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zhougongeuyuan:我有几间空房子想种蘑菇有哪位可以告诉我怎样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6:11:12

双孢菇养殖技术
  1.菇房
  (1)地点选择: 交通方便,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卫生,排水良好,环境干净,远离污染源。
  (2)整体布局: 菇房座北朝南, 每座菇房栽培面积230平方米, 要求菇房排列和堆料场地布局合理, 菇房占地率约60%。 菇房保湿、保温好, 空气流通, 无直射阳光, 电灯照明度均匀, 内部整洁。
  2.菇房设施
  (1)菇房规格: 每座菇房栽培面积按23平方米设置, 占地面积按长11M, 宽7M 计算, 两侧操作的床架宽度1.5M, 单侧操作的床架宽度 0.9M, 通道宽度0.7-0.8M,中间通道宽度1.0M, 菇床5层,底层离地0.2M, 层间距离0.6M, 顶层离房顶1M以上, 床架之间每条通道两端各开上、中、下纱窗, 窗的大小为0.3×0.4平方米, 每条通道中间的屋顶设置拔风筒, 筒高0.5M左右, 内径0.3M, 3-4个。
  (2)菇房材料: 每座菇房估计用料, 毛竹 1000-1200KG, 尾竹2000KG, 草帘200KG, 5-6丝厚塑料薄膜25KG, 铁钉和铁丝 8KG, 煤炭200KG, 木板条、砖块和石块若干。 用毛竹搭菇房与菇床, 外披塑料薄膜, 再覆盖草帘。
  * 假如栽培面积按130平方米设置, 占地面积按长10M, 宽5M计算, 用料按比例减少, 内部床架设置等要求不变。
  1.培养料配方
  第一种,稻草土750公斤,牛粪3250公斤,豆饼60公斤,尿素15公斤,硫酸铵3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碳酸铵50公斤。碳氮比约为33 :l。
  第二种,稻草600公斤,大麦草900公斤,牛粪3000公斤,鸡粪500公斤,菜籽饼200公斤,尿素20公斤,石灰30公斤,石膏75公斤。碳氮比约为33:l。
  第三种,稻草looo公斤,大麦草looo公斤,牛粪3000公斤,人粪2500公斤,菜籽饼217.5公斤,氨水50公斤,过磷酸钙37.5公斤,石膏73.5公斤,石灰73公斤。碳氮比约为 29.25∶1。
  第四种,小麦草1650公斤,牛粪2000公斤,猪粪275公斤,菜籽饼250公斤,石膏65公斤,过磷酸钙65公斤,尿素1.5公斤,石灰土5公斤,草木灰50公斤。碳氮比约为32.9:1。
  以上各配方的量为111.1平方米的用量。由于肥源紧缺和环境卫生的关系,近年无粪或少粪合成培养料发展很快。下面介绍几种常用配方:
  第一种,稻草100公斤,尿素1公斤,硫酸铵2公斤,过磷酸钙3公斤,碳酸钙2.5公斤(台湾配方)。
  第二种,稻草3000公斤,尿素45公斤,过磷酸钙95公斤,石膏95公斤,菜籽饼75公斤,人粪尿750公斤,石灰100~150公斤。碳氮比约为28∶1。
  第三种,稻草4000公斤,尿素65公斤,过磷酸钙和石膏各110公斤,碳酸氢铵22公斤,石灰100公斤。碳氮比约为 31:1。
  第四种,小麦草1000公斤,血粉40公斤,马粪100公斤,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磷酸钙20公斤,细土500公斤(美国配方)。
  第五种,麦草1000公斤,豆秸1000公斤,干啤酒糟75公斤,石膏50公斤,硝酸铵80公斤,氯化钾25公斤(美国配方)。
  第六种,麦草1000公斤,鲜酒糟800公斤,血粉18公斤,硫酸铵10公斤,尿素5公斤,碳酸钙40公斤,过磷酸钙12公斤,石膏40公斤(丹麦配方)。
  2.原料堆制发酵
  堆料场要求地势高,排水方便,近水源,背风。搭成阴棚更好,可防止日晒、风吹、雨淋。
  原料预湿:先将料草铡成30厘米长的草段,浸湿,干畜粪打碎加水拌湿,含水量65%左右,准备建堆发酵。天津地区堆料发酵时间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堆制发酵:传统的一次发酵法,经过四次翻料,碳酸钙、氮肥、磷肥是随着翻料分批加入,全过程约24~27天。现在多采用二次发酵法,即分前发酵和后发酵两步。
  前发酵13~14天,将预湿过的料草均匀的铺一层厚15厘米,宽1.5~1,6米,长度不限,上面铺一层畜粪,厚度5~8厘米,要铺匀,盖满草层,再铺第二层料草、二层畜粪,一直堆到1,4~1,5米高,上面用粪盖成拱形顶,料堆边缘要垂直,收净参差不齐的料草。在建堆时,均匀洒入全部碳酸钙及50%的氮肥和磷肥。建堆后,4天左右料温升到60~70℃,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先将料堆表层干而未发酵的料耙到一边,加水湿润,将中层发酵的料翻在里面和外面,把里面未发酵的料翻在中间,表面料湿润后随着翻堆一点一点加进去,同时随着翻堆洒入余下的50%的氮肥和磷肥,调水,再过3—4天,当料温再次升到60~70℃时,进行第二次翻堆,调节水分;又过 3天第三次翻堆,翻堆后3天进行后发酵。
