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城和林靖恩怀孕没:请问大学毕业在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工程研究院工作怎么样,待遇是什么样的,和油公司比那个好一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21:25:25
和在管理局钻探集团的其他单位比呢?

大 庆 精 神

  大庆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工作作风、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是大庆企业文化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有: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献身"精神。这一精神形成于大庆会战时期,是大庆人在比较困难的时候、比较困难的地区、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开发和建设大庆油田的产物,是铁人王进喜等一大批企业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在广大职工中扩展而形成的群体意识,是大庆企业领导积极倡导和精心培育的结晶。这一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和大庆企业特色。它蕴蓄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和勇敢、勤劳、俭朴的品格,融汇着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反复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石油行业,特别是大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特点。它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大庆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精神是大庆职工群体的精神支柱。在它的引导、凝聚、激励下,60年代初,大庆职工面对国际上的经济封锁,不畏生产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艰苦奋战,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庆职工坚强勇敢,排除干扰,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对国民经济在大动乱中仍能取得进展起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庆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的艰难情况下,大庆职工千方百计,苦干巧干,攻克了各种难关,实现了长期稳产高产。在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大庆职工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为大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例子

  王进喜 王启民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先进事迹简介

  前 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大庆油田已经进入二次创业新的发展历史时期。伟大的创业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曾鼓舞我们战胜艰难困苦,夺取了一次创业的伟大胜利。二次创业比一次创业的目标更宏伟,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这就更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作动力。在王启民身上体现出的新时期铁人精神,既体现了老的铁人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大力宏扬新时期铁人精神,是搞好二次创业的客观要求,既是巨大的精神动力,也是重要的思想保证。

  为了便于职工向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学习,根据报刊上发表的有关资料,经过综合整理,取其精华,编写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先进事迹简介》。但由于自身学习不够,水平有限,在内容选择,文字表达,打印校对等方面,难免有不当之处。望读者发现后予以指正。

  编 者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先进事迹简介

  王启民,现年60岁,原籍渐江省湖州,1961年4月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大庆油田工作。现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投身大庆油田开发建设36年来,以“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为大庆油田保持高产稳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先后主持了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和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九五’中国十大科技奖”、“国家科技成果特等奖”等19项奖励。这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达2000多亿元。而国家要探明同等储量的石油资源,光勘探费用就需投入100多亿元。

  在这些重大科研成果后面凝聚着以王启民为代表的大庆科技人员和工人的血汗,集中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锲而不舍、敢于攻关的求实精神,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尊重群众、发扬民主的团结协作精神。1997年1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出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工作会议代表时,热情洋溢地说:“大庆现在有了第二代铁人,就是王启民同志,他是科技人员,是新时期的铁人。”

  一、长中国人志气,敢为天下先

  1961年,王启民怀着一腔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热血,来到“荒原一片篝火红”的大庆油田会战工地,开始了攀登油田开发科技高峰的艰辛征程。 当时,油田正处于极端艰难的创业时期。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人根本没能力开发。刚刚分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在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钢铁誓言激励下,他和所里几个同学写下了一副气势豪迈的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为“闯将在此”。他们还特意将“闯”字中的“马”字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王启民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油田开发是一门科学。大庆油田从一开始就采用注水开发。就是把水注入油层,使油层保持一定的压力,然后将油从岩缝中挤出来。国外流行的理论是:“温和注水,均衡开采”。

  循着这条思路进行油田开发,负效应很快显现出来了:地层压力下降,产量随之下降。到1964年,油田出
  现了注水三年,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只有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心里愕然:照此下去,油田采不上油来,命运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难题,王启民决心在实践中找答案。他一头扎进井场,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蓬里,与现场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取资料,搞分析,进行实验。由于环境的恶劣,使他患了类风湿僵直性脊椎炎,疼提走路都直不起腰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硬是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不离井场,以严细认真的态度,取全取准每份资料和每个数据。并认真进行室内实验和系统分析。通过他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他对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理论——温和注水,提出了质疑。他胸有成竹地说:“这里每口井都有数十个油层,每个油层厚薄相差很大,各层吸水多少也不同,呈典型的非均质特点,要人为达到注入水都均衡推进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还形象地说,原油层就象大个子运动员,体力好,跑得快;薄油层、差油层就像体力差、跑得慢的小个子运动员。要想让他们齐头并进,必然事倍功半。应该能快则快,该曼则慢。这就是“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的注采方法。他的科学分析受到油田领导的赞扬,并让他带个小组进行大胆试验。

