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流不息的诗句:寻找关于一只狗的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22:48:25
最后是两个律师对质公堂
原告方律师说了一段很感人的关于"狗与人"的总结
请知道的写来给我
小弟感激不尽
(另有追加)

中文片名:导盲犬小Q
英文片名:Quill
导 演:崔洋一
主要演员:小林熏 椎名桔平 香川照之
类 型:剧情/动物
片 长:100分钟
官方网站:http://www.quill.jp/

剧情介绍:

拉布拉多犬小Q是一只流着优秀导盲犬血统的狗。它一出生就显示出与其他狗的不同,在他的身上有一个特别的胎记--像一只展翅的小鸟样的棕色记号。由于它的出色素质,小Q被选为导盲犬,这是小Q的第一次离别。

在养父母家,这对夫妇给它改名为小Q(即鸟的羽翼的意思)。在与养父母生活一年后的一天,那是小Q的第二次离别,离开养父母前往导盲犬训练营。

在陌生的环境里,小Q展现出与其他狗不同的素质。在临近毕业时小Q认识了它的第一个“主人”盲人渡边先生。渡边先生是个顽固的家伙,天生不喜欢狗,认为盲公竹比导盲犬可靠得多了。但一次巧合的领路后,渡边先生的思想开始转变,他开始尝试接触导盲犬。但是由于渡边先生的固执,第一次毕业测试没有通过,渡边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在随后的训练里,渡边不再固执已见,不久渡边先生就带着小Q毕业了。渡边先生把小Q带回了家里,渡边对小Q的感情日异加深,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年轻时体力的严重透支,渡边先生病倒了,此时的小Q只有回到往日的训练营,这一住就是三年。某一天,渡边先生突然出现在训练营,这是小Q最后一次为渡边先生领路,这时小Q又面临着一次离别……不久渡边先生病逝了,望着渡边先生,小Q想他睡的真安详……

随后小Q在训练营度过了随后的七年,七年后,小Q又回到了当初给它起名字的夫妇家里,看着以前熟悉的布玩具小熊,小Q感觉是那么的熟悉。

在小Q过完12岁生日后的第25天,它又梦见了小时候……

相关资料:

http://ent.sina.com.cn/m/f/f/quill/

卡拉是条狗

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
出品人:王忠军
监制:冯小刚、王中磊
策划:王一、杜扬
导演:路学长
主演:葛优、丁嘉丽
联合主演:李滨、李勤勤、夏雨、李敏
编剧:路学长

剧情介绍:

路学长是60年代出生的中国导演。这个年代出生的中国导演,大多经历了当代中国最为动荡的政权更替和思想变化的时代。从本质上说,他们对于周围生活的判断都是个人化的。他们拍摄的电影很少会利用绚丽的图像、激烈的打斗等,他们常常会通过非常寻常的小事情去表现人性。