  后发酵是在专用发酵室或密闭菇房中进行。后者要求菇房封闭条件好,每100~200平方米建二个土灶,火门朝外,灶体在菇房里,上面放锅或铁桶。先将菇房、培养架消毒灭菌,杀虫后,经过前发酵的料,趁热进菇房,均匀松散地铺在菇床上,拍平,轻轻压一压,厚度15—2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50公斤左右。然后加热煮沸锅中水,利用蒸汽把菇房温度升到60— 62℃,不要超过65℃,维持料温60℃,经6—12小时后减少蒸汽,把料温降到50~52℃,继续发酵6天左右,料自身不能再发热了,料温下降,通入新鲜空气,使菇房温度和料潭都降到 25~28℃o后发酵成功的标志:培养料内有大量白色高温放线菌,料呈紫棕色或褐色,可闻到甜香气味。后发酵还可杀死害虫及卵,有害微生物,驱除游离的氨。菌丝生长快,产量高。
  播种
  二次发酵结束后, 打开门窗通风, 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左右时, 把培养料均摊于各层, 上下翻透抖松, 若培养料偏干, 可适当喷洒冷开水调制的石灰水, 并再翻料一次, 使之干湿均匀, 如料偏湿, 可将料抖松并加大通风, 降低料的含水量。然后整平料面, 料层厚度掌握在20CM左右。当料温稳定在28℃左右, 同时外界气温在30℃以下时, 每 1平方米栽培面积使用 1瓶麦粒种, 撒播并部分轻翻入料面内, 压实打平, 关闭门窗, 保温保湿促进菌种萌发.
  注意
  ①. 整床时必须把料铺均匀, 抖松。整床的同时在菇房中间通道屋顶安装拔风筒, 每座菇房4-5个。
  ②. 播种前必须测量培养料的温度, 料温不得超过28℃, 同时培养料不得有氨味。
  ③. 播种后三天, 适当加大通风量。 5. 覆土①. 选择当年未施用蘑菇废料的田地, 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
  ②. 将土打碎, 直径在1-1.5CM, 取用量为 10立方米土/230平方米,约9000KG , 用石灰 100-150KG/230平方米与土粒均匀混合, 测定pH值,控制pH=7.5。
  ③. 土粒处理用 5%甲醛溶液80KG/230立方米 均匀喷洒土粒, 并覆盖薄膜消毒24小时, 备用。
  ④. 将处理过的土粒调水, 控制吸水量在65-75%(手捏成团, 掉地即散)。
  ⑤. 播种后15-20天左右, 待菌丝基本走满后, 覆土时, 约2/3的粗土粒放下层, 细土粒放上层, 细土太细可加适量谷壳拌匀使用。粗细土层总厚以 3.0-4.0CM为 宜。
  ⑥. 覆土后3天内, 用400g/230立方米 蘑菇高效杀菌剂 (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 研制), 加水160KG, 均匀喷洒在覆土层上。覆土后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 调至所需湿度。
  ⑦. 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 90%左右, 三天后适当加大通风量, 有利于菌丝爬土。
  1. 发菌:
  播种后 2-3天内, 适当关闭门窗, 保持高湿为主, 促进菌种萌发, 若料室温超过28℃时应适当通风降温。3天后, 当菌种已萌发, 且菌丝发白并向料上生长时, 适当增加通风量。 播后7-10天菌丝基本封面后, 逐渐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整齐往下吃料,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一般播种后18-20 天菌丝可发菌到料底。
  播种以后,如管理不当,在生产上很容易发生下列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①菌种块菌丝不萌发 播种后,在正常情况下,3天内菌种块菌丝便会萌发。如果料温连续2-3天高于33℃,菌种块菌丝被“烧死”而不能萌发;料内氨气散发不彻底,菌种块在氨气的刺激下,不能正常萌发。如果室温高于30℃以上,菇房通风不够,菌种块菌丝因闷热而失去活力,也不能萌发。遇到上述情况,必须及时查明引起菌丝不能萌发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翻架次数,加大菇房通风,降低料温,散发氨臭,必要时仍需喷用1%的甲醛,重新翻架,或再次后发酵,及时调换菌种,进行补种。菌种块菌丝不萌发除上述原因外,还应检查是否有螨类咬食菌丝,如有螨类必须及时消灭。
