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仙人掌有什么好处:我国80式坦克和前苏联T-64坦克哪个比较厉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1 05:10:52
从攻击力、防护力、机动性、战场适应性、生产能力以及人员的适应性来作个比较。

肯定是我国的80式厉害。
  80式
  性能数据
  型号 80 80-1 80-Ⅱ
  乘员 4人 4人 4人
  战斗全重 38000kg 38000kg 38000kg
  单位功率 14.1kW/t 14.1kW/t 14.9kW/t
  单位压力 78.5kW/t 14.1kW/t 14.9kW/t
  单位压力 78.5kPa 78.5kPa 78.5kPa
  车长
  炮向前 9.328m 9.328m 9.336m
  炮向后 8.597m 8.597m 8.605m
  车体长 6.325m 6.325m 6.325m
  车宽
  带裙板 3.372m 3.372m 3.372m
  不带裙板 3.352m 3.352m 3.352m
  车高
  全高 2.860m 2.860m 2.860m
  至炮塔顶 2.290m 2.290m 2.290m
  履带宽
  金属 580mm 580mm 580mm
  橡胶 580mm 580mm 580mm
  履带着地长 4.064m 4.064m 4.064m
  履带中心距 2.7m 2.7m 2.7m
  公路最大速度 57km/h 57km/h 57km/h
  越野平均速度
  公路 40km/h 40km/h 40km/h
  土路 32km/h 32km/h 32km/h
  燃料储备 1433L 1433L 1448L
  公路最大行程 500km 500km 500km
  涉水深 1.4m 1.4m 1.4m
  潜水深 5m 5m 5m
  爬坡度 60% 61% 61%
  侧倾坡度 58% 58% 58%
  攀垂直墙高 0.8m 0.8m 0.8m
  越壕宽 2.7m 2.7m 2.7m
  发动机
  生产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型号 12150ZL 12150ZL 12150ZL(改)
  ? 标定功率 537kW 537kW 588kW
  ? 标定转速 2000r/min 2000r/min
  传动装置
  ? 生产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 类型 固定轴机械式 固定轴机械式 固定轴机械式
  前进档/倒档数 5/1 5/1 5/1
  转向装置类型 二级行星式
  悬挂装置类型 扭力轴和摩擦减振器复合式
  主要武器口径/型号/类型 105mm/83式/线膛
  并列武器口径/型号/数量 7.62mm/59式/1挺
  防空武器口径/型号/数量 12.7mm/59式/1挺
  烟幕弹发射器口径/总数量 76mm/2×4具 76mm/2×4具 76mm/2×4具
  弹药基数
  ? 炮弹 44发 48发 44发
  ? 机枪弹 500发 500发 500发
  ? 机枪弹 2250发 2250发 2250发
  穿甲弹初速 1455m/s 1455m/s 1455m/s
  射速 7发/min 7发/min 7发/min
  炮塔驱动方式 电动/手动
  炮塔旋转范围 360° 360° 360°
  车长超越控制 超越调炮和指示目标
  火炮俯仰范围 -5°~+18° -5°~+18° -5°~+18° -5°~+18°
  炮塔最大回转度 20°/s 20°/s 20°/s 20°/s
  火炮最大俯仰速度 6°/s 6°/s 6°/s 6°/s
  火炮稳定器
  水平向 全电复合控制
  ? 高低向 电液式 电液式 电液式 电液式
  火控系统类型 光点注入式 潜望微扰动式 光点光环式 稳像式
  测中仪类型 激光 激光 激光 激光
  弹道计算机类型 数字式 数字式 数字式 数字式
  装甲结构类型 均质装甲、可披挂复合装甲
  三防装置 个体防护 集体防护 集体防护 集体防护
  灭火抑爆系统 有 有 有 有