《卡拉是条狗》是路学长的第三部故事长片。他前两部作品(《长大成人》1997、《非常夏日》1999)的主人公都是青年人,就像世界上许多电影导演的起步之作一样,这两部件品的主人公身上多少带有导演自己生活的影子,至少在心理的变化上是这样的。影片的叙事过程可以看作是表达成长体验的过程,真诚、细致而又残酷。《卡拉是条狗》的主角换成了中年工人。主人公不再年轻,他所面对的生活的严峻性,以及这种严峻性对人性的异化,也不再是体验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去呈现。路学长在他的第三部作品中实现了这样的变化。他把自己作品的主语由“我”变成了“他”,并试图通过一种冷静幽默准确的观察,去思考复杂现实生活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卡拉是条狗》无疑是路学长电影中最亲近观众的作品,它让更多的中国普通观众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影片所创造出来的观影效果让我们不能不想起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些天才之作,比如《淘金记》《城市之光》还有《摩登时代》。观众在对善良的主人公和他滑稽混乱的生活报之以会心一笑的同时,心里也会泛起阵阵的酸楚,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相信每个人看到电影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卡拉是条狗》在一开始就为我们给出了路学长思考的方向。工人老二下岗的妻子去遛一条没有取得生存资格(“养狗许可证”)的狗:警察出现;狗被没收;假如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为狗交纳一笔对这个家庭来说数目不小的钱,狗就会永远从他们的家庭中消大。路学长在这里显然要强调的不是养狗与禁止养狗之间的张力,而是养不养狗给这个并不富裕的普通人家带来的人际与经济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中都会遇到的。路学长很聪明地为这一普遍性赋予了难得的生动性。长镜头、全景镜头大量地被使用,不渲染但却是及其准确的。接下来,便是无权无钱的工人老二,这个只能在狗身上找到自我平衡与安慰的小人物,处心积虑地寻狗过程。路学长在影片中安排了三个非常有趣同时又有意味的找狗段落。一是,老二去杨丽家,请这位曾和他有暖昧关系的女人帮忙找狗。全景中,路学长让老二推着自行车一遍一遍地迈过有门坎的中式院门,这看似过渡的段落,幽默地给出了老二狼狈的生存状态,也预示了他将要面对的现实。二是,老二和杨丽一起托朋友找狗,这是影片的核心段落。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这里是冰冷的,那些给老二提供帮助的人,沉浸在自以为可以主宰周围生活的虚无的权力中,而实际上,他们和老二一样,都是被支来支去的小人物。他们与老二一起组成了中国城市真实的底层生活。三是,老二为了买狗,跟着一个狗贩子穿行在城市的小巷中。路学长依然耐心地让老二鬼祟地一趟一趟走着。这里没有戏剧性的动作,有的只是与希望相交织的不安。象征性,是路学年电影一贯的风格特色,在他的故事后面总是藏着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因此,与其说老二是在找狗,倒不如说他是在找回自己正在失去的做人的乐趣与尊严,一个收入不高的普通工人的安乐生活。这在今天的中国是极富象征意义的。

饰演老二的演员葛优是中国最有幽默感的男演员之一。应该说,影片所体现出的极大的生动性,一方面来自于故事的结构与人物的设置,而另一方面便得自于葛优张弛有致,收放自如的表演。葛优一改在冯小刚喜剧作品中,伶牙俐齿,善抖语言包袱的风格,从人物的形象造型到动作设计为老二这一角色赋予了别样的质感。平易中略带执拗,朴实中又带狡猾,幽默中暗含忧伤。这种质感不仅为影片提供了所需要的人物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张力,也为他本身挥之不去的幽默气质平添了一份深沉的韵味。对老二这个角色的塑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葛优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

当然,假如《卡拉是条狗》简单地陷入现实批判的情节剧模式之中,影片也不会体现出路学长所坚持的观察方法和角度的独特性。影片对于主人公际遇的同情是有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也是批判的。路学长为他这一立场设置了儿子亮亮这个人物。老二的社会地位让他在儿子面前丧失了作为父亲的权威。也许影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它给出城市平民感同身受的生活遭遇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卑微和软弱。这种对人性的理解,既区别于基于宗教传统的西方人性理念,也区别于1949年以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性的要求。影片所秉持的理性的观察态度,倒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中国三十年代的伟大作家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为什么要找狗?为什么找不到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隐含了双重的批判,这其中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对人性的思考。或许现实中的人性和人性的现实存在本身就是一体的,就像老二和他的狗——卡拉一样。

故事梗概

_工人老二的家庭成员很简单:下岗在家的老婆玉兰,上高中的儿子亮亮,还有一条叫卡拉的杂种狗。如果没有那天晚上发生的事儿,老二一家人的生活也许就这样永远地简单下去了。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这大晚上,人概九点三十分左右,玉兰下楼去遛狗。这事儿原本是老二的,但这天正好赶上他上夜班。玉兰怎么也想不到,老二上夜班,警察晚上也不闲着——加班抓没有狗证的狗!卡拉没狗证,玉兰觉得在这么一条杂种狗身上花5000块钱办个狗证,这日于就别过了!要不是老二把卡拉当亲儿子似的,玉兰压根儿就不打算养它。警察说了,如果第二天下午四点以前不去办狗证的话,老二可能就永远见不着卡拉了。

