增殖。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试图把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说什么“当事人双方总是用较小的价值去换取较大的价值”,“物的价值只在于物和我们的需要的关系”,等等。其理论错误,主要是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混同了,不懂得商品交换的实际内容,把商品生产发达的社会的商品交换和自给自足经济时代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混为一谈。马克思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总之,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在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2)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时,从以下三层次进行阐述的。

第一,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又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可见,重商主义者关于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英国庸俗经济学家托伦斯所鼓吹的实际上也是这种论调。

第二,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不断购买商品。存在这样只买不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已,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第三,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已,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一个原子。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减少。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况且,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

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产生时,暂时撇开了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的整个运动都是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G―W―G′的形式,在真正的商业资本中表现得最纯粹。既然商品流通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那么,只要是等价交换,商业资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古代的商业资本只是靠不等价交换,靠欺诈小生产者来获取利润的。从产业资本中派生出来的现代商业资本,要说明它的利润来源,需要一系列中间环节。至于高利贷资本,也是一样的。以货币交换更多的货币,这是与货币的性质相矛盾的,因此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现代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派生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对此进行专门分析。

二、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过程。“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否则,剩余价值就无从产生,货币也无法转化为资本。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从他和他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表现为价值,而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但是,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而不能创造进行增殖的价值。他的商品凝结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就表现为多少价值,不会增加价值。

①如果等价交换,那么交换双方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②如果不等价交换,或贱买贵卖,或光贱买,或光贵卖,结果也只能是价值在交换各方进行再分配,价值总量仍然不变.总之,在流通领域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即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价值量不会改变,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里生产出来的.(7分)所以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是因为:
①只有通过流通领域,才能购买到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劳动力和生产剩余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②也只有在流通领域里,才能通过商品资本的销售,实现剩余价值.(6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之所以不在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之所以离不开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以流通领域劳动力商品的购买为前提,而且还要通过流通领域出卖商品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领域,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G-W-G‘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首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在流通领域中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换,从货币变商品,或从商品变货币,不能发生价值增值。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一份劳动创造一份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