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考上榆林艺校:上海徐家汇有哪些小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6 19:54:40

<<历史上的徐家汇>>

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
中国人好说“人杰地灵”。这句话用在别处,未必尽然,而用来形容徐家汇的历史,却很恰当。
直到晚明,徐家汇仍是江苏一个三等县城上海郊区的普通村落。它在明末开始名闻遐迩,凡关注
“西学”、“西教”与中国文化传统互动历史的中外人士,无不知道徐家汇,因为这里出了一位人杰徐
光启。
徐光启于明崇祯六年(1633)寿逾古稀而去世。去世前夜,已由内阁三辅的东阁大学士晋
升为次辅文渊阁大学士。然而在年号崇祯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位的17年间,内阁大学士如走
马灯似的 更换过五十多名,因而徐光启留名后世,并非由于他官大。其实,他自壮年中进士以后,
官运并不亨通,不得不退居天津从事屯垦,并致力编撰《农政全书》等应用科学著作。到他晚年,
明廷面对底层造反和满洲叛乱的夹击,才将其起用。不过这时期明廷内伤已深,他虽曾力主引进
“红夷大炮”对付犯京的清军,也曾主持修订“黄历”以期挽回早在民间沦丧的“天子”威信,却都无补
大局,在他去世十年以后,大明帝国便随崇祯自缢而败亡。
因而,徐光启生前已被中外人士敬称“徐上海”,卒后更受到中外历史的长久称道,理由在彼
不在此。在哪里呢?就在他对晚明中西文化交往的卓越贡献。
夫阶层中生根的,是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徐光启并非由利玛窦付洗的“西教”信徒,却是
与利玛窦合作译介“西学”经典名著的首位中国天主教徒。他们合译的《几何原本》,尽管只有前六
卷,却对中国人的世界观,由单纯的代数式时序认知,转化为复杂的时空连续性的认知,起了转捩
作用。那以后徐光启力倡中国要保持先进与文明的地位,必须“易佛补儒”,而振兴中国文明,就应
该承认四海之内皆有圣人,在他看来,“泰西”宗教与科学相结合的义蕴,便可成为改造当时学与术
的楷模。
正因如此,在十七世纪初叶即晚明万历末年到崇祯初年,朝廷权贵一再藉口严辨夷夏而掀起
反对西学的政治运动,都遭到徐光启和他的同僚的抵制。“徐上海”和两位杭州人士李之藻、杨廷筠,
因此合称“圣教三柱石”。但徐光启的着眼点,主要在西学,也难以否认。
当然在沈 及其后台首辅方从哲发动的政治攻势中,徐、李、杨等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给在
华欧洲传教士提供避难所。作为徐光启的故乡,而且徐氏家族都已皈依天主教的徐家汇,从此成为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的荟萃表征。
这也是历史上的徐家汇的文化表征。徐光启去世后八年(1614),他的家族与上海天主教的
神甫信徒举行中西合璧的葬礼,使其墓地也成为天主教在华信徒的聚会中心。十八世纪清廷禁止西教,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天主教才依仗不平等条约恢复在华传播,而徐光启地周围,也就成为复活后再度
入华的欧洲耶稣会总院的基地。
那以后,围绕徐光启墓建立的中外文化荟萃的表征,有耶稣会总院、徐家汇藏书楼、徐汇中学、
土山湾孤儿院和印书馆、圣母院、博物院、观象台、神学院与修道院,以及震旦学院等教育机构。总
之,因为出了徐光启,由人杰而地灵,徐家汇也越来越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过程的首处空间中心。
徐家汇在二十世纪曾饱经沧桑。好在当局和民众都没有忘记历史。徐光启墓已于16年前被列为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连同修复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马相伯为其撰写的碑记。马相伯名良,
是虔诚的中国化天主教徒,先后创办过震旦、复旦、辅仁三所大学。他表彰徐光启,立场在中国文化
本位,不言而喻。
这部著作,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徐家汇。我不揣浅陋,瞻述历史,但愿人知徐家汇。

徐家汇西方文化输入的第一窗口

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晚明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即安葬于此,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处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回合处,故得名“徐家汇”。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生于上海,于1604年考中进士,相继任礼部右侍郎、尚书、翰林院学士、东阁学士等,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毕生致力于介绍西方科学,同时注意总结中国的固有科学遗产,编成巨著《农政全书》,成为我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大师。