亮亮对卡拉被捕的事,表面上觉得无所谓,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谁让卡拉老把他私藏的肥腿裤找出来,害得他净被他爸数落。但孩子毕竟是孩于,顺从忠诚的卡拉要是真的就这样从家里消失了,亮亮的心里也挺难过的。半夜,亮亮想通过同学“胖子”的关系,把卡拉从派出所弄出来,但“胖子”的爸爸——民警老梁没给他这个面于。

第二天早晨,下夜班的老二知道了卡拉被捕的事,心里的别扭劲儿就别提了。可事己至此,要让卡拉重新回到这个家,办法只有两个:要么花5000块钱办个狗证,要么托熟人走关系把狗拿回来。5000块钱对老二这样的家庭来说真不是个小数。玉兰不答应不说,他自己也不忍心为了养一条狗,从人的嘴里抠那点过日子的钱。灵机一动,老二想出一个主意。

杨丽原来是老二的同事,30来岁,离婚了。就是在她闹离婚的时候,老二和她慢慢熟了起来。那时候杨丽苦闷,有什么话她总愿意说给实在的老二听。一来二去,俩人成了朋友。卡拉就是杨丽家的狗下的仔儿。所以当老二向杨丽提出借狗证的事,她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可事情并没有老二想的那么顺利。警察看出了狗证上的照片与卡拉的样子不相符合。老二的主意落了空。为了一条杂种狗,杨丽觉得老二犯不着这么折腾。但老二告诉她,从单位到家里,每天自己都想着法儿让别人高兴,只有卡拉每天想着法地让自己高兴。在卡拉面前,老二才觉得自己有点人样儿。杨丽决定再帮帮老二。

杨丽带着老二去找她认识的熟人。她托他,他再托他……俩人在喧闹拥挤的城市里没头苍蝇似地转来转去,低声下气地托朋友找朋友。费尽周折,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送来的依然不是卡拉。

事情似乎只剩下一个解决办法:花钱办证。当老二从阳台的破纸箱里拿出他为卡拉攒下的1500块钱的时候,一场家庭战争爆发了。玉兰觉得老二委屈了自己。她为这个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可老二却为了条狗藏私房钱,还跟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杨丽)不清不楚的……看着老婆委屈的样干,老二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存折上的那点定期存款,一家人得靠它吃饭,孩子要用它上学,生了病要用它看病……老二还不是那么不顾家的人。

更糟糕的事情接踵而来。中午放学的时候,亮亮阴差阳错地卷进了“胖子”利一个专门在学校门口劫钱的社会青年的纠纷中。无意间,亮亮撞断了那个青年的胳膊,而被他的家长告进了派出所……

下午四点,也就是警察说的办狗证的最后期限,老二、玉兰、亮亮,还有卡拉,这个简单的三口或者说四口之家集合在派出所。玉兰为了卡拉还是把钱取出来了……老二告诉儿子,他己经托人了,晚上有人把卡拉给他们送回来……而亮亮却对老二说,他已经不信他的话了,他从来就没瞧得起他这个爸爸……卡拉被警察装上了运狗的车,它伸出头来,发出了无力的哀叫声……

运狗车开出了派出所的大门。

老二心里还在想着,晚上七点会有人把卡拉送回来的……

相关资料:

http://ent.sina.com.cn/m/f/f/kaladog/

小Q
篱笆女人和狗
是不是到盲盲犬小Q
盲盲犬小Q
卡拉是条狗
貌似是小Q
导盲犬小Q

估计不是小Q,小Q里面没有两个律师对质啊

卡拉是条狗 藏獒情未了值得一看的电影《藏獒情未了》

盲区犬小Q
剧情介绍:

路学长是60年代出生的中国导演。这个年代出生的中国导演,大多经历了当代中国最为动荡的政权更替和思想变化的时代。从本质上说,他们对于周围生活的判断都是个人化的。他们拍摄的电影很少会利用绚丽的图像、激烈的打斗等,他们常常会通过非常寻常的小事情去表现人性。