  ②菌种块菌丝不吃料 播种后菌种块菌丝萌发正常,但迟迟不往培养料上生长,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数因培养料过干或过湿,以及培养料内添加物质过多,营养不协调所致。此时需准确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因培养料过干,需浇水调节。如培养料过湿,应从反面打扦或松动仍至重新翻架,加大菇房通风,散发水分。如料内营养成分不协调或某种成分浓度过大,需重新将培养料用水冲洗,再行堆制,不过往往要推迟出菇期,影响产量。若培养料偏酸(pH6.5以下) , 需用石灰清水(pH8.5-9)进行调节。
  ③料内菌丝稀疏无力,生长缓慢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因培养料的养分较差,前发酵期间料温不高,又未进行后发酵。甚至,使用的粪草在堆料前已经发过热,发过霉,致使培养料松散无凝性,养分差。在这种培养料上生长的菌丝往往表现出稀疏无力,生长缓慢。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应提高培养料前发酵的质量,使之达到高温快速发酵的要求,最好经过后发酵,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④料内出现线状菌丝,而绒毛菌丝稀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配方不当,粪肥过量。在前发酵过程中又造成了厌气性发酵,加之培养料过熟、过湿,料内透气性差,氧气不足而妨碍了绒毛菌丝的生长,提前形成线状菌丝,过早地由生长转入发育。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应改善培养料的通气性,配料时粪肥不宜过多,堆期不宜过长,并在料内打洞增加通气性,防止厌气性发酵。培养料水分掌握偏干些,铺料适当薄一点。采取如上措施,则可得到改善。
  2.覆土
  ①覆土前的准备工作:覆土之前,必须彻底检查是否有潜伏的杂菌和害虫,尤其是绿霉菌和螨类。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措施,消灭在覆土之前,否则土层变成了一层保护层,难以彻底消灭,将遗祸无穷。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燥。覆土调水后,菌丝很快恢复,爬土快,切忌在料面喷水。若料面仍较潮湿,应打开门窗进行大通风2-3天,以吹干料面。覆土前还应该采取一次全面的“搔菌”措施, 即用手将料面轻轻搔动,拉平,再用木板将培养料轻轻拍平。这样,料面的菌丝受到了破坏,断裂成更多的菌丝段。覆土调水以后,菌丝纷纷恢复生长,往料面和土层中生长的绒毛菌丝更多,更旺盛。
  在蘑菇生产中往往由于赶季节,企图早出菇,不待菌丝长到底就覆土。表面上看,好象争取了时间,其实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料表的菌丝向上往土层生长,料内的菌丝则继续往下生长。这样,菌丝向两个方向生长,使菌丝爬土慢,延迟了出菇时间。
  ②覆土:选择当年未施用蘑菇废料的田地, 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 将土打碎 ,直径在1-1.5CM, 取用量为 10立方米土/230平方米, 约9000KG, 用石灰100-150KG/230平方米与土粒均匀混合, 测定pH值, 控制pH=7.5。土粒处理用 5%甲醛溶液80KG/230平方米 均匀喷洒土粒, 并覆盖薄膜消毒24小时, 备用。将处理过的土粒调水, 控制吸水量在75% (手捏成团, 掉地即散)。播种后 15-20天, 菌丝基本走满后即可覆土。覆土时,约 2/3的粗土粒放下层, 细土粒放上层, 细土太细可加适量谷壳拌匀使用。 粗细土层总厚以 3.0-4.0CM为宜。覆土后 3天内, 用400G/230平方米 蘑菇高效杀菌剂 (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研制), 加水160KG, 均匀喷洒在覆土层上。覆土后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调至所需湿度, 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 三天后适当加大通风量, 有利于菌丝爬土。
  3.覆土至出菇前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
