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男孩伴奏:什么茶在泡的时候不需要洗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09:33:31

人参乌龙就不要洗。
其实,洗茶是很必要的,因为茶叶的加工、运输等过程是不会绝对卫生的,就像你买回来的水果、蔬菜,别看它有包装,还是不太卫生,洗洗很有必要。
但人参乌龙的添加成分就在表面,洗就洗掉了不少,所以,茶行建议人参乌龙、苹果茶等含有添加成分的茶叶在泡制过程中不用洗。
还有,我自己的心得是,雨前龙井等新茶、不耐泡的好茶,可以用(桶装)凉水,(最好是矿泉水)洗。

  几乎所有茶在泡的时候不需要洗茶。
  广东、福建、台湾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还有人把洗茶列为茶艺规范。近年,洗荼习惯甚至有扩散到绿茶冲泡程式之中。
按《中国茶叶大辞典》洗茶条的解释:洗茶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且可诱发茶香、茶味、并认为这是一种古人遗风习惯。不洗茶,往往被认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有的饮茶者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有时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有洗茶习惯的地区是广东、福建、台湾,那里生产的凤凰单丛、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冻顶乌龙等乌龙茶系列,多属中叶种,叶肉比较厚,有些人习惯将茶冲上开水经过数秒以至数十秒钟,再将水倒掉,认为这样可洗去散茶中的尘末,又能使叶片伸张,也利于香气的散发,还认为乌龙茶耐泡,倒掉一、二次茶水也没关系,这样,茶叶精华便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有的人在宣传茶艺时把洗茶列为乌龙茶程式,有的人在潮州工夫茶艺演示程式中写道:首冲勿饮茶需洗。有的还介绍广州人饮工夫茶习俗写道: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倒进茶壶里,开头一两次茶水要倒掉。这就无异将饮茶冲泡的这种程式当作茶艺规范,云南某家经营普洱茶的老字号,在茶叶刊物上登出的广告,建议顾客以沸腾的水洗茶一次,泡5分钟。
  有人认为绿茶也应该实行洗茶,我们在2001年广西刘三姐杯茶艺大赛上以及在河南一些地区看到泡绿荼也有洗茶的做法,这是更不可取的。因为绿茶的采摘时间一般较早,采摘标准都较嫩,而鲜嫩的芽叶中氨基酸和咖啡碱等构成茶叶鲜爽度的物质又极易溶于水。据经验,一次冲泡绿茶(5分钟),氨基酸可溶出50—80%,这样,绿茶如果要洗,茶中精华会流失更多。
  长期以来,潮州工夫茶可谓洗茶成风,积习难改,如上所述,要洗茶一、两次,开头一、两次茶水要倒掉,潮州人有一种术语:一过(遍)脚泻(洗脚水),二过茶叶,三过要喝赶不着。意思是第一冲茶就像茶叶的洗脚水,是要倒掉的;另有一说,是制茶时烘焙茶叶须高温,加上制茶的时候须用脚(踩)揉,所以经常是脚下流汗,因此必须冲去这洗脚水。所以,这种习俗对潮州人形成一种似乎是讲究饮茶的观念;第一巡茶照倒不留,有点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可这第二巡冲出的茶似乎还只泡到茶的面,还没透心,第三巡冲出来的茶水被认为是上品。就第三巡茶开始喝,而且心目中这第三巡茶的味道近乎崇高。
  殊不知,这种陋习沿袭于旧时代的落后手工制茶法,尤其是脚揉茶,这种功效低又不卫生的方法也曾经被外国人以此为借口,在报章上写文章并配以中国茶农用脚揉茶的照片登出来,显示:饮中国茶不卫生,从而达到将中国茶排挤出市场的目的,这也是中国茶出口历史上从兴盛时期(1866—1889年)走向回落时期(1890—1917年)乃至大落时期(1918—1949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此看来,洗茶一词既不科学,又因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贬低了中国名茶的美誉度。尤其是日本继欧盟对输入中国茶以农药残留问题而设置的贸易技术壁垒找到所需的借口。也使中国乌龙茶输往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减少。
  而现代中国已经普遍采用科学产制茶叶,机械化制茶,用脚揉茶也早就不存在,上述这种陈旧的观念应当改变了
  其实,鲜叶从茶树上才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质、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即注沸水即倒掉,或用刮沫淋盖迅即去除。这第一泡茶操作,主要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享受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第一泡的有效成份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对人体健康和享受茶的美味均有益。根据经验,茶的有效成份在第一泡后三秒钟即开始浸出,若缓慢倒掉茶水(超过三秒钟),茶中有效成份就会大量损失,所以要快倒,这点是很重要的。  
  对于洗茶遗风,我们也要科学、客观、认真考证,从实际出发。将洗茶一词改为温润泡为宜。乌龙茶的赋香物质丰富,其香气化合物以中、高沸点居多,低沸点芳香成分相对少些,因此宜用沸水冲泡,以求上佳的品茗效果。在洗茶问题上不仅是泡茶术语的更改,在操作上也须作相应如上所述的改动、调适。如果第一泡要倒掉,也应即冲即倒(不宜超过3秒钟)这样既可起到预热作用,诱发茶香味,又可以保持茶中的有效物质。

