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遇见你,余生都是你: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很弱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01:39:07

可能你的确很弱小吧,多锻炼啦,会强壮的

因为是你的心理作用,其实你有了信心你就会觉得自己强大起来。

可能你以前有过阴影,要试着去克服它,因为你不克服它,它就一只存在;最好是尽快克服,因为你现在不克服,以后还是要想办法克服的。

你最擅长什么?
把你最擅长的技能在你周围的人那里表现出来!得到别人的赞扬,你可以在心理大胆的说:“我是很有能力的,我一点也不弱小!......”

可能你从小是在过分保护下长大,如果是,就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证明你并不弱小。

觉得自己弱小,就是自卑的一部分
我只找到有关家长的一些资料

家长管教主要有专制型(支配型)、否定型、溺爱型、保护型(限制型)、放任型(忽略型)、不协调型[page]

1、专制型(支配型)

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

这种教养方式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学习被动,成绩很差。发展下去容易导致抑郁症、网络成瘾甚至杀人等。

正在上二年级的小锦对姥姥说:“活着真没意思,还得写作业,我真想死掉。”姥姥有些害怕,老问我怎么办。
我问:“她的学习成绩如何?”
回答:“很好呀!一年级还是三好学生呢!现在成绩也不错。”
我又问:“作业多吗?”
回答:“不多。她也能完成,做得挺好,只是不爱做,老想玩。”
我又问:“孩子任性吗?”
回答:“很任性。”
我再问:“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学了很多东西吗?”
回答:“参加过几种学习班。哭着喊着不爱去,她妈妈逼着,只好去了。都没坚持下来。有一回她妈妈一次就给她报了舞蹈、书法、美术三个班。她妈妈说:‘我好容易排了半天队,多报几个班!’”
[page]

2、溺爱型(顺从型)

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到处碰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受到限制。

长春市有一个13岁的少年,因要求得不到满足,以死威胁家长,一周内竟3次服药自杀,幸被及时发现,抢救脱险。

据男孩的父亲詹先生讲,1999年4月30日,男孩向爸爸要500元钱,说“五一”跟同学去旅游,詹先生考虑儿子年龄太小,不放心,没答应他,儿子当即表示不想活了,詹先生没注意。夜里,他发现儿子说胡话,推了半天,也不清醒。经追问,男孩说吃了一大把安眠药,其父迅速将其送人医院,经治疗于5月2日出院。没想到当晚又住了进来,这一回是因为他擅自将家里的一台进口照相机借给了同学,爸爸说了他几句,他又吃了20片安眠药。送到医院时,他的瞳孔已经缩小,抢救了两天才苏醒。这次出院后,爸爸将他送回了奶奶家。7日中午,他再一次住院。医生说,他吃了20片治疗糖尿病的优降糖,服药原因还是要求得不到满足。
[page]

3、保护型(限制型)

过分保护型的家庭比例比较高,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子女性格表现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案例1】一位15岁的独生女喝下农药,过早地辞别了人世。在她最后几天的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绝望了。老师和爸爸告诉我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美好。可为什么无人来告诉我这世界还有丑,还有恶,还有这难为人理解的一切。谁来告诉我呀,谁来告诉我?”过度保护使孩子们了解的是片面的世界,一旦步人复杂、立体的社会,他们只会感到痛苦、迷茫,应付困难。

【案例2】小悦是个好学上进、听话的学生,可上初中一年级后,仅因为换了班主任,并被新班主任批评了一次,竟出现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无法继续学习,于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她告诉我,她是独生女,在家里很受宠爱,。两岁多时,晓悦不小心把额头碰了个大口子,从此,家里人就再也不让她一个人出门玩耍。她除了读书、做作业和玩,从来不用做家务事。小学五年级,她到中心小学寄宿,样样事情都要自己做,很难适应,被同学们讥笑为“笨蛋”。为此她经常暗暗哭泣,老想回家,性格也变得孤僻、胆小,总是提心吊胆。随着年龄增长,她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对比,发现别人比自己强,心里就不安。到了初中后,虽然成绩很好,但她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评价的那么好。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她必须时时处处掩饰自己的短处,远离同学,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看着别的同学三五成群在一起叽叽喳喳,开心的笑闹,她也很羡慕,并为此常常感到痛苦、忧郁和焦虑。

分析:现在的许多独生子女不是生活在真实、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而是生活在父母为他们特意精心设置和安排的虚假、远离现实的天地里。父母用自己的身体为子女挡住了外部的风雨,用自己的心智为子女撑托起外界的压力。这种生活环境,除了家庭以外,其他地方不会存在。所以当孩子们不得不面临现实社会生活时;当他们遇到未曾料到的打击和挫折时;当他们碰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便显得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付能力。在现实生活远非尽善尽美的今天,这种做法有可能反倒毁了他们。
[page]

4、放任型(忽视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有的甚至放任自流。

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孩子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在心理门诊中,我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当父母带有情绪忧郁的孩子来咨询时,孩子的妈妈通常是化了妆的,穿着也比较讲究;有的做父亲的也陪同来了,他们常常是很神气、很帅气的。与父母潇洒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孩子却显得很弱小,就像忧郁、枯萎、焦渴的禾苗一样,急待雨露的滋润。

小丽是一名14岁的女孩,长得样子很可爱,留着蓬松的童花头,穿着一身鲜艳的运动服。其母亲留着披肩长发,穿着时髦的长裙和风衣。精心的化妆和修饰,使他显得十分年轻。小丽的父亲穿着皮夹克,瘦高的身材,十分潇洒精悍。这一对夫妻主要说,小丽从小乖巧听话,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性格越来越内向。尽管家中生活条件不错,可是她很少表现出天真和愉快,仿佛总是心事重重,特别爱流泪,但又不能向父母说心里话。他们很着急,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当医生单独与小丽交谈时,她轻声细语地说出了以下一番话:

——我知道爸妈不喜欢我。我没妈妈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不够好。可是我对学习很努力,我不贪玩,老师们还是常表扬我的,就是我不太聪明。
——不,你很聪明,你不是在班上还当了学习委员吗?
——你父母做什么工作?你喜欢他们吗?
——我父母在××部工作,他们经常出国。我妈妈说英语可棒了,她有许多外国朋友,经常来我家。所以妈妈总是天天要化妆得很漂亮。我不喜欢妈妈,她跟我同学的妈妈不一样。同学们的妈妈很少有天天化妆的。我不爱看妈妈化妆,她好像戴着一副美丽的假面具。她一化了妆,我就觉得她很陌生,像电视上做广告的女人一样。她有时间招待各种客人,可是没有时间跟我说话。我总是感到很孤单、寂寞。
[page]

5、不协调型

这种教养方式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教育方式多变。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不一致。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其中1,4,5都会造成自卑心理,楼主可以看看484家长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