徐光启除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外,还有《测量全义》〔公元1631年〕,这是西方三角学及测量术传入我国之始。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徐光启首次应用西方天文学和数学正确推算日蚀。同年七月,礼部决定开设历局,由徐光启组建,于是,一些西方传教士如龙华尼〔意大利人〕、郑玉函〔瑞士人〕、汤若望〔德国人〕、罗雅谷〔意大利人〕先后参与了中国的历法改革工作。从公元1629至1643年,明亡止,共完成了《崇祯历书》137卷,主要介绍当时欧洲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的地心学说,数学方面则以平面几何与球面三角据多

道光27年(1847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江南教区择地徐家汇这个世代笃信天主教的徐光启后裔居住地建造耶稣会会院。此后,一批以文传道的耶稣会会士相率入境,兴建教堂,创办学校,传播西方宗教文化,徐家汇地区因之成为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一大批文化教育设施应运而生,主要有:

藏书楼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入中国后,一些教士为研究中国文化,汇集了大量书籍,但当时教士大多聚集北京,藏书楼也建于北京。1842年传教士重来中国,其文化重心移至上海徐家汇地区。1847年教士开始从青浦横塘移驻徐家汇,藏书楼也随之创建。当时藏书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西洋书籍,大多是希腊文、法文、英文、德文版图书,约有8万余册,其中有许多是古本书。下层为中文书,约12万册,志书2100余种,还有全国各地有名的碑帖,都分门别类,并编有卡片目录。

圣依纳爵公学今徐汇中学,创建于前清道光30年(1850年),它是上海第一所教会办的中学,因求学者日益增多,于光绪4年 (1878年)增建了一座三层西式教学楼,学校分设中西文课程,西文课有希腊文、英文、法文及各种学科,学生毕业后或送震旦,或进外洋大学专科。天文台始建于明末时,耶稣会传教士在南京北极阁建有观象台,清同治12年(1872年)由法国传教士商镐发起,在上海肇嘉浜岸边创建一座平房式的天文台,这是中国沿海的第一座天文台。光绪27年(1901年)迁移至徐光启墓东边扩建改造后的新台址,分别为天文学、气象学、地震学、磁气学四部。后天文学部迁至佘山,磁气学部迁往昆山。徐家汇天文台专测天候气象,电告长江一带航行的军舰和轮船公司。该台每日上午9时及下午2时,专将气候图表及报风旗悬挂在外洋泾桥报风塔上。在气象台东南隅一座方厅内还设有地震仪,能记录世界各地的地震情况,海外共有四百多所气象地震机构与徐家汇天文台保持联系。

博物院同治7年(1868年),由精通物理学和动植物学的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发起,创立了上海第一所博物馆——徐家汇博物院。院中搜罗珍禽异兽水族昆虫等,制成栩栩如生的标本,尤其以麋鹿为最丰,法国翰林院将韩伯禄所著《说鹿》一书定为科学善本并颁奖。院内还设藏书楼,专收中西动植物科学善本。因场所偏狭,难以扩建,后博物院迁移至震旦大学内。土山湾前清道光时,徐家汇南面的肇嘉浜沿岸一带,因疏浚河道,堆泥成阜,积在湾处,故得名“土山湾”。1864年,土山被削为平地,在此遗址上创设孤儿院(前身为1855年法国传教士薛孔昭创办的横塘育婴堂),专收六至十岁的教外孤儿,抚养之余,教他们学工艺美术,并创办五金、土山湾工艺厂,先后开设木工、制鞋、编织、绘画、照相、印刷等工场,中国近代不少新工艺、新技术皆发源于此,如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生产工艺、珂珞版活体铅字印刷工艺、石印工艺、铜锌玻璃版照相工艺等,尤其是画馆,被誉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土山湾工艺厂掀开了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一页。

