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见佳奈美磁力下载:关于巴比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6 13:35:06
巴比伦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给删除了,真的?好心痛!!!请给点资料或评价,谢拉。

古巴比伦的历史概况

公元前21世纪下半叶,埃兰人灭乌尔第三王朝后,阿摩利人由西北乘虚而入,在苏美尔建立伊新和拉尔沙两个国家,其创立者均为阿摩利人的氏族酋长。伊新和拉尔沙对峙达 200余年。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的阿姆纳努姆部落在巴比伦摆脱伊新的控制,其首领苏木阿布建立巴比伦第一王朝。此时两河流域的主要城邦国家为亚述、马里、埃兰等。巴比伦建立之初尚较弱小,但由于其位于两河流域商路的枢纽地区,境内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政治和经济力量不断增强。第 6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时期(约公元前1792~前1750),先后征服伊新、乌鲁克、拉尔沙等国,并占据亚述南部,建立起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制帝国,自
称“世界四方之王”。但汉穆拉比的统治并不巩固,其继承者萨姆苏伊卢纳在位时,两河流域南部发生起义,内部也发生反债务奴役斗争,这导致了巴比伦第一王朝的衰微。公元前1595年,赫梯统治者穆尔西里斯一世最后将其灭亡。

美索不达米亚是希腊语,意指“两河之间的地方”所以也称为两河流域。这两河便是发源于土耳其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代,两河流域分南,北两部分,南部称巴比伦,北部称亚述;巴比伦又分南,北,南部称苏美尔,北部称阿卡德。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创建者是苏美尔人,他们利用两河的河水,创建了第一个文明。 大事年表: 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迈入文明的门槛。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公元前24世纪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建立阿卡德王国。 公元前2113年乌尔纳木驱走库提人,建立乌尔第三王朝。 公元前18世纪,第6代国王汉穆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人灭亡。
(重大成就: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货币的使用——文字的发明——历法的制定——数学知识——汉穆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巴比伦文明探密

穿过炎炎烈日和黄沙漫天的阿拉伯沙漠,我们来到《一千零一夜》的故乡,这个国家南部的苏美尔城库尔腊就是〈圣经〉中伊甸园的诞生地,这里也是若亚放飞和平鸽的地方。在丰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灌溉中,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诞生了灿烂的Mesopotamia古人类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绝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内和叙利亚东北部。东起伊朗高原西缘,南抵波斯湾,西达叙利亚沙漠,北至亚美尼亚山区。地势低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从北向南倾斜,巴格达以北为上美索不达米亚也叫亚述,地势略高,丘陵起伏。以南称下美索不达米亚也叫巴比伦尼亚,地低多湖沼。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南部汇合成为阿拉伯河,形成三角洲。两河流域的平原从西北伸向东南,形似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称。古时这一地区农业发达,依灌溉之便利,河渠纵横,土地肥沃。区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气候,其余属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从北部的500毫米,到南部降为不足100毫米。地处地中海与波斯湾之间,又是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的中心地区,是西亚交通要地和各民族交汇的地区。
巴比伦文明中的世界之最
剽悍的游牧民族在血腥的激烈生存斗争中夺取城池和土地,建立一个个城帮,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南迪人继承和发扬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其中古巴比伦人的成就最显著故两河文明也叫巴比伦文明。