《卡拉是条狗》是路学长的第三部故事长片。他前两部作品(《长大成人》1997、《非常夏日》1999)的主人公都是青年人,就像世界上许多电影导演的起步之作一样,这两部件品的主人公身上多少带有导演自己生活的影子,至少在心理的变化上是这样的。影片的叙事过程可以看作是表达成长体验的过程,真诚、细致而又残酷。《卡拉是条狗》的主角换成了中年工人。主人公不再年轻,他所面对的生活的严峻性,以及这种严峻性对人性的异化,也不再是体验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去呈现。路学长在他的第三部作品中实现了这样的变化。他把自己作品的主语由“我”变成了“他”,并试图通过一种冷静幽默准确的观察,去思考复杂现实生活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卡拉是条狗》无疑是路学长电影中最亲近观众的作品,它让更多的中国普通观众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影片所创造出来的观影效果让我们不能不想起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些天才之作,比如《淘金记》《城市之光》还有《摩登时代》。观众在对善良的主人公和他滑稽混乱的生活报之以会心一笑的同时,心里也会泛起阵阵的酸楚,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相信每个人看到电影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卡拉是条狗》在一开始就为我们给出了路学长思考的方向。工人老二下岗的妻子去遛一条没有取得生存资格(“养狗许可证”)的狗:警察出现;狗被没收;假如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为狗交纳一笔对这个家庭来说数目不小的钱,狗就会永远从他们的家庭中消大。路学长在这里显然要强调的不是养狗与禁止养狗之间的张力,而是养不养狗给这个并不富裕的普通人家带来的人际与经济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中都会遇到的。路学长很聪明地为这一普遍性赋予了难得的生动性。长镜头、全景镜头大量地被使用,不渲染但却是及其准确的。接下来,便是无权无钱的工人老二,这个只能在狗身上找到自我平衡与安慰的小人物,处心积虑地寻狗过程。路学长在影片中安排了三个非常有趣同时又有意味的找狗段落。一是,老二去杨丽家,请这位曾和他有暖昧关系的女人帮忙找狗。全景中,路学长让老二推着自行车一遍一遍地迈过有门坎的中式院门,这看似过渡的段落,幽默地给出了老二狼狈的生存状态,也预示了他将要面对的现实。二是,老二和杨丽一起托朋友找狗,这是影片的核心段落。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这里是冰冷的,那些给老二提供帮助的人,沉浸在自以为可以主宰周围生活的虚无的权力中,而实际上,他们和老二一样,都是被支来支去的小人物。他们与老二一起组成了中国城市真实的底层生活。三是,老二为了买狗,跟着一个狗贩子穿行在城市的小巷中。路学长依然耐心地让老二鬼祟地一趟一趟走着。这里没有戏剧性的动作,有的只是与希望相交织的不安。象征性,是路学年电影一贯的风格特色,在他的故事后面总是藏着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因此,与其说老二是在找狗,倒不如说他是在找回自己正在失去的做人的乐趣与尊严,一个收入不高的普通工人的安乐生活。这在今天的中国是极富象征意义的。

饰演老二的演员葛优是中国最有幽默感的男演员之一。应该说,影片所体现出的极大的生动性,一方面来自于故事的结构与人物的设置,而另一方面便得自于葛优张弛有致,收放自如的表演。葛优一改在冯小刚喜剧作品中,伶牙俐齿,善抖语言包袱的风格,从人物的形象造型到动作设计为老二这一角色赋予了别样的质感。平易中略带执拗,朴实中又带狡猾,幽默中暗含忧伤。这种质感不仅为影片提供了所需要的人物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张力,也为他本身挥之不去的幽默气质平添了一份深沉的韵味。对老二这个角色的塑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葛优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

当然,假如《卡拉是条狗》简单地陷入现实批判的情节剧模式之中,影片也不会体现出路学长所坚持的观察方法和角度的独特性。影片对于主人公际遇的同情是有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也是批判的。路学长为他这一立场设置了儿子亮亮这个人物。老二的社会地位让他在儿子面前丧失了作为父亲的权威。也许影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它给出城市平民感同身受的生活遭遇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卑微和软弱。这种对人性的理解,既区别于基于宗教传统的西方人性理念,也区别于1949年以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性的要求。影片所秉持的理性的观察态度,倒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中国三十年代的伟大作家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为什么要找狗?为什么找不到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隐含了双重的批判,这其中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对人性的思考。或许现实中的人性和人性的现实存在本身就是一体的,就像老二和他的狗——卡拉一样。