  试验小组在王启民的带领下,选择了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进行试验。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
  30多吨猛增到60多吨,而含水则下降了。油田推广他们的经验,培养出三百多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打破了国外“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传统观念,创出了大庆油田中低含水阶段保持油田稳产的路子,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二、为打开地下大门,不顾个人安危

  王启民认为,要使油田持续高产稳产,必须有一整套油田开发方法及配套的工艺技术做保证。其中首当其冲是必须搞清地下油层的分布状况。他设想能不能把地下的地质情况画成一张图,使千米之下的油层一目了然?

  为此,从1970年开始,他率队到中区西部进行长达10年的接替稳产试验。3000多个日夜,他和工人们一道施工作业,逐井取样化验,分析数据,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霄。夏夜,蚊虫成群,一巴掌打在身上,满身是血点。冬季,帐蓬里结满了冰,冻得人们筛糠般打冷战……王启民10年前在野外作业时落下的风湿病逐渐加重,发作时疼得额头直冒虚汗,虽然整天“罗锅”着腰,却连自己的鞋带都系不上。有一段时间,风湿病转移到眼睛上,引起虹膜炎,两只眼球血红血红的。大家劝他回去养病,他却说:“我是组长,最了解试验方案和进展情况,怎么能走呢?”他的妻子陈宝玲心疼他的身体,一次悄悄地协商好调他去北京工作,可他却在商调函上写上“本人不同意”。妻子气得要和他离婚,他却说:“那里有大油田吗?要走你走,我不走”。

  一年春节,试验组的同志都回家了,王启民却认为这正是看资料、搞分析的好机会,就一个人留了下来。鹅毛大雪,凛冽寒风,淹没了远处的灯火和喜庆的爆竹声。王启民拥着床棉被坐在床上,借助微弱的灯光,专注地分析着一个个曲线,描绘着一张张图表。他不时哈哈热情,舒展一下僵硬的手指。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夜晚,他就这样雕像般一直工作到黎明。

  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区西部试验的10年中,王启民 和同伴们共采集分析了1000多万个数据资料。通过对一 个井点一个井点地核对分析,最后选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 数据资料,编绘了全油田第一张主力油层高含水期地下油 水饱和度图。从这些图上可以看出油水分布状况。依据此 图,他们对两口残余饱和度高的井进行了层系补孔,施工 后一口井日产量增加了40多吨,含水降到20%,另一口 井日产量从50吨上升到130吨。

  在一次汇报会上,王启民如数家珍,用三天时间将试验区83口井的分类、层段、动态等资料和几万个数据讲的清清楚楚,使在场的人们无不折服,称他为油田开发地质的“活字典”。

  依据油水分布状况,室内模拟试验及大量现场试验, 王启民创立了油田中含水期“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方 法,成为大庆油田实现稳产目标的基石,确保每年5000 万吨产量延续了5年。

  到1989年,大庆油田第一个稳产10年的计划刚走到 一半,由于主力厚油层开采已达到高峰点,含水又开始上 升,稳产前景又变得十分严峻。有人悲观地认为大庆油田 继续稳产没有希望了。可王启民却充满信心地说:“大庆 稳产前景十分光明!”