巴比伦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世界之最,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有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献媚事例、最早的少年犯罪、最早的“神经战”、最早的两院制议会、最早的史学家、最早的减税事件、最早的法典和立法者、最早的判例、最早的药典、最早的太阴(月)历、最早的林荫园艺实验、最早的宇宙进化论和宇宙论、最早的伦理标准、最早的犹太民族的“约伯”酋长、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诞生了最早的格言和谚语,这里诞生了最早的《伊索寓言》、最早的文学辩论、最早的圣经故事和复活故事、最早的神话传说、最早的人类英雄史诗、最早的情歌、最早的图书馆目录、最早的车轮和最早的战棋……
苏美尔时代
两河文明最早的原住民是公元前3500到3200年间的苏美尔人,美索不达米亚最南部的苏美尔地区也是先进的地区,两河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建立在城市基础上,成了地球上第一片文明开化之地。人们把公元前3200年直到公元前2000年这段时期称为“苏美尔人时代”。
苏美尔早王朝Early Sumerian Dynasty(前2900~前2371)苏美尔地区奴隶制城邦的繁盛时代。又称古苏美尔时期。约公元前2900年由苏美尔初史时期发展而来,约公元前2371年为阿卡德王国取代。居民为苏美尔人。主要城邦有乌鲁克、拉格什、乌尔等。
古代地理概念中,今伊拉克南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下游平原被称为巴比伦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这一地区又分为北部的阿卡德和南部的苏美尔。苏美尔人约在公元前4300年前已生活在这里。经过欧贝德文化时期(前4300~前3500)、乌鲁克文化时期(前3500~前3100)到达杰姆代特奈斯文化时期(前3100~前2900)文化有明显进步。有人推测以神殿为中心的城市国家此时已经形成。
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奴隶制城邦进入全盛时代,城邦国家林立。这些国家一般由中心城市连同周围的农村公社组成,领土面积不大,居民少则二、三万,多则十几万人。城市以神庙为中心,也有王宫建筑,周围建城墙。城邦的王被称为卢伽尔、拍达西、恩或恩西,其权力受贵族会议和民众会的限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是贵族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奴隶、手工业者和公社一般成员。基什、乌尔、拉格什等国之间为争夺财富、土地和奴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至早王朝中期,基什可能一度称霸于苏美尔。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乌尔比较强盛。
月神之城——古乌尔城
公元3000年,乌尔是一个大都市,即现在伊拉克的阿勒-穆卡亚(Tell Al-Muqayyar)地区。恩利尔一直位居美索不达米亚众神之首,从早王朝时期末到伽喜特巴比伦时期。其祭祀中心在尼普尔(Nippur),现名努法尔(Nuffar),神庙称为埃库尔(Ekur)。在一首苏美尔语诗歌中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恩利尔爱慕上年轻美丽的女神宁利尔,并与之结合,因此引起众神的恚怒而被流放,只有怀有身孕的宁利尔跟随着他,后来他们生下了月神南纳。风神恩利尔及其妻宁利尔的塔庙矗立在乌尔城中心,塔庙屹立在25米高的3层台阶之上,周围是拥挤的民房、店铺和市场,这是3万多居民的家园。两条宽阔的渠道绕城一周,同附近的幼发拉底河相通.进而联系着波斯湾。
苏美尔人的城市都面向河流,并有运河相连。商人们乘船到波斯湾进行贸易往来。城市国家之间围绕着水和土地、权力相互争斗,其中乌尔和拉格什结成同盟常与温玛作战。而且各城市不断受到周围的山地游民和来自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的袭击,苦不堪言。乌尔王的军旗(公元前3500-前3200年),发现于伊拉克,用木版制成,镶嵌在板上的图案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生活。
最早将几个城市国家统一的是,苏美尔地区的北部阿卡德地区的国王萨尔贡一世。他征服了所有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完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最初统一,缔造了从叙利亚到波斯湾的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塞姆语系的庞大的阿卡德王国Akkad ingdom(约前2371~约前2230)。萨尔贡一世在位期间(约前2371~约前2316),创建常备军,对外进行扩张。在东方征服埃兰的一些城邦,在西方一度征服幼发拉底河中游的马里和叙利亚古国埃布拉,打开通往地中海沿岸的商路。其子玛尼什吐苏继位后对波斯湾沿海国家进行战争,发展了同梅露哈(古代印度)、马干(阿曼沿海地区)及狄尔蒙(巴林及波斯湾西部沿海)的海运贸易。玛尼什吐苏之子纳拉姆辛在位26年,自称为“天下四方之王”。他进行大规模征战:在西方重克埃布拉,在南方波斯湾上重征马干,在东北山区与卢卢卑人交战。其子沙尔卡利沙利被宫廷政变推翻。约前2230年,阿卡德王国被库提人所灭。