光 启 公 园

光启公园(原名为南丹公园)位于南丹路17号,占地1.28公顷,其中,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原系明末著名爱国科学家徐光启的墓地。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拨款进行整修,形成开放式小花园,1978年上海市政府再次拨款,将小花园改为南丹公园。1983年11月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南丹公园改名为光启公园作为纪念,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荷兰式伞亭、水榭别具一格,徐光启半身塑像坐落墓前,左侧为徐氏手迹碑廊,四周种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儿童乐园有跷跷板、攀登架、滑梯等设施。全园曲径回绕,树木葱郁,鱼戏荷池,绿草如茵,园容整洁,环境清静,是本市闹中取静的游乐好场所。

光启公园坐北朝南,东临徐汇区游泳池,南临南丹路,西近汇站路,北面为徐家汇天主教堂。面积为1.32万平方米。该园原是明末著名爱国科学家徐光启的墓地,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墓地面积原为1.33万平方米,共十个墓穴,主穴葬着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葬着他的四个孙子和孙媳。墓前原有石羊、石马、华表、牌坊,到19世纪末已大多损坏,墓地只剩下1.2万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纪念徐光启逝世270周年,墓地修缮一新,重建石羊、石马、华表、牌坊等物,并于墓前置大十字架一座,旁竖一块重修墓地的碑石。民国22年(1933年)纪念徐光启逝世300周年时,十字架周围围以铁栏杆,墓区围水磨石栏杆,并筑水泥道路。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后,墓地荒废,原来的石羊、石马、华表、牌坊均遭到破坏,现已残缺不全。
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拨款进行整修,并公布其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部分墓地被占用,原有的石羊、石马、华表再遭破坏。1978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收回被占墓地,拨款修缮,辟为公园,同年5月1日对外开放,定名南丹公园。1981年将墓修建为明代椭圆形大墓。1983年11月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把南丹公园改名为光启公园作为纪念,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区)
光启公园是一座纪念性公园。园北为墓区,东部为游憩区、西部为青少年活动区。园内荷兰式伞亭、水榭别具一格。徐光启半身塑像坐落墓前,左侧为徐氏手迹碑廊,墓地四周种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全园曲径回绕,树木葱郁,鱼戏荷池,绿草如茵,园容整洁,环境清静,是本市闹中取静的好场所。园四周遍植水杉、夹竹桃、女贞、黑松等抗性强的常绿乔木。路边、池塘边及墓地周围广种罗汉松、龙柏、水杉、银杏、香樟等,间植白玉兰、合欢、腊梅等开花乔、灌木,以丰富四季景色,点缀园内景观。全园共有树木近百种。并根据季节变化,适时更换时令花卉。
徐光启墓:位于公园北部,墓为椭圆形,高2.2米,周围用花岗岩镶砌,顶上绿草如茵。墓前种植大香樟、龙柏、雪松、夹竹桃,墓后水杉林立。墓前竖立镌有苏步青书写的明徐光启墓五字墓碑。两旁设石凳,右侧保存清代石马一具。
徐光启像:在墓前约15米处,半身,花岗石质,高1.2米,底座高1.6米。雕像穿明代一品朝服,胸前佩仙鹤饰物,面部神情庄重。
徐光启手迹碑廊:在墓左侧,廊长12米。廊中有徐光启著《几何原本序》、《葩经嫡证序》等5篇手迹碑石。碑石长0.9米,宽0.3米,共6块1216字。碑石镶嵌在廊壁中。背面是明末清初查继佐撰的《徐光启传》及程十发临摹的徐氏肖像。
伞亭群:公园西部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溪,沿溪有5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蘑菇形单柱平顶凉亭。5亭大小、高低不一,交错重叠。
荷花池:在公园西南面,呈椭圆形,池中遍植睡莲,两尾红瓷大鲤鱼在池中喷水吐珠。池岸植迎春、黄馨、黄金条等。
水榭:位于池西面,外表似两只相连的六角平顶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榭的前半部伸入池中,犹如石舫,是观鱼赏花的最佳处。

地址:南丹路17号
电话: 64381780
交通线路 43、920、205

如果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那么徐家汇肯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区。它是西方传教士较早进入的中国国土,因著名人物徐光启而得名,而徐的大主教徒身份使得这一地区从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最早的天主教活动中心。随着传教士们人数的增多,传教活动的扩大,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相应的活动场所和生活区域;他们传播宗教教义,也带来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历史上的徐家汇有很多宗教建筑,如耶酥会总院、徐汇天主教堂、圣母院、圣衣院、修道院、神学院等,但传教士们所建的,除了宗教场所,还有文化、科学、教育、慈善场所,如藏书楼、印书馆、学校、博物馆、观象台等。

