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画古代剑:举例说明一个“白平衡”的调节和使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00:57:44
为什么要白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的拍照即带什么色调不好吗?从美术的角度讲恰恰是色调烘托出了客观环境,也恰恰是这种环境给读者以特殊的感染力,难道摄影和美术不同吗?把不同光源下拍摄的结果都还原为标准基调?本人是摄影初学者,希前辈指点。

调黑白平衡有三个步骤:
  首先选对合适的滤色镜(进行粗调);
  第二,检查光圈是否在自动位置,白平衡钮选择A或B(不能选择P);
  第三,对准一张白纸或其它白色物体,搬动调白开关,等录像器出现OK!( 白平衡完毕),再调黑平衡,如不调黑平衡画面暗处将会偏色、反差减弱。黑白平衡调整是控制画面色调的主要方法。调黑白平衡是个技术技巧问题,也是一个创作手段。不同调白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色调效果。

对白平衡几个概念

很多人对白平衡概念不是很清楚,更不知怎样正确设置调整,以至于许多初用数码相机的人对拍摄的照片色彩不满意。要想真正掌握了解白平衡,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个概念。

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调是不同的。不同光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它是这样定义的:在常温下把一块理想的纯黑色金属物质加热,随着温度不断上升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人们把呈现不同颜色下的温度叫色温,以此标准来定义可见光的色调。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6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700 K,碘钨灯的色温约为3200k,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6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 K。

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人们对白色物体的变化最为敏感: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这就需要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到正确的色彩平衡。白色物体因反射了全部的可见光谱,所以数码相机把它作为调定的标准,在进行手动白平衡调整时,白平衡机构会试图把一定范围内除了纯白色以外的其它色调调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数码相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因此称为白平衡调整。它分为自动和手动调整,手动更准确一些且调整范围更大。而传统相机则是靠使用不同的胶片(日光型、灯光型)或不同滤色片来实现正确的色彩平衡的。

要想得到色彩还原更加正确,就要在拍摄现场光源下进行手动白平衡调整 ,具体操作:如果拍摄现场有纯白色物体(如纯白色墙体),那么用镜头对准它充满相机取景器,调整手动白平衡(不同的机器调整方法不同,可参阅说明书,一般是按住手动白平衡钮1-2秒系统提示完毕即可),就可以了。看看屏幕有什么变化(单反数码相机不能即时看到调整效果)?如果拍摄现场没有纯白色物体,带一张白纸调白平衡效果更好,但一定要注意在被摄现场光线下进行。当然,也可以利用手动白平衡原理来设置我们需要偏色的效果。如:把相机对准蓝色物体(如蓝天)调整白平衡拍日出、日落等。

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调是不同的。不同光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6000 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 K,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6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 K。

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变化得最为明显: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 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这就需要摄像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成正确的色彩平衡,就称为白平衡调整。

白平衡机构会试图把白色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最亮的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