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女明星的身高:临漳为什么没成安大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6 04:18:39
临漳和成安是近邻 临漳也没成安大 有个故事大家知道吗?

历史上临漳(邺城)可比十个成安大,曾经是中国的古都.据说一千多年前临漳人都被搬到了20公里外的河南安阳

网上找的,希望有用
邺城,公元六世纪末忽然消失的古都

一望无际的麦田之中春意渐浓,是1700多年前司马昭那“路人皆知”的野心把我们的目光引向那座4米高的土台,孤零零地伫立在河北临漳县赵彭城村的青青麦田之中。这就是传说中的“曹奂墓”,司马昭的恣意废立让曹奂当上三国时曹魏的末代皇帝,后来曹奂又被逼“禅让”于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就葬在他曾经居住的邺城。

邺城如今只是一片深埋农田之下的废墟,而在它消逝之前,一直是历代英雄逐鹿中原的舞台,甚至仅在300年的时间里,就先后6次成为国都。尽管这个“六朝古都”未能像西安、北京、南京一样幸存至今,但其缔造者的荣耀却无人不晓。官渡之战后,曹奂的祖父曹操势如破竹地攻入邺城,剿灭袁绍,初步统一中国北方。他将汉献帝安置在许昌,而以邺作为自己的王都,并于公元210年亲自设计重建邺城。曹操的规划在中国城市中首开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局的先河,一条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两区。而流传千古的铜雀台,与两侧的金虎台、冰井台一起出现于西北城墙上,三台雄伟而豪华,相距各六十步,以浮桥式阁道相通。铜雀台既是全城的军事制高点,也是曹操父子饮酒宴乐、吟诗作赋之处,在“三曹”的引领下成为一代豪迈文风“建安风骨”的发祥地。晋人左思的《三都赋》曾使得一时“洛阳纸贵”,其中《魏都赋》描写的就是邺城当时的盛况。

“铜雀台就在三台村,” 几只羊正在一个低矮的土坡上吃草,邺城考古队的何利群先生指着那土坡说。当初的三台只剩下了一半:冰井台早在明代就被漳河冲毁,踪迹全无;铜雀台仅剩东南角;而金虎台大体尚存,几十米高的大土台上,竟然还建有楼阁,不过那是明清时代的玉帝庙,一度被改建成小学。三台村的人们都知道曹操,不少人还知道曹操跟邺城的关系,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身边的三台就是曹操的杰作。

造化弄人,三台和邺城的命运与过场的帝王将相一起历经沧海桑田。曹操父子对汉献帝玩弄的把戏,在孙子曹奂身上被司马昭父子反过来重演。传说中的“曹奂墓”就在铜雀台东南6公里处,尽管属于“废帝”,但它自古以来就沾上了“帝陵”的光——表土之下,古时的30多个盗洞布满那个夯土堆。其实,考古学家们早就知道它根本不是坟墓。发掘之前的勘探就已证实“曹奂墓”不过是讹传,就如同邺城遗址西北那些相传为“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坟丘,实际上是300多年后东魏和北齐的皇陵。而邺城就在这300年间经历了大喜大悲,成为“六朝古都”。

跟据钻探结果和当时国都的规模布局,邺城考古队长朱岩石博士推测“曹奂墓”应为明堂之类的大型礼制建筑。然而发掘后露出地面的所有痕迹表明,这里是一处建有高耸木结构宝塔的佛寺,规模非皇家寺院莫属,其年代也比曹奂晚。它属于哪个王朝呢?随着追寻这座塔寺的来龙去脉,邺城的兴亡隐现其间。

如今的邺城遗址分为南北两城,铜雀台位于曹操兴建的邺北城,与塔寺所在的邺南城相距甚远。西晋末年的战乱祸及邺北城,五胡十六国中羯族人建立的后赵首先于此定都,334年赵主石虎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三台更加崇饰,甚于魏初”。史载石虎在铜雀台上又起五层楼阁,高170尺,周围殿屋120余间,南面的金虎台因避石虎讳改称金凤台,北面冰井台下挖有深15丈的冰井,内藏冰块和粮食。石氏据邺近20年,极尽奢华之能事。待到冉魏统治者冉闵夺取政权,就在邺城对胡羯人展开了一场种族屠杀,死者20余万。此后前燕、前秦、后燕这几个王朝仿佛走马灯一般在邺城驻足过场,到北魏统一北方时邺北城已经凋敝不堪。

在统一局面下,邺城的地利隐而不显,一旦北方分裂,其战略价值就举足轻重,曹操之前的袁绍就打算据邺而争天下。所以待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权臣高欢因洛阳无险可据而迁都邺城。鉴于邺北城毁损严重,高欢于是筹建了邺南城,其子高洋废东魏而立的北齐,也继承下并继续修建这一故地新都。通过多年的考古勘查得知,邺南城紧邻北城,中间仅隔一道城墙,它继承并发展了曹魏的规划和建筑传统,并引漳河水周绕城郭。东魏北齐建国之初尚思进取,勤政强国,在与西魏北周和南朝梁陈的对抗中都保持着较大优势,傲然有大国雄风。其时邺城人口充盈,物产丰饶,往来其间的不仅有西域的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还有中亚的粟特、波斯等外国人常住于此。一时间邺城四方商贾云集,天下奇珍汇聚,成为名噪天下的国际性大都市。