徐家汇大堂

一、创建和现状

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今蒲西路120号兴建一座可容纳200余人的天主堂。后因教徒日增,又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一座哥特式的徐家汇大堂。大堂钟楼高60米,堂脊高27~28米,宽30米,可容2500人,内设祭台19座。堂内大小楹柱64根,均用金山石精刻叠成。堂中央东西两面的大窗都装以彩色玻璃。堂的正门上面有4帧福音圣史雕像,正中曾设耶稣抱十字架大石像。堂顶周围设天沟,天沟的水可从墙四周所设的石兽嘴里喷出来。外墙为红砖结构。高耸的塔尖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至今仍是东亚最大教堂之一,为市级建筑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堂破坏严重,一对塔尖连同顶部铸铁十字架均被拆除,堂被占用。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对大堂进行修复,并开始对外开放,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1982年起,又重修了2座钟楼及铸铁十字架。

二、宗教活动

七件圣事 一是圣洗,也称洗礼,是为教徒入教举行的仪式。二是坚振,是坚定教徒信念的仪式。三是告解,即忏悔,一种赦罪仪式。四是圣体,教徒向神父办过忏悔后,去领圣体(即祝圣过的面饼和葡萄酒)。五是终傅,为垂危病人施行的礼仪。六是神品,即圣品,神职人员晋升的礼仪,领受神品须经过主教祝圣。七是婚配,由神父主持婚礼。

四大节日 耶稣圣诞、耶稣复活、圣神降灵和圣母升天为天主教的四大节日。在耶稣圣诞节时,教堂搭圣马槽供教徒朝拜。教徒除在徐家汇大堂过宗教生活外,徐家汇耶稣会总院、大修院、小修院、圣母院、圣衣院、徐汇公学、类思小学等单位都自设小堂,供本单位教徒过宗教生活。

天主教宗教活动解放前后大致相同,主要有望弥撒、办神功、领圣体、念各种经文等。区天主教爱国会每逢5月的圣母月,都要组织教徒到佘山朝圣。

[天主教徒在教堂望弥撒]

三、对外交流

1979~1990年,来徐家汇大堂参观访问、了解宗教情况和旅游活动的外宾有5万多人(次)。主要有1986年,南非的圣公会图图主教;1987年11月,菲律宾的海梅辛枢机主教;1989年3月,香港神圣研究中心副主任任致远神父带领的神父、修女、教友代表团;1990年7月,台南王愈荣主教率领的神父、修女、教友代表团等。

境内天主教历史场所简况表

堂名
创办日期
规模
地址
状况

龙华镇天主堂
清道光年间
占地2亩,西式楼房2幢
龙华镇百步桥

南面的王家堂
1944年日军扩建机场时拆除

外鲁浦桥天主堂(海星堂)
清道光七年
占地100多平方米
今宛南街道宛南四村处
1978~1979年建宛南四村时拆除

王家堂天主堂
清咸丰五年
平房几十间
今天钥桥路321号
1955年停止使用

长桥天主堂
20世纪初
平房4幢、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
长桥街道北杨村邓家塘长桥港东岸
1950年停止使用

因主保为圣依纳德,故正名为“圣依纳德”。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
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堂内可容纳2500人同时做弥撒。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祥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当年曾誉为远东最壮观宏丽的天主堂。每天清晨都有多台弥撒,逢周日与宗教节日,教友济济一堂,仪式盛大。“文革"时期,徐家汇天主堂遭严重破坏,连巳拆下十字架的两个尖顶和大管风琴也不能幸免,教堂被用作仓库,宗教活动中断。1978年后恢复,1980年重修,1982年圣诞节,修复尖顶十字架,重现大教堂哥特式风貌。今址蒲西路158号

徐家汇藏书楼

位于徐家汇商圈的西南侧。在一群群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群里,这座建于1897年的近代优秀建筑显得有几分苍老,几分无助。据介绍,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藏书楼为外廊式建筑,两层,双坡顶。内部完全按照欧洲古代图书馆形式布局,全部采用木结构,书架到屋顶,中部有一圈走廊,便于上部取书,据说这种形式的图书馆目前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藏书楼中有中、希、拉、法、英、德文等著作,并藏有齐全的各国权威百科辞典,共计8万册。

