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娅媛新浪微博:有哪些著名的古典音乐(附赏析,下载地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3:28:24

一下两个作品都能在www.verycd.com上找到。

目前为止,我最喜欢听的巴赫音乐是《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和《哥德堡变奏曲》,这就是我要重点介绍的两部作品。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西班牙著名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的发现,至今《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否能有机会重见天日。卡萨尔斯在少年时期于一家小书店中发现了一本手抄乐谱,这就是《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乐谱,经过了三十余载的修炼,卡萨尔斯终于答应多次要求他录制这部作品的唱片公司,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这宝贵的单声道录音。由此可见,演奏巴赫作品是何等的难度!我有幸下载到了这张CD,虽然是MP3格式,但音质还算不错。听完之后,怎能只用精彩来形容,简直是“绕梁三日不绝”啊!卡萨尔斯始终强调“舞蹈性”,在唱片中显露无疑,特别是几首“萨拉班德舞曲”,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既有深沉,又有兴奋。当然,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这么可能只有卡萨尔斯一个人演绎呢?几乎所有的大提琴家都争相诠释这部作品。由于巴赫并没有在作品上标速度符号,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会有这不同的演奏方式。我想介绍其中两位,马友友和史塔克。马友友是出生于法国的华裔大提琴大师,是当今首屈一指的大提琴领军人物,他也是对巴赫钟爱有加,从小就练习这部作品。和一般那严肃古典音乐人士不同的是,马友友的标志就是一张笑脸,他待人和善,在乐坛上广受好评,他通过建筑、舞蹈、溜冰等多种形式演绎了《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拍摄了一部电影《巴赫的灵感》。有人评价他这部电影商业气息太浓,而且他这样会不会反而禁锢了别人的灵感?我倒是觉得,这样也不错,用另一种方式欣赏巴赫,更体现出巴赫超越时代的一面。记得在莱比锡举行的巴赫音乐节中,古典、爵士、流行等各路明星用不同风格来演绎巴赫的杰作,引得台下无数观众冒着大雨还欢呼雀跃。所以,也许其他的音乐家的作品必须按部就班地演奏,但巴赫的却绝对不必墨守成规。另一位演奏《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大师是史塔克,我也听过他的录音,由于此时录音水平已和卡萨尔斯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音质大大提高,史塔克高超的技巧和完美的录音,为他赢得了“格莱美大奖”。如果说,卡萨尔斯注重“舞蹈性的话”,那么史塔克更注重“歌唱性”,流畅的演奏,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歌唱。但是,无论这些演奏家如何演绎作品,在我看来都没有一个是完全独树一帜的人,并没有把巴赫那不作速度符号的良苦用心体现出来。当然,这样一个人些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然而幸运的是,《哥德堡变奏曲》却遇上了这个人!他就是加拿大著名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古尔德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个小提琴演奏家,母亲则弹着一手好钢琴。古尔德小时候就显示出极强的音乐天赋,还未认字就已学会识谱,尤其是在弹钢琴方面更是让如今那么多让孩子学钢琴的父母们羡慕不已。他小时候学钢琴快,听音也极准,母亲随便弹一个音,隔着极个房间的他一下子就能说对是那个音,他十岁时就学会了弹巴赫的《平均率》第一卷,此时他母亲已经教不动他了。