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企业认证用户区别:社交焦虑症为什么会导致人体不协调?还有记忆力下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6:47:30

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者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不安等,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称。该症较为常见。据美国有关资料报道,认为人群中终身患病率为5%。其中惊恐障碍终身患病率为 1.5%~3.5%。据国内报道,患病率为0.02%~0.7%。本症女性较男性多见。
〔临床特点〕
1.病前常有心理或躯体方面诱因。
2.病前性格常具有易紧张、焦虑,对困难估计过分,有不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等特点。
3.精神性焦虑是本症核心症状,表现为担忧、紧张、焦虑不安和害怕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4.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对声光敏感。因注意力无法集中,患者自觉记忆力减退。
5.焦虑呈自由浮动式,即无确定对象又无具体内容的不安和害怕。可为反复呈现不祥预感或期待性焦虑。担忧可能与现实有一定联系,但在内容和严重程度上远远超过了正常范围。
6.患者外观表情紧张、双眉紧锁、姿态僵硬而不自然。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加,不能静坐,反复徘徊,搓手顿足。
7.躯体性焦虑,主要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症状涉及许多系统,入口干、胸闷、过度换气、心悸、尿频、耳鸣等。有时是患者就诊时的最初主诉。
8.肌肉紧张可致全身绷紧感,甚至疼痛和僵硬感,部分患者有震颤,无法进行精细动作,影响工作效率。
9.常有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甚者有梦魇或彻夜不眠。梦魇时患者常为突然醒来,大汗淋漓,极端恐惧。
10.脑电图可出现α波减少,β波增多;血浆皮质素及肾上腺素增加。血气分析可查出因过度换气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
11.病程可长可短,但总的预后较好,大部分患者不会丧失劳动能力。
〔诊断要点〕
本症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
1.惊恐障碍
(1)一段时间极度害怕或不舒服,有下列4种以上症状突然发生,并在短时间内达到顶峰,就是一次惊恐发作。(1)心悸、心慌或心律增快。(2)出汗。(3)颤抖。(4)觉得气短或气闷。(5)窒息感。(6)胸痛或不舒服。(7)恶心或腹部难受。(8)感到头昏、站不稳、头重脚轻或晕倒。(9)现实解体(非现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11)害怕即将死亡。(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13)寒颤或潮热。
(2)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3)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者发作无明显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4)2次发作中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明显症状。
(5)发作突然,10min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h,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
(6)发作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要求治疗。
(7)应排除下列疾病(1)恐怖症、抑郁症等继发的惊恐发作。(2)二尖瓣脱垂、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疾病。(3)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伴发的类惊恐发作症状。(4)癔症伴发类惊恐发作。
2.广泛性焦虑症
(1)以持续的焦虑症状为原发和主要的临床相。焦虑症状的表现符合以下两项:(1)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2)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2)持续病程至少3个月。
(3)因上述症状妨碍了患者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或者有无法摆脱精神痛苦,以致主动求医。
(4)排除下列疾病(1)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2)药物中毒或其他物质所致焦虑反应。 (3)恐怖症、疑病症等其他神经症继发焦虑症状。(4)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5)适应障碍。

我们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多少都会觉得紧张,这本是我们人类正常的反应,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警惕性,有助于更快更好地了解对方。这种正常的紧张往往是短暂的,随着交往的加深,我们大多数人会逐渐放松,继而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而对于你来说,这种紧张不安和恐惧是一直存在的,而且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得到缓解。在每个社交场合、每次与人交往时,这种紧张状态都会出现。紧张恐惧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程度,并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干呕甚至呕吐。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类似有你这样问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见到:有的人特别害怕猫或老鼠、有的人害怕外出、有的人在与人交往时过分地紧张、害羞等等。

这种在社交场合感到过度紧张恐惧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多见于青少年时期,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2%-5%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发作,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95%的人在20岁左右发生。如果没有早期发现、早期处理、连续治疗,社交焦虑症会转为慢性,很少能自行缓解,其中有13%的患者终身患病。社交焦虑症患者常常伴发其他精神障碍,据调查,有49%的患者伴有其他类型焦虑症,有28%的患者通过饮酒来缓解紧张情绪,有11%的患者伴有强迫症。有些人群更易患社交恐怖症:独身或生活独立;受教育水平低;没有稳定的职业;患其他的精神障碍;酗酒及酒精依赖;滥用药物。

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社交焦虑症的恶性循环。你和你的知情人可能会说:“既然知道患有社交焦虑症,避免参加社交活动不就行了。”其实,你心里清楚没那么简单。我给你图解一下你的恶性循环:害怕被人评价→缺乏社交技能→缺少社交强化、缺少社交学习经历→回避特定的场合→害怕被人不良评价。由此可见,单纯的回避可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害怕被人评价,社交技能缺乏,而这种缺乏会导致回避行为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了社交焦虑症的症状。所以,单纯地通过回避减轻病情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导致病情越来越恶化。

只有积极地治疗才是对付社交焦虑症的最佳办法。一方面加强社交技能的学习和强化,另一方面可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来帮助克服社交时由紧张、恐惧引起的躯体不适,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治疗的态度应该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能自暴自弃。

由于社交焦虑症的发病年龄较低,我们认为预防社交焦虑症应从娃娃抓起。文献报道社交焦虑症与遗传及父母的行为方式有关。所以,应引起我们为人父母的注意。(习得性焦虑、遗传因素、父母的过度保护→儿时缺乏适应能力的锻炼)+(父母的排斥或批评、令人难堪或耻辱的特殊经历→预期性的焦虑)=回避。由此可见,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易犯的好心的错误可能增加孩子长大以后患社交焦虑症的可能性。特别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教养方式,要么无原则地溺爱孩子,要么无来由地任意打骂(中国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材”、“子不孝父之过”的古训)。大家想想,孩子若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下患了社交焦虑症,就是再聪明,又何谈成材呢?

治疗社交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包括有意识地提高社交技能;暴露疗法和认知疗法。暴露疗法就是“恶治”,让你进入你害怕的社交场合,开始你会感到极度紧张不安。然后通过医生的指导,运用放松法让你逐渐放松,反复数次,直到你逐渐适应令你紧张害怕的环境。

认知疗法的出发点是改变你的不正确的认识,如在与人谈话时,你会因紧张不知该说些什么,此时会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而导致社交的失败,由此更加感到紧张不安。认知疗法就是要改变这种想法,引导你从另一个方面考虑问题,比如把过错推给对方,“为什么是我的过错?是因为你说话跑了题!”这样,紧张情绪会自然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