  王启民这样断言是有根据的。因为大量的实验表明, 在油田的主力油层之外,低渗透层和厚度在0.5米以下的 薄油层十分发育,只是由于开发技术的限制,这些油层没 有被划入可开采范围。这是一片广阔的领域,大有作为的 地方。根据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王启民创造性地提出了 “细分开采、接替稳产”的开发理论和方法。在这个开发 理论和方法的指引下,大庆油田从低渗透层和薄油层中又 找到了近10亿吨的储量。当12000口加密调整井播撒在 近2000平方公里的荒原上时,年产原油5000万吨稳产10 年已稳操胜卷。 三、不畏险阴,勇于攀登,再创世界奇迹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 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险阻的人,有希 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1985年,大庆油田实现第一个10年稳产目标后,又 提出一个更富挑战性的目标;再稳产10年,向世界油田 开发高水平迈进。按一般规律,每个油田勘探开发都有上 产、稳产、减产三个阶段。就世界同类油田而言,稳产期 最长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让大庆再稳产10年, 可以说是奇迹。难度不言而喻。

  正当油田上下为之殚精竭虑的时候,已担任研究院副 总地质师的王启民,却对两块不起眼的“石头”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这两块取自千米地下的岩芯,就摆在他的办公 桌上,有时王启民一连几天盯着它们发呆。夜深人静的时 候,他凝视着岩芯上斑斑点点的油渍,思绪掠过时空,复 原着亿万年前表外储层内原油生成、运移的全过程……这 种未被国家列入矿藏储量表内、早已被国内外油田判了“死 刑”的表外储层,在大庆油田几乎每口井、每个储层都有。 它们虽然单个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加在一起的 数量非常可观。如果能开采出来,大庆第二个10年稳产 就有了资源保证。

  为了揭开岩芯的秘密,王启民通过苦苦求索,确信: 在地质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既然这些黑色精 灵能钻进这些状若“千层饼”的密室里,我们一定就能把 它驱赶出来,让它们为人民服务。

  然而,当他兴奋地提出开采表外储层的设想时,许多 人却持怀疑态度。

  一个巨大的挑战摆在王启民面前。放弃努力,他依然 是功成名就,备受尊重的油田开发专家;而坚持已见,就 要冒失败和名誉扫地的风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充满信 心,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发誓:“宁肯把血熬干,也要保 持油田高产稳产”。于是,他以滚石上山的勇气和求实创 新的科学态度,和同伴一起攻关。

  他们先打了三口探井,全告失败。王启民没有气馁, 和有关人员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审定方案,又在试 验区内打了19口油水井,结果又有一半含水高达60%。 表外储层能不能开采,再次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面对挫折,王启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认真总结教训。 他和试验组的同志们,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一口井一口井 地反复分析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症结 所在,经过52次封窜、堵水,逐渐使这19口井都达到了 正常产能。

  为了验证表外储层的开采价值,1988年,王启民带 领试验组选择了最差的油层——含钙表外储层进行试验并 取得成功。在7年时间里,他们通过对1500多口井的地 质解剖、分析,4个试验区45口井的试油、试采,10口 取芯井的岩芯测定和分析,为全面开发表外储层提供了科 学依据,使表外储层开采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油田 第二个10年稳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历史迈进了90年代,大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 段,油田稳产的目标又面临新的挑战;

  ——沿用世界上采用的“提液稳产”的办法,油田综 合含水将上升到86.36%,年产液量将激增1.62亿吨,生 产效益大大降低。

  ——采液量不增,这样开采下去,油田产量就会以17% 的速度递减。

  国家要求大庆必须稳产。这不只是企业的兴衰问题, 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

  油田的领导人找到王启民,问能不能稳产?

  王启民点点头,他拿出了一张绘制好的油田高含水后 移5年的图表,提出“稳油控水”的思路,即在保持原油 稳产的同时,又要控制综合含水上升率。

  1991年,“稳油控水”作为大庆油田重大战略方针被 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巨大系统工程涉及以沉积相为重点的 精细地质描述和可采储量预测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及上百个 攻关课题。全油田几万名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都 调动起来了。

  到1995年底,“稳油控水”获得巨大成功,实现了年 含水上升率不超过0.3%。“八五”期间,与国家审定的油 田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6万吨,少产液 24749万吨,加上少注水、少作业、少用电、少建配套工 程,累计增收节支150亿元。

