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降临之夜saber结局:十字军东征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2:02:01
简单说明,不要长篇大论

十字军东征的意义:虽未收复失地,但1、防止土耳其人对欧洲进一步侵略,挽救了基督教文化;2、让欧洲人意识到东征的团结是建立在信仰上而不是政治原因;3、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4、传教方面引起了西方教会的传教热忱。

让教廷和封建主却取得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带回了黑死病(鼠疫),导致以后的数百年欧洲人口大量死亡。

在历史上,十字军东征(Crusade,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於天主教的圣地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其他天主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背景
这场战争被罗马教廷赋予了宗教战争的性质,号召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因尔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参加战争-{的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

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封建主和骑士想扩张领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许多农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宣传,想到东方去寻找乐土。

八次东征

1095年11月26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召开会议,号召所有人拿起武器,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并且说参加远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战死疆场的人可以升入天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同时还建立了三个附属小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

1144年,塞尔柱帝国攻占埃德萨。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求援,开始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1149年),结果遭到惨败。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英国狮心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却遭到萨拉丁和东罗马帝国的联合抵抗,无功而返,腓特烈一世也在途中坠水而死。

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最初的目标是埃及,后来改变了军事计划,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洗劫达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并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

1212年,教会在法国和德意志组织儿童十字军东征。1218年发起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年-1221年),以埃及为进攻目标。1219年攻占达米埃塔,1221年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年-1229年)仍然以埃及为进攻目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为耶路撒冷第二王国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拉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占领耶路撒冷。

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进攻埃及惨败,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笔赎金赎回。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还是由法王路易九世领导,进攻突尼斯。路上发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军队撤退。

此后,教皇或国王都号召不起东征,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个据点阿克(位于现在的巴勒斯坦北部)陷落,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影响
十字军东征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西欧各国人民也损失惨重。几十万十字军死亡。同时教廷和封建主却取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远征。因东侵军队的衣服上均有红十字的标记,故称为十字军。东侵活动从1096年起,到1291年止,历时近200年,大规模的侵略共8次。
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召开宗教大会,宣布组成十字军远征,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但实际上,天主教会、封建主和大商人都企图扩大势力、掠夺财富,并借以缓和西欧的社会矛盾。教会更想以武力在东方传播天主教,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则期望领先西欧封建主的势力,抵御突厥人。参加东征的国家有法、意、德、英等国,大批没有领地的骑士成为主力军。
第一次东征(1096年—1099年)分四路进军,攻占耶路撒冷。十字军大肆劫掠,杀戮7万人,并建立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第二次东征(1147年—1149年)为响应耶路撒冷国王求援,企图夺回被土耳其军队收复的埃德萨,遭失败。第三次东征(1189年—1192年)企图夺回被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克的耶路撒冷,遭到顽强抵抗未能如愿。第四次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林三世发动,攻陷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建立拉丁帝国。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第七次(1248年—1254年)东征都把进攻矛头指向埃及,均告失败。第八次(1270年)进军突尼斯,也以悲剧告终。历次东侵所占据点后来不断丧失,1291年最后据点阿克城失守,标志着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

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第五次以后的十字军东征,仅是冒险行为或极其悲惨的境况.教宗依纳增爵三世再度倡导第五次十字军,齐集於亚克,进攻埃及.首先包围达米艾塔(Damietta)并攻陷此城.此时埃及苏丹提议倘若十字军归还达米艾塔,则出让巴勒斯坦大部分,十字军拒绝,以一年半的时间,等待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援军前来支援,但希望落空,始进军开罗,却遭击溃,甚至舍弃达米艾塔,逃离埃及.如果其目的仅在收复圣地,那麼在此一轻率的战役失败之前,当已收复圣地.
定居於叙利亚的十字军,的确仍保存著身在故国时的工作和观念,而且大领主建筑城堡和要塞统治征服土地.由於十字军的权力和领土的获得建立在被征服者的痛苦之上,因此被征者对其痛恨入骨,屡唾骂之为「法兰克走狗」.尽管如此,他们与回教徒时相过从,颇能接受当地的风土习惯和观点,毫无隔阂.并且「娶叙利亚,亚美尼亚或改宗基督教的回敦徒(Saracen)为妻,与妻子之亲族共同生.」且彼等「以东方人自居,遗忘自己的故乡和土地.」他们将十字军夺取的回教寺院改建为基督教的教堂,其中特地保留一间回教礼拜堂.相反地,有些回教寺院内,设置基督教讲堂.而且回教徒将背叛基督教教会的不肖之徒引渡给基督教徒.基督教修道土也极力拯救被贩为奴的回教徒子女,两者合作无间.
此种关系,在欧洲也并非无桩之谈.事实上,摄取东方文化的中心地点并非叙利亚,而应在西班牙,西西里.因此也有些例外的人物,如腓特烈二世被称为「接受洗礼的西西里苏丹」.他倾心於地中海和西西里,将神圣罗马帝国奠基於此,因此宫廷装饰成阿拉伯型式,并且派遣宦官守护壮丽的后宫.此外,在各地建筑奇妙的多角形城堡,亲热地与回教徒举杯共饮.他喜好运动和阿拉伯式的「猎鹰」,甚至亲自撰写相关的书籍.当然此种做法和他想藉外交手腕解放圣地的尝试,并非如出一辙.他有领土的野心,因此在外交场合经常夸示武力的强大.总而言之,他与埃及苏丹之间的交涉十分成功,一二二九年签订协定,回教承认部分的耶路撒冷,拿撒勒(Nazareth)及伯利恒(Bethlehem)系属於基督教徒所有.但是,教宗指责此一协定保向恶魔让步,在圣地的骑士团亦对皇帝表示反感.因为骑士团所属的大教堂原系回教保留的财产.结果,腓特烈反而引起叙利亚 法兰克人内部更严重的失和.一二四四年丧失耶路撒冷,始终无法再度收复.
由法王路易九世(也称圣路易)指挥的第六次十字军, 道经塞浦路斯,终於攻击达米艾塔.此时,埃及再度提议以达米艾塔交换耶路撒冷.路易拒绝接受,目标指向开罗.结果,於曼索拉(Mansura) 一役败北,且瘟疫和饿饥交侵,不仅如此,后路又遭封锁,路易及其大军弃守达米艾塔且付出偿金才得以安然撤退.此后四年,路易滞留耶城,夺回数个城市.最后的第七次十字军亦由路易亲自统率,虽有雄才大略,不幸於攻占突尼西亚(Tunisia)后,遽告崩殂.
在路易九世进行征伐这一段期间,自叙利亚的安提阿,的黎波里等为首各重要地点相继沦人埃及苏丹手中.一二九一年最后一个军事据点亚克沦陷.十字军运动遂告结束.那麼,长达二百年的十字军运动,对欧洲造成何种影响?在此运动进行中促成王权的集中,教宗权的衰退,都市的发达和文明的进展等与十字军不无关连.然而十字军并非以上结果的主因,而是间接影响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