绫波丽的微笑胶片:辕门什么意思?古代军营的大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3:04:46

什么叫“辕门”,一“乘”配备战车步兵甲士各多少,骑兵高举马刀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名马刀有哪些,我国现存的惟一军马场在哪里?请看———军马的故事

战马与军人之间,有许多千古流芳的佳话。就整个动物群体来说,参与战争时间最长,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当然是马。

马参战之初是用以挽车。马具有驮力、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开始使用战车起,到公元13世纪印度人最后使用战车止,战车曾驰骋沙场3000多年。中国是世界“战车王国”,传说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车战法,打仗时大将站在车上。停战休息时,便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以保持中军。只留下一隙,算是出入的门,叫作辕门。作为运输工具的车辆大约在夏朝开始出现,夏朝末年广泛用于战争。据战史专家考证,四马驾挽的战车,至少在公元前1300年的武丁时期就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而单马和双马的驾挽阶段则应当更早,商汤灭夏之战中,曾使用战车70乘。商末的牧野之战,武王出动戎车300辆。大约到了西周时代,马拉战车已成为陆军的主要兵种。车战的规模小者数百乘,大者上千乘。最大的一次是宣王南征,出动战车3000乘。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战车不仅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而且成为军事力量的标志。军队的编制以战车为基础,实施进攻的战斗队形以战车为核心,中间一乘战车,前左右方各配属24名步兵,加上车上3名甲士,共75名,称为乘。春秋时代,衡量一国国力的强弱,兵力多寡,都是以“乘”来表示。当时的大国,如秦、齐两国战车各多达8000乘。一次大的作战,出动兵车多达4000乘。后来为了同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作战,骑兵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取代战车。到了汉武帝时期,战车退出了战争舞台,汉武帝发动的几场对匈奴的战争,都是靠骑兵取胜的。其中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战争中,曾出动10万骑兵。

早在5000多年前的殷代,即开始设立马政,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马政雏形。周代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秦汉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经营马场。汉代在西北边区养马30万匹。唐初在西北养马70余万匹。汉唐盛期,从西域引入良马7000多匹,改良军马。当时养马业的兴盛,不仅对国防起了重要作用,还进一步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相马家,并形成各种流派,其中有赵国的王良,秦国的方九皋,秦穆公的监军少宰孙阳等。伯乐著的《相马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相马著作。伯乐这两个字成了后世对善于发现人才者的美称。

马刀长存

骑兵军刀,俗称“马刀”,刀体上都有编号,是骑兵的象征物。在冷兵器大面积退出战场一个世纪之后,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一支支挥舞马刀砍杀的骑马集团,确实令人浮想联翩。

古代骑兵的武器有刀、矛、剑、戟和弓弩。到了近现代,除了火器之外,马刀依然是骑兵的基本武器,它作为传统意义的冷兵器也为其他军、兵种的军官所喜爱并收藏。一些优秀将领还亲自设计马刀,如1881年俄国的戈尔洛夫中将设计了六种马刀装备俄军骑兵。二战时的美国名将巴顿也为军队设计过马刀。骑兵在冲锋中显示威力,面对敌方机枪的扇面扫射,他们高举着马刀,马刀与身体是一条直线,同马背形成四十五度夹角。蒙古马在枪声中永远向前奔驰,它们的主人把马镫踏直,呐喊着往前冲,这是一种决死的状态。

骑兵在我国约始于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即是著名例证。骑兵大规模兴起是秦汉时期,骑兵被称为“骑士”,这概念比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概念早。中国最早的马刀应该是汉代的环首刀。南北朝时,马镫的出现和马鞍的改进,使骑兵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唐代骑兵是继汉代以后我国古代骑兵发展史上又一兴盛时期。北宋丧失了西北产马地区,军队只得以步兵为主,骑兵只作为附属军种。与宋朝对抗的辽、西夏、金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射,其骑兵与宋军对阵,十战而九胜。元代蒙古人将骑兵的作用演绎到了极致,成吉思汗蒙元帝国的帏帐一直扯到中欧和南亚。明代自朱元璋起开始重视骑兵的建设,每年制造“马步军刀”21000把。清末袁世凯编练新军“北洋六镇”中有马队,马队装备西洋式马刀,一改传统刀术套路的虚华,马刀攻防招式简单实用。抗战期间,我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愤而组建骑兵团,称之为“红色哥萨克”。骑兵团战术、技术由从新疆调来的团长周纯麟教授,师法苏联红军骑兵。但自幼习武,精通刀术的彭雪枫却没有采用苏军高加索式马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一种马刀,用精钢打造,战士们称之为“雪枫刀”。解放后直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骑兵部队大多沿用缴获的侵华日军骑兵32年式军刀。这种军刀长102厘米,轻捷、锐利。现役的我军骑兵军刀是1965年由南京一家军工厂生产,1985年才列装的65式军刀。其刀刃长96厘米,精钢打造,刀身镀铬,重1.85公斤。