苏美尔人的历法
除车轮外,苏美尔人还发明了太阴(月)历,这也是人类早期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像美索不达米亚那样极其恶劣的气候下,知道播种和收获的准确时间,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因而有必要找到某种标明时日行程以确定周而复始的可靠途径。做到这一点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月亮的盈亏循环。既然月亮由最初的峨眉月运行到下一次最初的峨眉月共需要29天半的时间,人们就可以考虑把这样一个循环视为一个基本的计时单位(我们把它称为一个月),然后累计这些计时单位的数目,直到季节完成了一个循环。就这样,苏美尔人得出结论,在月亮运行了12个这样的计时单位(6个是29天,6个是30天)后,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到了开始播种的时候。不幸的是,他们不知道“一年”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绕转一周的时间,月亮的12次循环或12个月比一个太阳年少11天。九百年后,苏美尔人才了解到,每隔几年他们就要在其年历上另加一个闰月,这样才能准确地预测季节的循环。
古特罗城与苏美万神堂的神庙
古特罗(Tello)城位于苏美时代的吉尔苏城Girsu的宁吉尔苏Ningirsu女神庙及其附近,吉尔苏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城邦之一拉卡希Lagash的主要城市之一。当时出土最主要的物品是一系列古迪阿Gudea的肖像,他是公元前2130年左右拉卡希的统治者,有些肖像上还有铭文。
美国宾州大学考古队也在1884年起连续十几年发掘了尼普尔Nippur。尼普尔是苏美万神堂的主神恩尼尔En-lil的神庙所在地,恩尼尔在公元前3,000年后取代日神安An成为苏美的主神。虽然尼普尔并非苏美主要城邦王朝的所在地,但是他在每一个王朝的心目中,能够控制尼普尔是统治整个苏美与阿卡德的必要条件。该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起出了大约三万片的楔形文字泥版,这些泥版多数是苏美文的楔形文字泥版,其年代从2,500BCE左右一直到100BCE左右,前后超过两千年以上。其中有不少是从尼普尔的书写学园scribal school起出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古迹有乌鲁克的埃-安那神庙和天神阿努神庙,如帕埃斯图姆古城的尼普顿神庙一样著名。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当中,月神南纳就是一位男性神,他是天神恩利尔与女神宁利尔的儿子。在苏美尔语中月神被称作“苏恩”(Suen)或者“南纳”(Nanna/Nannar),有的时候人们也把这两个名字结合起来同时使用,称其为“南纳-苏恩”(Nannar-Suen)。在后来的阿卡德语当中,Suen的发音渐变为S?n,因此之后月神也被称为“辛”神。除此之外月神还有其它的几个名字,如阿什穆巴巴尔(A?imbabbar),纳穆拉辛特(Namrasīt,意为“外射光芒的人”)以及伊布(Inbu,其暗含意义很可能是指自然界中月亮的盈亏),他的名字有的时候也被写作数字“三十”,表示的应该是一个太阴月的实际天数。南纳最为重要的祭祀神殿主要有两处,一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乌尔城的埃基什努伽勒(Ekishnugal),另外一个是在北叙利亚地区哈兰(Harran)的神庙,这座神庙在后来的新巴比伦时期变得极其重要,月神在这里以“辛”的名义被祭祀崇拜,这座神庙还随同供奉了他的儿子努斯库(Nusku)。在巴比伦王纳波尼都斯(Nabonidus,公元前556年-公元前539年)统治时期,哈兰的神庙建筑曾经极其繁盛。
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
这里有与佛教的“焚文”一样悠久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了解美索不达米亚苏美楔了解人类文明整体的一把最重要的钥匙。美索不达米亚在乌鲁克第四期(Uruk IV,约3300BCE)开始出现带有数字与图画文字的泥版,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书写系统。(1)这种原始文字是以芦苇杆削尖作为书写工具,写在泥版上。此种图画文字,出现后不久,开始走向规格化的路线,渐渐地,每一个笔画都是一头三角形,牵着一条尾巴,像楔子的形状,因此现代人称之为“楔形文字(cuneiform)”,字源是拉丁文cuneus意为“楔子(wedge)”。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散播,影响到近东、伊朗、埃及、印度河流域、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也间接地对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起源有很大的影响。今日我们对于西亚古代文明的传承,除了考古材料的部份素材之外,人物、事迹、时代、地理、神话与宗教等各方面大多数都是楔形文字泥版“透露”的讯息。学者们发现苏美人Sumerian楔形文字的语言特征与闪米族语系的语言特征上有相当大的差别,早在1850年代的学者辛克斯发表论文说使用闪米族语系语言的亚述以及巴比伦人并非楔形文字的发明者。学者罗林森在两年以后提出这些发明楔形文字的人应该是斯基泰人Scythian,或图然人Turanian或阿卡德人,但这些看法都没有根据。欧培则在1869年发表一篇论文里正确地指出发明楔形文字的应该是苏美人。原因是早期的统治者常使用“苏美与阿卡德之王”的称号,他认为阿卡德应该是指亚述与巴比伦等地的闪米族人,如此则苏美应该是楔形文字中所隐含的非闪米族人群。他也正确地指出苏美语与土耳其语、芬兰语和匈牙利语有相同的语言结构特征。
