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go菠菜网站有哪些:“莫把金针度与人”的前一句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10:35:45
有些资料上面写的是“鸳鸯绣了从教看 莫把金针度与人”
有些又是“鸳鸯绣了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还有“鸳鸯绣出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出 处: 金·元好问《论诗》诗:“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如何理解金·元好问的“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据查证,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并非出自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三。而是出自:施国祁注《元遗山诗集笺注·卷十四·论诗三首之三》,诗曰:「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惜乎王、元二氏均未将个中特质晓喻吾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650页。
  1、《论诗》本属中国古代文论课程里面的分支知识。本科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论等课程不一定详细讲述这个知识。
  2、除了是考纲要求之外,教与不教还存在着异族学术歧视。学术本是全人类的共同智慧,虽然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发展分流,但从整体来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术无国界、民族之分,不管是金人提出的,还是宋人提出的,文论只是代表一时一地一感的学术意见。因此,要理解元好问这个学术观点,首先要放下成见,不能因金人曾侵吞大宋半壁江山就全盘否定其文化和思想。那金人的后代还不是继承前人的思想,灭掉大明,建立了有296年的大清帝国?现今当我们陶醉在《还珠格格》、《刘罗锅》、《和珅》,乜乜大帝的热播时,那些民族矛盾、民族仇恨、先辈的耻辱不也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吗?清宫戏被赋予时代思想后,康雍乾的功德比起毛泽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是文治武功一脚踢,倘若让康熙“再活五百年”①,那历史干脆任流行歌手去写算了。虽然文学创作是基于对历史的解读和思考,与现实素材、艺术加工的三结合,但是注入了个人思想、政治思想或集体意志之后就难免走样,与原生态的事实、真相有出入。因此,清宫戏里的康雍乾只是艺术完人,不是历史原人。文论是用来指导创作的,如果文论也有民族之分、阶级之别的话,那还谈什么民族大融合?而实现祖国统一、制止分裂等等岂非空话?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必须要全面,即使是教师个人未开垦的学术领域也要告诉同学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热点与非热点。这样才有利于将教学力量合理调配、整合,完善学科建设。了解文学创作本应在全面了解文学史的基础上,进入到文论、比较文学等边缘学科、研究分支去学习,而不是在学文论时又把相关内容抛回给文学史,这样四年一过,就难免遗留下一些令人抱恨的知识空白。

  注:①“再活五百年”出自《康熙王朝》的片头曲,由韩磊主唱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歌词如下:

  向天再借五百年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
  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
  面对冰刀雪剑风雨多情的陪伴
  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
  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的明天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3、“时间不够”能成为藉口吗?据观察分析,本科阶级学习到了学期结束前,往往被托辞为时间不够,不能全面、深入地讲解。试想,如果学生们拥有开启学习之门的钥匙,他有必要等“时间够了”才去学吗?如果不喜欢我用上帝打比方的话,用马克思、孔夫子也行,即使是被汉化,特色化的圣贤,他们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只是有个别人合理利用时间,分配好时间,较其他人更快、更早地成才而矣!一个奥运冠军的诞生,有内因也有外因,有必然也有偶然。刘翔的跨栏短跑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关键是动作配合得好,其他内因外因偶然必然在相互作用下,在同样公平的时间里,谁能完成得最快,那个就是冠军。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反过来,再看看那些说吃了鳖精、喝了健力宝以后,就能得世界冠军的神话,那只是锦上添花的广告。时间也可以证明,不掌握门径的学习与训练,其效果是不佳的。
  好,回到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有人认为此句以绣鸳鸯作喻,指出好诗可以任人欣赏,但创作的奥秘,则不可传于他人。这两句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农、手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保守思想。人们不愿把自己的技巧、秘术传与他人。例如:傅剑平教授据说也只是得到姜亮夫四分之一的真传——《楚辞》。难怪鬼谷子的四个学生毕业后,会对打起来,即孙髌对庞涓、苏秦对张仪。按上述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对作品的分析,不仅把作家绣出的“鸳鸯”展示给读者,而且还把针线穿引的过程也一一呈现,那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对得起国家的信任和那份低得可怜的工资。
  元好问早年就跟僧道来往密切,常常借禅论诗。除上面讨论的这句诗外,还有: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答俊书记学诗》);
  “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黹得心传”(卷十三《感兴四首》)等,都借用了禅宗话语。
  而“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卷十四《论诗三首》),此句是在“鸳鸯绣出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基础上演化、仿造过来的。理由是成语【金针度人】最早见于唐·白居易的《白氏金针诗格·三卷》、《宋史·艺文志·八》。因此,也有人认为金·元好问的“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应该理解为:掌握了一样技能后,要反复思索自己是怎么样学来的,不要轻易把这种技艺的秘法、诀窍、过程传授给别人。说是贯彻着一种因材施教的思想。
  可见,对这句诗的理解至今仍有争议。我们不妨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字面义,得出“绣鸳鸯的手艺可以从教的过程中体会,不要把金针也送人。”在佛门、禅宗视金针如衣钵,是尽得先师真传的象征,是法印,是无上之法。有了金针、衣钵或禅杖就证明你已经具备成为宗师的资格。然而,世事哪有这样顺利、公平,惠能与神秀虽份属同门,但在继承问题上相持不下,引起的多宗仇杀,即禅门公案等等。表面上,他们是在争一件袈裟,但其实是为了争一个地位或名份。若论资质、智慧、声望,神秀自然是首选的大弟子,但神秀只知“自持”而不求“普善”,虽孤高独屹,一时无两,但已同普渡众生相悖,如果让其继承衣钵,最终难免会走向“执”的极端;但慧能视菩提如凡物,没有被经文所惑,直接把握到普善、博爱的佛意,所以他能够以凡人“自持”,积极推广佛法,成为受万民爱戴的一代宗师。
  其实,大家如果有留意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话,片中的打狗棍被摔断后,洪七公上了苏灿的身,借意说道“打狗棒并非什么圣物,只是我留给大家作个纪念罢了。没想到你们竟然为了它,搞到整个丐邦四分五裂,实非我愿,今日苏灿将打狗棒弄断,以后你们就不用再争了……”还有的是,张卫健主演的《聚宝盆》中,聚宝盆被砸烂后,刘伯温解释道:“天下哪有聚宝盆的,财富是靠人去积累的”,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金针也好,袈裟也好,还有禅杖、钵头等都只不过是些传世品、纪念物,不是菩提、佛法的本身。如果因为争夺这些信物而引起同门纷争、仇杀,甚至导致分裂,那实非五祖弘忍所愿。所以,我们身为学者,不应抱有门第之见,帮派之别,动不动就空谈政治面貌,出身背景,或者拿编内、编外的歧视来分亲疏,凡此种种均是落后、守旧、未进化的表现,纵然是挂着专家学者之衔,恐怕其见地连乞丐也不如,更不要指望他能成为一代宗师了。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没有文论的指导,光靠几篇文选的分析是掌握不了多少文学知识的。文选的学习只是个借鉴、开端,最终要形成个人技能就要象《论诗三十首》的写作那样,不懈地将自己的体悟用高度浓缩的辞令严谨地表达出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悟性奇高的人,往往能做出超越其天赋的事。当然,最终要成功地走出来还需要有其他因素的配合才行。
  由此看来,“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比“鸳鸯绣出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劝人不要执着是否得到金针相传,而是要关注到手艺本身的体悟,不仅要学会绣鸳鸯,还要将绣鸳鸯的技艺发扬光大。也就是说,如果客人要的是水鸭,你得会变通,改绣水鸭。如果得先为绣水鸭专门花一笔钱办个班考个资格证,然后再接这桩买卖的话,客人早就走了。虽然这样理解不一定就高人一等,更胜一筹,但由此我体会到“诗无达诂,言无尽诂”的真正含义,也算是个收获。更何况,聪明的读者往往会从头到尾把我的文章再读一遍,然后发现,原来元好问才是真正的高明。

鸳鸯绣了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禅门公案一

1、前一句是鸳鸯绣出从教看;
2、出处 金代元好问的《论诗》;
3、全文
晕碧裁红点缀匀,
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出从教看,
莫把金针度与人。
4、典故
从前,有个少女叫采娘,人勤手巧,但她还不满足,便在家中书房摆上香炉,烧香祈祷织女享灵,共七天七夜.就在第七天晚上,一辆云霞托起的彩车来了,车上坐着织女,车停下后,织女问采娘:"你还祈祷什么福呢?"采娘说:"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心灵手巧。"织女就给她一根金针,只有一寸来长,扎在纸上,放在采娘衣裙中,并对她说:"三天不要讲话,三天后你就会变得特别灵巧。"三天以后,采娘果然比以前更巧了,什么都会做,远近都知道她的名声。

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鸳鸯绣了从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