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羊绒大衣搭配鞋子:日本文学的大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13:20:25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中世、近世文学,包括镰仓、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文学。日本中世纪是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武士阶级的兴衰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日本称镰仓、室町时代为“中世”,称江户时代为“近世”,前者以日本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发展为标志,后者以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为标志。镰仓、室阿时代表现武士阶级战斗历史的军纪文学流传甚广,出现了《平家物语》、《义经记》、《太平记》等。随笔、纪行、日记文学受隐遁思想影响,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文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镰仓时期在后鸟羽院主持下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表达了“余清”、“妖艳”的美。其后和歌诗坛出现了二条、京极、冷泉三家的长期对立。室町时代和歌衰落,连歌兴起,出现了宗砌、心敬、宗祗、宗长等杰出的连歌师。世阿弥的出现,推动了戏剧能的迅速发展。出现于镰仓时代的五山文学,创造了中世汉文学的黄金时期。江户文学始于十七世纪,延续二百余年。这期间町人阶级成长起来,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等,深刻地描绘了町人世界的生活状貌。其后小说出现了洒落本、黄表纸、人情本、滑稽本、会卷、谈本等多种形式,杰出作家作品有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山东京传的《江户产风流烤鱼串》、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大传入十返舍一九的《东海道徒步旅行记》、式亭三马的《浮世澡堂》等。俳谐经贞门、谈林两派,至芭蕉达于顶峰。芭蕉死后,蕉门衰落。其后与谢芜村、加藤晓台发动中兴俳谐,一度使俳谐恢复青春。小林一茶、夏目成美扩大了俳谐的题材。在俳谐流行的过程中,川柳与狂歌也发展起来。和歌在江户前期出现了下河边长流、契冲、荷田春满等代表人物,后期有贺茂真渊、小泽芦庵等改革派及香川景材的桂园派。江户戏剧的代表人物为近松门左卫门,在他推动下,净琉璃、歌舞伎发展成为最完备的古典戏剧。镰仓、室町时代怫教影响最大,而江户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广。藤原惺窝、新井白石的朱子学,中江藤树的阳明学,伊藤仁斋、获生祖徕的古学等,均对日本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儒学采取批判态度的国学在江户后期有很大发展,主要代表者为本居宣长。

  近代文学,即明治时代的文学,始于明治维新,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维新后最初二十年,文学处于启蒙阶段。福泽谕吉、西周、中江兆民等最早将资本主义文明介绍到日本。丹羽纯一郎的译著和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末广铁肠的《雪中梅》等政治小说,在这一时期影响颇大。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小说神髓》,1887年二叶亭四迷发表长篇小说《浮云》,表明了写实主义理论与创作开始在日本生根。同期尚有尾崎红叶、幸田露伴、樋口一叶创作的写实主义小说。1890年森鸥外发表浪漫主义小说《舞姬》,其后北村透谷发表的评论《内部生命论》、岛崎藤村发表的新诗《嫩菜集》等,都对浪漫主义的高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星派及其诗人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等,也为浪漫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泉镜花的观念小说,系浪漫主义的晚期佳作。日俄战争(19O4-1905)结束后,浪漫主义消退,自然主义崛起。岛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棉被》,奠定了自然主义的基础。此后自然主义向私小说发展.出现了正宗白鸟的《向何处去》、德田秋声的《新家庭》、岩野泡鸣的《放浪》等。晚起的广津和郎等形成的奇迹派,为自然派的支脉。与自然主义相联系的,尚有正冈子规的写生论,石川啄木、上歧善麻吕等人的和歌。明治末期,反自然主义的作家与流派开始流行。为首者为森鸥外与夏自漱石。具有浪浸性格的鸥外创作了长篇小说《青年》、《雁》和历史小说《阿部一族》,表现了清醒的理智主义。漱石发表了《我是描》,对资本主义文明提出了批评。以后他又创作《三四郎》、《从此以后》、《门》等小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白桦派文学步入文坛。武者小路实笃的《幸福者》、志贺直哉的《在城崎》、《暗夜行路》、有岛武郎的《该隐的末裔》等,表达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新思潮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延续至二十年代初。代表作家作品有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鼻子》、《河童》,菊池宽的《父归》、《恩仇必报》,山本有三的《杀婴》等,一方面追求理智,一方面讲求技巧。唯美主义作家也是和自然主义敌对的,诗歌方面的代表有木下(上木下工)太郎、北原白秋等,小说方面的代表有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等。