从外表看,这两幢建筑年代久远,据说一幢建于1867至1868年间,原为耶稣总院所在地,为四层西式建筑;另一幢建于1896至1897年间,为两层建筑,一楼为中文书库,二楼为西文书库.藏书楼1956年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它的藏书历史可上溯到1847年.藏书楼主要收藏:1949年前出版的旧外文文献,计56万册左右,语种包括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近20种.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宗教等各种学科;1800年前出版的各种西文珍本典籍、旧日文文献、天主教神学资料、汉学资料等藏书较有特色.

徐家汇上海天主教教务中心

19世纪40年代以来,法国巴黎省耶稣会在徐家汇周围建立了21所宗教性事业机构,其中教会办事机构6所,教育事业机构7所,文化科技医疗事业机构5所,社会慈善事业机构3所。徐家汇形成了上海天主教教务中心。

一、教会机构

耶稣会总院 在蒲西路120号,是耶稣会神父集合场所,为上海教区主教府。清咸丰十年(1860年),总院陆续增建砖木结构的3层楼房2幢、平房2幢,内分司铎住院、文学院和初学院,专门教授文学、哲学和神学。民国6年(1917年)又在今徐汇中学新校舍东首建造了一幢4层砖木结构楼房,为神学院。民国26年该楼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大修院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佘山附近的张朴桥开办修道院,是培养神父的机构。后几经迁移,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又从董家渡迁至徐家汇,随即分为大、小修院两部分,小修院仍留在董家渡,读哲学和神学的大修院,则迁至徐家汇,民国18年,在今漕溪北路336号建成4层大楼。1955年停办。

小修院 拉丁文为天主教会的官方文字,是天主教神父的必修课。小修院是修士专读高等拉丁文和修辞学的机构。清光绪二十七年,小修院由董家渡迁至徐家汇,重新与大修院合居一处。民国2年,小修院又从大修院迁入老天文台原址。民国7年,在今蒲西路284号建成小修院。1955年停办。

备修院 民国23年,将徐汇公学高中部的部分拉丁生划出另设备修院,是培养青年学生进入修院的机构。

圣母院 清咸丰五年,圣母院在青浦横塘建立。清同治三年(1864年),迁至徐家汇附近王家堂。同治八年,又迁入今漕溪北路201号一幢5层楼房新院。圣母院成立3个教友善会,是徐家汇及其附近地区的女教徒过宗教生活的中心场所。圣母院内分设有拯亡会和献堂会。拯亡会,于同治六年组办,培养一批修女,称为“姆姆”帮助传教,管理学校和慈善机构。献堂会,于同治八年创建。初建时吸收的对象是守贞姑娘,以后是青年女教徒。宗旨是培养为本堂神父主要助手的修女,或为教师,或帮助管理育婴堂收留的婴儿。自同治八年~民国38年的80年中,献堂会共培养了600多名中国修女。院内还设有女子中学、聋哑学堂、育婴堂,以及刺绣间、裁缝间、洗衣场等。刺绣间和裁缝间今为工艺编织厂,洗衣场今为上海第二洗衣场。

圣衣院(又名苦修院) 清同治八年,法国首批圣衣院修女来上海,借居拯亡会开展活动。同治十三年,迁入今漕溪北路595号一幢4层楼大院。圣衣院经克己修身祈祷为本。开始时,开放3天,让女教徒们任意参观。封门后,入圣衣院的教徒开始过与世隔绝的修院生活。除进行“望弥撒”、“领圣体”等宗教活动外,天天念“大日课”。主日及大瞻礼日,唱申正经和夜课经。另一项主要活动是,一星期内3个晚上“打苦鞭”,就是自己鞭打肉体,代人“做补赎”。同治十三年圣衣院修女有17人,民国37年有18人。

二、教会办的教育事业

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起,耶稣会在徐家汇地区陆续开办了一批学校。其中,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是教会在上海开办最早的一所中学;震旦学院(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当时上海较为闻名的一所学院;崇德女校(后改名为徐汇女中)、启明女中,是当时上海较早的女子学校。此外,还办了几所小学。这些学校,除培养了马相伯、李问渔等神职人员和教徒知识分子外,还培养了一批非教徒知识分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三、教会办的文化科技医疗事业