故事梗概

_工人老二的家庭成员很简单:下岗在家的老婆玉兰,上高中的儿子亮亮,还有一条叫卡拉的杂种狗。如果没有那天晚上发生的事儿,老二一家人的生活也许就这样永远地简单下去了。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这大晚上,人概九点三十分左右,玉兰下楼去遛狗。这事儿原本是老二的,但这天正好赶上他上夜班。玉兰怎么也想不到,老二上夜班,警察晚上也不闲着——加班抓没有狗证的狗!卡拉没狗证,玉兰觉得在这么一条杂种狗身上花5000块钱办个狗证,这日于就别过了!要不是老二把卡拉当亲儿子似的,玉兰压根儿就不打算养它。警察说了,如果第二天下午四点以前不去办狗证的话,老二可能就永远见不着卡拉了。

亮亮对卡拉被捕的事,表面上觉得无所谓,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谁让卡拉老把他私藏的肥腿裤找出来,害得他净被他爸数落。但孩子毕竟是孩于,顺从忠诚的卡拉要是真的就这样从家里消失了,亮亮的心里也挺难过的。半夜,亮亮想通过同学“胖子”的关系,把卡拉从派出所弄出来,但“胖子”的爸爸——民警老梁没给他这个面于。

第二天早晨,下夜班的老二知道了卡拉被捕的事,心里的别扭劲儿就别提了。可事己至此,要让卡拉重新回到这个家,办法只有两个:要么花5000块钱办个狗证,要么托熟人走关系把狗拿回来。5000块钱对老二这样的家庭来说真不是个小数。玉兰不答应不说,他自己也不忍心为了养一条狗,从人的嘴里抠那点过日子的钱。灵机一动,老二想出一个主意。

杨丽原来是老二的同事,30来岁,离婚了。就是在她闹离婚的时候,老二和她慢慢熟了起来。那时候杨丽苦闷,有什么话她总愿意说给实在的老二听。一来二去,俩人成了朋友。卡拉就是杨丽家的狗下的仔儿。所以当老二向杨丽提出借狗证的事,她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可事情并没有老二想的那么顺利。警察看出了狗证上的照片与卡拉的样子不相符合。老二的主意落了空。为了一条杂种狗,杨丽觉得老二犯不着这么折腾。但老二告诉她,从单位到家里,每天自己都想着法儿让别人高兴,只有卡拉每天想着法地让自己高兴。在卡拉面前,老二才觉得自己有点人样儿。杨丽决定再帮帮老二。

杨丽带着老二去找她认识的熟人。她托他,他再托他……俩人在喧闹拥挤的城市里没头苍蝇似地转来转去,低声下气地托朋友找朋友。费尽周折,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送来的依然不是卡拉。

事情似乎只剩下一个解决办法:花钱办证。当老二从阳台的破纸箱里拿出他为卡拉攒下的1500块钱的时候,一场家庭战争爆发了。玉兰觉得老二委屈了自己。她为这个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可老二却为了条狗藏私房钱,还跟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杨丽)不清不楚的……看着老婆委屈的样干,老二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存折上的那点定期存款,一家人得靠它吃饭,孩子要用它上学,生了病要用它看病……老二还不是那么不顾家的人。

更糟糕的事情接踵而来。中午放学的时候,亮亮阴差阳错地卷进了“胖子”利一个专门在学校门口劫钱的社会青年的纠纷中。无意间,亮亮撞断了那个青年的胳膊,而被他的家长告进了派出所……

下午四点,也就是警察说的办狗证的最后期限,老二、玉兰、亮亮,还有卡拉,这个简单的三口或者说四口之家集合在派出所。玉兰为了卡拉还是把钱取出来了……老二告诉儿子,他己经托人了,晚上有人把卡拉给他们送回来……而亮亮却对老二说,他已经不信他的话了,他从来就没瞧得起他这个爸爸……卡拉被警察装上了运狗的车,它伸出头来,发出了无力的哀叫声……

运狗车开出了派出所的大门。

老二心里还在想着,晚上七点会有人把卡拉送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