他被送去一位音乐大师圭雷若教授门下,这位教授一眼就看出了小古尔德不同寻常的天赋,他采取了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没有压制,没有强迫,在钢琴技术的具体问题上,教授允许古尔德与自己争辩甚至不从,师生之间总是去平的讨论、交流,这种富于创造和启发的教育方式对日后古尔德那种独特的,甚至带有叛逆性的演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岁的古尔德已完全具备一个大师的所有条件,他开始了演出生涯。他那超凡的技巧,另所有人惊叹,他一路平步青云,顺利地打进了古典乐坛的核心。天才总是有一些怪癖,古尔德尤其如此:他演奏时手舞足蹈,嘴里哼着什么东西(有人说是古尔德的艺术歌曲),坐的椅子永远是父亲为他做的,而且还少一截,这些还不算,他后来开始厌恶演奏会,一心从事录音工作,晚年的他开始无故吃药,长期缺乏睡眠,有时会无故半夜起床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弹钢琴给朋友听,最终导致他只活了50年。他也由此被成为“孤独的超越者”。如果这些让古尔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的话,那么他那具有传奇色彩的《哥德堡变奏曲》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年轻的古尔德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而他选择的第一个录音竟然是难度堪称世上最难弹的《哥德堡变奏曲》!《哥德堡变奏曲》原名是《为羽管键琴所作的由一段咏叹调及一系列变奏所组成的键盘练习曲》,据说是巴赫送给一位贵族用来安神用的,这首曲子让巴赫得到了一只金杯的报酬,这也是他获得的单曲最高报酬。整部变奏曲一共有三十个变奏和一个咏叹调,这部作品的全部30个变奏每3个被编排成一组,每组的最后一首为卡农曲。她们在所有变奏中最富于歌唱性,我有时甚至会沉溺其中而忘记去思考她们的结构——因为这里的音乐是如此精巧,带给我无穷的欢乐与难言的刺激。另外,每一组都由一首相对自由的变奏开始(有些类似于舞曲但严格遵循对位法),第二首通常是为双层键盘所设计的带有辉煌技巧的托卡塔,在这里哥德堡可以有机会尽情展示他的清湛技艺。也许这样讲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我也无法在这里解释清楚什么是对位、复调、卡农、托卡塔、赋格,但是从这一长串复杂的名词中,你一定能体会到这部杰作气势的恢弘和技巧的高超。古尔德既然选择这个来作为他的“开山之作”,想必有着独树一帜的本领。果不其然,他演奏的和前辈的风格完完全全不同,最简单的从时间上看,别人演奏至少要一个多小时,而他只用了35分钟,虽然当中的所有反复都省略了,但其演奏的速度仍堪称疾风暴雨。从技巧上看,他在如此高速的演奏中仍然控制得驾轻就熟,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从受欢迎程度上看,毫无疑问,广受好评,很多很多不爱古典的,不爱巴赫的人,就是因为听到了他这个1955年版本的录音,喜爱上了古典。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49岁的古尔德,时隔二十多年后,突然要重新录制这部作品。要知道这是一件极难的事,要超越自己是最难的事。非常幸运,我下载到了1981年他录音的录像。在采访中,古尔德对从录的原因并没有很多回答,他说主要是由于录音质量的提高。但很多人相信,是因为这是天意:在录完音后不久,刚过完50岁生日的古尔德突然去世,而这个录音成为了他最后的遗作,恰巧和他第一部录音相同。所以他们认为古尔德一定是感到自己不行了,所以才重录《哥德堡变奏曲》的,而他的好友也说:“当看到他演奏完最后一个咏叹调时,他好像死了一般。”我在第一次听完这个唱片后,也有一种感觉,觉得弹琴的人似乎快要死了,上网一查,发现正是如此。当时我不知道应该高兴我能够听出演奏者的心境了,还是为这部伟大作品的演奏者感到难过。因为他弹得实在是太好了,全曲有着平静的微笑、喜悦的欢笑、疯狂的大笑,还有深沉的思索、悲天悯人的祈祷和对于即将面临生命尽头的复杂情感。古尔德这次演奏适度的放慢了速度,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更增加了对内涵的挖掘。从两部录音的对比中,可以深切感到,二十年前,他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而二十年后,他已经是个饱尝风霜的“老人”了……唉,写到这里,我感到似乎我能无休无止地继续写这个传奇的故事,又感到不想写这个沉重的故事。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查有关的资料和网友的评论,有很多很多……希望你们有缘,能下载到这两张CD和1981年他录音的录像。

新古典主义吉他大师:Yngwie Malst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