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官员死亡百姓欢呼:评述米里哀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1 03:31:07
急需!!!!

你说的米里哀应该是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中的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他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作为仁爱化身的米里哀主教,他在当时社会中是地位显赫,进银颇丰的,而他把这一切都施舍出去,它的出发点是改变穷人的生活。他处处行善,处处劝人行善,筹集款项帮助最需要的人;他家的门随时都向需要它的人敞开,就像他的心一样,努力发掘慈悲。当然,他所做的一切赢得了下层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卞福良主教。

  米里哀主教也有坚定的立场——保王党,他仇视革命,仇视革命所带来的,所遗留的一切东西,其中包括国民公会代表G,代表G离群独居,深入简出,那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而那个灵魂即将离开人世之时,需要慰籍,这是主教的看法。带着仇恨的恶感,主教去感化他的灵魂,可这次见面究竟是谁感化了谁,究竟是谁说服了谁,究竟是谁改变了谁?在那个王权宗教主宰的社会秩序下,仅仅靠信仰,人道是无法冲破严酷的社会秩序的,是不能改变人们的悲惨地位的……而暴力革命呢,主教是决不会赞同的。可是,米里哀主教的信念,立场似乎动摇了,他的所有举止,行为不可能改变混乱的社会秩序,他所能做的只是更加仁慈亲切,他只能尽他所能改善穷人的生活,却永远不能撼动那罪不可赦的社会秩序。米里哀主教精神的变动正体现了作者雨果的思想矛盾,雨果反对暴力,反对革命,妄想通过改良来改变社会秩序,妄想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仁爱,人道,宽恕,舍己,奉献来感动读者,来感染一切人,达到和平富足国家的目的。

应该是莫里哀吧 大概翻译问题
莫里哀 (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 。中学受到良好教育。1643年向父亲宣称放弃世袭权利,与贝雅尔兄妹等朋友组成"盛名剧团"在巴黎演出,1644年起取艺名为莫里哀。之后13年间的流浪艺人的生活,历经坎坷,却加深了对法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也磨练了他戏剧艺术的才华。1658年返回巴黎演出了独幕喜剧《多情的医生》(失传),为取得保护又收回"王室侍从"头衔。即使这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国家里,他的创作道路仍极为坎坷。为了争取剧本的上演,不得不进行持久的艰苦的斗争。他是杰出的喜剧诗人、编剧戏剧理论家,又是优秀的演员,饰演了许多重要的角色,演技和噪子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他为法国培养出一批有才能的青年演员。他的剧团成了今日法兰西喜剧院。他长期紧张工作使他积劳成疾,得了肺结核,在参加《没病找病》演出后在巴黎去世。

莫氏共留下33部剧作和8首诗。第一部重要现实主义喜剧是《可笑的女才子》(1659),后是演出了反对封建夫权思想、歌颂恋爱自由的社会问题喜剧《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1664年在凡尔赛宫的盛大节日晚会首演《达尔杜弗》。此剧是部思想深刻、艺术成熟的"政治喜剧",塑造了一个性格突出而又有极大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骗子达尔杜弗,后成了"伪君子"的同义语。之后有《唐璜》(1665)和《愤世嫉俗》(1666)。1666年后,莫氏对喜剧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有《屈打成医》、《昂分垂永》、《乔治·当丹》,其中《吝啬鬼》(1668)是最深刻的"性格喜剧"之一。又写了几出芭蕾舞喜剧,有《浦尔叟雅克先生》(1669)、《贵人迷》(1670)。最后杰作是谴责自私自利的资产者为了自己健康而牺牲女儿美满的爱情的《没病找病》(1673)。

莫氏喜剧种类和样式多样化,已超越古典主义的范围。他又是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他的喜剧都有闹剧成分,坚持平民趣味。但革新了民间的闹剧,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的喜剧都是直接为舞台演出而写作的。他把日常的生活用语提炼后搬上舞台,显得自然生动。他自觉地站在人民大众一边的民主主义精神,反映了他具有法国社会第三等级的反封建倾向。

莫氏有一套有创见的现实主义喜剧理论和编导经验,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喜剧已成为典范性作品,影响了许多国家喜剧的发展。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其剧作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在中国舞台上也不例外。因此莫氏喜剧是世界文学中一份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