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农业嘉年华2017年: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9:34:27

1、和戚继光共同抗倭的名将是谭纶。

2、人物简介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活动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

3、人物生平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倭寇屡袭浙江沿海,谭纶受命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府。在当地谭纶乃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谭纶率兵在台州大挫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再率数万人侵扰台州,谭纶再亲率死士与倭寇大战,三战三捷,使军威大振。

  1、和戚继光共同抗倭的名将是谭纶。

  2、人物简介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活动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
  3、人物生平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倭寇屡袭浙江沿海,谭纶受命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府。在当地谭纶乃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谭纶率兵在台州大挫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再率数万人侵扰台州,谭纶再亲率死士与倭寇大战,三战三捷,使军威大振。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在福建沿海再度归来,在邵武、兴化一带大肆劫掠。谭纶受命任福建巡抚,并举荐戚继光、俞大猷等参与战役。同年四月谭纶任总指挥,命戚、俞等分头进攻,一举灭敌二千多人,收复兴化。次年(1564年),倭寇再攻仙游,谭纶亲率戚继光部增援,攻下仙游,斩敌千余,迫使倭寇余部入海逃遁。
  隆庆二年(1568年)谭纶获任命为蓟辽保定总督,负责京畿防务。他再度举荐戚继光协防,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使东北一带防务大大加强。据称谭纶及其部下斩获的敌人首级,数目达二万一千五百。
  神宗即位,起用为兵部尚书。给事中雒遵弹劾其不称职,谭纶三次上疏请求罢职,均获朝廷降诏留用。万历五年(1577年)卒于官,年五十八。赠太子太保,谥襄敏。著有《说物寓武》二十篇军事著作。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多年在海上与倭寇周旋。
高三历史书上有

俞大猷和谭纶

俞大猷和戚继光并称 “俞龙戚虎”。

陈桂炳
俞大猷是位才德兼茂的抗倭名将,他历任明代三朝,47年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四为参将,七为总兵,累官都督,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时人对俞大猷曾有中肯评价:“(俞)公为将,未事之先,则心周万全之算;即事之后,则每垂悠久之虑。其周万全之算以底事成绩,则古名将盖多有之;其垂悠久之虑以戡乱兴治,则其用心非儒者不能也。”认为俞大猷乃难得之儒将。

俞大猷虽为武将,但出身文儒。他5岁时即在家乡晋北河市(今属洛江区)入塾读书。10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其遗址即今泉州侨中),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15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人称十才子。其时泉州社会的闽学氛围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林福、赵本学等人为师。王、林、赵三人均为是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从蔡清学过《易》。王宣以《易》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在师承关系上,俞大猷乃名儒蔡清之二传弟子。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了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成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他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才。

俞大猷20岁时,父死家贫被迫弃儒就武,嗣世职百户。俞大猷虽因家境所迫而从戎,不能终其志,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学仲尼之道,而是拨冗继续向理学名师虚心请教,或与同心旧友相互切磋,这在他与师友往来的书信中有着记载。即使蒙冤身系诏狱中,俞大猷仍与同狱难友相互赋诗,讲理言事,张扬慷慨,一如平时。尽管戎马生涯十分紧张,但俞大猷对当时思想战线上闽学和王学两大学派的激烈论战,却一直是十分关注的,没有置之度外,而是积极地直抒己见。考察俞大猷一生的思想,如要划分其理学思想的归属,当可归入闽学一派。他把闽学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付诸实践,其治军,以《易》来指导剑术和战阵法式,以儒家的忠、义、仁、信等取信于士兵;其理民事,亦以儒家的仁、信等来折服百姓;其在抗倭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主观上是激发民族正气,发扬朱熹的攘夷思想,以卫护明朝的封建统治。

作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儒将,俞大猷身后还留下《正气堂集》一书,为后世史学家和军事学家研究明代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俞大猷

与戚将军命运相似的俞大猷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