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紫棋喜欢你歌词意思: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写的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8:13:16

是朱德写杜甫的
  草长莺飞的杜甫草堂

  在草长莺飞的五月走进了杜甫草堂。当年“地僻人稀经过少”的成都西郊如今已成了闹市区,作为文化景观旅游胜地的草堂游客如云,随着人流跟随导游,我走过了大廨、诗史堂、草堂和工部祠,在正门照壁和一碑亭前照了几张相,完了到此一游的宿愿。我上中学时就学过杜甫的“三吏”“三别”,知道杜甫是个人民诗人,忧国忧民,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的诗句。我还读过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冯至的《杜甫传》,增加了我对杜甫的敬仰,我知道杜甫一生漂泊,居无定所,成都草堂是他不多的安身立业的地方,草堂时期也是他诗歌高产的时期。冯至说,要想了解杜甫不能不去杜甫草堂。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到过四次杜甫草堂,还为草堂作广告,说不到草堂就等于没到过成都。把草堂摆在武候祠和都江宴之上。但参观杜甫堂后,我感到几分遗憾,当然在游览许多名胜以后,我都有这种感觉,不去很向往,去了也遗憾,也许是美中不足吧。

  在我印象中的草堂应该大至保留杜甫诗中的景色,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有一圈用竹子编织的篱笆,里面有几间草房,门口有菜地有花圃,屋后有竹林有鱼塘,园子里有几只鸡在觅食,门口有一条大黄狗,兼职警卫和司仪。周围环境幽静,稀稀落落地有几家农户,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的杜甫在这儿务农,种植花木、蔬菜、草药。闲暇时,或教育子女,或泛舟垂钓,或诗酒自娱。偶然有好朋友高适、严武来访,那就是杜甫的节日,一起凭吊古迹,游览武候祠、青城山,诗酒唱和,大快人生。有时学陶渊明与邻翁、田父交往,把酒话桑麻。日子过得虽然清贫却安宁、闲适,所以才写出了不少田园风光的诗篇。

  如今的草 堂很气派也很华丽,是历代杜甫发烧友诗人韦庄.陆游,明皇子朱椿,杜甫后人杜玉林还有许多官吏不断创新的结果,解放后政府保护文物,锦上添花。新中国的开国元老大多是诗歌爱好者,像毛泽东就是一位豪放的诗人,朱德和陈毅都有诗集遗世,杜甫的诗圣地位得到巩固,朱德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与历代的评价一脉相承。草堂的地址不断扩大,由纪念馆升格为博物院,景观文物也不断丰富,但我觉得草堂与想象的相差很远,杜甫的命运很像孔子,生前命运坎坷,死后却备受荣华,这在草堂纪念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草堂进大门照壁后的第一重建筑就是大廨,廨是古代当官的办公审案的地方。杜甫在官场混了几十年,没有做过什么象样的官。虽然杜甫的志向很高,他的人生目标是继承官宦世家的传统,“致君尧舜上,”“立登要津”,拜将入相,做一个流芳青史的人物。他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都落榜了,他并不甘心,三次上书唐玄宗,表白自己的才能和忠诚,也许是诗才也许是忠诚感动了唐玄宗,封他一个侍制集贤院的闲职,使他感到失落。杜甫本是个心高气傲的人,讨厌巴结权贵,“独耻事干谒,”但为了做官为了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他又不能不去巴结权贵,在人格的尊严与官场的荣耀之间备受折磨。他多次写诗给左丞相韦济.京兆鲜于仲通.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唐玄宗的女婿张自和他的好友严武,求他们举荐,希望皇上开恩,他有段时间到了“每饭不忘君”的程度,但是皇帝还是冷落了这位诗人,只给了像参军.左拾遗.工部员外郎这些上不了台面的小官给他做,使他感到很痛苦,“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杜甫很有才华,但在官场里他的诗才却无能为力,这一点做过大官同是诗人的白居易看得很清楚,他在《见尹公豪新诗偶赋》中说,“袖里新诗十首余,今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纸书。”这和现在没有多少区别,朝里有人好作官。还有他的崇拜者陆游在参观草堂后也感慨杜甫的功名心太重,“功名不重世,富贵但堪伤,底事杜陵老,时时矜省郎。”做了半年的员外郎这样的小官也值得自我陶醉吗?后人为了满足杜甫的虚荣心,为他建造了官廨,其实杜甫生前没有什么官廨,我以为这与其说是对杜甫的尊敬不如说是对他的嘲弄,这是对忠君报国思想的肯定,也是几千年来官本位价值观的显现,杜甫的忠君思想反映了时代的局限,也暴露了杜甫人格缺陷的一面,不值得歌颂,草堂的大廨是一大败笔,当然作为文物有它的参考价值。
  --------------------------------------------------------------------------------