“洗茶”的依据不合理
《中国茶叶大辞典》“洗茶”条解释:“洗茶即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茶童认为“洗去散茶表面杂质”不能成为“洗茶”(暂且称为“洗茶”)流程存在之依据。在茶童与多位茶客探讨“洗茶”问题时,大家几乎都认为洗茶(这里指把茶叶洗干净)是有必要的,原因一个是茶叶在生长、加工、储运、与销售过程中存在污染,其二是有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所以要加以洗涤,洗干净了才能喝得放心。茶叶生长在山野田间,尤其是在当今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粉尘、农药、重金属等污染在所难免,我们姑且承认之。那么通过洗茶能否解决这一茶叶污染问题呢?我们在一番大洗特洗之后究竟洗掉了什么呢?
该洗掉的没洗掉
我们暂且假设茶叶存在一定的污染,那么污染物的存在形式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污染物(粉尘等污染)附着于茶叶表面,另一种污染物(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等污染)以络合态的形式隐藏于茶叶叶片内。
从常见的洗茶手法来看,人们洗茶并不像洗衣服那样进行揉搓,其实就是把茶叶用热水涮一遍,在这个涮的过程中即便能除掉污染物也只能涮掉茶叶条索表面的污染物,那么我们看一下,能够被洗掉的污染物究竟能有多少呢?
茶童通过测量不同叶种、不同外形、不同茶类[1-2] 的干茶与叶底表面积对比发现,成品干茶条索表面积与叶底表面积比基本上是1:10这一比例,既然洗茶只能洗掉茶叶条索表面的东西,但粉尘污染物却存在于叶底的每一个角落,也就是说即使能把茶叶条索表面的污染物全部洗掉,也仅仅是洗掉了茶叶全部污染物的10%,仍然有90%的污染物残留于茶叶内,最后还是要喝到我们的肚子里去。那么,茶童在此要问一句,既然90份的脏东西您都喝到肚子里去了,您还在乎再多上10份吗?
至于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基本上都是以络合态的形式被固化于茶叶叶片细胞内,而且多为脂溶性物质,很难溶于水中,想仅仅通过轻轻一洗想把它洗出来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个道理相信略有化学知识的人都能够明白。 茶童在实验室所做的“分次茶汤成分测定数据”更能够说明此问题,此不赘述。
由此可见,洗茶虽然能洗掉一些所谓的污染物,但意义并不大。该被洗掉的东西我们并没洗掉多少!
茶叶精华反而被洗掉了
有人会说,虽然通过洗茶不能彻底的洗掉茶叶存在的污染,但毕竟能洗掉一些,洗掉一些就能减少一些对身体的毒害,干嘛不洗呢?
如果问题仅仅是洗掉或多或少的污染物茶童就不会在此讨论此事了,问题关键是在通过“洗茶”并没能洗掉多少污染物的情况下,我们这简简单单的一洗却洗掉了大量的营养。
茶叶在由鲜叶制成成品茶的过程中,几乎全部都要经过一个揉捻或是理条塑形的工续,在这一流程中,茶鲜叶内的部分营养物质会随着茶叶的汁液外溢而暴露于茶条表面,当茶叶加工进入干燥工序,水分因受热而蒸发,但先前随茶汁外溢出来的蛋白质、氨基酸、多酚类等营养物质却以结晶态的形式附着于茶条表面,这些物质大多都属水溶性物质,一旦与热水接触,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便会大量溶解于水。茶童曾对西湖龙井茶、铁观音、陈年宫廷普洱、日照绿茶做了瞬间冲泡实验,发现陈年宫廷普洱与100℃的热水接触仅仅1秒钟即有相当量的内含物析出,日照绿茶用100℃热水浸润2秒钟、西湖龙井茶、铁观音浸润3秒钟,其滤出的茶汤即具有相当明显的香气与滋味;再通过对“洗茶汤”内含成分测定,更是发现此茶汤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多种茶叶内含成分。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辄5-10秒钟之久甚至更长时间的“洗茶”洗去了多少营养精华!
茶学学者于观亭、丁俊之等前辈也曾呼吁大家免洗饮茶,台北李佩芳也曾做了是否“洗茶” (按:现称为“温润泡”是指在冲第一道茶之前,先将茶叶用开水淋湿后即将水倒干,茶叶浸泡在水的时间约10秒钟左右)对茶汤品质影响的感官对照实验。其选择五种不同类型(冻顶乌龙、重焙火铁观音、陈年铁观音、陈年普洱茶、新鲜碧螺春绿茶)的茶叶,分成A、B两组(即有“洗茶”、无“洗茶”)进行感官审评对照实验,历经三个回合,综核评茶师们的记录,一致认为有“洗茶”程序(即有“温润泡”)的茶汤品质总体水平明显差于无“洗茶”(即无“温润泡”)的茶叶,并得出结论性的共识,就是经过洗茶程序损失了部分可溶物的茶叶,其茶汤品质便降低了,尤其是溶解速度较快的茶叶影响更甚。  所以说:在“洗茶”过程中,该被洗掉的东西(污染物)我们并没洗掉多少,不该被洗掉的(营养物质)却被大量的洗掉了,可谓是洗的得不偿失!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理论依据与试验结果,茶童认为以茶叶不洁为借口从而树立“洗茶”有理之观点实为不妥,更难以算得上科学了!