  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指大正后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学。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运动很发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走向高潮。叶山嘉树的《海上的人们》,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诗集,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群众。与无产阶级文艺对垒的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横光利一的《太阳》、《机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等。其后新兴艺术派的井伏缚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跃;新心理主义文学出现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使很多作家卷进鼓吹能争的歧途。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获得了民主改革的机会。战后初期阶段,民主主义文学发展很快。宫本百合子的小说受到欢迎。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对战争采取批判态度的战后派作家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中村真一郎、武田泰淳等登上文坛,其后尚有三岛由纪夫、大同升平、安部公房等第二次战后派登场。五十年代中期,吉行淳之介、安冈章太郎、小岛信夫、庄野润三、远藤周作等第三代新人,以其城市生活题材引起人们注意。五十年代后期,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开高健等人的反传统道德的小说开始流行起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六十年代,有吉佐和子、水上勉、北杜夫、丸谷才一、清冈卓行等的作品受到欢迎。七十年代前期在《作人》杂志周围,团结了关心社会问题的作家高桥和已、小田实、真继伸彦、柴田翔等。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被称为“内向的一代”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主要有古井由吉、后藤明生、黑井千次、阿部昭、小川国夫等人。之后,“空虚的一代”登上文坛、代表作家有村上龙、三田诚广、立松和平、高桥三千纲、中立健次等。战后,推理小说有很大发展,五十年代开始,松本清张以社会派推理小说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后出现了佐野洋、三好彻、森村诚一等众多推理小说作家。在大众化的文学中,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统一起来的井上靖,创作了被称为“中间小说”的《斗牛》、《冰壁》等,受到欢迎。战后大众文学中著名作家尚有大佛次郎、山本周五郎、新田次郎、立原正秋、五木宽之、星新一等。

  中日文学交流

  中日两国远在两千年前就有文化联系。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中国的铁、铜、纺织技术传入日本,带有汉字的铜镜、铜剑、铜铎也被日本人用作宝器和祭器。据传中国的《论语》和《千字文》地早由阿直歧、王仁传入日本。

  日本进入律令制国家的和铜五年(712),太安万侣奉命完成 《古事记》。是为日本第一部书面大作,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全书使用汉字写作。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假名书”(一字一音)、“宣命书”(以汉字作音训,中间加助动词、动词、形容词语尾等)和纯汉文体、准汉文体等。其后《日本书纪》袭用中国《汉书》等史书,用纯汉文体写作。《常陆民土记》的文笔也为流畅之纯汉文体。《怀风藻》(751)、《凌云集)(814)、《文华秀丽集》(818)、《经国集》(827)等,均为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显示了由五言向七言律诗发展的作诗技巧。

  《万叶集》为古代和歌的结晶,反映了中国文学影响的另一面。全书使用汉字为音训的万叶假名,编排学习中国《诗经》等书,作者中的山上忆良等人曾留学中国,颇受中国文学影响。中国儒家、老庄及佛教思想,对《万叶集》也有很深影响。

  平安时代,由于遣唐使的频繁往还,学习中国形成热潮。随着日本向中国派出大量的留学僧、学问生,中国各种书籍大量传入日本。中国文学的影响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李白、白居易的诗深入至后宫和有文学优养的贵族家庭。《游仙窟》等唐人小说,广为流传,并影响了物语、说话的发展。紫氏部受过很好的汉文学教养,所著《源氏物语》明显地受《史记》和《白氏文集》的影响,其中桐壶卷足见《长恨歌》的影响。

  镰仓时期的军记物语,随处可以找到与中国说话文学的联系。《平治物语》里有许由的故事、楚汉相争的故事、吴越之战的故事;《源平盛衰记》里有周成王臣下的故事和王莽、武则天、褒姒、苏武、季札、勾践、来买臣等人的故事等。《平家物语》以和汉混合文体写作,引用中国史话颇多,也使用中国的很多成语及词汇,出典最多的是《史记》、《白氏文集》及《春秋》、《论语》、《汉书》等。《太平记》中中国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史记》的影响尤为显著。在《太平记》中也可以找到《李娃传》的影子。

  汉诗文发达的五山文学,最早来自留学中国的荣西。宋僧一山、一宁归化日本后,培养了虎关师鍊、雪村友梅等五山文学的先驱。在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五山文学一直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江户小说的发达,同宋话本、明清小说的关系甚大。假名草子的《棠阴比事物语》即为中国宋代桂万荣《棠阴比事》的翻译与改写。江户时代将这种翻译加改写的方法称“翻案”,一时成为风气。浅并了意的《伽婢子》即为明代瞿佑、李昌祺《剪灯新话》等的翻案。《狗张子》即为《续玄怪录》、《唐人说荟》、《剪灯新语》等的翻案。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翻案于中国《古今小说》、《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剪灯新话》等。都贺庭钟的《英草子》也翻案于《警世通言》、《古今小说》等。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翻案于《水浒》。徘谐大师芭蕉学习过杜甫、李白、苏武、黄庭坚等人的诗,其中尤爱杜甫,蕉风的形成有赖于汉诗。

  江户时代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朱子学、阳明学、古学、折衷学、考证学等学派。江户时代汉诗也极为发达。十七世纪,藤原惺窝、木下顺庵等汉诗以经学为主;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获生徂徕、新井白石、服部南廓等尊崇唐诗;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前叶,释六如、市河宽斋、山本北山等由鼓吹唐诗风格转向宋诗;中叶,梁川星严等重视清诗,尤爱袁枚、蒋士铨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转而向西方开放,但仍保留着同中国文学交流的传统。至今日本大中学校仍设有汉诗汉文课。日本著名文学家大都具有高深的中国文学素养。夏目漱石受陶渊明、王维、杜甫影响,创作了众多出色的汉诗。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日本近现代还出现了不少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青木正儿对元曲、水浒的研究,吉川幸次郎对杜甫的研究,竹内好对鲁迅的研究等,受到广泛的好评。

  近代以前,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而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较早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开始更多地影响中国。鲁迅称他最爱读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郭沫若、郁达夫、夏衍、田汉、成仿吾等都在日本渡过他们的学习时代,并开始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