马的隐喻

马的寿命约30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有重挽、轻挽和骑乘三型。一般情况下,一匹马的智力相当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它能根据自己的悟性来完成对同类以及对人的识别。

马从出生到死亡,不论是取食还是睡觉,都一直站着。马还是十分注重伦理关系的牲畜,因此它有君子之称,这一点和牛、羊、猪截然不同。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化身。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这就是孔夫子在《易经·乾卦》中总结出的那句中国人代代流传的响亮名言的由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马有很强的奔跑和跳跃能力,但马的视力不好,两眼视线重叠的部分只有30度,看东西立体感很差,对人和物体容易产生错觉。人利用了马的这一弱点将它作为驯养对象。但马的视野可以达到330度(欧洲一些学者认为,马的视线在215度);马的听觉也十分发达,这是对视觉不良的一种补偿。过高的音量或音频对于马都是一种逆境刺激,使马感到很痛苦。马的嗅觉神经也非常敏锐,马主要根据嗅觉信息识别主人、性别,在稍感危险时马会发出“响鼻”。马利用嗅觉寻找体内短缺的物质,群马很少出现营养不良症,也很少误食有毒的草。马还能靠嗅觉辨别空气中的水汽,从而找到几里以外的水源。马有很强的竞争心理,赛马就是利用了马的这种心理。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在战争中,许多马并不是倒在枪林弹雨中,而是累死在战场上的。马对反感的事物会做出几种反应:一是示威,这时马耳后背,目光炯炯,上脸收缩,高举颈项,点头吹气;二是愤怒的后踢,有时还会出现厮咬对方的行为。马属于好动的动物,它与食肉动物相反,休息和睡眠时间很短。成年马平均一昼夜睡眠六小时左右,深睡只用两小时,多在破晓之前。

今日骑兵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领中,除步兵外,骑兵是产生将军最多的兵种,共有骑兵出身的将军33人。1928年4月,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1933年我军成立了骑兵团。1943年10月底,内蒙古骑兵二师在向沈阳进发途中,全歼了国民党一个骑兵旅,迫使国民党53军炮兵师投降。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曾拥有十多个建制师,数十万匹战马奔腾如海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军由摩托化和机械化代替了骡马化,军马在军事上存在的价值降低。在“百万大裁军”中,我军开始精简整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全军仅象征性地在内蒙古阴山脚下和锡林郭勒草原,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以适应西部边防特殊自然环境的戍边需要,以及担负影视片拍摄和参加民族地区重大庆典礼仪等任务。在已经拥有隐形战机和巡航导弹的时代,最后的骑兵们,每天仍然操练着传统的骑兵科目:马上斩劈、乘马射击、马场马术、乘马越障、野外骑乘、骑兵阅兵式……

众多的军马场,曾经是我军后勤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12月,总后马政局和各军区马政处所属军马场均进行了整编,军马场由22个减少到14个。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军马场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相继结束了原来承担的历史重任,大多数不再为部队养马、育马,而改营其他项目。2001年后,甘肃山丹军马场移交地方。全军现在惟一仅存的,有部队编制的军马场,只剩下红山军马场了。红山,蒙语称乌兰布通。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兰布通战役的古战场,即统一蒙古各部落的一场关键之战。红山军马场始建于1964年,地处内蒙古赤峰市,总使用面积31.7万亩。军马场境内有三条河流汇入,森林覆盖率15.8%,草原覆盖率70.6%,属北京军区管辖。为了有效保护马场自然资源,北京军区联勤部现已规划六个保护区和四个治理区,并建一座蓄水库。其中影视外景地保护区占地1.8万亩,集丘陵、大山、树木、草原、沼泽为一体,自然风光秀丽。在红山军马场拍摄的影视片近60部。作为全国、全军惟一仅存的军马场,它的存在,除了旖旎瑰丽的自然风光之外,绝对应该是那些剽悍威武,线条优美的军马。而蒙古马则是这片草原的灵魂,亦是红山军马场的生命所在。

(节选自《军马》张北 田禾等编著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摘自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