方法编辑
从茶童多年来了解的民间饮茶情况看,即便是仅仅把“洗茶”一词改为“醒茶”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将“醒茶”或是暂且先叫“洗茶”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适。那么,应该如何完成这一“洗茶”过程呢?
在多年的茶文化宣教工作中,茶童一直在努力推广“免洗饮茶”理念,几乎每期培训、每一场公益讲座中都要把“洗茶问题”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讲。结果发现几乎100%的听众都能理解并能接受茶童的新观点,但同时也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的矛盾心态,那就是在明明知道洗茶不科学的情况下,如果不洗茶喝起来仍然觉得心里别扭的慌,老感觉茶叶不够干净,心里不爽。由此看来,欲想一时半会儿改变历经了长达7个世纪的陋习并非易事,当大家都明白了“洗茶”实无道理之后,可能“洗茶”能否把茶叶洗干净已经变得不太重要,关键在于在品茶之前能否洗净我们的心态了。
基于“洗茶”这一陋习还有着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因为不洗心里感觉不干净,喝着心里不爽,洗后再喝就放心了),所以我们不能一下子就不洗了,对于此问题茶童建议人们把“洗茶”这一过程加以合理的调适,从而做到既能洗净饮茶人的心态,又不会白白流失茶叶的营养。经过总结多年的泡茶经验,茶童推出一套能够充分迎合现实需求的洗茶方式—-“快速洗茶法”。
“快速洗茶法”分两种手法,一为适应不同人的饮茶习惯,二亦为适应于不同的茶类。

浸润洗茶法
浸润洗茶法就是在品茶之前,先将适量茶叶投入泡茶器具,然后注入开水,但对开水的注入量应有着严格的控制,以刚刚能够浸湿干茶为宜,然后迅速将水分倒掉,这样我们不妨心里告诉自己“我已经把茶洗干净了”(洗净心态),这也与专业上所讲的温润泡相吻合,而且如此操作还非常适合我们嗅闻干茶被热水浸润后所散发的鲜灵的“温润香”,尤其是在品饮高档名优茶时,“温润香”是非常高雅清幽的一种香气,其亦是茶叶价值的一项重要构成部分。待享受完“温润香”,再进入正常的冲泡程序。
浸润洗茶法既能温润了茶叶,使茶叶能够充分的发挥优良茶性品质,又起到“洗净心态”之功,可谓一举两得!

刮沫洗茶法
刮沫洗茶法就是在冲泡茶叶时,先将适量茶叶投入泡茶器具,注水时采用悬壶高冲的手法,一次性将开水注满泡茶器具,这时茶汤会有丰富的泡沫产生并漂浮在茶汤表面,我们习惯上往往认为泡沫就是茶叶中的脏东西(其实茶汤中的泡沫并非全是因为茶叶中有脏东西而产生的,恰恰相反,茶汤中的泡沫主要是因茶叶中所含有的一种叫茶皂素的物质而产生),然后只需把浮沫刮掉(一般会认为脏东西已经被洗去了)就可以放心的饮用了。这样既可以洗净心态,又不会流失多少茶叶的营养,茶童在“四君子茶艺”中即是采用的此种洗茶方式。
茶童相信通过对以上两种变通的洗茶手法的讲解,想是喜欢喝茶的人大多都能够驾轻就熟的来完成这一快速“洗茶”过程。当然,“洗茶”这一听之不雅、弃之难为的“经典名词”,茶童希望待我们慢慢适应了新的“洗茶”方式之后还是改称为“醒茶”为宜。

一般洗茶是为了去掉茶叶上的浮土,如果不介意的话什么茶都不必洗的

中小叶种制成的茶一般来说可以不洗,因为杂质少,不耐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