光启社 成立于19世纪20年代,是天主教的学术文化研究机构。任务是编译天主教教理,以及经典神修著作;负责教会内刊物、书报的审查;协助教会学校办好教育事业,出版刊物。民国32年,张伯达主持光启社时,曾组织铎品圣召委员会,谋求扩充传教士接班人的队伍。抗日战争中期,曾试办黄钟播音社,通过广播来宣传教义。

徐家汇天文台 清同治十一年始建,台址在今蒲西路221号。清光绪八年,开始预报气象。光绪二十七年,在今蒲西路166号建造一幢3层楼房的新天文台(旧址称老天文台),设有气象、天文、地磁、地震、授时等部门。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徐家汇天文台,再度迁址。原址现为上海市气象局。

徐家汇藏书楼 清道光二十七年创建。清咸丰十年,藏书楼在今漕溪北路80号建造新楼。清光绪二十三年,又建造了一幢2层的新书库。上层建成具有梵蒂冈风格的西文书库,下层则建成中国古典式的中文古典书库,供教徒阅读用。

徐家汇博物院 由法籍耶稣会会士韩伯禄(Pierre Heude),于清同治七年创立,是上海最早的博物馆。原址在今漕溪北路240号。民国20年,院内搜集的大批动植物标本,连同土山湾孤儿院存贮的中国古物3500件,全部移至吕班路(今重庆南路)新建的一座博物院内,今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

中比镭锭治疗院 民国20年3月1日,利用“庚子赔款”成立,附属于杨浦区宁国路上的圣心医院内。圣心医院院长由上海天主教徒团体——上海公教进行会会长陆伯鸿担任。从民国25年1月1日起,中比镭锭治疗院为独立单位,直接由庚款委员会领导,聘请比籍希腊人范燮理(H·vasslllsdis)为医务院长,宋悟生为总务院长。民国26年10月,中比镭锭治疗院迁入境内祁齐路(今岳阳路)45号,民国27年8月迁入霞飞路1729号(今淮海中路1733号),民国28年6月,中比镭锭治疗院的管理委托给天主教圣方济各会。民国30年1月起该会修女掌管治疗院,宋悟生的职权被大嬷嬷取代。同年12月8日,院长改为汤于瀚,直至民国34年9月。1950年2月2日,上海市军管会派员接管。1951年6月15日,上海市卫生局决定改名为上海镭锭治疗院。

境内天主教教会所办刊物简况表

刊名
主编
创刊日期
主要内容
停刊日期

益闻录
李问渔
1879年

(周报)
宣传天主教教义,介绍西方科学和道学、时事、新闻传记等
1898年4月与格致新报合并,后改称汇报

汇报
李问渔
1898年4月

(周刊)
宣传天主教教义、介绍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1911年

圣心报
李问渔、潘谷声、丁汝仁、王昌祉
1887年

(月刊)
宣传天主教教义和教理、记事,发布“祈祷”意向,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
1950年

圣教杂志
潘谷声、徐宗


1912年

(月刊)
宣传天主教教义、教规、教仪、教史和教会文件,宣传教会对各种社会问题的主张和观点,进行反共宣传
1938年

圣体军
王昌祉
1934年(月刊)
鼓励儿童以组织形式尊敬圣体
1934年

慈音
张若瑟

徐味增爵
1937年(双月刊)
宣传圣母会教义
抗日战争后期

信鸽报
顾裕禄
1951年
反帝爱国爱教
1962年

四、社会慈善事业

土山湾孤儿院 清同治三年,江南教区徐家汇耶稣会创办的孤儿院由董家渡迁入土山湾新址。该院占地84.584亩,建有平房、楼房共34间。专门收养6~12岁的男孩。至民国22年时,已收容孤儿2000余人,孤儿年满12岁就开始学艺,6年毕业后,可留院工作或外出谋生。该院初设鞋作和木工2个部门,后扩展到五金、照相、印刷、绘画、彩绘玻璃等部门,并逐渐形成土山湾工艺品厂,是国内外有名的天主教工艺品生产单位,产品畅销国内外。

育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