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湾金沙酒店设计方:南充地名 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8 20:08:27
“南充”这个名字的由来
我的意思是“南充”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南”指什么?“充”指什么?

南充市是四川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全省9大中心城市之一。从古至今一直是川北重镇,历代均为郡、州、府、路、道、署治所。境内的阆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后期曾是巴国别都。清兵入川时,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十余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国初期,南充市(今南充市顺庆区)是川北行政公署(省级行政机构)的驻地。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35′--31°51′、东径105°27′--106°5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东邻达川市,南连广安市,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辖顺庆、高坪、嘉陵三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县,代管省辖阆中市。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2003年,全市辖有180个镇、302个乡。市区建城区面积42.3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居住人口5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万人,暂住人口8万人,农业人口3.9万人)。
南充市行政区划表
(2003年) 单位:个
县(市、区)乡 镇 街道办事处 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
合计 302 180 5 259 5746
顺庆区 14 11 4 40 258
高坪区 17 17 1 30 366
嘉陵区 28 20 13 557
阆中市 48 23 48 772
西充县 32 15 9 603
南部县 48 32 37 1090
营山县 43 19 18 658
蓬安县 31 15 23 598
仪陇县 41 28 41 844
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时,总人口为698.76万人,2002年末总人口为714.45万人(按户籍统计),其中非农业人口120万人左右。全市人口在区域分布上差异较大,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貌条件关系密切。城镇、交通干线、沿江河两岸、平坝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高丘、低山地区人口相对较稀。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顺庆区,每平方公里为1085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阆中市,每平方公里为452人。总人口态势是人口分布由北向南密度逐步增大。
南充市共有4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8%,少数民族4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12%。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依族、撤拉族、毛南族、仡族、锡伯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其中回族居多,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05%。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顺庆区、阆中市。阆中博树回族自治乡是南充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
南充市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前五、六千年左右),境内就有先民生息。原始社会的唐尧、虞舜时,境内为"有果氏之国"(原始部落)。夏朝(约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境内为古梁州之域。商朝(约前17世纪到前11世纪)南充属巴人之国。周朝(约前1027年至前221年)南充为巴子国地,其间的战国时期,约周显王三十年(前330年)巴子屡为楚子所逼,巴国国都迁至境内的阆中。
南充境内设县始于战国后期。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年),秦统巴、蜀后,在其地实行郡县制,设置了巴郡、蜀郡、汉中郡及31县,今南充境内仅设有阆中县(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蜀中广记》等书记载,当时阆中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区)及广元市的苍溪和剑阁东南部、巴中市的恩阳、广安市岳池县西部和北部。隶巴郡(郡治今重庆市渝中区)。秦朝末年,楚汉争战,汉王刘邦被困荥阳,其部将巴郡阆中人纪信(今西充紫岩乡人)假扮汉王诳楚,救了刘邦,项羽受骗怒杀纪信。西汉建立后,汉高帝刘邦为追念纪信舍身安汉之功,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分阆中县纪信家乡设安汉县(县治今顺庆区舞凤镇清泉坝五里店)。
南充境内设郡(相当于今地级市一级政区)始于东汉。据《华阳国志·巴志》载,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分巴郡地在今南充市境内设巴郡(原巴郡更名为永宁郡),郡治安汉县(今南充市顺庆区),隶益州(州治今成都市城区)。巴郡辖7县,今南充市境内设有安汉、阆中、南充国,西充国4县。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巴郡更名为巴西郡,郡治从安汉县迁至阆中县。
三国蜀汉时,境内所设郡县未变。晋朝、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设州、郡、县繁多,州名、郡名、县名极端混乱,约略统计境内先后设州、郡十五、六个,设县二十余个。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初清理省并了滥设的州、郡、县。境内设有蓬州、隆州及14县,其中安汉县在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南充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调整政区设置,改州为郡 ,境内仅设有巴西郡(郡治今阆中市)及13县。
唐、宋时,境内设果州(州治今顺庆区)、阆州(州治今阆中市)、蓬州(州治今营山县安固乡)及十余县。南宋后期的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将宋理宗赵昀于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任果州团练使之地果州升为顺庆府(府治今顺庆区)。
元朝境内设有顺庆路(路治今顺庆区)、保宁府(府治今阆中市)、蓬州(州治今蓬安县)及7个县。明朝境内所设府(州)、县基本未变。清朝境内设有川北道(道治今阆中市),辖顺庆、保宁二府及7个县(州)。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进入四川后,四川省治初设保宁府(府治今阆中市),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省治迁至成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国二年(1913年)境内设川北道(道治今阆中市),民国三年(1914年)川北道改为嘉陵道,民国五年(1916年)嘉陵道治迁至南充县(今顺庆区)。民国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年至1929年),撤销道,县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县以上设置了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境内设有第十一行政督查区和7个县。
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933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一带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境内建立了阆南县、仪陇县、长胜县、营山县、德丰县和宗发市苏维埃政权,隶属于川陕省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曾设在阆中。
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1950年在南充设立了省级行政机构--川北行政公署。川北行署驻南充市(今顺庆区),辖南充市和南充、遂宁、达县、剑阁4个专区35县。其中南充市人民政府驻今顺庆区,南充专署辖8县,初期驻今广安市岳池县,1952年5月迁至今高坪区。当时境内设有7县。其中6县隶南充专区,1县隶剑阁专区。1952年8月,撤区建省,南充市、南充专区改隶四川省。9月专署驻地由今高坪区迁至今顺庆区。1953年1月,南充市由省直辖改由南充专区管辖。同年四川调整行政区划,撤并部分专区,南充专区辖1市11县,其中今境内设有1市7县。1968年南充区专员公署更名为南充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又更名为南充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7月2日,国务院作出调整南充行政区划决定,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辖原南充地区的南部县、营山县、仪陇县、蓬安县、西充县和新设立的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原南充地区的阆中市由省直辖,南充市代管。
数千年来,在南充这块土地上,涌现了一代代忠心报国,叱咤风云,贡献卓越,彪炳史册的国家栋梁,仁人志士。汉有范目、纪信、落下闳、司马相如,三国时有谯周、王平,晋有陈寿,唐有袁天罡、李淳风,宋有陈省华、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父子四人及抗金名将张宪,明有父子宰相陈以勤、陈于陛和任翰、黄辉,之后有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和民主革命家张澜以及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他们对于推动国家统一、民族兴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古充国(现西充)的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