同时,邺城也堪称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中心。北魏分裂时洛阳诸寺的僧尼团众跟随东魏政府一并迁到邺城,北齐诸皇帝更是大肆佞佛,于是佛徒云集,高僧辈出,史载其时邺城内有僧尼8万余人,寺院4000多所。“曹奂墓”下的塔寺就出现在邺城的这段巅峰时期,它可能是这众多寺院中最大的一座。而东魏和北齐王朝时的皇家寺院还是第一次被发现。

塔寺遗址的地表部分刚刚清理出来,两个奇异的盗洞就出现在眼前:它们的年代非常早,根据地层学来看,甚至比佛塔晚不了多少;而且目标非常明确,一纵一横分别从顶部和底部开挖,直奔塔基中心!难道塔基下面有什么秘密?

果不其然,一个小小的砖室出现在塔底核心。虽然这个藏在一块巨大柱础石之下的函室只有70厘米见方,但却是筑塔之初僧人们供奉佛骨舍利的地宫。在盗洞的填土里,考古队员找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圆球状青色琉璃瓶,里面空空如也,地宫里的珍宝舍利子已经杳无影踪。

“没准儿是当时的和尚自己干的。”考古队的何利群先生这样猜测。毫无疑问,盗掘者对整个塔基乃至地宫都了如指掌,他们的盗掘没有走一点偏路,一镐一铲也没有浪费。尽管猜测得十分大胆,但朱岩石与何利群对这段历史与考古现场的分析丝丝入扣。

塔寺遗址中的大部分石料看上去都相当新,但是并不完整,有被二次开凿利用的明显痕迹。据此推测,这座塔寺是好端端被人拆毁的,而且卸下的石料当场就被二次开凿以作他用。“舍利子一向被看作最重要的佛教宝物,想必僧人们为之甘冒风险也在所不辞。”或许就是知悉内情的僧人将宝物连夜挖出并秘密转移。

在尝到了强盛滋味之后,高氏帝王也未能幸免邺城历代主人骄奢淫逸的惯例,北齐最终为励精图治的北周宇文氏所灭。公元577年,当卧薪尝胆的北周武帝进入邺城时,深知眼前这些奢华的宫殿楼宇乃是覆亡之道,于是下令将铜雀三台和所有殿宇尽行拆毁,卸下的瓦木石料任由平民拆运使用。同时下达的还有“灭佛”的诏命,于是这座皇家寺院也成为了戒奢从俭的牺牲品。

随着塔寺的毁灭,邺城的末日也即将到来。或许是灭佛招致的厄运,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在攻占邺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大权落入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手,这使邺城迎来了致命一击。公元580年,北周官员尉迟迥在邺城起兵反对杨坚擅政,旋即被讨平。为了防止其他人再次利用邺城故都兴风作浪,杨坚决定彻底摧毁它。所有建筑无论官居民舍,一概从地面上抹去。从被传为“曹奂墓”的皇家塔寺拆毁到以铜雀台闻名千载的邺城废弃,仅用了三年多时间,而邺城在此前早已历经千余年的沧桑。塔寺的发掘印证了邺城消失之谜的一角,但长安、洛阳等古都同样历尽战火又一次次重生,邺城也早已起落多次,为何遭此一劫却一蹶不振以致彻底消失?

邺的城市之光开启于春秋时代,史载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首筑邺城。但养育邺城的漳河却屡屡泛滥成灾,直到战国初年的邺令西门豹投巫入漳,破除“河伯娶妇”陋俗,兴修水利,使得邺地“咸成沃壤”,走向繁荣。此后直至曹操以降,历代统治者无不以水利为首务,邺城终于成为“天下腰膂”,爬上了文明的颠峰。对于所有农耕民族来说,治水以治国可以说是铁打不动的规矩。杨坚之后战乱频繁,漳河疏于治理,以至于一次洪水使得漳河改道,将废弃的邺城拦腰劈为两半。故都从此就被泥沙掩埋,在以后近1500年的漫长岁月中,它始终未能恢复城市规模。

如今大约有数十个村庄 “趴”在邺城身上,其中300来户人家的邺镇村继承了“邺”的名号,可以算作这个千年古都的“嫡系”。它位于铜雀台南200米远,与三台村仅隔一条堤坝。村里的“古邺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颇具规模,周围的各乡各村的数百辆农用运输车布列成阵。邺镇村的李惠丰大声告诉我,他的一车西葫芦专门销往北京和临近的大城市安阳。其实每个当地人都会自豪地说它们为首都供应蔬菜,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以前也曾是首都。

“让你全家搬到安阳去好吗?”这个奇怪的问题丝毫没有让李惠丰发愣:“那敢情好!就是没人让我去。” 一千多年前,确实有人让全部邺城人搬到了安阳,那就是称帝前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拆毁邺城后,下令所有邺城人连同州、郡、县三级政府一律迁往20公里外的安阳城,而那些曾经参与修建邺城的匠人,则被抓去修建长安城。政治上的替代将邺城复兴的生机斩草除根,使得邺城更加永劫难复。然而仅仅两年之后,一个直接继承和模仿它的超级国都,终以其旷世无匹的磅礴气势出现于八百里秦川,在那里君临天下。(竹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