  ①料面菌丝萎缩。在覆土调水、喷结菇重水、出菇重水期间,一次喷水过重,水分很容易直接流入料面,或覆土前料面较潮湿,结果由于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料面菌丝会逐渐失去生活力而萎缩。调水期间菇房通风不够,以及高温期间喷水,都会因蘑菇菌丝代谢的热量和排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散发而自身受到损害,最终产生菌丝萎缩现象。防止上述现象产生,喷水时菇房大通风,高温时不喷水。这样菌丝萎缩现象便不易产生。
  ②产生杂菌和虫害。这段时间菇房内的温湿度都非常适合杂菌和害虫的发生。疣孢霉、胡桃肉状杂菌适于高温、高湿、通风差的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螨类也极易在此段时间内发生。因而这期间内,应特别注意防止这些杂菌害虫的危害。
  ③菌丝徒长,土层菌丝板结。覆土先干后湿,上干下湿,结菇水喷用过迟,喷用结菇重水后菇房通风不够,菇房相对温度过高等。这些情况都会促进菌丝的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而迟迟不能结菇,造成菌丝在土层中过分的生长。最后,菌丝在覆土层中生长过分旺盛、浓密、板结,仍至长出覆土表面,布满土表,产生冒菌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松动或拨动破坏的办法,阻止菌丝的继续生长。加大菇房通风,喷用重水,促使结菇。
  ④出密菇出小菇。出密菇出小菇的主要原因是结菇部位不适当。结菇部位不适当跟喷用结菇重水是否适时、适量有关。结菇重水使用过迟,使菌丝吊得太高,子实体往往扭结在覆土表层。结菇重水用量不足,菇房通风不够,菌丝扭结而成的小白点(原基)过多,因而子实体大量集中形成,造成菇密而小。防止密菇小菇的产生,应及时调节结菇重水,避免菌丝在覆土表面集结,结菇部位过高。结菇重水用量要足,菇房通风要大,防止菌丝继续向土面生长,抑制过多子实体的形成。
  ⑤出顶泥菇、菇稀。结菇重水喷用过急,用量过大,抑制菌丝向土层上生长,促进了菌丝在粗土间扭结,提早结菇,降低了出菇部位,以致第一批菇都从粗土间顶出,菇大、柄长而稀。
  ⑥死菇。出菇以后,在蘑菇生产中经常遇到大批死菇的现象。这现象往往在第一潮菇时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温的影响和喷水不当所引起。在蘑菇原基形成以后,尤其在出现小菇蕾以后,若室温超过23℃以上菇房通风不够,这时子实体生长受阻,菌丝体生长加速。这样,营养便会从子实体内倒流回菌丝中,供给菌丝生长,大批的原基便会逐渐干枯而死亡,喷用结菇重水前未能及时补土,米粒大小的原基(小白点)裸露,此时,易受水的直接冲击而死亡。结菇和出菇重量水用量不足,粗土过干,小菇也会干枯而死。针对上述原因,防止高温影响,喷水时保护好幼小的菌蕾可有效的减少死菇的发生。
  覆土12天后, 待土缝中刚见到菌丝时, 及时喷结菇水, 促进菌丝纽结, 喷水量为平时的 2-3倍, 以土层吸足水份不漏料为准, 在喷结菇水的同时, 通风量必须比平时大3-4倍。遇气温高于 22℃时, 应适当减少喷水量增加通风, 并推迟喷结菇水。当土缝中出现黄豆大小的菇蕾后, 及时喷出菇水,促进子实体形成。蘑菇采收期间, 保持室内相对湿度90-95%, 喷水量应根据菇量和气候具体掌握, 一般床面喷水, 应当以间歇喷水为主, 以轻喷勤喷为辅,从多到少, 菇多多喷, 菇少少喷, 晴天多喷, 阴雨天少喷, 忌打关门水, 忌在室内高温时和采菇前喷水。每潮菇前期通风量适当加大, 但需保持菇房相对湿度90%左右, 后期菇少适当减少通风量, 气温高于20℃, 应在早晚或夜间通风喷水,气温低于15 ℃应在中午通风和喷水。整个栽培管理过程, 正确处理喷水、通风、保湿三者关系, 既要多出菇, 出好菇, 又要保护好菌丝, 促进菌丝前期旺盛, 中期有劲, 后期不早衰, 那就丰产稳产在望。
  采收期间管理
  当子实体长到标准规定大小 (2.5-4.5CM) 未成薄菇时应及时采摘,潮头菇稳采, 密菇勤采, 中间菇少留, 潮尾菇速采。 菇房温度高于18℃时要早采, 低于14℃时可迟采。菇密时, 采摘应先向下稍压再旋转采下, 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丛菇时, 用小刀分别切下。采菇后应清除菇脚、死菇、老根, 及时补土 ,保持床面平整。栽培后期喷施适量高产添加剂, 补充和调整营养成份, 消除有害因素, 改善蘑菇的生态环境, 可提高产量。
  采摘卫生要求
  采摘人员注意个人卫生, 不得留长指甲, 采摘前手、工器具要经清洗消毒。
  采摘方法
  在出菇较密或采收前期(1- 3潮菇), 采摘时先向下稍压,再轻轻旋转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摘丛菇时,要用小刀分别切下。后期采菇时采取直拔。采摘时应随采随切柄,切口平整,不能带有泥根,切柄后的菇应随手放在内壁光滑洁净的硬质容器中。
  追肥