  1995年,实现了年产5000万吨原油稳产20年,大 庆人又攀登上了一个新的油田开发的世界高峰。

  四、团结协作,淡泊名利,关心他人和事业比关 心自己为重 1997年1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王启 民首届“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以奖励他多年来在大庆 油田开发中作出的突出贡献。面对鲜花和掌声,王启民表 示:“我取得的每项成绩都包含着油田许多科技人员和现 场工人的心血,我只是他们的代表,是代表他们领奖的。” 对于总公司发给他的10万元奖金,他自己一分钱没 要,而是用作科研奖励基金,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搞科研。

  王启民主持研究试验的项目,多是事关油田发展的重 大科研课题。参加者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人,上至技术 专家下至钻井工人。每搞一次现场试验,每担一个科研课 题,他都博采众长,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

  从1985年开始,大庆油田有三个地区连续两年发生 大面积油井套管损坏,最严重的南八区147口油井,损坏 率高达95.9%。套管损坏导致部分区块关井,严重威胁整 个油田的正常生产。王启民心急如焚,带领几名技术骨干, 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技术攻关。

  套管损坏涉及地质、工程、管理等多方面专业,为了 彻底查清套管损坏原因,王启民打破学科界限,虚心向各 方面技术人员请教,向现场的工人师傅请教。他们白天到 地质队查阅资料,晚上再把资料借回来和大家一起研究。 遇到一些具体问题。王启民就把现场老工人请来,一个一 个讨教,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靠着这种团结协作精 神,他们终于查清了套管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 整治措施,使被称作“井瘟”的套管成片破损得到有效治 理。

  研究院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潘景为是王启民的同学和搭 档,王启民关心体贴他人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年搞高效注水开发时,王启民和试验组的同志住在油田 区的一个采油队,因为房子小5个人只有3张床。为了照 顾其他同志,他就天天睡桌子。更令潘景为钦佩的是,王 启民从不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当作个人私产,他更注重研究 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他组织科研人员撰写了几千篇科技 报告和论文,付出了很多精力,但只要不是自己主笔的文 章,不是自己主要负责的项目,他从不让人署上他的名字, 而是在论文审核人一栏郑重地写了“王启民”,不计名利 却甘愿承担责任。

  1996年,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原先通知 王启民和课题组成员、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吕晓光参加,进 京后大会只给了一个名额。由谁宣读论文呢?第二天一 早,王启民郑重地将会议出席证挂在吕晓光胸前对他说: “你去吧,让外国专家看看大庆年轻专家的水平。”吕晓 光看着王院长真诚期待的目光,半天才有力地点了一下 头。那天,他站在国际地质大会讲台上,镇定自若,收放 自如,引起全场各种肤色的石油专家的强烈反响。

  五、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看似无情胜有情 王启民不仅是科技攻关的先进典型,也是党风廉政建 设的先进典型。自参加工作36年来,无论职务、地位发 生多大变化,他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 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利益,甚至 不顾妻子情、儿女情、父母情。他爱妻子,却不能尽责; 他爱父母,却没有尽孝;他爱儿女,却没有给予特殊“关 照”。 王启民和妻子陈宝玲是大学同学,1961年毕业时, 他们主动报名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结婚后,小俩口常常 十天半个月见不上一次面。 会战初期,随着原油产量不断上升,油田开发中的一 些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

  1963年,这个刚刚开发的大油田,出现大部分油井 下面的油层被水淹没,只能采出地质储量5%原油的严重 局面。油田领导要求:尽快把这个地下“定时炸弹”挖出 来。当时在地质指挥所动态组工作的王启民,不分昼夜在 现场取芯化验、分析数据资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怀孕的 妻子。

  这年的11月份,陈宝玲即将临产,所领导劝王启民 送她回北京娘家生孩子。当时大庆不通火车,陈宝玲收拾 好行装,盼着王启民早点回来。王启民却忙着搞油田年终 动态总结,根本抓不着他的影。

  一连几天过去了,王启民还是没露面。一位老同学看 到陈宝玲急迫无助的样子,就赶到现场找到王启民:“宝 玲快生了,你不送我们送。”王启民这才连夜赶回家,第 二天一早把妻子送到哈尔滨火车站。上车前陈宝玲心里不 托底,担心车上这段时间熬不过去。可看到王启民左右为 难的样子,她只说了一句:“早上检查时,医生说还得等 两天。”

