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安保工作总结:为什么一些企业营业员也要本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8:59:52
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到底为什么!~有的职位不要那么高的学历为什么招聘人员的时候要故意填高!~让人望而远之~!~

谁能告诉下!~到底什么原因

叶公好龙,

近年来,考研人数一路飚升,从1999年30万人、2000年逼近40万人,到2001年46万人,以至今年更是创下62万人的新高。如此热潮自然反映了社会对于“知识”的渴望。但在分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时,有一个因素可能更应引起关注,那就是人才市场的虚热促使人们 盲目追求高学历。

从各地人才市场传来的消息表明,招聘单位的门槛越抬越高,本科学历如今已是进入人才市场的最低资格认证,“非硕士博士不要”的用人单位不在少数,包括一大批并不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职位,招聘门槛同样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连门卫工、擦鞋工也非要大学毕业不可的事。当然,求贤若渴是多数用人单位的本意,但也不排除一定的虚荣、虚热成分搀杂其中,“哄抬物价”。究其原因,大概与某些单位盲目地以本单位有多少硕士博士为荣有一定关系,希望以此来提升企业形象,提升领导者“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为这股风潮添了一把不小虚火的是一些政府官员。他们往往调动手中的“资源”加入“求学”行列,以比别人轻松得多的代价拿下本科、研究生学历。这支队伍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正规学历的含金量,助长了人才市场的虚热。

在这股风潮中,人们忘记了一个基本概念,即大学本科属于学历教育,大多拿下本科学历的人应该能胜任一般性工作,而硕士博士属专才教育,更适于那些技能、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职位。而一些用人单位一味攀高,导致硕士博士实际上的降格。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教育领域的“通货膨胀”。

一边是用人单位的“哄抬物价”,一边是学历含金量的稀释,两股力量夹到一起,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招聘人才的自身定位,被聘人员也找不到自身价值的准确定位———双方都被一种不真实的东西蒙住了眼睛。

而这种“通货膨胀”导致的种种弊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知道,看大门、擦皮革并不需要多少知识技能储备,而国家、家庭投重金培养起的大学生,如果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无论对大学生,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笔亏本的生意,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盲目招聘超出岗位需要的高学历人才,于企业、单位的人员稳定也多有不利,时间一长,也会动摇人们对高学历人才的期待与重视。

今天,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民的共识,比起“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来,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即在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前提下,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往往力不从心,不少地方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一些孩子享受不到9年制义务教育。在这样情况之下,盲目追求高学历的虚热风潮,势必加剧这种资源的短缺。

当然,人才市场的虚热并不是说我国的大学生、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过剩。事实上,就大学生、研究生占全部人口的比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得很远,国家经济的发展急需大批高级人才。但人才市场的“通货膨胀”又扰乱着人才市场的理性定位。尽快让虚热的人才市场降温,合理调配现有教育资源,最终受益的将是我们整个国家。

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整个国民的素质在提高,为什么营销员的素质不能得到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