  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型号 4个/24V/180Ah/6-TKA-18
  1.主要武器
  主要武器是1门83式105mm线膛炮,俯仰范围为-5°~+18°,可360°旋转,在身管上装有的热护套可保护身乏因受热不均而变形弯曲,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该炮身管采用了可由防盾口向前抽出的结构,这对战时抢修具有重要意义。
  该炮全重1950kg,身管采用自紧工艺,可发射中国制造的弹药,也可发射北约标准的105mm坦克炮弹。
  2.弹药
  该炮配备的弹药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破甲弹(HEAT)和碎甲弹(HESH),初速分别为1455、1173.5和731.5m/s,最大射程分别为6000、8200和9500m,千米立靶精度分别为0.2m×0.2m、0.23m×0.23m和0.2m×0.2m。射速为7发/min。
  炮弹安置为前组油箱弹架19发,中组弹架18发,右侧甲板4发,左侧甲板1发,炮塔内2发,总共44发。
  3.辅助武器
  在装填手门上安装1挺12.7mm高射机枪,弹药为500发,射速70发/min,初速825m/s,有效射程1600m,表尺射程3300m。
  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1挺7.62mm并列机枪,弹药基数为2250发,分9箱配置在坦克内外,射速350发/min,初速865m/s,有效射程1000m。
  4.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主要由带光点注入的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火控计算机及控制面板、光点电源、光点驱动器、目标角速度传感器和炮耳轴倾斜传感器以及双向复合控制稳定器等部件组成。
  观瞄仪器包括炮长夜间微光瞄准镜、车长指挥观察镜、炮上固定式潜望镜、装填手用潜望镜各1具。此外还装有供车长周视观察的4个固定式观察镜。
  该火控系统的工作程序是:当炮长发现目标后,利用操纵台使光点注入式炮长瞄准镜中的分划大箭头对准目标中心(即第一次瞄准)。当大箭头压住目标中心时,按下测距按钮并对目标进行跟踪,约跟踪2s左右松开测距按钮,即发射激光进行测距,炮长瞄准镜视场中便出现目标距离数字指示和代表提前量的光点;与此同时火炮也自动赋予提高量。待火炮稳定后,利用操纵台使视场中的光点压向目标中心(即精瞄),一旦对准目标中心,炮长便可进行射击。
  该系统由于计算机修正了影响射击精度的诸因素,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射击命中率。在战斗条件下,在1750m距离内(目标面积2.3m×2.3m)静止对运动目标和在1850m距离内(目标面积2.3m ×2.3m)静止对固定目标射击,首发命中率都不低于50%。系统反应时间为静对静不大于7s,静对动不大于10s。
  光点注入式瞄准镜为单目望远式,有7×和3.5×两个放大倍率,视场分别为9°和18°,测距范围为200~8000m,测距精度±10m。来自激光测距仪、高低角速度传感器、方位角速度传感器和炮耳轴倾斜传感器的数据自动输入计算机,气温、药温、横风、初速降和综合修正等参数由人工输入计算机,射击距离也可由人工输入。计算机解算距离为200~3000m,解算精度为±0.1密位。
  炮控系统具有手动或机动两种操作方式,高低向和水平向稳定器均采用复合控制。因此稳定精度较高,低速性能好。水平向稳定精度±2.5密位,高低向稳定精度±1密位。高低向瞄准速度为0.05°~4.5°/s,水平向瞄准速度为0.7°~20°/s,车长超越调炮速度为0.09°~20°/s。
  三、推进系统
  发动机为12150ZL型V型12缸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标定功率537kW(73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燃油消耗率为238g/kW·h(175g/马力·h)。
  传动装置中的传动箱为直齿轮式,变速箱为机械固定轴式,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机构为二级行星式,侧传动为单对直齿轮减速器,制动器为带式。主离合器和转向机的操纵为机械液压助力式,这咱机构可保证一旦液压系统失灵能够立即转换成机械操纵。
  行动装置采用不等刚性扭杆加摩擦减振器的复合式悬挂,每侧有6个负笪轮,3个托边轮。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也可配备挂胶式履带。
  四、防护系统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首上甲板与水平面夹角设计成22°,增大了甲板的水平厚度。可在首上甲板上披挂复合装甲,以加强正面防护能力。车体两侧增加了屏蔽裙板,能有效地防穿甲弹和破甲弹的攻击。
  炮塔为铸造件,外形低矮,流线形好,正面装甲防护力较强,在炮塔四周增加了栅栏屏蔽,增大了防破甲弹的能力。
  炮塔外部装有76mm烟幕弹发射器2×4具,抛射距离为100m,齐射时能形成弧度为120°、正面总长度为120~150m的烟幕,烟幕持续时间可达2min。
  坦克外表涂有防红外迷彩漆,内部还装有三防装置和灭火抑爆系统,所有这些都把坦克的防护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五、其他设备
  车内安装有功率为6kW的三相交流硅整流式发电机和4个6-TKA-180型低温起动型蓄电池。里备有全套潜渡装置,包括密封进排气窗用的布盖、进气筒、排气单向阀、航向仪、排水泵及呼吸救生器等。潜水前单车准备时间为20~30min,潜水深5m,潜水距离600m,潜渡后可立即投入战斗。
  http://www.xinjunshi.com/ziliao/zhongguozb/lujunzb/200502/5898.html

  T-64 式主战坦克

  国别:俄罗斯

  类别:装甲战斗车辆 坦克

  型号:T-64 式

  发展过程:

  前苏联 60 年代后期研制和投产的坦克,1967 年定型并少量装备前苏军,1976 年开始批量装备,曾约有一万辆以上装备部队。目前已经停止生产、但在俄军中装备数量仍较大。

  性能特点:

  ①火炮威力强大。首次装备了125毫米滑膛炮,发射半可燃药筒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榴弹。弹丸初速高,破甲能力强,直射距离达2000 米,使用穿甲弹在 2000 米距离上可击穿300毫米厚的钢甲,其火炮口径在当时和现在均居世界主战坦克榜首。可发射 9K112 炮射导弹,射程100~5000米,破甲厚度800毫米。

  ②自动化水平高。首次采用了自动装弹机,采用旋转式双层输弹机构,有记忆装置,能迅速对 22 发炮弹进行弹种选择、装填和抛壳。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弹机,车内乘员减至 3 人;车长、炮长和驾驶员。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它两名在炮塔内,炮长在左侧,车长在右侧。

  ③火控系统较先进。火控系统不断改进,先后装备了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双向稳定器、稳象瞄准镜、夜视、夜瞄等装置。

  ④防护能力强。改进了车体、装甲的外形,车体低矮,炮塔呈扁半球形,车首装甲与水平夹角 22度。采用了复合装甲,增加了防辐射衬层及车体侧屏蔽装甲裙板,增强了防护能力。车内有三防设备、夜视器材和烟幕发生器。进行潜渡时可装上潜渡通气管。为增大行程可在车体后部携带附加油箱。

  ⑤发动机功率较低,单位功率较小,机动性仍欠佳。此外一些部件如发动机等可能未完全过关,使 T-64 坦克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产量较小,仅限于苏军装备使用。

  主要改型:

  早期的 T-64 坦克沿用了 T-62 坦克的 2A20 式 115 毫米滑膛炮。火控系统和稳定系统,程柴油发动机和悬挂系统,可靠性差,未大量生产。

  T-64A 型。 1969 年定型,装备 125 毫米滑膛炮和自动装弹机,其他系统可靠性有所提高,火控也相应进行了改进。 1976 年装备前苏军。

  T-64B 型。 1972 年研制,增强了装甲防护力,加装 9K112 炮射导弹 ,1976 年定型生产并装备前苏军。该型坦克采用了新型装甲,由外到内分别为 2 层钢甲、1 层玻璃纤维装甲、1 层装甲和 1 层含铅泡沫塑料防护内衬。车体和炮塔大量加挂反应装甲覆盖于车体首上装甲板、炮塔前部、两侧和顶部、车体两侧延伸至第 5 负重轮处, 共 111 块。

  基本数据:

  乘员 3 人

  战斗全重 39500 千克

  车长 9.9 米 ( 炮向前 )

  车体长 7.4 米

  车宽 3.64 米 ( 带裙板 )

  车高 2.2. 米 ( 至炮塔顶 )

  公路最大速度 75 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 550 千米

  爬坡 31 度

  涉水 1.8 米 ( 无准备 )

  潜渡 5 米

  越壕 2.28 米

  通过垂直障碍 0.8 米

  发动机功率 552 千瓦

  主要武器 125 毫米滑膛

  辅助武器 7.62毫米并列机枪;12.7毫米高射机枪;9K112炮射导弹

  弹药 125毫米炮弹36发

  7.62 毫米枪弹 3000 发

  12.7 毫米枪弹 500 发

  9K112 导弹 1 枚

  装甲厚度 车体首上 200 毫米/22度

  车体首下 80~100毫米/30度

  车体两侧 60~80毫米/90度

  车体后部 30~40毫米/90度

  车体底部 100毫米

  炮塔前半部 400~450毫米

  炮塔后半部 60~90毫米

  侧面 90~120毫米

  顶部 40~50毫米

  作战运用:

  T-64 主战坦克是第一种投入实战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1979 年前苏军入侵阿富汗战争中, T-64 坦克是进攻的骨干力量。1979 年底,前苏军集中 37 个摩托化步兵师、1 个坦克师,以 200 多辆 T-64 坦克为主,在约 1000 辆步兵战斗车和 3000 余辆装甲输送车协同下,对阿富汗实施了闪击战。前苏军分别以 T-64 为先头 , 编为东、西两个突击集团,沿战略公路高速突进, 不到 1 周,就以伤亡 200 人的轻微代价,完成了对阿方全境封锁和军事占领。

  识别特征:

  ①车辆低矮,炮塔偏平,主炮身管长,口径大,抽气筒位于炮身中部, 炮口简单,无外置附加观瞄装置。

  ②采用 6 对直径为 500 毫米的负重轮,尺寸较小。

  ③车首上方有三角形防波板,并有横向筋条贯穿。

  ④大灯位于主炮左侧, 有的型号将2 组各 4 个烟幕弹发射筒位于炮塔左侧, 这一配置方法与西方坦克布局差异较大。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284803.htm

T64厉害,T90其实是T64的改进而已

楼上说错了,T90是T72的底盘加上T80的炮塔组成的,T64没什么关系,我认为就火力来说,T64占优势,其他是两种坦克旗鼓相当。

t-64是苏联的近卫军战车,80连t-72都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