  生产后期为增加菇床的营养,常向菇床喷施营养液,有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作用o①切下的菇根煮水,取滤液,稀释3—5倍,加入碳酸钙,喷于床面;②0.l%~0.2%的尿素溶液,3天喷1次菇床;③豆浆水。 0.5公斤黄豆磨成浆,加水20~25公斤,可喷200平方米菇床,2—3天喷1次;④用0.1%的蛋白胨和0,3%的酵母粉配成稀溶液,每100平方米菇床,喷施10~12公斤,3天喷1次,喷完后再喷一遍清水,最好在气温 18CPA下喷施;⑤用l%葡萄糖和0.5%的碳酸钙配成溶液,在气温15℃以下使用,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气温在15℃以上使用,会加速菇蕾开伞,使菇体变薄。

  1.双孢菇生长营养和条件

  营养:双孢菇是一种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配料时,在作物秸秆(麦秸草、稻草)中加入适量的农家粪(如牛、羊、马、猪、鸡和人粪尿等),还须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养分。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

  温度: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4℃-32℃,最适温度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5℃-25℃,最适温度14℃-18℃。

  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为宜,覆土的含水量16%-20%。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温度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85%-95%,过干或过湿对菌丝体生长都不利。

  酸碱度(PH):双孢菇宜偏碱性,偏酸对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不利,而且容易产生杂菌。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是5?8,最适7?8,进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至7.5-8,土粒的PH值应在8?8.5。每采收完一期菇喷水时加少许石灰,以保持PH值,抑制杂菌孳生。

  空气:双孢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因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光照: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需要光,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生长的,但不能强光照射。子实体在阴暗的环境下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长出的子实体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价值差。

以上回答的很好,要是您需要一些智能化设备的话,可以看看小草食药用菌智能监控专家系统的应用可全面提高食药用菌产品产量与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与种植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建立品牌优势。整个系统由智能传感器网络、嵌套式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终端三大核心部分组成,软件应用可以运行在服务器、计算机设备与智能手机上,可应用于政府食药用菌数字化产业网络建设、食药用菌技术研发单位、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食药用菌生产型企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食药用菌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条、食药用菌产品深加工型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