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推广方案:南辕北辙的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8:43:09

释义: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时候,有一回魏国的大夫季梁到赵国去旅行。旅途中忽然一日他得到了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的消息。“魏王怎么能攻打赵国呢?……”季梁立刻感到了一种不安。为制止魏王攻打赵国,他停止旅行,转身回魏国而去。

他一回到魏国,衣顾不得换,脸顾不得洗,便匆匆忙忙地去见魏王。魏王看他风尘仆仆、慌慌张张的样子,觉得很奇怪,问道:“季梁大夫,你不是说要走很久吗?为什么现在就回来了?难道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吗?”

季梁不紧不慢地说道:“事情并不算特别要紧,只是我遇到了一个怪人以及他的怪事,我愿意早一点告诉你罢了。”

魏王:“那是什么样的怪人和怪事呢?”

随后,季梁说道,有一回,季梁走在赵国地域上的太行山下时,遇到了一人乘着一辆马车由南向北行驶。但他却声言要到楚国去。季梁觉得他走的方向不对,便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难道你不知道楚国在南边吗?”

那乘车人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好,跑得快!”

季梁说:“你的马虽然好,可你走的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呀?”

那乘车人又道:“不怕,我带的路费多。”

季梁说:“你的路费多又有什么用呢?这确实不是去楚国的路呀。”

那乘车人坚持着要往北去,并说:“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季梁说:“你的这些条件再好,如果朝北去,离楚国也只能是越走越远呀!”

听了季梁讲的无头无尾的故事,魏王很是觉得好笑,就问季梁道:“天下难道真有这样胡涂的人吗?”

季梁说:“有,不光赵国有,我们魏国也有。”

魏王不以为然:“什么,我们魏国也有?”

季梁直言道:“是的,比如魏王你吧,你的志向是建霸业,当诸侯的首领。为此目的,你倚仗着国家的强大与军队的精良,想利用攻打赵国的办法,来扩大地盘和抬高威望。可你这样做,别的国家会怎样想呢?我觉得,你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开你的宏伟志向就越远。这不正如那一个乘车的赵国人欲去楚国而不朝南反朝北走一样吗?”

季梁这番话,说得魏王的脸暗暗地红了。

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示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南辕北辙

发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释疑: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示例: 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想往南行却将车子往北赶。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南辕北辙]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辕:车前驾牲口的长木。辙:车轮辗过的痕迹。①本来要往南,车子却往北行。比喻行动和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亦作“北辕南辙”、“北辕适楚”、“北辕适越”。②指相反方向的路程或分别处在不同的地方。亦作“北辙南辕”。