  诗史堂是草堂 的主厅,后人把杜甫的诗作定为诗史,是对他的诗歌客观地记载了唐朝由盛到哀的过程的肯定。诗史堂 有杜甫和李白的塑像,既肯定了李杜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郭沫若称之为“双子星座”当之无愧)又表现了他们的友谊。我喜欢杜甫青少年时代的奔放豪迈。“性象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我欣赏书生气十足的杜甫对艺术的痴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我陶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我 更喜欢杜甫在草堂 的生活,“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一幅和谐安宁的生活照。但世人关注更多的是作为诗圣的杜甫,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客观描写,是对阶级矛盾的深刻揭露,是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所以把一顶顶桂冠加到杜甫头上,直到抬上诗圣的宝座。杜甫在世时,一生奔波流浪,生活都没有保障,“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居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经常靠朋友救济,客居成都和奉节也是靠朋友。他没有什么酬报,经常写诗答谢。晚年在洞庭湖上,贫病交加,天水茫茫,无依无靠,病逝在一只孤舟上,我为杜甫感到悲哀,一个天才的诗人就这样悲惨地死去,没有人给他开追悼会,也没有个陵墓,李白在当涂好歹还有个衣冠冢。但有人写文章说,怀念唐朝,唐朝的诗人待遇高,住有屋行有车食有酒肉伴有歌妓,还有不少追星族前呼后涌,所以唐朝诗歌才发达,现在诗受冷落是时代不重视,要是这种说法成立,那杜甫就是一个白痴,按他的才能和作品,起码能做个文联付主席兼诗协主席,享受付部级待遇,还去做什么七八品的小官,还会为衣食发愁吗?要是杜甫真的享受高官贵族的生活,他会写出《三吏》《三别》吗?忧患出诗人,从屈原、陶渊明到杜甫,这恐怕是一个规律。我想,诗史堂 的陈设应该体现诗人的本色,淡化诗圣的色彩,恐怕更有教育意义,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游客更喜欢平民化生活化的杜甫,不喜欢过多地涂脂抹粉。
  现在草堂博物院的繁华与当年杜甫的生活已没有什么关联,虽然还保留了草堂、柴门、水槛,但已经人去非,文化遗迹要想完全复旧也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地保留诗人的生活环境,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写诗时的心境,还是可取的。不管怎么说,杜甫一生走了那么多地方,只有成都较好地保存了杜甫草堂,并且成为杜甫研究中心,这是成都的骄傲也是草堂的骄傲,我想杜甫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如果让他选择,他还会定居草堂的,他在晚年已看破了名利,“惭喜交绝游,幽居不用名”《遗忘两首》也习惯了草堂的生活,“嗜酒爱凤竹,卜居必林泉”《寄题江外草堂》,如果不是他的好朋友严武过早地去世,如果不是四川的内乱,他也许会在草堂平平安安地生活,还会留下更多的诗篇。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世称“杜工部”,后人占其为“诗圣”,住四川的地方被称为“杜甫草堂”。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文章”这副对联是称赞杜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