  王启民如释重负,急急忙忙返回了大庆。结果,陈宝 玲在车上挺不住了,孩子生在了途中的锦州铁路医院。怕 王启民着急,陈宝玲只把娘家的地址告诉院方。三天后, 陈宝玲年迈的母亲搀扶着虚弱的女儿,抱着刚出生的外孙 女,冒着风雪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此刻,千里之外的王启民正夜以继日地攻坚。经过调 研,他大胆提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开采方式,突 破了国内外油田一直采用的“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理 论,解决了油田中低含水期高水平开发的技术关键。

  王启民有一儿一女。儿子王庆文自费就读哈尔滨工业 大学毕业后,被招到油田化学助剂厂当工人,在清油工段 干起了成品油检尺工作。一开始,他觉得挺满足。可是一 段时间后,眼看周围一些同学调走的调走,换单位的换单 位,他的心也跟着活起来。有人劝他:“你父亲是研究院 领导,叫他找找人,换个工作还不是小菜一碟。” 王庆文想想也是,就向父亲提出了调动的事。王启民 听后很认真地对他说:“不要跟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攀比。 只要你是那块料,在哪个岗位都能干出名堂来。”

  1994年10月,王庆文被调到装车场当上了装卸工, 和柴油、汽油打起交道。这个活虽说不太艰苦,但王庆文 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架不住同事的劝说,他又向父亲提 出换个技术活的想法。王启民说:“你本职工作都干不好, 有啥资格要调动?”

  现在,王庆文还在干他的装卸工作,再也不提调动的 事了。

  王启民的女儿王锦梅和丈夫都在研究院工作,直到今 天,研究院很多人仍不知他们与王启民的关系。王锦梅说: “像父亲这样的人,我们从来不敢奢望他能给我们丝毫‘关 照’。尤其是我丈夫,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并被认可, 首先得过我父亲这一关。” 王锦梅的丈夫是研究院的业务尖子,论文最多,职称 外语考试也名列榜首,由于受指标限制,评高级职称时耽 误了一年。“父亲只要说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可他就是不 说。”王锦梅回忆道:“有一次我赌气说,如果有地方调动, 我一定离开这个单位。不过,父亲对油田的热爱和对事业 的执著,却始终深深影响着我们,激励我们把工作干得更 好。”

  1960年6月17日,是王启民一生中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天,他突然接到浙江湖州老家的电报:父亲病故,速回 家料理后事。想到父母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又省吃俭用供 他上大学的恩情,他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回去。

  当时王启民在大庆实习,正赶上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 依据的节骨眼上,如果他走了试油队的技术工作就会受到 影响。如果不回去父亲的后事又没人张罗料理。悲痛万分 的王启民,深深地陷入了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中。

  他心事重重地在井场上徘徊。想起铁人王进喜“宁可 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目睹热 火朝天的会战场面,他几次走到领导面前,几次又把到嘴 边的话咽了回去。

  他默默地将电报揣进口袋,硬起心肠给家里拍了封电 报,请老家的亲戚帮助料理父亲的后事。

  1992年9月,王启民的弟弟来信:母亲患脑血栓, 不能说话,盼望临终前见上一面。

  王启民不忍卒读,泪水溢出眼窝。想起父亲去世时未 能尽孝的遗憾,他打定主意,,把工作安排一下,就回老 家侍候母亲最后的日子。 可是,正赶上为实现第二个10年稳产目标进行技术 攻关的关键时期,每天加班加点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又怎 能走得开呢?王启民又一次陷入矛盾之中。

  他当时想,先把这一段忙过去,到时回家心里也踏实。 为了使母亲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他给家里寄了两次钱,指 望病重的母亲能再等上他一段时间。 不料,不久传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没能见到母亲最 后一面。

  这一切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有些冷酷无情,然而,这 里面却包含着更深、更远的情。体现了他处处以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为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 人学习。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的 那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 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 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王启民就是这 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