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爪羊毛毡戳戳乐教程:我要<<凿斯池 ,筑斯城>>的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23:53:20
我要<<凿斯池 ,筑斯城>>的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意思是“把护城河挖得深些,把城墙加高加固。”
“斯”意思是“这个”代指滕国,基本上也可以解作他们所在的城。春秋战国时候一些国家很小,有些就是一座城,但因为是周天子封的,所以也是一个诸侯国家。
其上下文如下:“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译文:“滕文公问:‘滕国是个小国,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是服事齐国呢,还是服事楚国呢?’孟子回答说:‘这是个决策问题,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办到的。如果您实在要我谈谈,那么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得深些,把城墙加高加固,跟百姓一道守卫城池。百姓如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离开,那么就可以了。’”
另附上南怀瑾《孟子旁通》中关于这段的解读:
两大之间难为小
···
在春秋、战国两个时代,膝、薛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国。但在《论语》及《孟子》书中,都有所论及。所以国虽小,在孔孟的声光照耀之下,却也有名起来。《论语·宪问》篇中记载着:"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忧,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就是这个滕国。不过孔孟两个时代不同,滕、薛的情形也不一样了。这次是孟子从齐国再度回来,路过滕国。滕国是一个小国,而东北面毗邻了强大的齐国,南面又和强大的楚国接壤。我这个小国,夹在这两个大国的中间,所谓"两大之间难为小",我应该向齐国靠拢好呢?或者是投向楚国比较好呢?滕文公把这个难题提出来,向这位高人孟子请教。孟子也的确是高明,他答复滕文公说:"你提出这个问题,对不起,我也没办法。有办法也不能讲,碍难启齿。"滕文公听孟子这样的答复,当然非常失望,脸色就沮丧难看。孟子见他这副样子,又过意不去,于是对他说:在不得已之下,那么只有一条路比较好。你把你自己的内政先理好,增加老百姓的向心力,团结起来。然后,加强你的国防设施,把护城河挖得深深的,把城墙加高加厚起来,巩固你国防线上的防御工程。和全国老百姓,上下一致,同心合力,保卫自己的疆土,虽然战死,也不离开本位,甚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强自立,宁可亡国,也不向任何一个大国投降,先有这样的准备,还可以有所作为。在这里,我们看到孟子答复"两大之间难为小"的基本原则,只有自强自立的一条路。其实个人作人也是一样,不自强,不自立,不从自己本身想办法,在两大之羊,怨天怨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来为自己解决困难,天下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个人事、国家事、天下事的原则是一样的,只有自强自立,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尤其以一个小国家为然,介于国际上强国之间的自处,除了自立自强以外,绝无其他妥协的良策。况且愈妥协,将愈增加困难。因此孟子便指出,宁可亡国,也不可丧失国格或人格的原则,作为答复。
···

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