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学者通过对巴比伦文 Babylonian(是阿卡德文Akkadian的一种)以及伊兰文Elamite的解读。发现伊兰文与现存任何语言都没有关连,除了名号之外,其解读几乎是不可能。巴比伦语与希伯来语、阿拉姆语Aramaic以及其它闪米族语系语言却属同一语系,使得对古巴比伦文的解读相对地简单。1843年法国驻摩苏尔Mosul(在北伊拉克)的领事伯达Paul-Emile Botta对尼尼微以北二十公里的德夏茹金Dur Sharrukin(即为古代廓萨巴德Khorsabad)的重要遗址进行挖掘,亚述王朝的萨尔恭二世Sargon II(在位:721-705BCE)的宫殿,这座宫殿的墙壁上装饰了以雪花石膏岩雕刻的浮雕,表彰国王在军事以及祭祀方面的成就。当伯达历尽辛苦将这些东西带回巴黎,艺术品的精美震惊了整个欧洲,法国政府因此在罗浮宫成立了“亚述博物馆”,以收藏这些宝物,同时也开启西方列强对于美索不达米亚文物的觊觎与掠夺。
阿拉伯最早的医学
阿拉伯文最早的医学译著出现于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麦尔旺一世(?-685)统治时期,当时巴士拉的一位犹太医生将《学说汇纂》(一译《法学汇编》)译成阿拉伯文。到8世纪,巴格达开始出现众多的穆斯林医生,自此它便取代了塞密斯图而成为伊斯兰帝国的医学中心。
伊斯兰早期医学史上较著名的医生有马萨维伊(Masawayh)、胡纳因(Hunayn)、塔巴里(Tabari)等人,他们都是在色格达成名的。马萨维伊是8世纪后半叶巴格达的一位名医,他专长眼科。9世纪初的胡纳因是他的弟子,他是位阿拉伯的基督徒,精通阿拉伯语、希腊语和古叙利亚语。他曾将很多重要的希腊医学典籍,特别是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师,素称“医学之父”)和盖仑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此外,他还撰写过两部眼科专著,被认为是最早的系统论述眼科的著作。胡纳因的译著对伊斯兰的医学实践、理论研究和教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9世纪初的塔巴里是波斯人,后随家迁至巴格达,并改奉伊斯兰教。所著《智慧的天园》是第一部系统的伊斯兰医学专著。本书不仅论及一般的宇宙学原理,还介绍了医学的各个学科,尤以解剖学和印度医学更为重要。塔巴里和胡纳因是伊斯兰医学的开拓者,为伊斯兰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拉齐(865一925)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穆斯林医生,特别是在医学实验与临床医学方面,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曾主持过巴格达总医院的工作,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知识渊博,一生著述颇多。据科学史学家比鲁尼所记,拉齐共撰写过184部著作,包括56部医学或相关学科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哈威》(al-Hdwi),以他自己的日常临床经验为基础,侧重于观察和实验而非理论探讨。他的另一部名著是《论天花和麻疹》,被译成拉丁文后在欧洲受到普遍重视。拉齐的医学成就堪称伊斯兰医学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其影响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乃至西方都是难以估量的。
10至11世纪,伊斯兰世界曾出现几位著名的医学权威,其中有东部的麦朱西和西部的扎赫拉维。麦朱西是波斯人,曾任巴格达一所著名医院的院长,长于内科研究。而安达卢西亚的扎赫拉维是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曾系统地论述过外科学。然而,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大师当首推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维森纳,980—1037)。他出生于中亚布哈拉城附近的阿夫沙纳镇(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一穆斯林小官吏家庭,在老师和父亲的指点下,他18岁便成为有名的医生,后潜心行医和著述,足迹遍及波斯和中亚各地。伊本·西那的医学巨作是《医典》,它堪称中世纪的一部医学宝典,代表了当时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伊本·西那因此被誉为“医圣”。这部百万字巨著共分为5卷37章,内容涉及医学概论、生理学、病理学、诊断治疗方法、处方学等,曾对东方医学产生广泛的影响。该书原文是阿拉伯文,后被译成波斯文、土耳其文、乌尔都文,以后又相继译成希伯来文、西班牙文和拉丁文。伊本·西那还充分利用他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成功地进行了很多新的医学观察和研究,其中包括脑膜炎的发现、流行病的传播方式以及肺结核的传染性等。
继伊本·西那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穆斯林医生,是13世纪的叙利亚人伊本·那菲斯(1213一1288),他被誉为“伊本·西那第二”。他最早提出了血液微循环理论,为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当时许多伊斯兰文化中心虽因蒙古铁骑入侵而遭到破坏,但医学事业仍得以发展。伊尔汗王朝统治波斯时期,身居高位的名医法德勒·阿拉(?一1348)曾以巨大的精力致力于医学事业的复兴,他创建了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大学,还鼓励、赞助医学著作的撰写。如《伊尔汗时期中国科学与艺术概览》便是在他的赞助下编写的,它也是伊斯兰医学。文献中迄今所知唯一一部有关中国医学的著作。近代以后,伊斯兰传统医学在西方医学的强劲冲击下日渐衰弱。
古兰经(quran)
大约在公元610年,阿拉伯半岛外志(HIJAZ,阿拉伯半岛东部)与内志(Najd阿拉伯半岛西半部)区域内的贝都因部落,为了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彼此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为了协助人们培养生存必要的社群精神,阿拉伯人演化出一种叫做“穆鲁瓦”(muruwah)的部落观念,它表示战场上的勇气、受苦时的毅力与坚忍,以及对部落的绝对贡献,“穆鲁瓦”满足了许多宗教的功能,但是它没有超脱到死后世界的概念,这种被西方学者称为“男子汉气概”要求阿拉伯人不顾自己的安危,随时对部落首领效命,必须承担骑士般的职责,对任何敌人采取报复并保护部落里的弱小大众。血族复仇的“穆鲁瓦”无疑是残忍的,但是千百年来它一直适用于阿拉伯人,而此时在“蒙昧期”的时代,这种部落观念被波斯和拜占廷两个强大的帝国文明所挤压,古老的社群精神受到破坏。就有一些商人把现代观念和传统文明相结合产生了新的社群精神。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外志的繁华城市麦加的库拉以希族(Quraysh)有一位阿拉伯商人从未读过《圣经》,却拥有和先知们相同的超自然体验,他每一年的斋月都与家人到城外的希拉山去进行祈祷和精神上的退省,并会布施食物和救济品给穷人。穆罕默德把经过23年痛苦的感悟,把受真主启示的神谕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高声吟咏给伊斯兰教徒听,当他在632年死去时,他已经几乎将所有的阿拉伯部落结合成了一个全新的统一社会,称为乌玛(ummah)。他带给阿拉伯人宗教精神。在先知穆罕默德死后约20年官方用阿拉伯文字汇集为书即《古兰经》。纯洁和优美的阿拉伯文写成的经文在斋月诵读,《古兰经》分为30卷,一月中每天读1卷。但是《古兰经》主要划分单位却是长短不等的114章。《法蒂哈》即开端一章是简短的祈祷词,其他各章大致按长短次序排列;第二章最长;最后两三章最短。一般较长的各章产生于穆罕默德的活动后期,结果写成较早的各章列在全书之尾,写成较晚的各章则列全书之首。
《古兰经》所用词汇绝大部分是阿拉伯语,但是也有源出于希伯来语和古叙利亚语等语言的外来语词,由此可见穆罕默德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阿拉伯语法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古兰经》经文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关于《古兰经》的性质,穆尔太齐赖派否认《古兰经》是永恒的,因为如果承认《古兰经》是永恒的,那就是说在永恒的真主之外还有永恒的事物,从而形成二元论。于是他们宣称《古兰经》是真主所创造。但伊斯兰教正统派拒绝这种说法。在诸如此类的论争中,各派都从《古兰经》中寻找根据。为了正确解释《古兰经》,形成一种专门学科“太甫绥鲁”即古兰经注释学。
《古兰经》注释中特别著名的是:
1.《塔百里古兰经注》,塔百里(839—923)著,内容广泛,集诸家之大成。
2.《凯沙甫》,扎马赫沙里(1075—1143)著,一度号称典范,作者是穆尔太齐赖派,该书发端冠有“赞颂创造《古兰经》的真主”字样。
3.巴达维(约1280卒)所编简明经注,通常当作权威著作引用,但它只是《凯沙甫》的缩本。
19世纪末期现代主义的出现,《古兰经》注释学更加受到重视。现代主义努力振兴伊斯兰教并使伊斯兰教与西方科学传统中可取之处互相调和,提倡回到列祖的纯洁不朽的伊斯兰教教义上去,因而十分重视解释伊斯兰教教义的最古老而原始的来源。最近新的思想兴起,印度穆斯林学者大毛拉·阿布尔·卡里姆·阿扎德(1888—1958)在所著乌尔都文《古兰经》注释中,提出一些原则。

爆点猛料给你吧:
虽然考古界一般认为古巴比伦的灭亡是因为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最后土地不适合生存。但是小部分有专家有另外的观点。这个观点在《科幻世界》上曾有介绍:
古巴比伦信仰性的神圣。在其各地神庙里通常都有许多“圣女”专门与朝圣的男子发生性行为。这其实也是吸引大家信仰神的一种方法。由于性行为的无节制无约束,后期终于趋于灾难……性病大流行……当时性病根本没方法治……所以人民基本灭绝于梅毒……

我只知道古巴比伦好象是伊拉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97155.html
太多了,自己仔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